“唉,以后咱家后宅轻易不能再进新人了,要不然我都抱不过来了”
话音未落,他就发出一声惨叫,紧接着就被四个丫头按倒在地一通爆锤
注:杨玄感的正妻查不到,这个故事里就杜撰成了李渊的表妹。李渊的妻子窦氏至少有一半鲜卑血统,其母独孤氏更是地地道道的鲜卑人(这个独孤氏的姐姐还是杨广他亲娘),可见当时老李家跟鲜卑大族通婚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故而杨霖瞎掰自己有鲜卑血统并不奇怪。
第八十八章鄙视链(一)()
第二天一大早,杨霖就擂鼓聚将,正要跟大家伙商量一下进军晋阳的事,就有斥候来报,说是宋老生的两万左骁卫精骑打着奉旨讨逆的旗号,已经占领了祁县,距离清源不过一日路程。
众将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炸了,尤其是千里迢迢赶来太原与杨霖汇合的边军和民军。他们跑这一趟的主要目的一来是要亲自看看这个讨胡军是不是真像他们吹嘘的那样要带着他们跟突厥人干一仗,二来就是来寻这帮不顾外敌、专门内斗的官军的晦气。现在看来杨霖说得不假,大隋朝果然没了当初朝气蓬勃的开国气象,开始玩“攘夷必先安内”那套把戏了。昔日卫王杨爽北击突厥,以五千精骑大破突厥十万,一战就把突厥人的胆子打没了,其后楚国公杨素更是把突厥人都打哭了,斩首就有十几万,可是他手下的骑兵最多的时候也没超过五万。现在大隋朝的这两万骑兵要是放在杨爽或是杨素的手里,始毕可汗早就闻风远窜千里了,就算宋老生不及上述二杨之万一,只要杨广有他爹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决心和勇气,这两万铁骑稳定马邑防线、阻止突厥人继续深入内地的能力还是有的,起码对突厥人也能起到威慑的作用。现在人家果然来了,不过是一门心思的“讨逆”,压根当突厥人不存在。
达奚莫熊和几个郡兵、民军的首领愤然请战,此时在他们眼里,宋老生绝对比突厥人更招人恨。
杨霖却有些犹豫不决,房杜等老谋深算的家伙也不赞成出战。虽然现在他们人多势众,但是这些由乱七八糟的杂牌军凑在一块的乌合之众能不能打过宋老生且不说,就算把宋老生干掉了,那么他们联合河东官府共抗突厥的大计也就彻底没戏了。别说杨广了,王威就得跟他们不死不休,李渊就算长出三丈长的不烂之舌来也是白扯。到时候杨霖前有突厥后有官兵,两面夹击之下要是还有活路那就是神仙了,还不如现在找根绳子把自己吊死比较爽快。
达奚莫熊眼见杨霖吭哧了半天连屁都没放出来一个,感到十分不满,怒道:“你这般婆婆妈妈的如何成得了大事?想当年令祖”
杨霖正愁得脑袋疼,听了这话就有些不高兴,直接打断了达奚,不悦道:“你鄙视我?”
达奚莫熊虽然没听过“鄙视”这个词,但是也大致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加上这货长这么大脑子就从来没发育过,所以脖子一梗,白眼翻天道:“俺就鄙视你了,怎么滴!”
杨霖身边的心腹们闻言大怒,刚要出言斥责这个憨货,却见杨霖猛的一拍几案,兴奋得语无伦次:
“鄙视得好!鄙视得妙!鄙视得呱呱叫!”
宋老生(注)人如其名,今年都快六十岁了,这年头要是有京剧,他去出演个白三老生都不用化妆。宋老生虽然被皇帝一道旨意任命为河东西路行军总管,正经的官衔却不过是个从四品的虎牙郎将。同样是侍卫出身,宋老生可是从杨广南下平陈开始就跟随未来的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功勋。比他晚了好几期、小了快二十岁的王威现在都是正四品的虎贲郎将了,更别提昔日他的小徒弟高君雅都跟他同级了,为啥老宋的仕途混得这么惨?原因还是脑子的问题。
不过他跟高君雅的情况有所不同,高君雅是脑子里缺弦,倒也一点不耽误皇帝拿他当打手使唤。宋老生不缺弦,就是脑子里的弦搭得有些不对路,时常能把皇帝气个半死。比如说南下平陈一役,时为晋王的杨广为了招揽人心、以给日后谋求太子之位打下根基,下令对江南百姓秋毫无犯。结果会稽一战因守军拒降、隋军强攻而伤亡惨重,身负数创并率先破城的宋老生一怒之下,尽屠降卒数千人,导致杨广被朝臣弹劾得焦头烂额。大业五年早就当上了皇帝的杨广亲征吐谷浑,大败伏允可汗,俘获其妻妾子女及亲族千人。杨广为绝后患下令将其尽数诛杀,可是在江南像个杀人魔王一般的宋老生这回却心软了,擅自将妇孺和身高不过车轮的少年统统放跑,又把杨广气得鼻子冒烟。宋老生干出的不着调的事还不止这两件,要是换个主子他的脑袋都不知道要被砍下来几回了,可是杨广虽然杀起人来从不手软,但是对身边的亲近之人却向来待之甚厚。所以宋老生的屁股不知道被杨广打烂了多少回、官帽也不知道被杨广撸掉了多少次,到现在脑袋还安安稳稳的长在脖子上,而且官居从四品的虎牙郎将,几乎可以堪称为奇迹了。
不过就凭他一个区区的虎牙郎将,还没有统辖两万精锐的左骁卫骑兵、出任河东西路行军总管的资格。他之所以能捞到这个差使,不是因为他的脑子突然变正常了,也不是他的老主子杨广念起他的好来了,全都是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出的馊主意。
话说屈突通在潼关一役阵斩杨玄感、将几十万叛军一举击溃,其意义不啻于挽大隋江山于即倒,说是功高盖世也不为过。可是令屈突通想不到的是,他非但没有因此平步青云、加官进爵,反倒是出力不讨好惹来一身腥。想当年汉王杨谅谋反失败后,皇帝杨广下令将其同党不分官民系数斩杀,死者达十余万人;至于杀起他亲兄弟杨勇、杨秀及其子女们来更是毫不留情、斩草除根;重臣宇文弼、高颖和贺若弼之流不过发了几句牢骚,就被皇帝二话不说杀了个精光,家眷惨死的惨死、流放的流放,反正都不得善终。可是一向杀伐决断的皇帝这回却莫名其妙的心慈手软了起来,除了把杨玄感一家杀了个寸草不生,其余同党大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就没杀过几个人。尤其是追随杨玄感谋逆的那些世家子弟,更是训斥了几句,再关几天小黑屋就算完了。皇帝此举得到了那些免遭池鱼之灾的世家重臣的大肆吹捧,得到了一个“仁君”的美名,就是把屈突通给坑苦喽!
屈突通在潼关城下杀人无数,其中有名有姓的勋贵子弟,包括河东裴氏、京兆韦氏、高阳独孤氏、颍川元氏家的就不下十余人。要是皇帝大开杀戒了这些人家也无话可说,可是这回皇帝只诛首恶、胁从不问了,这些权倾朝野的大家族可就不干了。要不是屈突通的功劳实在是铁打的一般瓷实,而且亲弟弟屈突盖都以身许国了,再加上当时有抽了疯的卫玄当挡箭牌,屈突通早就这些权贵们往死里整了。就算这样他也没落着好,尤其卫玄死后,所有的矛头又都转到了他的头上。那些甘当权贵狗腿的御史、谒者大夫们弹劾他的本章摞得有小山高,简直拿屈突通当琵琶弹了,连他在路边摊吃碗馎饦(就是面片汤——作者注)没给钱这点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都被翻了出来。
杨广当然知道屈突通为啥倒霉,对他也颇为同情。可是现在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不可能为了屈突盖跟满朝权贵过不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那些弹章留中不发。这时间一长,屈突盖不免心灰意懒,窝在东都城里称病不出。其时瓦岗军肆虐河南十余个郡,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毫无反应,屈突盖也就顺势装作没看见,麾下十余万大军按兵不动。
没过多久杨广倒是给屈突盖来了一道旨意,却是让他出兵两万前出河东西三郡,以监视唐国公李渊。屈突盖接旨之后一个头三个大:前阵子得罪了老杨家的事还没完,皇帝就又来挖坑让他跳。唐公李渊虽然最近这些年一直走背字,被皇帝揉捏得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但再怎么说人家也是簪缨世家、数代显贵,亲友故旧遍布朝野,被皇帝收拾了是没话说,可哪是他屈突通得罪得起的?他正在头疼,无意间一眼瞅见了那个不招人待见的宋老生,不由得眼前一亮:就他了!屈突通立刻开出文书,一下子给宋老生晋升了好几级,然后什么也没说就把他撵到河东去了。
反正宋老生是天子近臣,要是得罪了李渊可跟我姓屈突的没关系,我可啥都没说——屈突通越想越憋屈,原来的皇帝不管英明不英明,起码是个有主意的,而且别人越是反对他干得越来劲。无论是营建东都、开凿运河还是开科举、东征高句丽,哪个不是在举朝反对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并最终得偿所愿的?怎么这东征一败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模样?不但处事优柔寡断,而且干脆不顾国事忧急跑到东南一隅当起隐士了?更别提还尽欺负老实人,欺负他老屈突就不说了,那个李婆婆(即李渊,因为他不但长得白,还满脸褶子,被杨广戏称为婆婆——作者注)都快被皇帝搓成面团了还不放过,皇帝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欺软怕硬了?屈突通当然不知道有“鄙视”这个词,但是还是忍不住在心里狠狠的鄙视了杨广一番。
注:宋老生的生平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笔,完全是为了衬托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才露了一小头,不甚可信。以下关于此人的事迹均为杜撰。
第八十九章鄙视链(二)()
宋老生也很憋屈。
本质上,他就是个纯粹的军人——忠诚勇敢,心无杂念,爱惜士卒,也不暴戾嗜杀。虽然有的时候性情有些冲动,但是作为一个武人这也无可厚非,他唯一的缺陷就在于不懂政治。军人不干政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种美德,在后世甚至成为一条准则,可是唯独在中原王朝不行,不但不行而且让他寸步难行,若不是皇帝顾念旧情他有几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即便如此,他也成了脑子不够用的典型被官场所排斥,一直仕途艰难,甚至逼得他几次向皇帝乞骸骨,想回乡种地去。
这次被派到河东,开始宋老生还没有多想,以为是皇帝记挂昔日之情让他临老还能一逞独自领军镇守一方的夙愿,还颇为感恩。没想到他人还没到河东,皇帝的密旨就一道接着一道的追着他跑。原来皇帝听说屈突通派宋老生这个实心眼的去看着李渊之后,感觉非常不放心,生怕这个倔老头再闹什么幺蛾子,所以千叮咛万嘱咐的把怎么盯住李渊,什么情况该出兵平叛、什么情况只需威慑一下就行了、什么情况下不用搭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宋老生这才搞明白他平白无故连升三级的缘故——原来是把我派过来扒门缝、听墙脚,当一个背后打小报告的小人了!这下可把他气坏了,咱老宋这一辈子都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耿直汉子,什么时候干过这种龌蹉事?难道到老了还要落个卑鄙小人的名声?不过宋老生可不敢生皇帝的气,只好气屈突通。这个王八蛋,自己不愿意得罪人,就把黑锅扣我老宋头上了,这都是什么人啊?
憋了一肚子气的宋老生又犯了犟脾气。皇帝让他待在河东西三郡看住关中的大门即可,结果老宋压根不理这一套,到处寻人晦气。不管是劫道的土匪还是窃户的蟊贼,哪怕就是因为长了一副贼相,老宋都领着兵上去一顿砍瓜切菜,从文城、绛郡一直砍到了龙泉、临汾、西河、离石,就是围着太原这个李渊的老巢远远的。不过宋老生这么一折腾,这些年来祸乱地方,把百姓们折腾得的大小土匪流寇们死的死、逃的逃,整个河东南部居然呈现出一派海晏河清、安宁祥和的大好局面,百姓都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不过宋老生还不消停,又盯上了盘踞在上党地面上的高昙晟,亲率五千精骑趁夜偷袭。这回假和尚高昙晟算是倒了血霉,那帮就会念经骗钱的徒子徒孙们被宋老生砍死无数,老高只好又扮成和尚钻进了太行山才逃过一劫。可是经此一劫他手下就剩下了千把人,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宋老生犯了牛脾气,杨广也无可奈何,砍死他又舍不得,只能当没看着。所以当初杨霖根据宋老生的行踪判断他是受了皇帝的指使在向李渊示威,不但冤枉了宋老生,更冤枉了皇帝。其实这都是宋老生越老越小,在跟皇帝耍小孩子脾气。
老宋打遍了河东七郡,再也找不着对手了。他正要唱一曲无敌是多么的寂寞,突然接到了紧急军报,说是杨玄感的亲生儿子在太原郡造反了,还把他那个没出息的徒弟高君雅揍得灰头土脸,连榆次都丢了。老宋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二话不说就把军报转给了屈突通——你让老子来扒李渊的门缝是吧?杨玄感的儿子造反了关老子屁事?又不是李渊造反,咱老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没几天,他又接到一封急报。这回说是突厥大举犯境,破定襄、围马邑,把王仁恭打得只能当缩头乌龟。这回老宋不怄气了,他是个合格的军人,年纪虽大热血未冷,那些大人物之间的狗扯羊皮他可以不理会,但是异族寇边这种事情他岂能置之不理?他立刻修书数封,分送坐镇京师的代王杨侑,他的顶头上司、王八蛋屈突通还有太原留守李渊,力陈边患事大不可轻忽,主动请战率部北击突厥。谁想到这信一送出去就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没了动静。
当时宋老生觉得军情紧急,就没跟数千里之外的皇帝打招呼。谁知皇帝竟然未卜先知,千里迢迢的给他传来一道旨意,说什么突厥不过癣疥之疾,待他老人家亲率大军东征高句丽的时候顺手一划拉,突厥人就得老老实实的俯首称臣,“然枭氏(注)乃朕之心腹大患,除恶务尽。卿为朕之股肱,可为朕解忧乎?”
皇帝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宋老生还在犯犟,准备跟皇帝来场关于谁是谁非的大讨论。可是没等他奋笔疾书,深知他性情的皇帝的第二、三、四道旨意又一连串的砸到他面前,语气愈发严厉,最后的传旨太监甚至带来了皇家侍卫,一旦他抗旨不尊就要立刻去职夺官,将他押往御前问罪了。
老宋这把没咒念了,只能憋憋屈屈的打起“讨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