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张彩照回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哎呀,不巧的很,让几位白跑了,赵先生昨天有事去了南京。”孙老汉说道。

    见孙老汉的样子也不像是说谎,牛师爷想了想说道“麻烦这位老哥,赵先生回来就通知他来县衙,县令大人有事要找他。”说完,就和王捕头几个人拨转马头回去了

    “小人等恭送几位差官老爷。”孙老汉在背后恭声说道。

    赵国华和丁顺两人一路上日行夜宿,两天后就到了南京城外。

    南京城的城墙高大,气势雄浑,一面辟有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城楼上密布拿着刀枪的军士,城门洞里各式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亲眼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古代南京城,不由得赵国华不激动而震撼。

    “不愧是千年的名城,此城当属我大明东南的第一城!”赵国华说着,看着不远处南京城高大耸立的城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叹不已。

    南京是个历史名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

    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也被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南唐立国,改为江宁府。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1645年满清入关,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晚清,这里成了洋务新政的实践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千年古城,化为一片废墟。

    南京大屠杀成了中国人心头永远的伤痛。

    “自从离开南京城后,我已三年没回来过了,不知道恩师的身体怎么样了?……唉,真想马上就见到他老人家……”张顺流着眼泪激动的说道。

    赵国华微笑着安慰道“张大哥,你先别急,我们先吃饭,吃过饭找个住处,我再陪你去见他老人家”。

    听了这话,张顺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说。

    ;

第二十章 火器专家毕懋康() 
不多一会,老门丁小跑着快步来到丁顺身边,高兴的说道“张顺,快跟我走吧,老爷和家里其他人都在里面等你……”说完拉着丁顺就往里面走。

    “赵先生,我们一起进去吧……”丁顺转身招呼道。

    老门丁这才发现还忘了招呼赵国华了,于是笑着道“对不起,忘了招呼先生了,来来一起去,一起去……”说完一手拉着丁顺一手拉着赵国华走了进去。

    进了大门,一行人走进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小池塘,里面有伸展着几片碧绿的荷叶池塘边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桃树,树荫下有一个圆的石桌和两个石凳,院子西面,几根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彩缎。。

    穿过院子来到正屋,进了正屋,只见房间当中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一个削廋的五十多岁的老者端坐在官帽椅上,头戴东坡巾,身穿曳撒,眉毛稀疏,眼睛细长而有神,颏下一把花白的山羊胡,样子严肃而带几分激动,仿佛一个等待游子归家的老父。

    曳撒是明代的一种袍服,交领,大襟,长袖过手,上下衣相连,前面腰间有接缝,两边有摆,从两边起打褶裥,中间留有空隙,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代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

    老者的旁边是一个和他岁数差不多的妇人,模样慈祥,眼神温和,衣着朴素而整洁,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两人稍后面,亭亭玉立站着一个十**岁的少女,身穿比甲,眼神灵动,外秀内慧,一双秀目在张顺和赵国华的身上来回的梭巡。

    赵国华知道这就是毕懋康和他的妻女了。

    毕懋康,明末著名火器专家之一,字孟侯,今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因上疏弹劾权臣田大年、贺盛瑞,中书舍人****荐等被贬到长芦管理盐场。

    后来又被派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

    撰《军器图说》。此书不分卷。有附图。书前有门人张继孟序,侄登辅小引、侄登翰跋与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祯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毕懋康谨对”。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毁。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

    果然,见了他们,丁顺便快步走过去,“嗵”一声跪倒在两个老人的面前,抱着老人的腿,哭泣着说道“师傅,师母,劣徒张顺回来了……”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莫哭莫哭,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了……”毕懋康拍着张成的肩膀安慰着道,眼里闪动着泪光。

    “张顺,你可算回来了,你能平安的回来就好,我和你师傅这几年一直在挂念着你们。”毕懋康的老妻抹着眼泪慈爱的说道。

    “爹,娘,你看你们俩,张顺大哥回来是好事,应该高兴才是,你们怎么一个个的哭的哭,跪的跪,好像张大哥犯了错似的,也不知道让他站起来说话……”灵秀的少女娇笑着打趣道。

    “对对对,秀儿说的对,这是爹的错,张顺你快起来吧……”毕懋康怜爱的说道。

    “张顺谢过师傅师母和玉秀妹妹。”张顺对着两人恭敬的磕了三个头,才站了起来。

    见张顺站了起来,毕懋康这才转过目光,仔细打量着赵国华。

    见状,张顺急忙介绍道“师傅,这是我的救命恩人赵先生,我一家流落到江西永新县”得了大病,如果不是他伸以援手,我恐怕就见不到你老人家了……

    赵国华听后笑了笑,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施了一个躬身长揖的大礼,朗声说道“在下赵国华,字明远,江西永新人氏,和张顺大哥是好友,久慕大人的大名,今日冒昧打扰,敬请赎罪……”说完又躬身一礼。

    能够见到历史上的名人,赵国华的心里是激动的。在后世,这样的人物可是国宝级的他的地位相当于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这样的专家在后世过的生活是优越的,可是在这大明朝,这样的专家过的日子却很是普通平常。

    “哈哈……先生过奖了,一点虚名而已。秀儿,快为客人上茶。”毕懋康淡淡的笑着道。

    很快,秀儿姑娘就端上了茶水。

    喝了一口茶,赵国华站起来笑着道“毕大人,在下不请而来,很是唐突,蒙大人不罪特献上一点薄礼,以做赔罪。”说完向挑夫招了招手,挑夫这才担着礼物走进了正屋。

    “哎呀,赵先生你真是太客气了,你救了我徒儿的命,就是我的恩人了,我还没感谢你呢,怎么还要收你的礼,快拿回去,拿回去……”毕懋康站起来推辞道。

    赵国华笑着道“毕大人,我和张顺大哥已是好友,我买的东西也等于是他买的,难道徒弟买点东西送师傅,师傅也不收吗?”

    “这………”沉吟了一会,毕懋康这才笑着道“嗯,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只好厚颜收下了,哈哈哈……”

    “正该如此……”赵国华也笑着道。

    收下了礼物,打发走了挑夫,赵国华这才重新坐在毕懋康下首的椅子上,张顺陪坐在对面。

    看了看赵国华,毕懋康说道“不知赵先生在永新作何营生?”

    “在下在永新开了一个做肥皂和洗头膏的工坊,专门生产此二物在吉安府周边销售。”赵国华温声说道。

    “肥皂?洗头膏?这是何物,怎么我从没听说过……”毕懋康好奇的问道。

    赵国华笑了笑,解释道“肥皂、洗发膏,这是两种洗浴用品,其中肥皂专门用于洗衣服,每次只需一小点,就可快速洗净一件衣服,洗发膏是专门用于洗头的,用过后可使头发香柔且乌黑而亮澤。”

    “师傅,这两样东西您是没用过,一旦您用过后就不会再买皂角洗衣服了,秀儿妹子也不用再买猪苓膏洗头了。”张顺高兴的笑着道。

    “张大哥,这两样东西真的那么好用吗?”秀儿姑娘娇声问道。原来她上茶后就没走想听一听张顺流落外面这几年的故事。

    毕懋康看了女儿一眼毕懋康,他好奇的笑着问道;“此物既然如此神奇,不知赵先生是如何知道制作方法的?”听了赵国华和徒弟张顺的话,他心里也是感到新奇。

    “在下是个孤儿,三岁时被一个过路的和尚收留,后来就跟着他去了海外一个叫华夏国的国家,一住二十多年,前几个月才跟着师傅回到大明,所以会一点那里的技艺。”赵国华一本正经的说道。

    毕懋康听了这话,疑惑的问道“海外华夏国?怎么没听说过?它是个怎样的国度?它离大明有多远?”

    “它面对东方,在大海的另一边,距离大明很远,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坐大船也要一年的时间。是战国时候鲁国的大匠鲁班的后代为躲避战乱,造大船两艘,载同乡二万男女出走到大海的那边所建立的国家。”

    “啊!这么远?……”秀儿姑娘一声惊呼。

    毕懋康看了看赵国华,又问道“那么你师傅现在哪里?”

    “恩师上岸后,由于年岁太大,行程又太长,受了风寒,已经仙逝了”赵国华悲声道。

    哼,看来此人就是一个江湖骗子,会点奇巧淫技,说个子系乌有的海外国度就想在老夫面前讨巧,不叫他显出原形来,老夫就不是叫毕懋康了。

    想到这,毕懋康脸色不变的沉声道“先生说的华夏国老夫从没听人说过,不知道你可有什么从华夏国带来东西作证?”

    听了这话,再看了看毕懋康有点稍变冷淡的脸色,赵国华知道他起疑心了,想想也是一个搞科学家怎么会轻易相信别人说的奇怪的事呢。

    “拿什么证明我说的事不是骗人的呢?”赵国华思索着。

    这时,张顺说话了,他说道“赵先生,你不是有一只从华夏国带回来的手铳吗?”

    “手铳?手铳也算是凭证吗?张顺,你难道忘了为师是干什么的了……你想和着外人来欺骗为师吗?”毕懋康说到这里已是声色俱厉了。

    “爹,张大哥不是这样的人……我看……我看赵先生……也不像是坏人……”秀儿姑娘小声道。

    毕夫人在见仆人已做好了饭,正在指挥丫鬟和仆妇们准备饭食,听到客厅里毕懋康的吼叫,急忙跑到客厅里去看,进了客厅,见毕懋康发怒的样子,急忙走过去柔声问道“老爷,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毕懋康也不说话,只是看着赵国华和张顺两人。

    “张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你告诉师母。”毕夫人对着张顺问道。

    看了看师傅,又看了看师母,张顺委屈的说道“刚才我师傅听了赵先生说的事,他不相信,认为是假的,我帮着说了句话,他就认为我和赵先生合伙欺骗他。”

    听了这话,毕夫人问道“赵先生说了什么事你师傅不相信?”

    “娘,我和你说吧……”秀儿姑娘说着,就把刚才听赵国华说过的事大致说了一下。

    “赵公子,海外真的有那样一个由我中华先民建立的华夏国?”毕夫人神色郑重的对着赵国华问道。

    “千真万确,不敢有丝毫欺骗伯母之意。”赵国华认真的说道。

    ;

第十九章 南京也有人卖肥皂() 
第十九章南京也有人卖肥皂

    进了城,两人牵着马,便去找地方吃饭。

    一路上,赵国华是边走边看,城里商业异常繁华,街道两边酒楼、茶馆、商店、当铺、药铺等鳞次栉比,街道是平坦的青石板路,三十来米宽,有些地方的青石板已破损待换了,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路两边各式各样的店铺人潮进出涌动,街边小摊叫卖声此起彼伏,路上人流如织,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车马往来穿梭不息,士女纷杂,车水马龙,一副盛世情形,北方的战乱似乎没有影响到这里的繁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赵国华感叹道。

    想到九年后清兵南下时对江南百姓烧杀抢掠的惨景,赵国华没心情再看下去了,他和丁顺找了个名叫“好又来”的客栈走了过去。

    “两位客官,您们是打尖还是住店……”门口的伙计说着,笑容满面的躬身迎了上来。

    看了看客栈一楼嘈杂的情形,赵国华微微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