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张彩照回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联“官清民自安”。堂中央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有彩绘“海水朝日图”,寓意是为官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

    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

    正堂上悬“明镜高悬”匾额,左右雁翅排列着“回避”、“肃静”虎头牌、水火棍及相应仪仗,堂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等,大堂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两块石板上留有明显的跪坑。

    古代击鼓鸣冤有个规定,每次喊冤人只能击鼓三下,如果乱击鼓,升堂就要先挨板子,后审案。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两侧的三班六房。

    三班六房是明清州县吏役的总称。三班指皂、壮、快三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房掌军政;刑房掌刑法、狱讼等;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其首领称典吏,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直接对县令负责。典吏属下工作人员称“攒点、承发吏书吏、书办、书役等。

    六房又依纵横分为左右列和前后行。纵排是左列吏、户、礼三房,右列兵、刑、工三房;横排是吏、兵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

    “张兄弟,在县衙当差就是好啊。怪不得张兄弟身上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官威。”赵国华奉承的说着,边走边看县衙的建筑布局。

    “赵先生真会说话!哈哈哈哈……”张忠高兴的似乎骨头也轻了几两。

    过了大堂,就是二堂,中间有一个屏门这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门前有一小院子,甬道两边有四间小屋,这是衙役听差的地方。屏门前置黑漆板门,门上方面北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金字。这是告诫知县,施政办案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即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屏门平常也是不开的,它只供县令和上级官员出入,吏役人等经过该门时,只能从两侧的走廊通过,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屏门方可打开,我们常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官员们总是说“打开中门迎接”。指的就是前边的仪门和这道屏门;屏门北面横匾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

    ;

第十二章 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 
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

    进了二堂,赵国华看见两个廋削的中年人正在屋里坐着等他,一个清秀的中年人正端着一杯盖碗茶在吹茶沫,另一个侧身坐着,手里摇着一把描金黑骨的纸扇。

    “见过宋大人,见过牛师爷。”赵国华急忙走过去恭身施礼

    挥手打发走张忠,两个人也不说话,只是在上下打量着他。赵国华镇定的站着,面带微笑的看着两人。

    “不错,果然是能打老虎的壮士!哈哈哈哈……”宋知县大笑着道。

    打量完赵国华,牛师爷摇了几下纸扇,才慢条斯理的说道“赵先生,前几日王捕头拿回来的那些小图片,不知道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什么小图片?”赵国华奇怪的问道。

    “就是王捕头从鸣凤村那拿回来的小图片,上面有宽阔的道路,高大的房子,赵先生不会那么快就忘记了吧?”牛师爷不悦的道。

    “哦,原来是那些图片啊,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那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赵国华笑着解释道。

    “何为照相机?”牛师爷好奇的凑过来问道。

    赵国华笑着道“在我住过的海外华夏国,有一种像吃饭的大碗那么大的四方木盒子,里面装有一种名叫胶卷的东西,木盒子的前后有一大一小的圆孔,只要手着拿木盒,把木盒的大圆孔对着几步远的人或物体,人的眼睛凑在木盒的小圆孔的上面,对正了人或物体,一按机关,人或物体的图像就现现在胶卷上了,再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在光线很暗的房间里一洗,就出照片了,王捕头拿回来的小图片就是照片。”

    “啊呀,这世上还有这般的神仙手段……真是神乎其神……”宋县令听的是目瞪口呆。

    牛师爷不说话,在房子里转了几圈,才停在赵国华的面前说道“这么说,那小图片,啊,那照片上的图像是真实的了?”

    “当然是真的……”赵国华坦然说道。

    看他表情不似做伪,牛师爷继续问道;“听说该国名为华夏国,我大明也称华夏子孙,难道他们与我大明有源?”

    “不愧是师爷,一猜就中,这华夏国与我大明实有渊源。”赵国华说道。

    “有何渊源?”牛师爷急忙问道。

    “牛师爷,你太心急了,赵先生自来到县衙还未喝过一口水,你总得让人家喝口水吧……”宋知县笑着说道

    “哦哦……东翁说的是,还请赵先生莫怪才是……”牛师爷说着,对赵国华作了个揖。

    “不敢不敢……”赵国华拱手回礼。

    待赵国华喝了几口茶水后,牛师爷才又继续问道“赵先生,刚才听你说这华夏国与我大明有渊源,不知能否详说?”

    赵国华又喝了一口茶水,这才缓缓的说道;“根据华夏国的史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于春秋时候的鲁国,为了躲避战乱,由公输班也就是鲁班的孙子,在海边的一个荒岛上造了两艘巨大的木船,这两艘木船名叫“诺亚方舟一号”和“诺亚方舟二号”,这诺亚方舟一号里面可以装载三万人,诺亚方舟二号也差不多,两艘巨大的木船造好后,鲁班的孙子就把愿意跟着他走的三万多男女老少装载到了诺亚方舟一号上面,把足够三万人吃两年的食物和水放在二号船的第一层,把猪、牛、羊、马、鸡、犬等动物各二十对放在第二层,把稻麦蔬菜等的种子各一石放在底层,两艘大木船在一个黑夜里悄然开出,木船在大海中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驶去,经过一年多的航行,才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岛,于是他们便下了船,上了这个大岛。从此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快乐的生活在那里了……”

    静!屋里静的落针可闻。

    如此的奇闻,听得屋里的宋县令和牛师爷,包括倒茶水的差役以及服侍的仆妇都目瞪口呆,膛目结舌。

    这故事太让人不可想象了,想想看,光是那装得下三万人的大船,就不知道有多么大,大家的脑袋感觉到不够用了。

    “壮哉!伟哉!”宋县令摇头晃脑的说道。

    为赵国华续了茶水,牛师爷又继续问道“赵先生,既然他们是我中华先秦时期的遗民,想必他们还保持着我中华的一些风俗习惯吧……”

    “牛师爷说的不错,他们的文字与我大明大同小异,生活风俗习惯吧,也差不多,也有春节和重阳节,端午节也吃棕子,总之除了头发是男短女长,女人不裹脚,衣服上下两截外,可以说与大明差不多。”讲到这里,看了看屋里正在聚精会神听他讲故事的众人,赵国华淡淡一笑,喝了口茶水,又继续讲了下去………

    此时杨得贵的府宅里,杨瑞正把丫鬟春香抱在腿上,搂着她摸乳亲嘴的。春香年方十八岁,瓜子脸,梼腮杏眼,颇有点姿色,性格又有点轻浮,她和杨瑞早已勾搭上了。

    “哎呀,大白天的就对人家动手动脚的,也不怕被人看见……”春香在他怀里扭动着身子,腻声嗔道。

    “你怕啥,除了我爹,家里谁敢管我,我爹去京师为我活动去了,一旦本少爷当了官,我就纳你为我的小妾……”杨瑞边说,右手边在她身上游动。

    “哦,哦……”春香娇吟着。

    摸着春香白腻滑嫩的身子,杨瑞感到浑身燥热,欲火中烧,搂抱着她就往床榻走。

    “少爷,少爷……”这时,矮胖的管家杨福气急败坏的从外面跑了进来,边跑边喊。

    把怀里的春香推开,杨瑞整了整衣服,转过身来,叫道;“你鬼叫什么,是你爹死了还是你娘死了,真是的,没的扫了少爷的兴……”

    看了看春香潮红的脸,杨福表情尴尬的说道“不是我要扫少爷的兴,而是有大事要向少爷禀报。”

    “什么事?你快说,本少爷忙着呢。”杨瑞不耐烦的催促道。

    定了定神,杨福才哭丧着脸道“少爷,你快想想办法吧,我们家的皂角和猪苓膏都卖不动了,这两个月来都才卖出了二百颗皂角和二十瓶猪苓膏。再这样下去,我们家卖皂角和猪苓铺子就要关门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快给老子说……”杨瑞指着杨福厉声道。

    这皂角和猪苓膏是杨家的一大财源,在这永新县城里,卖皂角和猪苓膏的铺子有大半是杨家开的,因此杨瑞听了这事不由的不吃惊。

    “唉!……还不是怪海外来的蛮子在鸣凤村弄出的那肥皂和香皂,原来县城里的人,无论穷富都要买皂角和猪苓膏,可是自从“永香斋”开始卖肥皂和香皂后,大家就很少用皂角了,后来出了洗发膏,更是连猪苓膏也卖不动了,老奴实在是没辙了,这才来找少爷想想办法……”杨管家总算说完了。

    “哎呀……气死我了……这蛮子断我财路,真是可恼,可恨……”杨瑞说着,咬着牙在屋里来回转圈。

    转了几圈后,他停下了脚步,咬着牙说道“你带人赶到鸣凤村,找到那蛮子,让他把肥皂的制作方法让出来,他若识相的话给他个二三百两银子,他若不识相,就把他的作坊砸了,老子得不到的,他也别想好……”杨瑞咬着牙说道。

    “少爷,有你这话,就好办了,你瞧好吧……”说着,杨福退出去,叫人了。

    很快,杨福就纠集了三十多个家丁,以及四五十个与他熟识的县城里的地痞流氓,手拿棍棒,坐着三辆马车出了县城,气势汹汹的赶往鸣凤村。

    “小六子,你他妈小心点,这石灰水可是拿钱买来的,你泼洒出来了这么些,老子看了都心疼,再这样可要扣你的工钱了。”孙老汉的二儿子孙有大声训斥道。

    这孙有长的体格粗壮,粗手大脚,虽说不识字,但是做事踏实认真,赵国华让他做了一个工头,负责监督工人干活也负责作坊的保护工作。

    “孙二哥,这做肥皂怎么需要那么多的石灰水啊?”衣服破旧,身材廋小的小六子笑着问道。

    这小六子家是军户,今年十八岁了,父亲早就死了,他有一个哥哥当兵在外,去年战死在了河南,母子俩日子过的好艰难,差点就饿死了。后来来到赵国华的化工作坊里做事,这才吃上了干饭。

    “你小子,你忘了赵先生的话了吗,不该你知道的就不要打听,知道吗。”孙有训斥道。

    刚说到这里,一个人跑了进来,慌慌张张的说道。“孙二哥,杨管家带了许多人,手拿棍棒,向我们这里来了,看样子是来者不善。”

    “过来几个人,跟我去看看,我倒想看看他要做啥?”孙有领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迎了过去。没走多远,两拨人就碰上了。

    “叫那蛮子赵国华出来,老子有事找他。”杨管家气势汹汹的叫道。

    “赵公子去县城了,这里我做主。”说着孙老汉站了出来。

    打量了一下孙老汉,有看了看他背后站著的几个人,杨管家噶噶的放声大笑,笑完后,他指着孙老汉,轻蔑嘲讽道“你算老几,才吃了几天饱饭,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快叫那赵蛮子出来,老子和他说”

    ;

第十二章 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 
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

    进了二堂,赵国华看见两个廋削的中年人正在屋里坐着等他,一个清秀的中年人正端着一杯盖碗茶在吹茶沫,另一个侧身坐着,手里摇着一把描金黑骨的纸扇。

    “见过宋大人,见过牛师爷。”赵国华急忙走过去恭身施礼

    挥手打发走张忠,两个人也不说话,只是在上下打量着他。赵国华镇定的站着,面带微笑的看着两人。

    “不错,果然是能打老虎的壮士!哈哈哈哈……”宋知县大笑着道。

    打量完赵国华,牛师爷摇了几下纸扇,才慢条斯理的说道“赵先生,前几日王捕头拿回来的那些小图片,不知道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什么小图片?”赵国华奇怪的问道。

    “就是王捕头从鸣凤村那拿回来的小图片,上面有宽阔的道路,高大的房子,赵先生不会那么快就忘记了吧?”牛师爷不悦的道。

    “哦,原来是那些图片啊,那些图片不是画出来的,那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赵国华笑着解释道。

    “何为照相机?”牛师爷好奇的凑过来问道。

    赵国华笑着道“在我住过的海外华夏国,有一种像吃饭的大碗那么大的四方木盒子,里面装有一种名叫胶卷的东西,木盒子的前后有一大一小的圆孔,只要手着拿木盒,把木盒的大圆孔对着几步远的人或物体,人的眼睛凑在木盒的小圆孔的上面,对正了人或物体,一按机关,人或物体的图像就现现在胶卷上了,再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在光线很暗的房间里一洗,就出照片了,王捕头拿回来的小图片就是照片。”

    “啊呀,这世上还有这般的神仙手段……真是神乎其神……”宋县令听的是目瞪口呆。

    牛师爷不说话,在房子里转了几圈,才停在赵国华的面前说道“这么说,那小图片,啊,那照片上的图像是真实的了?”

    “当然是真的……”赵国华坦然说道。

    看他表情不似做伪,牛师爷继续问道;“听说该国名为华夏国,我大明也称华夏子孙,难道他们与我大明有源?”

    “不愧是师爷,一猜就中,这华夏国与我大明实有渊源。”赵国华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