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张彩照回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杀啊!杀啊!”襄阳城下,杀声震天,箭矢飞舞。

    城上伤亡惨重,城下尸体层叠,血水已把泥土浸透了,一脚下去,直没到脚面,城下遍地是折断的刀枪和燃烧的旗帜及木梯。

    襄阳,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

    十月份从均州(今均县西)出兵,大败总兵秦翼明后,张献忠就信心膨胀,想要夺下襄阳这座重镇。

    可是因为襄阳城高墙厚,守军众多,又是临江城池,无法投入大量的兵力,加之江对面樊城守军的支援,张献忠虽已折损了好几千的手下,可还是无法攻下来。

    “父帅,我看我们还是撤兵吧,这襄阳确实不好打。”孙可望说道

    看着城墙下那些战死的手下,张献忠咬着牙,恶狠狠的的说道:“老子不撤,老子就是用人命堆,也要把襄阳拿下了,等攻进去,老子要屠城,杀光里面的人。”这是他出兵均州后受到的第一个挫折,不由得他不恼怒。

    军师徐以显劝道:“大帅,这襄阳攻不下来,你也不必生气,要知道当年纵横天下的蒙古军队耗费了数年也没有打下襄阳来,最后是守城的宋将投降了,蒙古人才总算得到了襄阳。”

    听了这话,张献忠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连蒙古军队也打不下襄阳,咱老张打不下来也就不丢脸了。”张献忠自嘲的说道。

    见张献忠心情好了一些,徐以显道:“大帅,我们撤兵吧,这襄阳不会跑掉,等以后我们实力更强了再来打,那就容易了。”

    听了徐以显的话,看着远处的襄阳城,张献忠看了好一阵,才说道:“好吧咱就听你的,先放过它,等以后再来。”

    见张献忠听从了自己的劝谏,徐以显松了一口气。

    他就怕张献忠在这里和襄阳耗上了,那可麻烦了,想当年那么强大的蒙古军队也打不下襄阳来,更何况现在的农民军。

    “大帅,离开襄阳后,您打算去哪里?”潘独鳌问道。

    他可不想让徐以显一个人在张献忠面前表现,他也要显露一下。

    想了想,张献忠道:“前几天罗汝才、老回回等人派人来邀我到大别山与革左五营汇合共商大计,我看就去大别山走走吧。”

    “大别山地域广阔,地跨三省,又处中原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是个好地方。”徐以显说道。

    瞟了他一眼,潘独鳌道:“这还用说,当然是好地方了,否则的话,革左五营早就完了。”

    见这两人斗嘴,张献忠也不劝解,他说道:“事不宜迟。今晚就动身。可望你去安排辎重和物资的转移。”

    “是。我这就去。”孙可望答应着,走开了。

    当天三更时分,张献忠带着军队和罗汝才、老回回等人汇合去了。

    天亮后,看着城外一人的流寇营址,湖广总兵秦翼明知道,张献忠的流寇队伍终于走了站在襄阳城头,他长长的吁出了一口气。

    张献忠找到了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合兵一处,共有十五万人,声势大振,对外号称二十万,沿江东下。一路浩浩荡荡往大别山而去,欲与久据大别山区的英山、霍山地区的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等营会合。

    在山东耽搁了一些时间,为了早点赶回江西,赵国华打算带着忠勇总队从山东转道河南,过湖北入江西。

    大军进入了河南,沿途府县见了这样一支军队,都是紧闭城门,神情紧张屏声静气的看着,连问也不敢多问一声。

    这天中午,忠勇队进入了开封府的新乐县,新乐也就是今天的新乡市,太阳高照,天气燥热,见大家走的口干舌燥,赵国华下令休息一阵,喝点水再走。

    宿营后,他让牛欢烧水来喝,烧好了茶水,他就和吕清刘光祖,张顺,程冲等下属边喝边聊起天来。

    “吕清,你读的书多,可知道这里为何叫新乡?”赵国华笑着问道。

    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吕清道:“我没到过这里,还真不知道”

    “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刘光祖插话道。

    听了这话,赵国华好奇的问道:“你是河北的人,怎么知道这里的事?”

    在古代,资讯不发达,想要知道几百公里以外的事情,是件很困难的事,除非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这些官员可以看邸报和塘报。

    “因为我游历时来过这里,也到过开封。说起来,这新乡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地方。”刘光祖说道。

    赵国华知道,在明代,一个秀才是有资格出门四处游历的。

    笑着看了看他,问道:“看这里也不起眼,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端起杯子来,吹着喝了一口茶水,刘光祖才说道:“新乐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东晋太和五年建新乐城。隋开皇六年置新乡县。共工治水、鸣条之战、姜尚卫河垂钓、牧野大战、比干剖心忠谏、孔子讲学杏坛、官渡之战、围魏救赵、张良刺秦、陈桥兵变、岳飞抗金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啊?原来这里还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赵国华惊讶的说道。

一百四十九章 宋朝的大问题() 
吕清吃惊的问道:“陈桥兵变也是发生在这里?”

    “确实是这样,当年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刘光祖说道

    程冲道:“赵匡胤真不是个东西,人家柴荣是他的结拜大哥,对他有那么好,可是人家一死,他就把人家的江山夺了。柴荣把这样的人当兄弟,真是瞎了眼。”

    “话也不能这样说。要是没有赵匡胤,凭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是撑不起大周江山的,说不定还会死于非命。”吕清分析着说道。

    看了一眼刘光祖,赵国华问道:“光祖怎么看?”

    “我同意吕参谋的看法。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没有赵匡胤出来,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统一南方的。只是我对他杯酒释兵权有些看法。”刘光祖说道。

    “说说你的看法。”赵国华道。

    看了大家一眼,刘光祖道:“杯酒释兵权,虽然了解决了唐朝中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另一个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吕清问道。赵国华也鼓励的看着他,听他解说。

    见赵国华专心致志的在听,刘光祖心里很高兴,知道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喝了口茶润润喉咙,这才说道:“文官统兵。而文官多数不知军略,打仗时瞎指挥,胆识不够,有了挫折首先溃逃,这就是两宋面对辽金时胜少败多的基本缘故。”

    “啪啪啪。”赵国华鼓起掌来,边鼓掌边夸赞道:“光祖说的不错,但是还不全面。”

    “请将军赐教。”刘光祖拱手道。

    见大家都在看自己,赵国华也不推辞,喝了口茶水说道:“光祖刚才只说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三冗问题。”

    “什么是三看问题?”吕清问道。

    看了看大家,赵国华道:“不是三看,而是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

    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

    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步对相权形成制约。

    在地方官的任命上,其一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二多用文官。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其三有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

    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

    最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的冗官。

    沉思了一会,刘光祖赞同的,点点头又问道:“那冗兵又是怎么说?”

    赵国华又详细的说了起来……

    自‘杯酒释兵权’以来,吸取唐代的经验,有宋一代对兵权的集中十分重视,不仅禁军受皇帝直接指挥,精兵往往收归中央,在地方上,也多以文官制约武官,所有涉及兵权的官员,轮换频繁,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训练松懈,战斗力低下。

    夏辽等国则在同一时期相当强大,为解决此问题,宋所采取的政策是增兵,但实际战斗力却没有什么提高,于是再战败,于是再增兵,形成恶性循环。

    宋代初期采取的是募兵制,即百姓出钱,政府招兵(这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为提高战斗力,使军队职业化,训练系统化的一个必然,可惜的是,在不合理的兵制下,这些兵往往全无战斗力而成为地痞流氓逍遥自在所在),以后因太大的经济负担,不得已又部分采取了征兵制,使百姓在交过钱后仍需当兵,从而激化了矛盾,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有宋一代最强的兵,实际只出现于北宋灭亡,中央政府失控的年代(如‘岳家军’,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听完了赵国华对冗兵的讲述,吕清又问起了那冗费的说法。

    赵国华又讲起了冗费的缘由。

    “两冗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加之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为了对付北方的军事威胁,不得不保持一支庞大而又无能的军队,为了维持这支军队,不得不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致使国弱民穷,最后走向了灭亡。”赵国华说道,这些都是他后世在网上看来的知识。

    听完了他说的三冗,大家陷入了沉思。

    沉默了一会,赵国华说道:“其实,宋朝之所以灭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刘光祖急忙问道。

    他想不到赵提督可以把宋朝灭亡的原因剖析的那么清楚。现在听说还有一个原因,不由得赶快问了出来。

    “那就是军人地位的卑贱。大家知道,在宋朝,罪犯几乎都是刺配军营的。所以他们有一个“贼配军”的贬称。”赵国华说道。

    吕清点头道:“是这样的。确实如此。”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军人是随时要为保卫国家献出生命的。军队是值得国家呵护的,军人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可是宋朝却把士兵等同于罪犯,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全社会对军人充满了鄙视。当一个社会对军人充满了鄙视,你还能指望他们打胜战吗?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军队有打胜仗的勇气吗?当国家有难时,这样的军队敢于挺身吗?”赵国华问道。

    大家低头不语,当今的情形何其相似,明军面对鞑子之所以屡战屡败,和军人地位低贱有极大关系。

    赵国华继续道:“文武之道,就像一个人的两左右两支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短,是走不稳的,是要摔跤的。”

    刚说到这,牛欢带进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走进来,犹豫了一下,仔细看了看,对着赵国华“噗通”一下跪了下去,边磕头边说道:“小人夫妻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

    “牛欢,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赵国华说着,急忙把这可头的夫妻两拉了起来。军中已废除了磕头礼,他怎么能接受人家的磕头呢。

    牛欢笑着道:“将军,他们就是我们在德州救回的那对夫妻,现在他们治好了病,养好了身体,特意来感谢您的。”

    “原来如此。吓了我一跳。”赵国华说道。

    看了两人一眼,赵国华问道:“两位现在身体已恢复,不知是否有去处?”

    “这个……”那个男人犹豫起来。

    这时,女人说话了:“将军,小妇人名叫王春枝,今年三十岁,我男人名叫李再发,是河南怀庆府(今博爱县)人,小妇人虽然不会做什么大事,但是我男人是个好兽医,几乎没有他看不好的马病,人称马郎中。我俩不想走了,想跟着将军回南方,不知是否可以?”

    “此话当真。”赵国华听了,高兴的跳了起来。

    这五六千匹战马,有了一个好的兽医将可以减少很多的病亡,

    王春枝福了一福:“此话千真万确,将军可以亲自试验。”

    “将军,正好我们有几匹马,这几天看起来有点躁动不安,很不愿意吃食,不如让她男人看看。”牛欢说道。

    “好,大家一起过去看看。”赵国华说道。

    到了那几匹马跟前,李再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下子精神起来,再没有缩头缩脑的样子,只见他走到马身边,吆喝了一声,说也怪,那几匹躁动的战马安静了下来。

    李再发辦开马嘴看了看,又按了按马的肚子,说道:“找点黄连和板蓝根烧点水喂一下就好了。”

    大家将信将疑的按他说的搞好了药水喂马,喝过水没一会,马就安静下来,开始大口的吃起草料来。

    “好。不错,现在我任命李再发为忠勇总队的兽医官,每月饷银六两银子。”赵国华高兴的大声宣布。

    “谢将军!谢将军!”李再发大喜过望,说着,就要跪地磕头。

    赵国华一把拉起了他,说道:“李医官,我们忠勇队没有磕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