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汤若望入华以来,几乎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处理大清政务上,自己虽然领着这片教区事务,却实在是难有过多精力顾及,就连每个礼拜日的弥撒,他也能简化就简化,一来是逃避可能的朝廷非议,二来也的确是精力有限。

    尽管如此,如何传颂教义却是一位耶稣会司铎的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汤若望从未有过一丝一刻的懈怠。例如今日,虽然不能大张旗鼓在“正日子”做弥撒,可依然在御前会议之后只睡了几个钟头,就爬起来穿戴整齐,提前做了一个只有自己和仆从参加的“礼拜日弥撒”。这是为何?

    原来,前几日从罗马教廷传来最新消息,说老教皇英诺森十世于今年(1655年)1月5日去世、追随天主去了。新教皇是前教皇保罗五世的曾外孙法比奥。基吉,他于4月7日已经当选为继任教皇。号称“亚历山大七世”。对于此人,汤若望虽然未曾谋面,可陆陆续续从澳门传回来消息,却说新教皇十分开明,已经表露了诸多关于宗教信仰方式和天主教在各教区“本土化”的意思。最为关键的是,新教皇还明确表示,有在中国特设“宗座代牧区'6'”来管理中国教务的意思!

    若此事可成,那汤若望就有可能改变长久以来“有名无实”的尴尬,成为“宗座代牧”,位同“领衔主教”。而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司铎”。也可以多多少少摆脱澳门主教的遥控指挥,无论是服务清廷、开展教务,还是打压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其他教士,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非但如此。或许这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天主教礼仪“华化”的争辩。该盼来“尘埃落定”的日子了吧!

    正在虔诚祷告的汤若望。还是情不自禁、义愤填膺的走神了——

    “哼!安文思'7'!等我做了‘宗座代牧’而‘晋牧’之后,看你还怎么和我唱反调!说我什么担任大清钦天监监正一职有违耶稣会‘神贫’的誓约?你们懂什么!不如此,福音何以东传……”

    自顺治五、六年起。以这个安文思为首的部分教士就连续撰文,抨击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一职有违耶稣会“神贫”的誓约,且称其所编制的历日中含有不合乎天主教教义的迷信内容。耶稣会为保护天主教在中国宫廷的地位,不得不万里迢迢将此事提交罗马的梵蒂冈教廷来解决。1644月3 日,时任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作出口头裁决,也是其在位期间的最后几道裁决之一【同年7月29日,教皇乌尔班八世就“服侍天主”去了】:鉴于当时的情况,特准汤若望在发“三愿”和“第四愿”后,在京廷为宦。

    所谓“三愿”或称“三绝誓愿”,即神贫愿(不具私产,又称绝财)、贞洁愿(不结婚,又称绝色)和听命愿(服从长上,又称绝意)。耶稣会传教士还必须发“第四愿”,即服从罗马教皇。

    由此可见,汤老玛法有多不容易:要传送教义,也要勉力当差,还要同其他传教士来整合关系!虽然这许多年下来,自己和安文思等教士的关系逐渐稳固下来,但深层面的隔阂却一直悄悄躺在那里,谁也不愿意轻易触动,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机会,谁都不会拿出来说事儿!

    现如今,如果新教皇同意设立中国的“宗座代牧区”,作为西来之人在大清权威最高的人,汤若望自然当仁不让!所以,今天的“提前礼拜”尽管没有通知其他教士和教民,却照样做的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司铎大人,堂外有贵客……”

    就在汤若望借着独自一人虔诚祷告的机会,来梳理一番脑海中的传教大业思路的时候,身后响起了再也熟悉不过的声音。

    “不是说过了吗?今日不是礼拜之日,老父我自己坐坛修为,谁也不见!”

    自称“老父”的汤若望虽然秉持“不嗔不怒”的教义,没有责骂来人,语调之中却多有不悦。入华以来,汤若望明智的接过了利玛窦的衣钵,将天主教义中许多仪式的名称都换做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说法,例如把“祈祷”改作“坐坛”、“修为”,把“弥撒”改作“礼拜”,等等。

    “义父,此人您不得不见啊,义子也只能打扰您向我主祈祷了。万能的主啊,请原谅彼得的冒犯吧!”自称“彼得”的人也跪在汤若望一旁,十分虔诚而专业的祷告起来。

    一直等着身旁的所谓“义子”做完自己的祈祷,汤若望这才起身问道:

    “来人是谁?”

    “义父,来人是大清和硕襄亲王和他的福晋!”彼得也站起身来,恭敬回答。

    “啊!你不早说,快快请进来!为父随后就在门口迎候!”一听来人是博穆博果尔夫妻二人,汤若望急忙将自己的“闭关修炼”一事仍在脑后!

    “是!”

    看着彼得恭敬而利索地走出礼拜堂,汤若望这才回身冲着圣像画了一个十字架,幽幽说道:“主啊。您的福音是如此灵验,您看到彼得的变化了吗?”

    原来,彼得只是一个教名,此人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之人,本命潘尽孝,是一个满洲旗人和辽东汉妇所生的私生子。五年以前,他在街里街坊之间整日介惹是生非,可以说无恶不作。甚至有一段时间,这个私生子还多次上门来骚扰南堂的传教工作,甚至一度打伤了许多教民。汤若望一怒之下。将其告到了官府。彻查下来,一连串发现了此人的种种劣迹,甚至有命案在身,加上“汤玛法”的裙带背景。顺天府竟然判定此人斩立决!

    这一下反而让汤若望大吃一惊。作为一名教士。他原本只是想将这个地痞流氓收拾收拾、给他点教训就好了。谁曾想却要因为自己的诉讼取了此人的性命!聪明的汤若望灵机一动,急忙上书福临,说此人本性不差。只是游手好闲而已。希望朝廷让他跟随自己做个仆人,也好点化与他,以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奇效,正好也看看天主福音的种种奇妙!

    于是,顺理成章,潘尽孝死里逃生,还真的痛改前非,成了虔诚的教徒,并心照不宣、有实无名的做了汤若望的“义子”,每日侍奉天主、伺候义父,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一般。就连皇帝福临数次来这南堂,都对天主的巨大功效赞不绝口,并且对潘尽孝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就是这“浓厚的兴趣”,汤若望总是认为终有一日,会给大清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1' 天主教把从修士、修生、执事晋升到神父的这一个过程,叫做“晋铎”。神父,在天主教内,也叫做司铎,所以晋铎的意思是:晋升司铎品级 。它相呼应的,还有一个词:“晋牧”。“晋牧”是指从神父晋升为主教的过程或仪式。在天主教中,主教是一个教区的牧者,他有牧杖和权戒,代表着他为天主牧放羊群的职责。所以,晋牧的意思是:晋升牧职(主教)

    '2' 耶稣会是成立相对较晚的一个天主教修会。1534年由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创立,1540年经教皇保罗三世批准。该会不再奉行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许多规矩,如必须苦修和斋戒、穿统一制服等,而主张军队式的机动灵活,并知所变通。其组织特色是中央集权,在发最后的誓愿之前需经过多年的考验,并对教皇绝对忠诚。耶稣会会士主要从事传教、教育,并组成传教团,积极宣传反宗教改革,1556年罗耀拉去世后,其势力已遍布全世界。其在事业上的成功和过于拥护教皇使他们在宗教和政治上的敌人更怀敌意。1773在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压力下教皇克雷芒十四世不得不废除该会,但在1814年由教皇庇护七世恢复。此后耶稣会成为最大的男修会。

    '3' 笔者弘毅花了一个下午四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查阅到顺治十二年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在华教室住院和教堂的原始数据,只能依据康熙三年和康熙四十年的有关数据做一个尽量合乎逻辑的推断。康熙三年(1664年),耶稣会住院前后有38所,耶稣会士前后来华人数达82人,全国的教堂已经有156座,全国天主教徒达245000人之多【参阅孙尚扬钟明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而到了康熙四十年,据徐宗泽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士概论》载,中国已有耶稣会教士住院70所,教堂214所。而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相关数字分别是22和24,8和6。可见差距巨大,也足见在中国,与高层当政者搞好关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诚如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那般一味只懂得走底层路线的做法,是难有大的成就的!看来自古使然!!【呜呜……】

    '4' 方济各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法兰西斯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是拉丁语小兄弟会的意思,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济各(franciso javier 1182…1226)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该会,1223年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其会规。方济各会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互称‘小兄弟‘。他们效忠教皇,反对异端。清代中叶以后在中国辖有众多教区,主要传教于鲁、晋、两湖、陕、甘等地。传教的主要方向为非洲。在拉美教会和解放神学家中也不乏其会士。【“奥斯定会”与“加尔默罗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合称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成立于13世纪,比“新型修会”耶稣会早了将近二百年!】

    '5' 多明我会(拉丁名ordo domini,又译为道明会),亦称“布道兄弟会”。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加尔默罗会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1631年1月2日或3日,西班牙背景的道明会高奇神父(ange cocchi)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抵达中国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开始对中国传教。

    '6' 宗座代牧区(简称代牧区)是天主教会的一种教务管辖机构,设立于尚不足以达到成立教区资格的传教地区。其本质上是临时的,虽然有可能持续一个世纪甚至更久。它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天主教徒,以能成立一个正式的教区。

    '7'安文思(gabrielmagalhāes,1609年-1677年5月6日),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原名加布里埃尔?德?麦哲伦,为费迪南德?麦哲伦后裔。安文思1640年前往中国传教,长期与利类思合作,初期在成都建立教堂,后为张献忠服务。张献忠败亡后被豪格虏往北京。豪格死后,利类思和安文思被释放,建立了北京东堂。1677年,安文斯病逝于北京,葬于滕公栅栏墓地。在华期间,安文思以善于制造机械而闻名,先后曾为张献忠和清朝政府制造过许多仪器,康熙帝称赞其“营造器具有孚上意,其后管理所造之物无不竭力。”安文思还曾在1668年以葡萄牙文写成《中国的十二特点》一文称颂中国,后以《中国新志》为名刊行于巴黎。(。。)

第二百二十二章——貌合而神离() 
不用做任何觐见大清和硕亲王的准备,“汤司铎”依旧是一身“黑罩白里”的耶稣会“非制式”服装,就那么悠然自得的站在圣像之下,等着。

    不一会儿,在汤若望的“义子”潘尽孝的引领之下,大清和硕襄亲王一行两人、一男一女果然进到了礼拜堂之内。两拨人却都没有说话,连个招呼都没有,尽是寂静。

    就在这片寂静中,博穆博果尔和来人按照全套教徒的礼仪,自顾自得行动起来,俨然已是入会颇久的“资深教徒”了:先是襄亲王除去了头顶的瓜皮帽,这叫做“除冠”,然后走到圣水盘前,以右手蘸圣水、划十字,并且念念有词道:“吾主,以此圣水涤灭我罪,并驱邪魔,拔除恶念,阿们。”

    博穆博果尔口诵《点圣水经》之后,也不理身后的女子,接着面向圣所、圣像,身体立直,弯曲右膝至地,再站直,以表示敬礼圣体,此为行“屈膝礼”,亦称“请安”。然后这才转身冲着皇帝福临亲笔写就的匾额行礼,这就是“先神后君”之中国化礼节了。如此一番下来,二人终于恭谨的走到圣坛之前,在圣像下分别择了一个位置,轻轻跪下,做起“默祷”。

    半晌之后,博穆博果尔这才当先起身,笑着对一旁的汤若望说道:

    “玛法,打扰您的弥撒了不是?”这一句“弥撒”而不是所谓“礼拜”,足见襄亲王的笃信天主。

    与此同时。旁边一身满女服饰的女子也急忙起身,冲着汤若望施了一个半礼,口中也尊称“汤玛法”。

    “呵呵,王爷和福晋贵客临门,老臣这点事不算什么。您不来,我每日不也还是要祈祷您和福晋身体康健、万事大吉的吗?”

    汤若望一边说着,一边给女子、也就是襄亲王福晋董鄂氏回礼,却始终饶有兴致看着年轻夫妻二人的脸盘,有些情不自禁的畅想一番——

    董鄂氏自不必说,国色天香那是自然。要不然怎么能把我们的皇帝福临给迷得那么“五迷三道”的?但今日却依旧是愁眉不展、一脸哀云……难道是思念日久。还是心存愧疚?唉!无论为何,看来你虽然入了我圣教,却远未明白天主福音的真谛啊!

    倒是年轻的襄亲王每次到来,汤若望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而且还要在心中暗自点评一番的……

    “王爷、福晋。请这边坐。”

    说话的。正是官方身份——南堂仆人、私下关系——司铎义子的潘尽孝。此时的他,正弯着身子,伸手指向了一旁的长椅。头脸却低得很!

    “尽孝啊,你和我还如此客气?谁不知道咱们两个长得和双胞胎一般样儿?你就干脆抬起头来,我不还和照了镜子一般?哈哈!”博穆博果尔笑着打趣道。

    汤若望会心的笑了——即使不说,但凡同时见到襄亲王和潘尽孝这两个人的,都会第一时间以为:大清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和南堂义仆潘尽孝是双胞胎!两人不但容貌相似,甚至举手投足之间,也有几分相近!这也是后来汤若望才明白过来——皇帝福临对潘尽孝上了心,就是因为有此一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