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儒学乃是入世大学。其中精妙之处数不胜数。义、利之察辩更是其中一个大论。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关乎伦理、道德。是我等儒生士子心中至高无上之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本指常人所需之物,后随民力之足、民生之优而演化为盈余之‘利’,上古之时诸利皆为公,绝无私利。然礼崩乐坏之后,私利大行其道,逐利之心四起,以至于大道不行、大义不倡,故而孔子才多有论及这义利之事。”——弘毅依然听着耳熟能详的样子!

    “故而,臣窃以为,儒家并非不讲利,而是认为利之存在必定合理,这在诸贤论著之中皆有揭示。譬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之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持国之时更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看重民人生计。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民人之生计利益,其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就连适才胡大人提及的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肯定了义与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曰:‘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故而,纵论儒家义利之观,求利与否并不重要,义、利两者孰轻孰重,才是核心所在。”——弘毅听完这熟悉的一段,彻底冒汗了!

    “儒家之义利观,不是不求利,而只是利从于义,义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弃利,这才是重义轻利之精要——以义求利。在求利的同时,以义为底线与衡量,不可折损他人之利,更不可轻了家国之根本,是为士子、庶民皆应信守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臣以为,义利之辩,应化为两处紧要所在:一者,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三纲为本,家国大义至高无上,必应限制自我之一己私欲。一者,要做到‘居仁由义’,求利之时,不能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尤其在面对大义与重利之时,何去何从?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何为微义轻利?何为大义重利?”戴明说设问之时,弘毅已经彻底明白了……

    “臣以为,人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此为微义;士子业精于勤、农人勤奋劳作、工匠精益求精、商贾诚信经营,四民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此为轻利。”

    “忠君爱国、引领天下于大道,是为大义。富国惠民、供养强军定寰宇为重利!微义人人得之,则汇聚为大义,必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轻利人人取之,则渐进为大利,必然富国惠民,天下万民衣食无忧,国中军士利器在手,何愁天下不安、四海不平?当其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之夙愿可成矣!”

    说完最后一句,戴明说倒头便拜!

    而御阶之上的小贝勒爷,终于明白——自己在松竹斋的大谈义利观之举,被戴明说知道了个一清二楚,引申得不偏不移!怪不得他前面论及之处和自己多有吻合!

    '1' 九服,愿意为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泛指全国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可见,九服由里至外、由近及远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种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天下”观,也就是从中心到边缘文明等级逐渐降低,例如九服中的“蛮”、“夷”、“镇”、“藩”,就有越来越瞧不起的意思了。蛮夷就不必说了,后面的“镇”是“压服”、“威服”的意思,“藩”就是扎的藩篱,引申为“屏障”,意思就是边界要扎篱笆,因为外面的就不是人住的世界了。(。。)

    ps:  利用中午午休仓促写就一篇,多有谬误,看官勿怪!晚上熬夜写下一章去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位育宫内,戴明说将众位儒生、大臣的义利观来了个“底儿调”,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第一次有人在这种场合义正言辞地提倡无论家国士民,都可以在重义理的前提下求利益,偏偏还是有据有论、堂而皇之!无论是谁,一时半会儿都还没有找到加以反驳的立足之处。

    当然,弘毅也是沉默不语,不过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在冥思苦想——是谁透露了当日松竹斋自己的言论?

    戴明说不可能是穿越而来,所以不会先知先觉。若是他自觉自发,为何刚才所说,几乎每个词汇的组织都和自己烂熟于胸的论调如此契合?答案只有一个:当日闻听自己言论的人里,有人和戴明说交好!

    福临也是踌躇之中——戴明说此番言论,其实很是有用。家国大利方面,胡世安都认同了,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自己这个皇帝所要做的,只不过将过去台面下的东西搬到台面上来,用实际行动鼓吹海外贸易,从而大大赚上一笔,为即将进行的北征罗刹准备充裕的军资,进而为平定西南打下基础。

    若说个人逐利,只要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四民之中“农工商”都不在话下,必然顺理成章拥护自己,他们自古以来就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追逐那点赖以生存的“小利”。如果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发家致富,赋税自然充裕,利国利民。

    可如今唯一拿捏不准的,就是“士子”们了,他们的人心向背,关乎社稷存亡,汉臣官吏,又大多出身与此。最最紧要的,就是背负着孔门学说的所谓精义。表面上都是“羞于言利”的,而且为了追求大义天理,不惜粉身碎骨的!尽管假如自己明天给他们“莫须有”减去半年俸禄的话,一班士子官僚不抓狂了才怪!

    “诸位爱卿,你们都说说道默之论可行与否?”福临先在这次御前会议上小范围征求一下意见,探探口风。

    所有人都没有接话,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重义轻利”的背后,是自己的沉重负担——

    表面上守身如玉、耻于言利,但做官的这些人,谁家不需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俗务操心?单凭那点少的可怜的俸禄?连上下打点都不够!自己贵为尚书,还有下面“孝敬”,可那些属下更是“有出必有进”。贪赃枉法之事故而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了。假若连皇上都首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多来点进项,也不必拎着脑袋巧取豪夺了!但,好是好,千百年文人的矜持却是要有的,不能单凭戴明说几句义利观的考据。我们就趋之若鹜了吧?那也太有失体面了!

    所以,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谁也不会带头“出丑”。

    “怎么,你们都不说话?难道你们都认同了道默多言?”福临有点懊恼——都不说话,我贸然给了定论可就要负责任滴!

    一旁的弘毅刚才主要心思放在了分析“传声筒”是谁的问题上了,而且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忽然听到皇帝这一问,心中凛然——不管是谁传出去的,人家戴明说今日所言和自己的重利思想毫无差池。现在都到了这种程度。万万不能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无论他是真心赞同,还是趋炎附势!

    “皇阿玛,儿臣可否抛砖引玉?”弘毅果断打破了有些压抑的沉寂。

    “好!诸位爱卿,我们来听听黄口小儿的高论吧!”福临如释重负,欣然应允,顺便用“高论”一词来羞臊这群“见利忘义”的家伙!

    “儿臣岂有高论?只不过适才想到自己经办的几件皇差,有了一点心得。冒昧进言罢了。谬误之处,请皇阿玛恕罪,请诸位大人海涵。”弘毅知道,此时自己说点大实话和真心话。给所有文化人一点面子,让人家顺杆而下就好。

    “好,朕恕你无罪。”

    “谢皇阿玛!儿臣前些日子奉旨彻查朝鲜行商私贩马匹也好,收拢调教来归阿尔巴人也罢,有一个感悟,那就是:大清国力鼎盛,万民福祉共享,才会有这几件事情出来。”弘毅眨着眼睛,尽力表现的情真意切。

    “哦?从何说起?”皇帝对这种涉及大清威仪的话题最感兴趣。

    “皇阿玛,我大清军威浩大,战马良驹不计其数,故而朝鲜人才会频频觊觎。若我军力懈怠、不堪一击,恐怕朝鲜即使有那么几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还要防着我们去和他讨要呢!”儿童一般的思维一下子让众人放松了戒备,纷纷掩面而笑。

    “哈哈,有意思!不过说的也在理,我大清富有四海,他们自然羡慕窥伺。就好比穷困潦倒、家徒四壁的人家,自然不用严防死守,贼人强盗是不会费时费力去叨扰的,哈哈……”福临延展一下,表示认可。

    “皇阿玛圣明!同样一件理儿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阿尔巴人的来归。他们原来受了罗刹国主的蒙蔽,不远万里前来我之北地,就是皇阿玛所说贼人强盗。但被我大清国威震撼,明安达礼大人收降他们之后,更是亲眼所见我天朝上国的处处威仪与富庶。皇阿玛和皇玛玛又是给他们入旗赐官、置宅授业,甚至天恩浩荡,让他们娶妻生子、安身立命,这些人岂有不彻底归顺之理?”

    “哈哈,玄烨所言不差!岂有不心悦诚服归顺我大清之理?”福临心中喜悦,又重复了一遍。

    “吾皇圣明!”众人跟着唱诵一番,尤其是被点名表扬的明安达礼最为卖力!

    弘毅听在耳中,从中敏锐感觉出此时此刻殿内气氛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大家的心情都在慢慢地变好、变轻松,而不是刚才的谨小慎微。看来,只要有互动交流就好呀,总比沉默自闭要利于沟通。

    “于是儿臣就想:一正一反,都源于大清对他们‘有利可图’。唯一的区别或是要害,就是他们图谋的‘利’不尽相同。朝鲜所图,是为了首鼠两端、阴奉阳违,对我大清天朝心怀芥蒂。这其实是逆天而行,不可不严惩!但阿尔巴人所图之利,无非是求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富贵荣华的去处,平心而论,实属正常。”

    “嗯,有些道理!”福临频频点头,众人也跟着默默颔首。

    “但大清贵为天下之主。对那些属国、藩邦,我们自然是要‘教之以义’,却也不能自缚手脚,一味说教,忘却了‘授之以利’的好处。恩威并施才是王道,如若朝鲜一意孤行。今后我行我素,谋求私利而折损天威,天理不容!也必定深受其害,咎由自取。但对于大清子民,却要保其生计,准许他们为了能够过上富足一点的日子而谋求自己的‘微利’。当然,朝廷上下、大小官吏。也要肩负‘教之以义’的职责,不可听之任之,以防‘小民微利、天经地义’蜕变为‘个人私利、不择手段’!”

    弘毅说到这里,再次观察诸位,果然都由默默颔首变为了频频点头。他还有意无意看了一眼戴明说,正好发觉此人听闻这句话之后,脸上出现了敬佩惊讶之色——怎么样,小爷没说的话你听着新鲜吧?再让你高傲!你要学习的还多着呢!俺有后世三百年的知识沉淀!

    “胡大人刚才忧国忧民之‘高论大义’。玄烨受教颇深。九州民人不可见利忘义是正途,不择手段追逐私利之风更是不可乍开,否则民风败坏,社稷危殆。”胡世安听闻自然躬身施礼,及时感谢。

    “戴大人‘义利之辨’令玄烨耳目一新!您的精要思虑,实在是心怀社稷、利在长远,令我如沐春风!”弘毅用理学大师程颢来比喻戴明说了。可谓“捧死人不偿命”。但偏偏底下的戴大人就十分受用这一套,急忙洋洋得意却又感恩戴德地一揖到地!

    “但,如若我们‘教之以义、授之以利’两措并举,则两位大人的初衷可谓兼顾。皇阿玛尊孔。天下有目共睹。若依了胡大人之论,便可让孔孟之道、程朱之学大行其道,士子儒生自然衷心拥戴,民人百姓也可以知晓大义、安分守己、谦卑和善,从而以大义遍天下。鼓励四民见利思义、求利有道,君子昌盛而小人衰微,为万民谋福祉安康,人人富足而国家富强,可谓天下之福,是为以大利强中国。两策并行不悖,实在是利国利民之盛举。”

    “儿臣信口雌黄,请皇阿玛教诲!”

    弘毅最后还不忘谦虚,说明自己只是肤浅之论。其实,此刻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你们现如今就是缺少我这一个中庸呀。何况你们,就是现如今的中国,也需要一个适度的调和呢!让所谓的“重利轻义”观念淡化一些,却要仔细维护;让“追求大利”的思维活跃一些,又要适可而止,这才是我的目的!

    “好!玄烨说得言之有物。诸位,现在你们都说说吧?”福临很满意儿子的出场表现,继而再次征求意见。

    “臣钦佩不已!”老卫道士胡世安果然第一个出来表态了。本来是被反驳到体无完肤的程度了,此时有小皇子的调和,面子算是保全了,自然要急忙忙就坡下驴。

    “奴才亦是钦佩!宗室有贝勒爷之祥瑞,实在是我大清之福!”图海也抢前表态。

    “臣等(奴才)赞同贝勒爷所言!”此时无论满汉,都是异口同声。

    “好,既如此,诸位爱卿看来是赞同两策并举、求同存异了!臣僚和睦,才是我大清真正的福气呀!”福临喜不自禁,用自己的期盼给出了结论。

    “奴才(臣等)定然和衷共济、效力君前!”所有人齐齐发誓,再送给皇帝一个大大的梯子,用来顺势而下。

    “哈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