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64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644-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蒸汽机已经有了雏形,如今苏州重工需要攻克的,就是如何将蒸汽内的能量,加以转化与利用。

    1644年10月份,从苏州重工刚刚建立没多久,李鸿飞就让周福仁投入大量资金,开始研究蒸汽机,结果周福仁被李鸿飞的“美好前景”给坑惨了,直到一年后的今天,蒸汽机研发部门唯一弄出的产品,那就是高压锅。。。。。。。。。。

    没错,足足一年时间,才搞出一个高压锅,而且它的危险性,令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敢购买,毕竟谁也不想在家里煮饭的时候,高压锅爆炸,将房子给炸塌。

    所以高压锅在苏州地区,成为了唯一不受待见的产品。

    周福仁很想放弃,但李鸿飞一再坚持,为了讨好李鸿飞,周福仁只得继续往里投钱,就当是花钱陪李鸿飞玩了。

    毕竟就连毕懋康与宋应星,都对蒸汽机无计可施,没人会觉得,他们比两位教授更厉害。

    当然了,这只是大部分人,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已,别人不能成功,并不代表自己就不能成功,如果发明出了,连两位教授,都无法发明的东西,那岂不是很快就能与两位教授齐名?

    宋应星新收的一名,叫李泽水的徒弟,心里就打着这样的算盘,想要借助蒸汽机一举成名。

    如今宝山镇大力发展采矿事业,为了提高效益,周福仁特意增开一个部门,研制采矿专用器械,恰巧李泽水被分配到了这个部门。

    李泽水在采矿器械研究部门研发器械,心里同时恋恋不忘研究蒸汽机,他本人志向远大,却很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根本就没想过,直接整出一台,能够驱动战船的蒸汽机。

    而且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李泽水只能尝试,将蒸汽机用于采矿器械上。

第一二零章财政困难() 
如今苏州的采矿业,特别是煤矿,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可是正因为此地处于江南水网地带,基本上每往地下深入几米,地下的积水就会越来越多,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

    驱动蒸汽机所需要的原料,就是煤炭,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于是李泽水开始研究起了,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

    李鸿飞大力推进蒸汽机的研发工作,也不是真没有成果,只是效果并不怎么样,那些庞大的蒸汽机,其功率甚至比不上一般的人力,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使用这种鸡肋东西?

    好在经过长达一年半的不懈努力,1646年2月,李泽水终于发明出了一台实用的蒸汽机,“真空蒸汽机”,而这种蒸汽机的用途,就是将矿井里的水抽出来。

    李泽水的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后,手动关闭气缸阀门,然后用冷水撒向汽缸进行降温,原本高温的蒸汽开始快速凝结,并将气缸内变成真空状态,导致活塞另一面,因为空气压力而推动活塞,完成了蒸汽能至机械能的转变。

    这时候,只需要在矿井中,联结一根深入竖井的杆,来驱动水泵,蒸汽机的活塞运动,就会通过这根杆,传到水泵的活塞,最终将水抽到井外。

    这种蒸汽机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气缸与凝结缸通过一个阀门分开,只有这样,蒸汽机的工作效率,才会真正超越人力工作效率。

    之后李泽水再次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在老师宋应星的帮助下,将手动阀门改为自动阀门,从而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工作效率。

    李泽水发明了新型蒸汽水泵,作为老师的宋应星,同样高兴无比,毕竟困扰了工业区一年之久的蒸汽机,终于有了突破性发展。

    而周福仁也看到了其中的利润,直接委任李泽水为蒸汽机研发部门主任,主持设计更多型号的蒸汽机。

    按照李鸿飞当初的设想,纺织业,制造业,甚至是军工企业,那些耗费人力的行业,甚至都可以用蒸汽机来替代,所以蒸汽机的前途,无可限量。

    通过多次试验,李泽水制成的南明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提水机,在1646年4月份,正式量产,并投入矿区使用。

    由于蒸汽水泵依靠真空的吸力汲水,汲水深度不能超过六米,为了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须将蒸汽水泵装在矿井深处,用较高的蒸汽压力才能将水压到地面上,实用是实用了,但还是没有达到李鸿飞心目中的标准。

    因为这种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主要是由于蒸汽进入汽缸时,需要在刚被水冷却过的汽缸壁上冷凝,从而损失掉大量热量,所以这种蒸汽机,只能在煤价低廉的产煤区才能得到推广,看来蒸汽机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至少李鸿飞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他可是知道,后世的蒸汽机,不仅能作用在轮船上,同时也能驱动火车这种庞然大物,如今却连抽水都那么费力,可见这种蒸汽机的不足之处。

    蒸汽机的事情,短时间内没法改进,李鸿飞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后,便交给下面的研究员,当起了甩手掌柜。

    其实他也不想,到处都在进行改革,到处都在搞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扩军,尤其是苏州新军的武器大规模换装,严重拖累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至于身为苏州知府的吴浩,几乎三天两头跑到李鸿飞的府邸,让李鸿飞帮忙想办法弄钱。

    换装是李鸿飞自行决定的事情,朱由检原则上是同意这种武器的大规模更新换代,可也就是在口头上支持而已,朝廷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支持李鸿飞的这次武器更新换代,只能让第一集团军所驻守的地方政府,自行想办法。

    地方政府之中,财力最雄厚的,怕是只有吴浩的苏州了,但苏州再有钱,也支持不了十万人的火器换装啊!

    “为今之计,只有卖武器了。”李鸿飞想了想,终于开口道:“朝廷如今大肆扩军,仅有的几座军器局,根本生产不过来,我们只要在武器质量与价格方面占据一定优势,还是很容易拿到其余军区订单的。”

    “戚家军我问过了,他们倒是想买,可惜手上没钱,今年才在我们这里,订购了两万支燧发枪,火炮之类的,一门也没有采购。”吴浩说道。

    其实每当一款新式武器研究出来后,李鸿飞的新军,在试验其性能后,都会第一时间采购,紧接着便是财力雄厚的戚家军。

    然而这次改革步子迈得太大,直接得罪了所有士大夫阶层,苏州地区影响倒是不大,可戚家军却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一向支持戚家军的财阀们,纷纷停止了军费援助。

    不仅是戚家军,各地财阀都是如此,他们仿佛商量好一般,除了必要的税收外,根本不在多掏一分钱,要想拿钱也可以,那就要保证读书人的特权。

    甚至朝廷鼓励的投资政策,也被这些财阀无视,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工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一些底层商人倒是想要借机崛起,可朝廷的储备资金有限,说好的无息贷款只能被迫搁浅,能保证建立起官办企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朱由检也是个狠角色,说要改革,就直接彻底改革,根本不带一丝妥协,双方就这样足足耗了半年,谁也没能压服谁。

    本来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最多继续坚持半年,那些士大夫阶层铁定要妥协,毕竟如今政策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士大夫能与朝廷对抗的主要优势便在于,他们手上有钱,他们的家族庞大,托起了整个南明的经济体系。

    然而如今不少官办企业,因为朝廷大力支持的原因,已经展现出迎头赶上的趋势,加上不少小商贩眼光独到,搭上了这股顺风车,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半年,那些士大夫阶层的联合,将会土崩瓦解。

    谁也不可能跟钱过不去,再不抓住最后的机会,有些财阀怕是要从此走向末路了。。。。。。。。。。。。

第一二一章寻求解决之道() 
形势虽然在逐渐好转,可短时间内,还是没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由戚家军组建的,国防军第二集团军,如今就面临严重的经费问题。

    财阀不肯掏钱,朝廷财政困难,戚红英手下十万大军,如今连基本的火器都没法装备齐全,更别说掏钱购买重炮了。

    “找郑成功,郑芝龙当初留下了大量钱财,郑成功的第三集团军,想必也需要大量换装。”李鸿飞将主意打到了郑成功身上。

    郑成功手下除了五万水师,还有五万陆军,五万陆军的火器装备,足以让苏州重工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国姓爷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若是陆军再换新装,难道不怕。。。。。。。。。”吴浩欲言又止。

    郑芝龙先前闹出的风波,普通老百姓不清楚内幕,吴浩等地方主官,难道还不清楚?

    张超的军队驻防宁波,不是没有震慑的意思在里面。

    “没事,卖给他们旧式装备,只要弗朗机铳与定装弹不卖出去,仅仅燧发枪跟红夷大炮,还不会对我军造成威胁,况且我相信郑成功的为人,定然不会像他父亲那般的。”李鸿飞信誓旦旦地说道。

    燧发枪没有定装弹,其射速并不比火绳枪快多少,要不是毕懋康对燧石点火装置进行改进,使其着火率大大提升,燧发枪的实用性能甚至还不如火绳枪。

    而红夷大炮这类重炮,在没有绝对实力优势的情况下,一般只适合作为岸防炮或者城防炮,就像阿济格当初被追击时,笨重的红夷大炮非但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反而成了拖慢行军速度的累赘,最终被李鸿飞的联军缴获。

    所以李鸿飞如今需要控制的,是后装弗朗机炮的销售,对于红夷大炮,只要有钱赚,他巴不得早点倾销出去。

    “还有黄德功,马士英将军的第四集团军,也可以想办法拉点订单,在火器制造方面,我们苏州可是占据绝对优势,不怕竞争不过其他官办企业。”李鸿飞再次提醒道。

    武器制造行业,想要飞速发展,除了战争的威胁,剩下的就是需要强大竞争环境,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变得骄傲自满,苏州重工如今要做的,就是全面打压南明其余的军器局,让各省军器局产生危机感,争取早日追赶上来。

    同时为了保证武器优势,苏州重工也必须加大武器研发速度,而不是闭门造车,盲目自大。

    武器在战争年代,永远是最赚钱的行业,只要郑成功与黄德功那边,能大肆采购苏州重工的武器,那么苏州的经济将会快速增长,再配合苏州出口海外的各类新奇产品,养活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李鸿飞通过贩卖军火,总算是凑足了军费,保证了第一集团军顺利换装完毕,可戚红英的日子却不好过,南京会战,戚家军趁机拿下了长江以北的通州、泰州、扬州等地,土地是占据了一大片,然而这些地方,之前就被清军洗劫过,很多地方甚至成了空城,大片土地无人耕种,老百姓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又哪里来的余钱,支持戚红英建设军队?

    借着跟陈圆圆联络感情的由头,戚红英赖在李鸿飞府邸不走,硬是要让李鸿飞帮忙,想出解决的办法。

    “马上就要春耕,可老百姓手上连稻种都缺乏,留在江北的,不是难民,就是些没能力四处奔波的老幼妇孺,整个江北各州县的库银,基本都被用于赈灾,别说购置武器,连官办企业都无法建立起来了。”戚红英委屈地哭穷。

    清军南下,杀了大批反抗者,剩余的原住民,除了早期举家南迁的商人外,剩下有能力的,也在清军撤退的时候,一起裹挟北上了,只有那些老弱妇孺,清军抢劫完财务后,便将其仍在江北,留给南明头疼。

    “经济方面,貌似不需要你管吧。”李鸿飞提醒道。

    戚红英只是负责军事,完全可以要求朝廷拨款。

    “谁知道朝廷的拨款,什么时候能下来,而且最近与满清接壤的几处地界,屡屡遭到清军骑兵袭扰,锦衣卫那边传来的情报显示,满清在半年的时间内,扩充了五十万大军,我们若不抓紧时间整军备战,到时候满清再次南下,我手下军队怕是连武器装备都没配齐。”戚红英说道。

    清军占据大半个华夏,人口众多,扩军速度自然飞快,南明想要与之抗衡,那就必须在武器装备上面,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有情报显示,清军增开了好几座军器局,开始大规模生产火器,一旦武器装备到位,相信清军不会再给南明喘息的机会了。

    朱由检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与士大夫妥协,全力扩军备战,如此一来,先前的改革作废,士大夫从此捏住了朝廷的命门,逐渐掌握话语权,甚至连朱由检本人,都有可能被架空。

    这不是危言耸听,明朝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内阁制相当完善,要不是这次有戚家军与苏州新军力挺朱由检,朱由检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明朝后期皇帝的作用真的十分有限。

    而朱由检的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将改革坚持到底,毕竟有苏州这个先例,只要运用得好,在改革的同时,未必不能弄出几支强大的军队来。

    届时只要军队打了胜仗,他朱由检的权威,便再也无人能撼动。

    “去年前往西洋的商船已经返航,并带来了洋芋种子,苏州的农业官员,通过研究发现,其产量比稻子高许多,适合大规模种植,你可以让人去找吴浩,借一些洋芋种子,等到收获之后,在还给吴浩就行。”李鸿飞一边品着香茶,一边慢条斯理地说道。

    马铃薯在这个没有农药化肥,跟杂交水稻的年代,无论适应力,还是产量,都远超一般粮食太多了。

    加上它的易管理特性,使得即便是老人与妇孺,都能进行种植,这对因为常年兵祸,青壮损失严重的地区,无疑是一大福音。

    江北地区想要发展,首先当地老百姓得填饱肚子才行,否则别说扩充军队,不发生暴乱就谢天谢地了。

    “既然这种子能借,那武器装备也借我一点呗,到时候等朝廷拨款了,我再还你。”戚红英打蛇随棍上。

    “噗。。。。。。。。。”

    李鸿飞一口茶还没咽下去,又喷了出来,赶紧放下茶杯,整理了一番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