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他们走是肯定的,不过也不能这么轻易放他们离开,传令下去,待清军离开,黄德功,马士英等部,迅速进驻雨花台地区防守。苏州新军、戚家军与神机营,兵合一处,共同追击阿济格主力,沿途随时保持阵型,不可贪功冒进。”李鸿飞下令道。
有了戚家军的兵力支援,李鸿飞可谓是信心十足,三军相加,足足九万全火器大军,对付二十万清兵,稳扎稳打之下,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阿济格果然如张超所说那般,并未直接渡江北上,而是大摇大摆地路过黄德功等人防区,与左梦庚的船队一起,沿江往西撤退,看来是要跟西面吴三桂的军队汇合了。
黄德功,马士英本就不想跟清军死磕,加上李鸿飞有令,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当日便调兵进驻雨花台,其速度,甚至丝毫不比李鸿飞的苏州新军差多少。
同时李鸿飞组织的联军,开始跟在清军后方,不疾不徐地前进,时不时地派出“游击队”骚扰一下清军,迟滞对方的行军速度。
至于水师战船,还是一如既往的打酱油,自从参与江阴一战后,便驻守在江阴一线,不肯前进,美其名曰:防备清军水师,再次偷袭江阴。
因为郑芝龙的水师,除了运送戚家军过江时,做到了雷厉风行外,之后的水战,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五百水师战船,对付清军四百多艘商船改装的货色,竟然足足放跑了三百五十余艘。
清军有这样一大队水师停在大运河水道内,郑芝龙的水师,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在长江下游驻防。
原本这些水师将领,是奉了郑芝龙的命令,卖清军一个人情,结果多铎被捅刀子后,连带所有清军都不相信郑芝龙了。
阿济格担心对方半渡而击,根本不敢乘船渡江,索性率军继续往西走,打算途径芜湖、池州等地,进入九江。
自从左良玉死后,九江已经被清军占领,只要阿济格的大军抵达九江,无论是渡江,还是整军备战,都有选择的余地了。
可从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里,途径好几个省份,李鸿飞率军一路追赶,中途烦不胜烦的多铎,更是率队又与李鸿飞的联军打了几场,可大都是败多胜少,甚至连严重拖慢行军速度的炮队,也被李鸿飞趁机吃掉。
二十万大军,最后逃回九江,仅余十三万,要不是吴三桂解决完李自成领兵来援,加上战线太长,李鸿飞的火器部队弹药难以补给,还真有可能将对方给彻底吃掉。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鸿飞班师回朝,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京保卫战,以南明大获全胜而结束。
包括扬州会战在内,清军此次南侵,总共历时八个月之久,前后共计损失三十多万军队,阵亡了五名贝勒,十七名先锋大将被俘或被杀,损失战船上千艘。
虽然清军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才占领没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如今除了镇守各地的军队之外,清军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了。
就连扬州城内的三万多守军,在得知多铎大败后,果断弃城离开,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军前去接管。
满人数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军节节胜利,不少明军将领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又担心作战失利,朝廷责罚,于是纷纷降清。
这些将领心中,多多少少抱着一个想法:反正明军打不过清军,大明气数已尽,何不早点投入大清阵营,至少在满人这边,还能立功授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也是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军降将惧怕清军,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负了汉奸,国贼的骂名后,这些人心里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待昔日同胞,远比满人将领还要残忍。
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就是明朝降将孙之懈搞出来的。
清兵入关后,朝臣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满洲人。
前者蓄发盘头,后者则剃发梳辫,每次入朝官员们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态剃发梳辫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满族人的行列,可是满人嫌弃不要他,而汉族大臣们又因为他此举太恶心,也不愿意让他站在汉族人的行列里。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一怒之下就给当时的顺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原来的装束,只会有损清帝的权威。
顺治帝(实际上是多尔衮)大为赞赏,遂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剃发令。
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荣华富贵,又见不得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辫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后,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汉人降将残忍,那也只是对待那些,可以欺负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军大杀四方,后又苏州新军千里追击,令一众明朝降将各个胆战心惊。
连满清主子都打不赢明军,他们这些奴才,还能怎么办?
士兵们开始逃兵役,有的南下进入江南避难,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索性参加当地的义军,在满清后院搞风搞雨,甚至有不少汉人降将,又开始偷偷蓄发,只等哪日明军打回来,好献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满清的兵力经此大败之后,就连巩固后方,都显得捉襟见肘了。
第一一四章摊牌()
在李鸿飞率军驱赶阿济格之时,江南同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便是王国兴率领神机营骚扰清军之时,无意间抓到一名清军探子,并从他身上,搜出大量信件,主要是郑芝龙、郑之豹与多铎之间的往来密信,其中就有,关于截杀李鸿飞,以及投降满清的书信类容。
这是大事,王国兴觉得还是要找李鸿飞商议一番。
而李鸿飞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件事太特么戏剧性了,之前因为担心郑芝龙要反,所以李鸿飞提议先发制人,让王国兴派人行刺郑芝龙,没想到郑芝龙也将他视作了潜在威胁,让多铎找人除掉自己。
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两次行刺,王国兴没有搞死郑芝龙,而李鸿飞也算是有惊无险。
“如今正是对付清军的关键时期,这件事还是先别传出去,省的后方人心不稳。”李鸿飞想了想,决定先将这件事压下来,等对付完阿济格,然后专心对付这郑芝龙。
李鸿飞的想法不错,毕竟郑芝龙的船队如今正在长江水道,若此时真反了,阿济格那二十万大军,绝对能逃出生天,现在跟郑芝龙撕破脸皮,受益的只有满清。
然而李鸿飞不追究,不代表清军会善罢甘休,何况这烟雾弹本就是清军释放的。
李鸿飞率领联军才行至当涂一带,东厂掌印太监王承恩,便快马赶到前线,说南京城内风传,城防总督李鸿飞遇刺一事,是由郑芝龙挑唆的,郑芝龙已与清军达成协议,开番造反。
所谓开番,是指封建时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国,虽称臣纳贡,却并不受朝廷节制,封地内的最高行政长官,由封地自行任命,只需向朝廷报备即可。
比如明朝的沐王府,比如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番。
郑芝龙之前确实有这打算,可那不还没有实施嘛!
结果朱由检听闻传言,立马信以为真,赶紧派王承恩过来,准备掉李鸿飞的联军回去平叛。
“这事儿有点蹊跷,前几日我们才截获了郑芝豹与多铎的往来书信,而且下令禁止外传,城内百姓又是如何得知的?”戚红英不解。
“什么?你们既然知道郑芝龙要反,为何不提前派兵回去镇压?那样也好打郑芝龙一个措手不及啊!”王承恩责怪道。
如今城内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了,相信要不了多久,福建那边也会知道,届时郑家军有了防备,想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算什么话?之前在镇江府之时,不就知道郑芝龙要反了吗?之所以扣押不报,还不是为了先解决眼前的敌人,否则大军回援,清军趁机反攻,又该如何是好?”王国兴反驳道。
他是锦衣卫头子,截获情报没有上表,属于失职,可如今战事紧迫,李鸿飞强压住不让泄露秘密,所以王国兴可不背这黑锅。
“算了,都别争了,这明显是清军的计谋,城内的谣言,与截获的信件,时日相差不多,清军就是想我们内乱,好争取喘息之机,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了。”李鸿飞说道。
事到如今,李鸿飞要还不清楚王国兴被清军利用了,他就真枉费受了十几年谍战,宫斗电视剧的熏陶了。
这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随便抓个舌头,就能截获全部信件?
“那李大人觉得这事怎么办?”王承恩将皮球抛给李鸿飞。
他过来就是求计策的,只要有应对之法,怎么都好说。
“派人去江阴,控制住江阴五百水师战船,然后将这些信件交由郑森,让郑森写信给郑芝龙,两条选择:第一,让郑芝龙赶紧造反,别再磨磨唧唧。第二,就是郑芝龙亲自出面澄清此事,说一切都是满清的阴谋。当然,为了表明决心,他郑芝龙必须放弃一切权利,安心做他的平国公,继续当红顶商人。至于水师究竟交由谁来管理,由圣上定夺,不过我推荐郑森,他是郑芝龙的儿子不假,但此番大战,居功至伟,掌管水师,郑芝龙一应手下,也不会反对,更加能显示圣上的容人之量。”李鸿飞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早前的长江水道一战,郑芝龙的船队拥有大小战船,已达一千四百余艘,控制住江阴的五百水师战船,等于是拿下了郑芝龙三分之一的水师,即便将来开战,在长江流域,朝廷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击之力。
至于将信件交由郑成功,那是因为即使不摊牌,随着民间的传播速度,郑芝龙很快就会得知这一消息。
若这时候,朝廷携大胜之威,直接以强硬态度,逼迫郑芝龙做出选择,想必郑芝龙定然会心虚,再加上信件的作用,郑芝龙很快便会明白,这是清军的嫁祸之计,若是真的造反,到了清军那边,估计也没好日子过。
而推荐郑成功掌管水师,除了郑成功确实立下汗马功劳外,更有一丝李鸿飞对郑成功这位历史名将的钦佩之意,希望大明水师在郑成功手上,真如历史上那般,名扬海外。
要知道华夏历史上,海军最出名的将领,除了郑和,那就只有郑成功了,一个率领舰队,抵达了非洲东海岸,一个率领舰队,击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收复了宝岛台湾。
李鸿飞说出自己的看法后,便继续领军追击阿济格,就算郑成功造反,这不还有黄德功等人吗?
这些总兵,对付清军不行,自己人打自己人,抢夺地盘,都是一把好手,让他们去平叛,绝对妥妥的。
而王承恩听完李鸿飞的建议,便拿着王国兴截获的信件,快速返回南京复命。
如今正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刻,一旦福建开打,李鸿飞势必要停止追击,回防南京,甚至随时准备出兵福建,朱由检算了下账,觉得还是以对付满清,为主要目标。
清军这份离间计,若是在以前,绝对能对南明造成巨大的伤害,可现在不一样了,来了个妖孽般的李鸿飞,这种连谍战剧里都玩烂了的套路,他真心懒得去理睬。
只是有些可惜,如果清军没有实施这项计谋,郑芝龙绝对难逃一死,毕竟崇祯早已有杀郑芝龙的心思,现在双方挑明了,若是郑芝龙认怂,朱由检还真找不到借口。。。。。。。。。。。。
第一一五章国姓爷郑成功()
七日之后,郑成功的家书,随同王国兴截获的信件,一起送至福建总兵府,与此同时,民间的谣传,也已经在福建蔓延开来。
郑芝龙得知江阴的船队被扣,而且又与多铎交恶后,想死的心都有了,一辈子算计来算计去,最终却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而且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血本无归。
反?现在不太可能了,照现在的情形看来,北上投靠满清必死无疑,留在福建开番,别说李鸿飞的新军跟戚家军,就是黄德功等人过来,都能将他的步军打得找不着北。
水军厉害,又不能开到岸上,最多也就做做海匪而已,不过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年,郑芝龙确实腻了。
既然没有了称雄的机会,那就真的只能老老实实做个红顶商人了,至少朝廷同意让郑森接管水师,也算是子承父业。
而且有郑森的水师作后盾,郑芝龙也不必担心崇祯秋后算账。
两日之后,一封奏折从福建递往南京,而且为表诚意,郑芝龙特意嘱咐送奏折之人,沿途都会宣读奏折内容。
大意便是:郑芝龙、郑芝虎、郑之豹三兄弟,坚决拥立大明正统,坚决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绝对不会反叛大明,这些风言风语,都是满清的阴谋诡计,为证明自己的清白,郑芝龙请求辞去,水师大都督,与福建总兵等职务,郑之虎请求辞去,福建副总兵职务,郑之豹请求辞去参将职务,还望朝廷早日派遣官员前来接替。
宋有杯酒释兵权,今有书信释兵权,总之郑家三兄弟,见到自己的亲笔通敌信后,很快便认怂了。
老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总算是“恍然大悟”,原来是满清鞑子顶不住,开始使用离间计了。
很快朝廷雷厉风行,直接准了三人的请辞,崇祯皇帝先是下旨,保留了郑芝龙平国公的爵位,并加封郑之虎为定海候,郑之豹为镇海候。
之后再次下旨,将大明水师一分为二,留在江阴的水师战船,改编为长江水师舰队,由南京城防总督李鸿飞代管。
另一支,则是福建水师舰队,由郑芝龙之子郑森统领。
看来朱由检也明白,不能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而郑森也因为屡立战功,受封福建总兵,并赐国姓“朱”,更名“成功”。
不愧是国姓爷,即使换了皇帝,还是给赐下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