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64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644-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郑芝龙等人之所以没有离开,一是为了震慑躲在科伦坡的英国舰队,二是想要在这里,扶植起一个属于大明的势力,为将来夺取马六甲海峡,建立一个前哨点。

    请神容易送神难,郑芝龙将海盗性子发挥到了极致,荷兰人现在也拿他没办法,担心彻底得罪了这尊大神,到时候联合英国人共同对付自己,所以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郑芝龙与郑成功这对父子,也不知道谈了些什么内容,不过随后启程的南洋水师战船上,多了一些满脸匪气的“平民”。

    只有荷兰人心里明白,这些看起来一脸匪气的“平民”,乃是郑芝龙舰队中的火炮操作手。

    南洋水师虽然武器装备更加豪华,但实战经验,远远比不上这些常年在海上厮杀的“海盗”,有了这批火炮操作手的存在,南洋水师的战斗力,将再次提高几个档次。

    “他们这是想干嘛?难道是要入侵欧洲?”约瑟·霍拉夫询问道。

    虽然英国人与荷兰人心里,仍旧各怀鬼胎,但当明朝派出远洋舰队后,船上带路的英荷两国使臣,却难得保持了一致。

    “应该不会,以明朝这点战舰,在海上确实能保持一定优势,但登陆作战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陆军。而且,明朝人有些想当然了,战舰最核心的,根本不是炮手,而是舰长,增加有战斗经验的炮手,并不能对海战起到决定性作用。”荷兰人分析道。

    二十一艘蒸汽战舰,在约瑟·霍拉夫看来,确实十分强大,因为他曾率领百艘英国新式战舰,却被二十艘蒸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

    但在荷兰人眼里,这其实不算什么,长期与大明水师交战的荷兰人,发现大明水师虽然很强,可他们的海战经验,却是十分稚嫩,只是仗着装备的优势罢了。

    连郑芝龙这样常年混迹南洋的“海盗头子”,都不被荷兰人看在眼里,这支最近一年才组建的南洋水师,自然不被荷兰人看好。

    如果各船舰长都换成郑芝龙的手下,荷兰人也许还会忌惮一番,但仅仅只换炮手的话,那就另说了。。。。。。。。。。

    只是连荷兰人都不知道,这二十一艘战舰上的舰长,在南洋水师组建之前,都有过十分丰富的海战经验,甚至有部分舰长,不仅参加过台湾海战,更是曾在郑芝龙的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任职,并参与了多次海上剿匪作战。

    最最恐怖的是,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便是两年前,指挥福建水师攻入台湾,迫使荷兰、西班牙、倭国人签订投降协议的将军——郑经。

    只能说华夏人的名字太复杂,一个人可以有好几个名字,让外国人傻傻分不清罢了。

    “我倒是不担心别的,只是那艘领航的旗舰太过庞大,让我隐隐感到不安。”约瑟·霍拉夫说道。

    出于保密需要,郑成功并未邀请两国使臣,乘坐宣威将军号。

    但即使离得很远,约瑟·霍拉夫凭借一名海军的直觉,还是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那个大家伙?哈哈。。。。。。。。。。华夏人胆子太大了,居然为了增加火炮数量,而造出如此庞大的怪物。虽然它航行的速度确实挺快,但你不知道,体型越大,越容易成为命中的目标吗?”荷兰人笑着说道。

    在他看来,与其花费精力,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倒不如多造几艘中型战舰,这样在面对敌人成百上千的战舰围殴之下,也能轻松应对。

    好吧,数量取胜的观点,还是目前各国海军的主流思想,吨位致胜的时代还没到来。。。。。。。。。。。

第203章推行纸币() 
郑成功的舰队,从班达亚齐港出发继续西行,接下来的航程,将由英荷两国使臣带路,因为大明水师,还是第一次踏入这片水域,所以需要有个熟悉的向导。

    郑成功一面命令船上技术人员,利用指南针、风向标等测量仪器,开始测绘航海图,一面命所有船员加强警戒,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

    出使欧洲的舰队,还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前行,而大明境内,却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从华夏银行与大明官府正式签订借贷合约后,华夏银行在大明境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连带着华夏银行的一纸本票,也成了能与真金白银相媲美的硬通货。

    不是没有投机倒把之人,试图制造假本票浑水摸鱼,但华夏银行本票,采用了最新雕版印刷技术,以及水印防伪识别标志,除非大明皇家科学院中的顶尖科学家联合仿制,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还真没办法造假。

    市面上出现假本票的难度,甚至比假银子与假铜钱更大,于是两相比较之下,商人们更愿意使用华夏银行的本票,作为日常买卖的交易本金。

    只可惜华夏银行本票数额太大(只出一百两白银以上的本票),不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交易。

    好在这种情况,随着华夏银行,在沿海各大港口,以及内陆各大省份,开设起分行后,终于得到改善。

    就在南洋水师出使欧洲一个月之后,华夏银行忽然推出一种新型产品——龙币。

    “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华夏银行能推出龙币,很大程度上,是获得了大明朝廷的支持。

    即使一家银行的势力再庞大,但一国货币系统,却也不是某个民间势力有能力发行的。

    华夏银行本票,采用的是替换性质,既:商人在银行每存进一百两白银,华夏银行才能开出一张一百两白银的本票,根本不敢多印。

    但货币不同,只要有一定贮备金防止挤兑,就可以五倍甚至十倍地印制纸币。

    比如银行有一千万两白银储备,那么它就敢印制价值五千万至一亿两白银的纸币。

    如此丰厚的利润,即使华夏银行势力再庞大,也不可能独享,甚至大明朝廷若不是想要借助华夏银行的影响力,都会撇下华夏银行自己单干。

    所以最终的龙币铸造,大明朝廷一分钱不花,却占今后纯利润的百分之四十九,而华夏银行一众股东加起来,只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

    为何只让朝廷占据百分之四十九,其实也是李鸿飞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担心朝廷尝到了印制龙币的甜头,会控制不住贪恋,尤其是在今后爆发战争,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为了筹钱,从而大肆印制龙币。

    凡事由过而不及,纸币发行量太少,会让纸币变得很值钱,从而引发囤钱危机,就像以往的铜币与白银一样,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会大肆囤积,以待涨价后再抛出来赚取差价。

    而发行太多,又会造成货币泛滥,大明当初发行的宝钞,就是不按照市场需求,胡乱发行的结果。

    如何保证市场平衡,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以便随时对其进行市场调控。

    朝廷不太适合做这种事,因为朝廷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国内安定,牵绊实在是太多了。

    在另一个时空,为了应对战争,从而大肆发行纸币,导致纸币泛滥贬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反倒是一心只为逐利的华夏银行,更能胜任,虽然本质上来说,他们只是想要保证龙币利益的最大化,但也从侧面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不会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

    所以,让华夏银行一众股东,共同占据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同时掌握龙币铸造的主导权,才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

    或许等到几年之后,龙币在大明境内趋于稳定,朝廷最终会收回这个权力,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此次华夏银行发行的龙币种类分为: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共八个币种。

    由于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只有明朝中期之后,为了获得大量铜来制造火器,这才开始采用,不太成熟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

    所以经过华夏银行与朝廷官员多次磋商,甚至还惊动了国会议员,最终才定出一个兑换比。

    既:一角龙币的购买力,相当于一文铜钱,一百元龙币则等于一两白银。

    大明在以银作为本位货币之前,一两白银便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也就是一贯或者一吊钱,刚好与如今的龙币比例相当。

    虽然使用银本位之后,铜价有所跌落,甚至有段时间,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300到1500文铜钱,但随着军器局大量采购铜来制造火炮,铜价再次有所回升(如今保持在了1200比1的兑换比例)。

    何况一直以来,大明虽然推行了银本位,但货币市场却十分混乱,不少地区的百姓,还是只能用铜钱作为日常消费,而铜钱的不稳定性,往往就造成了老百姓手中货币,无形之中的亏损。

    以至于为了避免这种亏损,部分老百姓甚至不敢轻易消费,严重阻碍了大明经济发展。

    如今推行龙币,却依旧使用银本位,也就是说,虽然一角钱,确实可以当做一文铜钱,但老百姓完全可以将价格不稳定的铜币,兑换成相对稳定的龙币,这样一来反而加速了龙币的推行速度。

    当所有老百姓都习惯使用龙币后,尾大不掉的铜钱,也便能正式退出货币市场了。

    “李大人,我就不懂了,为何非要接受铜钱兑换龙币,你知道现在一两白银可换多少铜钱吗?足足1200文!也就是说,人家花费一两白银,便能在老百姓手中兑换到1200文铜钱,然后又用这1200文,去华夏银行兑换一百二十元。这样一倒腾,平白无故赚走二十元龙币,这买卖华夏银行亏大了!”吴浩对这种兑换手法很不满。

    按照他的想法,这种口子不能开,一旦龙币不被世人接受,那么便会有大量百姓,采取这种先以铜钱兑换龙币,在转转手将兑换到的龙币,换成银子的事情发生。

    一番倒腾下来,老百姓手中一两白银,则变成了1。2两白银,直接增值百分之二十。

    “你呀!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我且问你,老百姓将所有铜钱,都兑换成了白银,他们平常购买柴米油盐怎么办?”李鸿飞反问道。

    确实,一两白银,相当于一百龙币的购买力,可谁家出去买盒针线,也揣着百元大钞?

    而且就算揣着百元大钞,可商家总得找零不是?

    碎银子虽然也有,但碎银子的重量极其不标准,也很难现场进行切割。

    若是碎银子找多了,商家要亏本,若是找少了,老百姓又不划算。

    这也是为何铜钱一直尾大不掉的根本原因,官银的标准计量是以两为单位,那些几钱几钱的碎银子,全都是民间私自切割出来的,真正用于交易中置换差价的,主要还是铜钱,原因无他,铜钱足够标准,谁也不吃亏。

    如果真像吴浩所担心的那样,老百姓全部将铜钱换成银子,李鸿飞反而该笑了。

    因为华夏银行兑换铜钱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只进不出,你拿多少铜钱过来兑换,我都照单全收,但要想从我这里兑换铜钱,门都没有。

    如此一来,只要挺过前期的挤兑风暴,市面上便会只流行两种货币,一种是金属硬通货币——白银。

    另一种则是纸质货币——龙币。

    “大人的意思,是要绝了这铜币市场?但大人可知,这民间铜币究竟有多少吗?”吴浩还是有些担心。

    大明立国两百八十余年,期间铸造的铜币不知几何,若是一下子全部涌出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华夏银行就会因为储备金不足,从而陷入挤兑风波,龙币计划也会因此破产。

    同时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铜钱作废,华夏银行兑换的这么多铜钱,岂不是一个无底洞?

    就算熔炼之后卖给武器制造商,但这其中又是一大笔亏损,华夏银行发行纸币确实赚钱,但也不能这样亏下去吧!

    “其实你先前那套换算方法确实很精明。”李鸿飞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夸赞起吴浩的铜钱换银钱的方法。

    “这算不得什么,只要是稍懂算术的人,都能明白这一道理。”吴浩回答道。

    “既然所有人都懂,那你若是想赚取更多差价,你会怎么办?”李鸿飞再次询问道。

    “还能怎么办,就按照刚才的办法,以白银收购铜钱,然后去华夏银行兑换出更多的白银,然后继续收购铜钱。。。。。。。。。。如此反复,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吴浩说道。

    “然后呢?当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觉得铜钱还会如现在这般廉价吗?”李鸿飞笑着说道。

    “您是说。。。。。。。。。大人英明啊!”吴浩瞬间便读懂了李鸿飞的意思。

    现在的铜钱确实不值钱,一两白银能置换1200文铜钱,但所有人都在储备铜钱,置换铜钱的时候,铜钱也就不自觉地开始升值了。

    而且随着华夏银行只进不出的兑换策略,铜钱与银钱的价格比例也会急剧缩短,变成1100:1,1050:1即使变成华夏银行规定的1000:1也有可能,说不定随着时间推移,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少,最终变成900:1或者800:1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铜钱又失去了购买力,必须兑换成龙币,最终结果只能是白白便宜了华夏银行。

    毕竟铜价上涨,会导致武器制造成本增加,而华夏银行兑换下来的铜钱,却始终是按照1000:1进行兑换,即使按照普通铜价卖给武器制造商,哪怕还会有所亏损,但也亏得不多,可谓是一石二鸟。

    “所以只要挨过了前期的挤兑风暴,今后华夏龙币的坚挺程度,将与白银一般无二!为此,华夏银行准备了八千万两(2500吨)白银储备,足以应对眼前的危机。”李鸿飞信誓旦旦地说道。

    这些白银储备,可没算上沿海各地商人存入银行的资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