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朕想要要你们为朕解惑。你们到底是如何训练的这些士兵能够表现的这样出色?”
“陛下,臣与宋指挥使想到了一些窍门。”李增枝说道。
“什么窍门?”允熥问道。
宋瑄开口介绍起来。
原来宋瑄和李增枝在看了五天挑选出来的百户的训练后,就断定:到了一个月之后肯定无法成形,若是地上有竖线,还能保证不会走成蛇形;若地上没有竖线,走成缠绕在一起的蛇也不奇怪。
他们两个就开始想办法。宋瑄忽然想到:‘既然地上有竖线可以保证走直,若是地上有横线能不能保证走平?’
他随即实践起来。依照大多数人一步的距离,他在府军右卫的校场上划上了无数道横线,要求他们每一步都脚尖都顶在横线上,这样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还是不特别整齐。这时急病乱投医的李增枝使出了近似于体罚的一招:命人制造了长条的木板,绑在一排四个人的身上,若是木板断了,就说明没有走齐,责罚木板断口处两边的士兵。
同时保证他们背挺直,李增枝又花自家的钱买了一百条和后背差不多长短的白杆,绑在衣服里,这样他们的背想弯都弯不下去了。今日检阅时,他们衣服里都藏着木板。
允熥听了他们的话,恍然大悟:“朕说呢,怎么觉得他们的动作十分僵硬,后背也不自然的突起,原来如此。你们可真会想办法。”
可允熥虽然夸赞了他们,心里却不怎么高兴。他是想问出他们训练的诀窍好推广,但除了在地上划横线这一条可以推广外,剩下的不具备推广价值。
若不是允熥给出的赏格太高,若不是李增枝自家有钱能买这些东西,若不是宋瑄在府军右卫威望甚高,若不是府军右卫本来就是精锐军队,若不是最近京卫的伙食有了极大的提高,李增枝的做法根本行不通。一般情况下如他们这样等同于体罚的做两日,士兵就敢抗命不尊,这完全是特例中的特例。
不过宋瑄和李增枝还是值得赞赏的,允熥又夸赞了他们二人几句。
李增枝十分高兴。从小人都觉得他没什么本事,包括他亲爱的父亲和大哥,这让他十分不服气:我也不是酒囊饭袋。这次他总算是证明了一把。
在一旁的李景隆也替弟弟高兴:他刚才听了宋瑄和李增枝的讲述,同样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具备推广价值;但李增枝毕竟差不多完成了陛下的任务,肯定会有奖赏。
果然,“传朕口谕,府军右卫百户聂荣,加世袭千户衔,赏赐白银百两;试百户加世袭百户衔,赏赐白银三十两;总旗、小旗,加试百户衔,赏赐白银十两;普通士兵赏赐白银十两。”
“至于你们两个,宋瑄加昭勇将军阶,李增枝加怀远将军阶。等哪个卫出缺了,朕命你为指挥使。”
“臣宋瑄李增枝谢陛下恩赐。”他们二人跪下说道。
“不用这么跪来跪去的,起来吧。”允熥说道。
等他们二人起来了,允熥忽然想到了什么,将金纯叫了过来,说道:“朕刚才有事情想吩咐你,不想被打断。你可看过《诗经》?”
金纯觉得允熥的这句话十分轻视他,当文官的哪有没看过《诗经》的?但还是答道:“臣看过,诗三百首基本都能背诵。”
“那《秦风·无衣》这一首,你觉得好不好?”允熥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金纯在心中将这首诗过了一遍,说道:“在《诗经》中,算得上不错的诗了。”
“那你背一遍。”允熥道。
金纯不解,但开口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允熥转向在场的武将:“你们觉得,这首诗若是配上曲子,士兵们能不能听懂?会不会喜欢?”
“陛下是要如同秦国一般将此诗作为军中吟唱的歌曲?”蓝珍忽然说道。
其他人恍然大悟:原来陛下的用意为此。
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华夏自古以来也是有军歌的,流传下来最早的就是《秦风·无衣》这一首;南北朝时柔然国有过一首颇为大气的战歌;之后唐代边塞诗十分流行,战歌也有不少。
唐代以后,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曾亲自创作军歌,能让将士高歌,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战歌,可惜其词曲都没有流传下来。
再然后有关于战争的诗词歌赋都是事后奏凯之歌,一直到清末才再次有军歌出现。
允熥前世国家都有军队的军歌,这些军歌或强调纪律,或鼓舞士气,比文绉绉的官话要有用得多。所以他也要创立军歌。
“陛下,这首《秦风·无衣》或许在先秦之时通俗易懂,是普通士兵都能听懂的歌曲,但现在的士兵大多听不明白这首歌什么意思。”李坚说道。
“朕刚才检阅这些队伍时,觉得子声很干巴巴的,忽然就想到了《秦风·无衣》这首诗,觉得士兵们行军途中歌唱军歌是不是能提振士气?反正朕有时唱歌能提振精神,所以想设立军歌。既然这首诗士兵们听不懂,就不作为军歌了,朕令让他人编写军歌,供士兵歌唱,用来鼓舞士气和强调纪律。”允熥道。
他自己其实也知道这首《秦风·无衣》现在不太适合当做军歌了,但他表明华夏有军歌是自古以来,自己只是在恢复传统而不是创新,所以必须提出这首诗来,等他们否定后再顺理成章的创立自己的军歌。
说完了最后的话,允熥结束了今日的检阅。
想看更多更劲爆的用txtjiaa
第631章 两年前见过的人()
允熥回去以后就吩咐罗贯中让文宣司的文人创作歌曲。
允熥和他强调道:“军歌最的是鼓舞起士兵的士气他们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要求,歌词不能太长,太长不容易记住;语句不要太复杂,太复杂不容易记住;不要太高大上,士兵们不会喜欢。”
“最的是一定要通俗易懂,一定要让士兵明白歌曲中的意思。现在你们的编制不是在五军都督府?有人写出了歌词,先和陈性善找一支军队读给士兵们听,看他们是不是能听懂,再配曲报到朕这里来。”
罗贯中应诺。他见到允熥对此如此重视,决定将这件事的性等级调到较高的级别。现在他们文宣司的任务也不少,无数人卯足了劲要写《大明英烈》,还有日常对老百姓普法、抹黑蒙元、歌颂朱元璋等工作,写军歌这样后来的活计若是他不表示非常,指不定排到猴年马月才会有人干。
允熥自己也在回想前世的歌曲有没有适合于这个年代当做军歌的,‘《歌唱祖国》?这个年代好像不太适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一下可以作为军纪歌,不能作为鼓舞士气的军歌;《浏阳河》?更不适合这个年代……’
允熥自己想了想没有想到太适合的,就放下此事,转而吩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长安郡主的婚礼。
既然尚炳愿意将亲妹妹嫁给宋琥,允熥也不反对,那么虽然宋琥现在跟随宋晟在西北,但宋瑄在京城,也就可以开始行六礼了。
当然,允熥作为骨子里尚残存一些现代意识的人,虽然长安郡主已经暗地里表示了不反对,但他还是觉得在婚前让他们见一面的好:他召见宋琥长安郡主藏在帷帐后面偷偷看一眼。所以他已经给西北去信,找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宣宋琥回京。
允熥此时正想着:‘我记得宋琥的长相并不难看,算得上英俊之人,妹妹应该不会见了面后坚决反对,要不要让熙瑶现在就操持起来?’
他正想着,暴昭将又票拟过的一叠奏折轻轻放到允熥的御桌上。
允熥随手拿起来头一份奏折,是应天府的,目的是请求增加应天府的巡警,大意是应天府为天下第一大城,随着巡警们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巡警已经不够用了求从三千二百多人增加到四千八百多人。
‘应天府竟然需要增加这么多巡警?’允熥有些惊讶,随后将应天府的奏折举起仔细看起来。
“数据写的还很详实,看来黄淮没少费心思。从奏折上来看,没什么问题,那就准了。不过过几日出宫时顺便在宫外看一看。”允熥自言自语,在奏折上写下几个字,要将这份奏折放到一边。
但就在将奏折放到桌角时,允熥扫了一眼奏折第一页下边的联名上奏之人,手忽然顿了顿,才将奏折又放下。
“李贯这个人已经当了一年多的上元县令了,也干了不少‘君子’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给他一点儿奖赏吧,就加治中衔。”允熥当然对于李贯的为人很不齿,但这样的人也有用处。
“倒是这个叫做周元的人,也是去年的新科进士?他怎么当上的江宁县令?”允熥有些疑惑。他记得当时没有任命一个新科进士担任实职正职。
他随即让王喜翻阅吏部的奏折,寻找其中有周元这个名字的。
王喜翻了半天,找到了几份,递给允熥。
“原来是这样,当时江宁县丞涉及庇护黑社会被罢官,所以让他担任了江宁县丞;后来江宁县令岳忠绵被升为兵部员外郎,他就顺便被升县令。”允熥道。
“不过,这个名字我怎么觉得熟悉?是,是,是,啊,是建业元年我去游玄武湖,正好见到了一次文人集会,我还顺手写了首诗词,但最后被黑了没能成为第一,但妙锦当时也在湖上听着集会的诗词,出言训斥他们他们好不尴尬。那次文人集会的主持人就叫周元。”
“王喜,查一下这个江宁县令周元的籍贯。”允熥吩咐道。
“陛下,江宁县令周元是应天府溧阳县人,舅父为上元县人,长期借居上元。”王喜查过后道。
“果然是他。”允熥嘀咕了一句,提高声音道:“宣应天府尹黄淮进宫。”
过了一会儿,黄淮入宫,对允熥行礼道:“陛下,宣臣何事?”
“京城真的需要这么多巡警?”允熥拿起这份奏折,对他说道。
“陛下,现在京城巡警所需做的活计十倍于之前的胥吏,三千多人实在捉襟见肘,首先,……”黄淮长篇大论了一番。
“朕知道了,”允熥打断道:“那朕就准了,上直卫现在应该是没有几个能调出来的人,朕回头吩咐五军都督府,配合你从其他的京卫中找人拨入巡警。”
黄淮应诺。
“这个周元,在江宁县令上表现的如何?”允熥在说过将给李贯加衔后,问道。
黄淮对于允熥给李贯加衔并不惊讶,但对他询问周元表现的如何有些疑惑,说道:“启禀陛下,此人接任江宁县令八个多月已来,将江宁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并无干涉属官差事的事情。表现非常好。”黄淮说道。允熥将县令原来的权力中税赋、刑狱和治安三块分别交给了三个属官来负责,但很多人一时半会不习惯,总觉得县令总览一切,干涉属官的行政,所以如同周元这样表现值得嘉奖。
‘他表现的竟然还不错。’允熥当时对于周元的人品很不齿,可工作干得还不错,莫非是李贯一类的人?
“可他是溧阳县人,违背了相去五百里为官的制度。”允熥道。
“陛下,这江宁县虽是地方,但江宁县令应该算是京官吧,……。”黄淮说到一半,忽然觉得这么说很不妥,又道:“臣有些疏忽陛下治罪。”
“你有何罪?这是吏部的事情。并且既然他已经当了江宁县令,就让他干下去吧,等干满三年以后再说。”允熥道。
想看更多更劲爆的用txtjiaa
第632章 甘州城内()
“臣徐晖祖见过肃王殿下。”徐晖祖跪在地上说道。
“魏国公快起来。”肃王朱柍向前走了一步,扶住了徐晖祖的胳膊说道。他们二人又推让几句,徐晖祖方才站起来。
徐晖祖在妙锦生过孩子后,四月二十一日从京城出发,半路去滁州马场带一千匹马顺便送到西安的卫所;到了西安与知府的夏原吉商议过后,决定先在三秦都司、三秦行都司转一转再论其它,所以就来了甘州,拜见肃王朱柍。
朱柍比允熥大一岁和允炆同岁,十六岁就被派到甘州为王。朱元璋本来是想将他派到肃州的,但当时肃州还有些乱就暂时留在了甘州,不想这一暂时就成了永久。
叙过国礼,接下来就是私礼了。朱柍在朱元璋的儿子中算有些本事的,在京时和徐晖祖的关系还不错,况且徐家三个女儿嫁给王爷当正妻,一个嫁给了皇帝当妃子,朱柍也不敢得罪他,所以不敢摆亲王的架子,何况他还有求于徐晖祖,和他私礼寒暄。
寒暄完毕,分宾主落座,徐晖祖说道:“殿下,臣被陛下派到西北的用意殿下也知道,臣要在三秦行都司转一转,殿下身为这里的地主,就要多多拜托殿下帮忙了。”
“孤知道,预备对帖木儿的战争孤也义不容辞,孤又不像三秦行都司的都指挥使吴杰那样忙碌,定然会配合你。”
“不过孤有件事要拜托允恭兄了。”朱柍说道。
“殿下若是有事让臣办,臣义不容辞,只要臣能办到。”徐晖祖说道。
“也不是什么大事,你能不能在打败了帖木儿后和陛下说孤回京?”朱柍道。
“啊?”徐晖祖有些惊讶。朱柍就这么不愿意在西北待着么?
“若是你觉得不好开口,就和陛下说:孤私下里和你说想要回京,实在不行该封到稍微富裕一些的地方也成;请求陛下改封孤到潼关以西之地。”朱柍又道。
西北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烂了!这是,朱柍到了西北以后最大的感受。尤其是他还是就藩甘州不是西安、汉中这些三秦还算是富庶的地方。
他在这里待了九年,无时无刻不想离开这里。在他看来,论起封地,没有比他更差的了,虽然他在三秦行都司这个地方实际权力类同于实封,他也不愿在这里待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