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大宋-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浩现在对自己接近白话的文章,倒没有那么羞愧了!

    其实钟浩觉得现在不管考试还是著作,完全没有必要再用文言了。如欧阳修所说,以前些文言是因为竹书刻写麻烦而且昂贵,现在有纸张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写文言嘛。

    当然,这只是钟浩的想法。但是钟浩觉得自己还是能代表潮流的,这也是以后文章发展的趋势,一千年后可是都是写白话的!呃,当然,这潮流兴起确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论”写完了,今天剩下的任务便是那诗和赋各一道了。至于那五道策论题,钟浩打算明天再写。

    …………

    大宋如今的进士科评判标准,大多数时候会重点参考考生的诗和赋,所以这诗和赋的答题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这诗赋评判起来,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很多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定,很难说到底谁的好谁得坏。

    因此为了便于评判,大宋科考中这这诗赋应试起来,是有严格规定的: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而且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赋,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就用律赋。但宋代的律赋又与唐不同,它不仅限韵,而且要限用韵的次序;不仅要讲究起承转合,而且要八韵贯通体贴,十分严格。一字不慎,便入黜格。故有人将它比作填词,但实际上这律赋做起来,要比填词还难点。

    科考应试的格律诗也是一样,格律韵部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十分考验应试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基本功。

    还是一个,便是诗赋也不是自由命题,而是从《十三经》中寻找题目出处,不能随意自拟。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能把《十三经》烂熟于胸的考生,可能连题目出自何书都不知道,就更别说破题了。

    考场又不许发问,只能瞎答一气。这还算好的,在庆历改革之前,主考官为了显示学问,多取别书、小说、古人文集、或移合经注为题目,要得就是让考生傻眼。

    好在“庆历新政”以后,规定诗赋论只能从《十三经》中出题,不然钟浩可能连题目的出处都不知道。

    当然,其实就算从《十三经》中出,钟浩也很有可能不知道题目的出处。

    这《十三经》中,除了《春秋》、《礼记》和《论语》外,其他十本经书,他只是在青州时,大略的看过几遍,随便出个题目,因此他不知道出处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钟浩知道一点,那就是使劲儿歌功颂德便是,这点徐峰曾清楚的告诉过他。

    后世的很多学者都说说,这大宋科考时的应试诗就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因为两宋三百多年年,上百次科考中一共得有几十万首应试诗,但几乎没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名篇,显然其内容实在匮乏。

    反正宋朝流传下来的应试诗,钟浩是一首都没听过!不过他倒是记得唐朝时的一首应试诗,那就是白居易做得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便是一首五言八韵的应试诗。不过连上唐朝,带上宋朝,这所有的应试诗中,中也就知道这么一首。而且这一首还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也就是平常练习做得,并不是正式考试时做得的应试诗。

    钟浩之所以知道这首很出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应试体,是因为他的诗名中有“赋得”二字。按科举考试的对应试诗的规定,凡指定的应试诗考题,在做题时,这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总而言之,这科考应试的诗歌,严格注重格式,而内容匮乏。

    这次省试应试诗的题目是《明德行仁诗》。

    想要写这首诗,首先要对这应试诗的题目进行破题,还要了解这题目的出处和上下文意思,只有这样,写这应试诗时,才能写对内容,做到让这诗内容对上题目。

    这明德行仁虽然在此处一起用,但是明显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分开的词,这两个词分别是个各有出处的。这“明德”一词是出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而这“行仁”则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

    钟浩这次比较幸运,这明德和行仁的出处他恰巧都是知道的。

    这“行仁”的这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钟浩恰恰是读《孟子》时读过的,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而这“明德”的出处他是知道的,这是出自《大学》中的一句!这《大学》的全文,虽然钟浩没什么印象。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他确实非常了解的,这句算是后世耳熟能详的一句。

    后世很多大学中的墙面上都有这大学的开篇一章。钟浩上大学时,图书馆的门口一块石头上,便刻着《大学》的这一篇。

    当然,其实此大学跟比大学,也不知道后世的那些大学中为什么爱刻这么一篇。显然这明德在这里指得是跟治国有关的。

    王拱辰出得这《明德行仁诗》作为应试诗考题,显然有让众考生为当今朝廷和官家歌功颂德的意思,歌颂的重点自然是在明德和行仁上。

    不过钟浩觉得这《明德行仁诗》歌功颂德起来,倒没有太大压力,因为他觉得当今官家赵祯在历史上的评价中,这明德、行仁还是跟他很配的!这点从其死后,后人为其上的“仁宗”的庙号,也可以看出来。

    应试诗的内容其实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其内容肯定是千篇一律的,想要太高的深度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歌功颂德。

    应试诗的写作其实对格式的考察,大于对内容的考察。因为应试诗不是一般的诗词,它是淘汰考试的科目之一,越是思想内容缺乏,就越是要在艺术形式上较真。作出来的诗必须要合乎规矩,贴题、用韵、对仗,一点错误不能犯,还得写得美轮美奂,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就比如这癸己科省试的这首《明德行仁诗》,其格律要求“以中平声字为韵,限五言八韵成”。如果你用错了韵,则万事休矣,直接就黜落,所以这韵部是很关键的。

    当下,钟浩拿出《韵略》,翻到成韵部,看看这个韵部有那些字。待会儿作诗时,那些韵脚字就需要从这里面挑的,所以需要先找找有那些合适用的字。

    这个用韵对于钟浩来说,并不是太难,后世他也曾研究过这韵书,虽然后世他学得是基于普通话的中华新韵,和现在通用的基于大宋官话的广韵,还是有一些差别,但这个差别并不大!

    各个时代的用韵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实只有很少的一本部分有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按照宋代官话韵律创作的诗词,后世按照普通话来读,还是大部分都押韵的原因。

    钟浩之所以写不出好的诗词,只能做出中规中矩的合辙押韵的诗歌,主要是因为欠缺的是艺术的灵感。

    能够流传后世的诗歌,都是需要包涵有很高的艺术灵感或是思想内涵的!

    不过在省试中,这种死板的应试诗,恰恰不用什么艺术灵感和思想内涵,这倒是对钟浩来说,是一件好事儿,能够让他做起来稍微简单一些。

    当然,钟浩的本事也仅仅限于做出一首合辙押韵的诗歌来,至于其他,他就只能途呼呵呵,无能为力了。

    这应试诗的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用韵也想好了,便可以作这首应试诗了。

    当下钟浩开始自己的应试诗的创作。

    诗的内容,就从明德和行仁这两个词,结合其出处,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内外各个方面挖空心思东拉西扯便行了,反正就是使劲吹捧朝廷和官家便是,越是歌功颂德,越是能有好的成绩。

    这应试看起来也不失巧妙有趣,但实际上它如后来的八股文一样,没有作者自己的任何思想、感情,更不用说发为议论了。到最后,其实所有考生写出来的诗歌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为大宋和官家歌功颂德。

    至于如何区分高下,那自然就看你写诗吹捧的档次了。

    如果这首应试诗能做到贴题,用韵、对仗上没有一点错误,这首诗便算合格了,若在此基础上辞藻华丽,就算是上等了。若能写出一二警句,便是顶尖高手了。

    钟浩的目标自然没有后面两档那么高,他能做出合格的便算心满意足了。

    这首五言八韵的应试诗,一共只有四十个字,但是钟浩却研究了整整一个半时辰,才算好歹把这首应试诗给写出来。

    写完后,钟浩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还是比较合辙押韵的,对仗格式也符合要求,这应试诗的格式算是做对了。至于内容,反正就是使劲歌功颂德便是。

    钟浩对自己的这首应试诗还是比较满意的。

    虽然辞藻没什么华丽的地方,也没什么太多的用典,但总得来说,起码能达到合格的标准吧,呃,当然这只是钟浩自己这么觉得。至于阅卷官们怎么看,他就是不知道了!

    这贡院中的每个考场前面,都放有用来计时的沙漏,写完这首《明德行仁诗》,钟浩抬头看了看那沙漏,见已经未时过半了。

    ……

    ……

第二七八章 律赋和策论() 
钟浩检查了一遍,确定自己写得这首应试诗,在格式个韵律上都符合要求,也没什么犯忌讳的地方后后,便开始做那道应试赋考题。

    应试赋的要求和应试诗的各种要求差不多,只不过字数更多。当然,字数多并不一定难写,因为字数越少,越需要精炼,越需要多加斟酌,有时候反而更难。

    这次省试的应试赋,要求写一篇《德以止戈赋》,四六骈文,限以八韵,并要求按所限韵依次而用,平仄相间、韵字嵌于文中!除了韵律要求,这篇应试赋要想出彩,还要用典故、讲对仗、阐事理,真如螺狮壳里做道场!

    反正篇应试赋说起来,是非常考验一个考生的文字水准、知识积累和格律用韵等各方面文学功底的。

    钟浩对于这应试赋是很头疼的,在松林书院时,他也做过几篇,不过每次都是费上好大得劲儿,才把这四六骈文写好,呃,应该说是写出来。

    眼见时间紧迫,钟浩不敢怠慢,忙赶紧打起草稿来。

    这“德以止戈”的意思,显然又是秉承文官的治国理念,对内行德政以教化天下,对外以德化解战争等,反正这赋写起来,努力吹捧文官们秉承的“以德治国”理念便是。

    这应试赋的内容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格式要符合要求。

    又费了一个半时辰,钟浩才把这篇《德以止戈赋》写出来,他看看考场前面的沙漏,已经到了申时末了。

    写完后,钟浩仔细的读了一遍自己写得这篇应《以德止戈赋》,检查是否有地方不合格式要求或是。

    为了在格律用韵和平仄对仗对仗上符合要求,钟浩遣词造句很是费了些功夫。

    当然,虽然写出这赋来了,但是里面钟浩既没有太多的用典,辞藻修饰的也不够,反正总体来说,这篇应试的律赋还很是粗疏不堪的。

    不过钟浩知道自己水平,这应试赋能够按照格式写出来,他就知足了,别的就不要求太多了。

    见离天黑还有一点时间,钟浩便认真的把这应试的诗赋分别誊抄到考卷上。

    等着诗赋誊写完了,天色也很快便昏暗下来,渐渐的看不清了。

    …………

    今日的考生经过昨夜的教训,都学聪明了,一见天黑已经没法答题了,便纷纷把考卷装入考卷袋中,迅速吃点东西,开始倒头睡觉。

    那些昨天睡晚了没怎么睡着的,可能经历的教训太惨痛了,今天他们睡得最早。

    钟浩见状,觉得也得赶紧睡了,不然待会呼噜声此起彼伏的,怕是要多遭很多罪。当下钟浩忙把考卷上的墨迹小心的吹干,收入考卷袋中。

    昨日大家都没怎么答题,这考卷很多都是随意的放到考桌上,今日大家都答了不少题了,所以基本都装入了卷袋中,放在铺盖旁或是枕头下。

    当然,偶尔也有几个没有装入考卷袋中的。

    钟浩估计这些没把考卷装起来的考生,大概都做得不咋样。

    大家之所以都装入考卷袋中,放在身旁,大概都是为了防止有人动他们的考卷。

    这黑灯瞎火的,就算屋内四角的那四个监考军汉和考场前的那几个监考官员,也不可能把考场的事情全部看清。万一有人去茅厕时,趁别的考生睡着了,顺手把别的考生的考卷与自己的调换了,那些监考的也未必一定能看清。

    毕竟换卷子的话,也就一眨眼的事情,再加上这考场内黑咕隆咚的,还是比较容易的。这锁厅试的考生良莠不齐,很多混吃等死的纨绔都是来碰运气的,他们基本什么题都不会作答,说不定还真有敢铤而走险。

    那些这些有身份的纨绔胆子可是很大的。

    其实,钟浩倒是不怎么怕别人跟他换卷子,毕竟自己水平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换的卷子,比自己做得还好呢!

    不过钟浩随即一想,万一有干这事儿的,那肯定都是些水平很不堪的纨绔,估计他们做得卷子肯定不如自己,所以还是装好卷子以防万一吧。自己虽然做得卷子不咋样,但好歹格式什么的都对,也做得没什么忌讳啥的,万一给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给自己换上考卷,有啥大忌讳的,自己说不定还要倒霉。

    钟浩收拾好考卷,去茅厕解决了下生理问题,又吃了点东西,便赶紧躺在睡觉。

    不过今天钟浩睡得比很多考生晚,没有如昨天那样早早入眠。当他躺好时,这考场里已经鼾声如雷,昨天很多考生都没睡着,今天自然睡得沉,鼾声也比昨日高出一截。

    当然也有那没在这种环境下睡过觉,从而连续两晚都睡不着,红着眼想要杀人的……

    钟浩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一时也是没能入睡,便闭着眼睛在想了想那五道考题,先打打腹稿,争取明天尽快做完。一天的时间,五篇策论做起来,还是有些紧张的。

    用了一个时辰,把那五道策论题大体在脑中想了一遍腹稿,钟浩才安心睡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