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炸药包是平西军从静羌寨带来的,一路用油纸仔细的包裹好,特意小心翼翼带来的,这时终于派上了大用场。
刚才一听到那一声尖厉哨响,平西军的战士点燃了自己车上的炸药包后,都及时跑到远处,全部都趴在地上,紧紧捂住耳朵,张大嘴巴,所以炸药包爆炸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昆仑关的侬智高军守军此时还处在被那震天动地的爆炸声震懵了的状态。
平西军的战士已经从地上爬起来,或是跑到那些没被炸毁的鸡公车旁抽出藏在车里的兵刃,或是捡起地上死去的守军的武器,已经第一时间杀上去。
当平西军军冲杀过来时,那些守军还满脸呆滞的坐在地上,处于失神状态呢,毫无抵抗的意识,很快被砍倒大片。
虽然此时那些没被炸死的侬智高军守军依然比平西军多,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完全在那惊天动地的爆炸中崩溃了。
看着如狼似虎的平西军冲杀来,他们使出了以前和他们对敌的岭南军最拿手的本事一一逃跑。
平西军也不去追那些四散而逃的守军,崔峰只是指挥平西军的战士守好关门,等待杨文广带领的先锋军到来。
他们只需守上一刻钟的时间,等到隐藏在几里外山林中的先锋军到来,他们便算是大功了。刚才的巨大爆炸声先锋军定然是听到了,此时定然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崔峰今天接受来炸毁城门并守住门洞的任务时,本以为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呢,以为定然会遭到关内守军的奋力绞杀呢!没想到刚才的爆炸,彻底震懵了那些守军,到现在也没有见到城内的守军组织夺回城门。只有零星的几个不明情况的守军前来查看,都被平西军的战士顺手砍倒了。
………………
很快,不到一刻钟,崔峰听到关下传来了喊杀声,应该是先锋军杀到一里外的岗哨位置了。
但就在这时,关内也传来喊杀声,守军组织的反击也到来了。
昆仑关的守将孙辉,听到那声巨大的爆炸声,便知道必有变故。等到问明情况,他立即组织反击夺门。
但是昆仑关的守军本来就算太多,还有一大半在正面对敌的北门防守,只有一小部分在南门附近。当时爆炸时,大部分的南门守军都在场,都被炸懵了,哪还有什么抵抗力。
好不容易,孙辉才收拢了一部分残兵,加上关内的机动部队,组织起了二百多人,这才带着前来夺回城门。
崔峰见守军前来夺门,当即在关门洞里组织了平西军布置了三层的紧密阵型对敌。刚才守军逃跑时,遗落下很多长枪、步槊等长兵器,此时成了平西军手中的御敌利器。
孙辉知道,必须立马冲破对方阵型,砍断城门后的千斤闸的绞索,用千斤闸阻塞门洞,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昆仑关,不然昆仑关怕是就彻底完了。
因此甫一照面,孙辉也不废话,当即便指挥守军举着高大的步盾撞向了平西军的枪阵。
崔峰的任务也很简单,先锋军已经到了一里外的哨岗了,他只需坚持片刻,便能等到援军,这任务便算完成了,这拿下昆仑关的最大功劳便属于平西军。因此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要守住门洞。
于是,短兵相接不可避免。
此时,双方都没有退却的余地,关门洞里本就不算,双方都是紧密的阵型,根本避无可避,都是刀刀见血的对拼。
孙辉组织的来夺回城门的关上守军虽然人数多,但关门洞里很是狭窄,根本摆布不开,无从发挥人数优势。
但这是一场消耗战,双方对拼,根本没有闪转腾挪的余地,都是硬抗对方兵刃,以命换命的搏杀。若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有人数优势,早晚能消耗完平西军的战士。
但是,显然先锋军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双方只不过交战了一炷香的时间,各自倒下十几人后,镇西军的两营精锐西军和平西军的其余战士,便在先锋杨文广的带领下,如狼似虎的杀到了关门处。
眼见援军到来,崔峰当即大声喝令变阵,反守为攻。
昆仑关守军眼见先锋军如狼似虎的杀到,早已毫无斗志,被平西军一反击,阵型顿时有些散乱。
孙辉一看再不走,怕是要跑不掉了,当机立断,撒腿便往北门处跑去。
其他守军眼见头领逃跑,哪还有什么斗志,当即纷纷转身逃跑。
崔峰眼见守军溃散,当即一码当下的带领手下的战士冲杀过去。
战事进行到这里,自然毫无悬念了,当杨文广带领先锋军从昆仑关南门冲进来,又一直冲杀到北门后,昆仑关里便再也没有一个站着的侬军了。
昆仑关的守将孙辉在加入侬智高军之前,是做脚夫,脚力相当的好。他眼见昆仑关守不住了,一气儿从南门跑到北门,让北门守军打开关门,带着一小部分守军从北门逃走了。
先锋军追到北门时,只有一部分被当做炮灰抛弃的守军在阻挡先锋军,为孙辉逃跑争取时间。
这部分炮灰自然很快被先锋军绞杀。
至于逃走的守将孙辉,先锋军自然没有兴趣去追,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罢了,多抓一个最多会多一份小功劳,抓不住也无所谓。
先锋军要得是这座险关,如今夺下关隘,自然第一要务是占稳它。
第二一六章 大南国皇帝()
清缴完关内的敌人,杨文广当即派人去通知保静军前营,让他们拔营,驱赶战马,前来昆仑关汇合!同时又派人快马去通知狄元帅,以便于早定进军邕州作战的策略。
邕州城内的“大南国”皇帝侬智高听到昆仑关失守的消息,怕是很快就会反扑,必须立即整顿关防,坚守关城,以待西军大军前来。
南面关门正当侬智高军面,但此时关门被炸的支离破碎,杨文广赶紧让先锋军战士去砍伐大木,制作关门。同时,指挥先锋军准备守城器械,加强戒备。
………………
刚才炸门的运送酒肉鸡公车车队车夫,自然都是平西军的战士假扮,但是那个领头的行商黄老三,却是地道的岭南人。他是邕州武鸣县人,是一个真正的本地行商。
刚才激战时,也不知道这黄老三躲在了哪里,此时见先锋军控制住局面,又安然无恙的冒了出来。看来这家伙保命的本事也是不小,不然也不会在这战乱糜烂的岭南,还能安然无恙的做行商。
此时黄老三见钟浩和杨怀玉站在关城城墙上,便爬上城墙,来到他们身边,朝二人恭敬的行礼,开口道:“两位小将军,小人的事情办完了,你们看,小人的儿子……”
前天钟浩和杨怀玉、崔峰他们来南门哨探时,看到这黄老三来给昆仑关守军送完物资。正好他们想要伪装上去,炸开城门,还缺一个和关上守军认识的熟脸儿作掩护,自然便打起了黄老三的主意。
他们等到黄老三下山后,便把黄老三他们制住了。虽然黄老三带着几十个车夫,但是那挡着住杨勇、杨猛这些西军兵王这样的猛人。车队中有黄老三的儿子,也被杨勇他们拿住。
黄老三还以为遇到土匪呢,当下跪地求饶。
待到钟浩和杨怀玉他们表明身份,黄老三依旧不敢起身,不断告饶。虽然钟浩他们是官军,但他是去昆仑关给侬智高送物资,这也是资敌行为啊。
好在钟浩和杨怀玉显然没有兴趣追究他的资敌行为。如今岭南糜烂不堪,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不能对这些老百姓要求太多。
钟浩和杨怀玉他们只是要求黄老三配合平西军夺门。只要他好好配合平西军的行动,到时这资敌之罪自然一笔勾销。
黄老三迫于形势,只得同意。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钟浩还是让人扣下了他的儿子。是以,如今拿下昆仑关后,黄老三有此一问。
此时顺利拿下昆仑关,钟浩心情大好,听了黄老三的话,当即笑道:“放心,我们是官军,又不是贼军,还能伤害你儿子不成?!你儿子我们早就放回去了。之所以扣住你儿子也是权宜之计,保证你配合,毕竟这行军打仗之事儿无小事,大意不得,希望你不要介意。你这也算是为朝廷效力了,日后报功时,少不了要提你一笔。日后平定了侬智高,有你好日子过!”
“谢谢,小人谢过钟将军了!”
杨怀玉在旁旁道:“你赶紧下山把,这里怕是马上还有大战,晚了小心要受到波及!”
“是是是,小人这就下山,谢过杨将军!”
眼见黄老三下山,杨怀玉向南面山下极目远眺片刻,也不找他想看什么。
过了一会儿,杨怀玉转头问钟浩道:“大哥你觉得侬智高军会来攻打昆仑关吗?”
钟浩沉吟片刻,回道:“这个不好说,看侬智高收缩防御的架势,似乎是要死守邕州城。但估计他也知道,守邕州,不守昆仑关,完全就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时咱们大军可以轻易的突进到邕州城下,进行围城。况且,侬智高军自起兵以来,大小三十余战,不曾一败,他必定骄心大起。是以,我觉得侬智高应该会来争夺一下这昆仑关的。”
………………
邕州城里,大南国的皇帝侬智高,此时正在他的皇宫里,听刚逃回来的昆仑关守将孙辉奏事。
他这皇宫是以前的邕州州衙改造的,而这议事的大殿正是以前邕州州衙的大堂。
此时这皇宫议事大殿的上方,放着一张金光闪闪的御座,大南国皇帝侬智高正端坐在上面,听着孙辉奏事。
大殿下面跪着的昆仑关守将孙辉,此时灰头土脸,身上还有许多血迹,一副狼狈的模样。此时他正在泣声诉说着他是如何拼命守卫昆仑关,却最终没有守住的事情。
?当侬智高乍一听到孙辉说宋军已经夺取昆仑关的消息后,不由的大吃一惊!
在侬智高看来,这昆仑关就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啊,竟然这么快就失守了,这西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待听说孙辉详细诉说昆仑关失守的过程,重点讲述了昆仑关关门是如何被西军用诡计骗开的事情之后。
侬智高不禁脸现不屑,撇嘴道:“这帮宋人就只会耍诈,哼,倒要看看寡人的大军面前,他们的诡计有何用?”
跪在大殿下的孙辉,忙拍马道:“陛下英明神武,那些宋人惯会耍弄诡计,不敢正面对敌,正是因为怕了陛下。若是敢和陛下正面厮杀,陛下的大军怕是顷刻间就能把他们那些废物碾为齑粉。”
这马屁拍得不错,侬智高听了不禁连连颌首。随即他不禁看了一眼大殿下跪着孙辉,开口的道:“本来你丢了昆仑关,是应该军法处置的!但念在你追随朕颇多功劳的面子上,这次就饶了你吧。下去吧,带你的人先先安置,等朕出兵时,再随同出战!让你看看,朕的大军是如何把那些宋军碾为齑粉的!”
“谢陛下开恩,末将一定追随陛下脚步,把那些宋狗斩杀干净!”
“嗯,这就对了,下去吧!”
“末将告退!”
孙辉陛辞出殿之后,侬智高沉吟片刻,对旁边伺候的手下道:“去请两位丞相前来议事!”
虽然他在孙辉面前说得很是对西军不屑,但两个丞相总是说那些西军多么厉害,还是要跟他们商量一下对策。
侬智高自从起兵以来,屡战屡胜,从未一败,有他自己带领的侬族本部兵骁勇善战的原因,但这两个足智多谋的丞相谋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侬智高还是很看重这两个汉人丞相的意见的。
????
第二一七章 汉奸丞相()
很快,“大南国”的两个汉奸丞相黄师宓及其同宗兄长黄玮便来到了大南国皇宫议事大殿。
如今这黄师宓和黄玮算是“大南国”皇帝侬智高最重要的智囊了。正是因为他们的出谋划策,侬智高军才得意屡战屡胜。
这二人中,尤以黄师宓最为足智多谋,也是因为他能力更强,所以虽然他年纪虽然稍微小点,却位居左丞相,位在其兄长右丞相黄玮之上。
黄师宓是汉人,祖籍广~州,据说还是读书人出身。曾参加广州解试,被取中解后,入京参加过景祐五年戊寅科的科考,并且成功过了礼部举行的省试。
但是虽然他考过了省试,却在科举的最后一个环节——殿试中折戟。
在大宋庆历以前的科举制度中,考中了省试,也不一定能成为进士的,因为在殿试环节,还有一个淘汰机制!就是应考的举子哪怕过了省试,但进入了殿试后,如果没有考到前若干名,就会被末位淘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一个考生殿试没过,那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你依旧是一介白身,还需要重新参加解试,重新参加省试,重新参加殿试,非常的令人郁闷。
这比之后世明清的童生、秀才、举人都是永久功名的科举制度来说,这个制度对那些不幸殿试折戟的举子,非常的残酷。
这黄师宓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解试,考过了省试,却倒在了最后的殿试,一切还要从头再来,自然也是相当的愤懑不已。
不过,说起来,他并不是殿试淘汰方面的最大的受害者,他此时的榜样、投靠西夏做到国相高位的张元,曾三次进入殿试,三次被淘汰,比他更惨数倍。
其实到了宝元年间,三次进入殿试,三次被淘汰的张元,因为失意投奔西夏,并怂恿李元昊叛宋自立后,殿试淘汰的的制度不合理,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官家的注意,等到了庆历二年壬午科?便取消了殿试淘汰制度。凡是进入殿试的一律授进士,甚至创设同进士出身,以避免大宋失意文人叛国的情况发生。
从此以后众举子只要过了省试,便最少有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不至于被重新打回原形,一切从头再来。殿试从此只是作为给新科进士排名的考试,并不会淘汰举子。
但自从那次殿试被淘汰后,这黄师宓连一次解试都没过,更别提省试、殿试了,这不由的令他更加郁闷,对大宋更加不满,也令他最终走上了一条和大宋作对的道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