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官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好事情。
第773章 根基的腐烂()
只是眼下形势比人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你不服软?行,你敢赌那堆证据里,没有你的把柄?
幸亏皇帝再厉害都好,也还是要指派官员去管理的。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文官的地盘。正所谓自己人好说话,满朝的贪官们想通了这个关节,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雨过天晴,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虽然折了一个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数重要的官职,对于文官来说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职在身,那就什么都有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反正宋朝就是一个官本位很重的朝代,毕竟数千年的影响不是盖的。
大朝会进行到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乎西夏、辽国等等的事情,还有赵煦再顺道提了提兴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来了。只是苦了户部,不知道要怎么削减开支才能兴建这么一个城池了。
赵煦嘴角扬起一个弧度:“好了,那些贪官污吏,该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了!”
于此同时,赵煦捏紧了手中那张纸片。
没有人发现赵煦的小动作,因为这张纸片是在状词那里夹带着的,也是张正书给赵煦的一点建议。
至于内容,就是上面那些了。
不外乎是张正书给了赵煦一点建议,从哪里获得建城的钱银罢了。
说实话,朝廷真的是有资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皇城司白白握着那么多的证据了,要是给张正书,早就威逼利诱那些贪官,把钱银全都吐出来。然后,一个个踢出汴梁城,贬官流放的那种。
这些贪官,还会不会再次贪污受贿?张正书觉得他们绝对不会了。
注意,是不会,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赵煦够狠,把他们的俸禄也好,贪来的钱银也罢,全都搜刮干净,这些贪官哪里还会继续贪污受贿?继续贪污受贿,不就是等于把自己的俸禄都赔进去吗?说实话,宋朝的高官俸禄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太高了。只要有官阶,也就是寄禄官身在,就不愁会饿死。额,当然了,前提是你别犯事,没有在党争中失败被流放。
当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禄并不高,所以他们更加不敢贪污了。要是贪污的话,说不定真的会被饿死的。
赵煦仔细琢磨着,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你认罪?行,把家财全都掏出来,皇帝赦免你无罪;你要是不认罪?可以,证据放出去,叫你身败名裂不单止,朝廷还会给你来一个贬官流放套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管怎么说都好,贪官都不傻,贪污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乖乖做官了。
说实话,赵煦是不相信这些官员会乖乖不贪污的,但张正书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准许官员亲属经商。”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腐败。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要是贪污,那也就另说了。别以为这很少见,事实上在宋朝层出不穷。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来,当做皇帝默许,这个条件还算不错的。
反正赵煦打算扶持朝廷的产业了,比如蜂窝煤作坊,还有张正书支招的冶炼作坊,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官道”,拦路收钱……只要皇帝插手,以国家的资本,那些官员能拼得过国家吗?
再说了,看张正书的语气,银行似乎是扼制官员经商获利的最好途径。官员经商,不外乎以权谋私。比如提前知道什么东西能赚钱,哪里缺少什么。黄河水患,他们经营囤积粮食;盐价升高,他们屯盐;茶价高涨,他们卖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员们经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闻署”,赵煦根本不怕这个。报纸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赚钱路子,都会被民间商贾占据了。官员所倚仗的“以权谋私”,“强买强卖”,在报纸面前都行不通了。这样的话,官员经商还有什么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员的亲属中有商业天才。可这样的商业天才,张正书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个官身纳入户部,呵呵,他还能分神去经商?要知道,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商业越来越繁荣,商场就更加波诡云谲,更加瞬息万变。而户部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些个商业天才,能把户部的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精力去给亲属支招?!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
反正只要有银行在手,张正书就能让赵煦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官员的亲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其实,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结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绝太难太难了,用一个默许的潜规则去换取大量的贪官钱银,张正书觉得这绝对是大赚特赚。
事实上,也算是证明了张正书的“先见之明”。
第二天,当那些皇城司的亲事官拿着证据上门,那些贪官傻眼了。
第一次,终归是有人不舍得钱银,要做白老鼠的。可以,皇城司也不客气。转眼间,大理寺也来了,抓拿了贪官下狱,罪名赤裸裸就是“诬陷”!但是,这些贪官没办法啊,人家大理寺的证据十足十,算起来都足够他抄家流放的了。
有了第一位,第二位,那些贪官总算是明白过来了,最后都乖乖就范,几乎掏出了全部家财。
不用五日,赵煦就惊愕的发现,建造一座城池的资金有了,多达三百多万贯!
这还是只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的呢?
赵煦倒吸了一口凉气:“看来那姓张的小子没说错啊,大宋真的从根基开始腐烂了……”
第774章 皇帝的报复()
官场的动荡,和张正书一点关系都没。
当听闻韩狗儿平安归来后,张正书就松了口气,知道这一仗是他赢了。虽然看似赢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有多惊险,只有张正书知道。如果赵煦不配合的话,那么这一仗是必输无疑的。不仅报纸保不住,甚至“大桶张家”都要因此而没落。
即便张正书准备了后路,能退到杭州等地去,但终归是败了。这一败,看似是张正书的失败,但实际上却是大宋的失败。没有了报纸的监督,宋朝的贪官污吏问题得不到缓解,阶级矛盾早晚会出现的。也就是说,即便下一个宋朝皇帝不是赵佶,大宋最多也就苟延残喘五十年而已。
幸好,赵煦没有选择错误,发挥也堪称完美。
但张正书也知道,他和赵煦之间的蜜月期,怕是要破裂了。
没有一个帝皇,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更何况对方还只是一个商贾而已?
若是赵煦没有发怒,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兴师问罪。帝王之心,就是这么难以揣测。但赵煦并没有第一时间过来,甚至到了第五日,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赵煦都没有出现。而根据黑客的密探,赵煦能吃能喝能睡,不像是生命垂危的模样。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赵煦确实怒了,而且是很愤怒的那种。
“为了报社,得罪了一个皇帝,划算吗?”张正书心中有点无奈,但他并不后悔。报纸,一份敢说真话的报纸,那就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润滑剂。一旦报纸没有了,百姓连最后的申冤途径都没有了,那大宋就彻底没救了。
至于得罪赵煦?张正书并不害怕,因为他和赵煦还有利益牵连。
且不说为赵煦削减禁军老弱病残的蜂窝煤作坊,张正书手中还握有银行呢。银行的前景,张正书对赵煦说得很明白。张正书不相信赵煦会因个人喜恶而把利国利民之事往外推,若对方是一介文官,张正书不敢保证。但是,作为一个有志气的皇帝,赵煦是不会对张正书怎么样的。
不过,皇帝的报复还是有的。赵煦要是不找回场子,他还有什么脸面?堂堂一个皇帝,居然输给了一个商贾子!即便外人不知道,赵煦心中也老大不痛快不是?
“头疼啊……”
张正书揉了揉脑袋,好在他神经够大条,也暂时不去想赵煦的报复是什么了。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赶紧搭起银行的框架。虽然保住了报纸,但谁知道赵煦会在什么时候就驾崩了?别看赵煦现在好像还生龙活虎的样子,但张正书是知道历史的,或许在明天,或许在下一刻,赵煦就病倒了,甚至一病不起。
这样的皇帝,张正书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银行可以说是张正书最大的心血,是可以把大宋经济实力变成国力的最大武器。可以说,有了银行,大宋再撑个十年,就可以脱胎换骨了。只要银行搭建起来,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形成极大的影响力。再说了,即便赵煦驾崩,赵佶登基也好,赵佖登基也罢,总该要稳定朝局两三年,才会对银行下手的。这还是银行快速发展,病毒式一样在各大州府开设分行,“劫掠”了大量钱银,才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然的话,皇帝都懒得管。
要知道,张正书的银行早就跟皇家定下约定了,皇帝不插手银行的管理,只管分红,那么银行盈利的一半,会送到皇帝的内帑里。别以为一半很多,张正书原先就想着倚靠皇帝的大腿的,要是没有皇帝,这个银行早就被收归朝廷了。张正书想插手?那根本不可能!
银行收归朝廷,好不好?
当然好,毕竟张正书弄出的银行,已经兼具像美联储一样的央行功能了。但是,张正书并不认为银行在那些文官手底下,还能赚到钱。没贪污到亏空就不错了。而张正书掌管银行,本来就是他的产业,他自然是要尽心尽力的。
贪污?一经发现,报官处理,张正书花再多钱也要送他去充军!
在张正书的管理下,相信银行会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借贷、存取业务,不用多久就能称霸大宋。到时候,一众像张根富那样的钱民,就会发现“高利贷生意不好做了”,那他们能怎么办?只能降低利息来求得生存了。
最后,连降低利息都不好使了,他们能怎么办?
只能另寻出路,这样一来,那些热钱岂不是能继续流通了?
最起码,这些钱多得烫手的钱民,不会把资本都放在金融业上面。保守估计,如果作坊能赚大钱的话,这些钱民也会心动的。最起码,能给大宋的工业发展,注入一缕强劲的动能吧!
这样一来,张正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什么?你说还有人想开银行?
张正书欢迎啊,只要你取得皇帝的认同,张正书就什么意见都没有。
呵呵,开玩笑,想跟皇帝抢生意做,除非是以朝廷的名义开设银行,不然门都没有!而且,这要全体文官一同施压,皇帝才可能屈服的。不然的话,这个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只需要张正书求赵煦颁布一道诏令,开设银行必须取得“朝廷许可”,那就等于堵死了绝大部分的路子。
剩下那条路,就是文官们一同向皇帝施压了。
但是,文官全都各自为战,他们能团结一致?张正书不太相信。
反正,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了,张正书之所以底气十足,就是因为他写给赵煦的密信里提到过这一条,甚至保证了银行每年两百万贯的利润。也就是说,这关乎一百万贯的钱银,若是给别人分走一点,那赵煦就少一点,赵煦还会不重视吗?
张正书相信,只要银行一开业,赵煦的旨意也会跟着下达的。
至于张正书的银行有没有“朝廷许可”?
你猜有没有?你猜赵煦会不会留着这么一个把柄?
第775章 恢弘大气()
春明坊外,张正书带着曾瑾菡缓缓走来。
其实,如果不是曾瑾菡极力要跟着来,张正书绝对是自己跑过来的。带着曾瑾菡,张正书连跑步的时间都少了。
“郎君,这银行快要建成了吧?”
曾瑾菡好看的眼眸里,满满都是期待。对于银行张正书没有丝毫隐瞒,曾瑾菡这段时间把张正书“大作”全都看了一遍,对于资本和金融,也了解得更深了。只是那不过是张正书一家之言,还没有得到证实,曾瑾菡是半信半疑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昨日刘老派人过来说,已经铺设好瓷砖、搭建好铁栅栏、建好地下钱窖了,我就估摸着银行就快能开业了。”
“这也太快了点吧?好像如今才八月初……”
曾瑾菡记得,是今年元宵节之后,张正书才让施工队推到重建的,距今不过七个月不到,就建好了两层小楼,还带着偌大的地下钱窖?
张正书笑道:“有了钢筋混泥土,这点效率还是有的。”
这是实话,水泥的作用就是快速凝结,比木质建筑都要快得多!
要不是银行的要求比较高,有铁栅栏和铁钱窖不说,连地板、外墙都要贴上瓷砖,还要刷涂石灰,这样的两层小楼,估摸着只用半年就行了。不过,慢工出细活,张正书和曾瑾菡在银行外面看了一眼,都有点被震撼了。
金碧辉煌来形容这个银行,好像有点过了。
但是,因为瓷砖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却显得是那么耀眼。再加上钢铁木漆门窗,透明的玻璃,都显得是那么的恢弘大气。如果说宋代的皇宫大内是低调奢华的典范,那么这个银行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