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的国土,能容纳得了过亿的中国人?

    想想都不可能,所以宋朝的灭亡,几乎是注定的了。就算没有外部矛盾,再过得几十年,内部矛盾也会让大宋分崩离析的。可以说,因为外部矛盾,才让宋朝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张正书猜测这可能是最大可能了。

    看看南宋那些个皇帝,中后期有哪一个靠谱的?

    每一个都是亡国之君!

    要不是萌古人实在太过残暴,汉人的抵抗也不会那么激烈。但是忽必烈也是个聪明人,一手怀柔过去后,再加上铁血镇压,汉人就不得不服了。脊梁被打断了,汉人暂时被打到了尘埃里,成了第四等人。可若是没有萌古人,宋徽宗过后两三个皇帝,宋朝就该亡了。

    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没有增长的土地,这个矛盾大宋就解不开。

    别看宋朝对商贾很宽容,对海贸也不禁止。可海外市场,总有一日会饱和的。最后怎么办呢?大宋肯定会走向分崩离析,这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唯一能救大宋的,就是兴办作坊了。

    而要办作坊,那种小手工作坊虽然也能增加就业,可能力实在有限。真正济事的,还是大作坊管用,也就是工厂。可工厂,没有车床,那还算是什么工厂?那可是工业母机啊!

    其实嘛,这个工业母机的概念也不准确,但车床就是制作其他机械和机器的机器,有了车床之后,那么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甚至制齿机都能制造了。至于时间嘛,谁知道要多少年?

    不过怎么说都好,就好像三酸两碱一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天和地的差别!

    也难怪张正书那么着紧了,有了车床,很多零件的加工都能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尺寸都能把握了,不会在有生产出来的零件,过半是尺寸不对的,要重新加工,费时费力。

    这时候,冶炼作坊里的坊主出来了,张正书认得,这是赵煦给他的一个工匠,技术愣是了得,最关键的是还一开始就识字。现在,已经被评为了八级工匠了,但还是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技术。

    “小官人,你怎么来了?”

    这个坊主很惊讶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老胡啊,我是过来看看,那车床做好了没……”

    “没呢……”

    这个姓胡的工匠苦笑着说道,“要是苏子明在这就好了,我虽然懂冶铁,但是算术真个不行。每次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卡壳了。小官人,你瞅瞅这河水,一会快,一会慢的,车床的转动速率都没法保证,怎么精确加工哩?要是这般,还不如我等用锉刀磨出来呢……”

    张正书那个汗啊,中国人别的不行,在这方面特别执着。

    就好像在后世六七十年代那会,国际的封锁,国内都得不到技术。怎么办呢?中国人愣是用手工、用手动车床磨成了一模一样的零件!够厉害吧?

第691章 夯实基础() 
张正书觉得确实很厉害,在技术封锁的前提下,中国人还能愣是鼓搞出各种高科技,填补了空白。当然了,外国的零件能用十年,国内生产的零件能用五年都偷笑了,一般就两三年。为何?材料不行啊,外形模样能取巧,可材料哪里能取巧呢!

    可中国的国情呢,就是领导都太重视填补空白了。没办法啊,领导们都不懂材料,只能看个外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一度都很热衷“填补国内空白”,炒作“填补空白”这样的概念。看到外国造的某某设备,于是就想方设法弄一台回来,然后大卸八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测绘仿造,好吧,其实就是山寨。最后拼出一台同样的设备来,拿给上级部门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某某设备,我们国家不能制造某某设备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听起来很提气对吧?

    但实际上呢,这样的设备确实能用,可是能用几年?这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更别说精度、能耗、噪音等等方面了,都是差得天和地远。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材料差异,这根本就不能用山寨来弥补的。

    但是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百姓也好,领导也罢,他们都不懂那些复杂的性能指标,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产品的外观。只要能够把产品仿造出来,再开动起来转上几圈,领导就觉得你们把事办成了,“填补空白”了。可设备的性能如何,领导不会去关心的,也没时间去关心。

    但是在宋朝,这个情况反过来了。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极度重视材料的缘故,要求很高。

    就拿铸币来说,即便是一枚小小的铜钱,里面的金属含量达不到要求,一样要回炉重铸的。

    更别说车床这种精密仪器了,材料不行,那是真的不行。更别说,还没找到设计上的平衡点。别的不说,单单是怎么获取稳定动力一项上,就足够让冶炼作坊的工匠们挠破头了。谁都知道,河水就是这样的,一会大一会小的。可是,车床在加工零件的时候,哪里能这样?非把零件弄报废了不可。

    虽然说,张正书根据系统的建议,弄出一个稳定流速的装置。其实很简单,就是造一个大水泥池,好像后世拦洪大坝一样,能手动调节水流速度。水流先储存在水泥池里,控制好流量。需要大流量的时候,就拉起挡水的铁板。这个铁板,是用弹簧做连接的,就好像后世的多级开关一样。

    流速的问题解决了,可传动又出问题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传动问题。张正书不想插手这个传动原理,因为这是车床技术的核心,弄不懂这个,以后车床难道都需要用系统来计算不成?造车床,虽然也是张正书的目的,但张正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研发技术,这样技术才会传递下去。

    一味开金手指,只会造成基础不牢固。

    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宁愿兴办技校,自己培养技术人才了,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而科学技术,虽然张正书可以利用系统开金手指,但是基础不牢固,对以后并没有多少好处。张正书宁可花多点时间,夯实基础。

    所以,张正书也没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是笑呵呵地说道:“那就多点尝试嘛,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反正,多学点算术,以后也用得着……”

    胡工匠却哭笑不得:“人老了,脑子转不动了……”

    “没那个回事,这活到老学到老呢,技术不断进步,你也要跟得上去才行。不然的话,等技术评级变更的时候,你跟不上评级也就下来了哦?”张正书可不是在开玩笑的,他的技术评级一直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鞭策,目的无非是让这些个工匠不要懒惰,要继续进步。

    更何况张正书是知道的,一旦基础夯实了,许多新生技术就会井喷一样涌现出来了。

    对比一下西方工业革命前后就知道了,技术也是会不断被淘汰的。要是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那张正书只能降低你的工匠等级了。没办法,多少技术拿多少钱,这是张正书的原则,也是最公平的规则。没理由你在吃老本,却比掌握了新技术的工匠更多钱吧?这本身就不公平,张正书崇信的是“多劳多得,多技术多得”。大锅饭,排资论辈什么的,在张正书这里行不通。

    一切,都要凭实力说话。

    胡工匠也起了危机意识,愣是咬着牙说道:“也成,我就以后晚上抽空出来,恶补算术,怎么都要把传动带给弄好了……”

    张正书点了点:“这才对嘛……”

    又勉励了一番,张正书才离开了冶炼作坊。

    没办法久待啊,里面就好像蒸炉一样——不,就是蒸炉,所有工匠都是光着膀子的,就张正书他们穿着衣裳,已经浑身是汗了。

    车床没能造出来,张正书也有点失望。不过,这才是常态。一台能令工业腾飞的车床,要是这么容易就弄出来了,那才是怪事。倒是刘忠不太理解:“小官人,这冶炼作坊也造了那么多铜钱,为何你都不关心,却对那一台铁疙瘩这么上心哩?”

    “铜钱我关心什么?银行都要建好了,到时候新钱换旧钱就是了……”

    张正书说的是实话,老刘工匠现在正赶工呢,估摸着再有两三个月就能完工了。

    银行一成立,把新铜钱发布出去,那样就会缓解铜荒了。别的不说,银行一成立,就是朝廷收回铸币权的时候了。那时候,宋朝才算是把经济武器拿在了手中。至于铸币,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还需要关心么?

    再说了,有了银行,张正书才能放手去实行货币改革。

    别的不说,现金和存款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以做。换句话说,就是银行有了足够的信誉之后,张正书就能撬动杠杆了。虽然不敢玩得太过,可银行家利用存款做文章,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吗?留足准备金,收上来的存款拿出去放贷,这才是以钱生钱的最佳办法啊!

第692章 技术活() 
不是张正书瞧不起张根富这类型的钱民,他们放高利贷,都是用自己的钱,弄得名声不佳不说,还有损阴德。张正书就不一样了,银行一成立,就是用别人的钱来放贷,赚到的钱却是自己的。要不怎么说,开银行比抢钱还快呢?再配合铸币权,这个银行的威力,堪比后世米国的美联储!

    张正书很确定,一旦把张家绑上了银行这条船上,赵家就别想再动张家一根毫毛了。

    没办法动啊,那时候银行已经遍布大宋州府,发放的贷款业务何止亿万贯?而张家赚到的钱,肯定会转移的。如果没有这么多现金,遇到挤兑,赵家怎么收场?那肯定是一场金融地震,别的不说,受到影响的辽国也好、女真也罢,是会发疯的。这是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事。

    只要银行顺利成立,一切的结局就注定的了。到时候,恐怕连改朝换代都难。张正书会利用银行的影响力,慢慢给朝政中增加商贾的话语权,一如后世被资本家操纵的米国国会一样。当然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张正书也无法预料。不过怎么都好,不会比历史上差就是了。

    哪怕是宋朝被推翻了,张正书也能凭着银行的影响力,新生资本家的影响力,建立起一个类似宋朝却比宋朝更完善的朝代,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一旦成长起来,它可是能颠覆世界的!

    当然了,这些事就没必要让刘忠、史陌他们知道了。反正张正书对银行的信心,比任何人都要强。

    对了,三酸两碱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张正书为纸币的发行做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了解过纸币的人都知道,这纸币用的纸是钞票纸,这可不是一般的纸张。首先,这木浆就不一样,造纸的流程也不一样。说白了,这个木浆叫棉浆,用的是废弃的棉料和棉短绒等为原料,用烧碱法才能制造得出来。瞧见了吧,这三酸两碱的用处大着哩!

    除了棉浆之外,还要掺杂麻浆、化学木浆等等。麻浆就不用说了,就是麻类纤维制成的纸浆。化学木浆呢,就比较复杂了。虽然也是木浆,但是要用硫酸盐法或者亚硫酸盐法才能制造得出来。瞧瞧,这三酸两碱又派上用场了吧?

    钞票纸的强度,不是一般的纸张能比拟的,最差的钞票纸都能折叠几千次,还能抗水。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凹版印刷!

    在宋朝,想要印制钞票,除了要做个隐形水印之外,还需要凹版印刷才行。

    说白了,就是一张钞票上要凹凸不平,人家才无法模仿。

    假钞对市场的破坏力度太大了,对纸钞的信用也会有巨大不良影响,能百分百杜绝就要百分百杜绝。

    甚至,张正书会要求宋朝颁下诏书,印制假钞者死,没有二话。这样,才能保证钞票的信用。其实,在短时间内印制假钞是很困难的,原料就不说了,还有各种防伪手段,足够其他人摸索一辈子了。再加上彩印,加上凹版印刷,这些都是硬实力!

    当然了,纸钞不可能一下子推行出去,那会造成地震的。但是,防范于未然是必须的。

    “说到银行,明天要到汴京城去看看才行了……”

    张正书沉吟了一下说道。

    “今天呢?”

    刘忠、史陌说道。

    “今天?今天你们就待在李家村,明天也不需要你们陪着了。”张正书嘿嘿笑道,“别以为我不知道,刘忠,你和村里的李小娘子都有几个月不曾见面了罢?”

    刘忠被揭穿心事,登时闹了个大红脸:“小官人,你埋汰我……”

    “埋汰什么,男女之间互相倾心,那不是好事么?努力点哈,我等着喝你喜酒哩!”张正书笑着说道。“还有啊,别欺负人家。人家李家小娘子是我纺织作坊的一把手,你要是敢欺负人家,我可饶不了你!”

    刘忠期期艾艾地应了一声,不敢再说话了。

    “还有史大哥你啊,史斌那娃儿挺聪明的,我怕他走了歪路,你得看着点才行。所以,接下来你就好好在李家村待着吧!”张正书对史陌说道。

    史陌沉下脸来:“那兔崽子敢撅蹄子,看我不打烂他屁股!”

    “诶,教育娃儿可不能这样,打是没用的,要跟他讲道理。”张正书笑着说道,“但是他如果不听老师的话,那你就打吧,打到听话就好!”

    史陌挠了挠脑袋:“那兔崽子可喜欢在技校学习了,料想不会调皮捣蛋的……”

    张正书再把各个作坊的坊主叫来,听了他们的困难,又鼓励了一番,才算完事。

    等处理完这些事之后,天都差不多黑了。

    好在张家庄在汴梁城外,不然此刻赶回去都进不了城门。

    阔别多日的家,张正书想念得不行。额,好吧,其实是想曾瑾菡了。这会回去,还不指定被怎么数落呢。

    张正书长吁短叹的,听着那马车夫都笑了:“小官人,是不是担心小娘子那边?”

    “嗐,还不是么?”张正书也郁闷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