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话间,他们就来到了苏堤之上,张正书指着苏堤说道:“要是苏轼能一直像在杭州这样做事,老百姓就更记得他了。”这话等于没说,要是苏轼转了性子,他就不是苏轼了。文人嘛,都是浪漫的,都是很想当然耳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一厢情愿,就是看不清时势,也不懂人心向背,所以他们真的很傻很天真。

    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幼稚,和苏轼如出一辙,怪不得是师生关系。

    反正这些文人要是到了地方上,或许还能搞出个治理一方的政绩来,这和孔子的治理方式也没差多少,都是靠“仁政”,然后让百姓各司其职,断断案子,就足以让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了。

    要知道孔子五十岁那年,做了鲁定公的中都宰,相当于后世的市长。因为做得好,又升官鲁国的建设部部长——大司空。接着,孔夫子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代理相国。期间嘛,孔子的政绩如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震慑了齐国;堕了费邑和郈邑,恢复了国君的威势;诛杀少正卯;稳定鲁国物价。孔夫子做市长的时候是不错的,但是他做丞相呢,就根本不称职了。那时候的鲁国,早已礼崩乐坏,三桓、阳虎等你方唱罢我上台,孔子想要削掉三桓等权臣的权柄,那就等于激发了矛盾。

    所以,孔子等于自绝了前途,不得不黯然离开鲁国。

    看不清局势,单凭一股热血想要实现政治抱负,孔子只能在春秋列国里转来转去,却没有一个国君肯用他的政治主张。

    而像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文官,其实和孔子是一毛一样的,或许他们能治理一座城市,但绝对不适合治理一个国家。一旦被这些文官上位了,对国家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了,像宋明清三朝,都是被这些自以为是的文人毁掉的。

    “这道苏堤这般坚固,杭州百姓都很感激苏东坡哩!”曾瑾菡低声说道,把张正书从漫无边际的思索中拉了回来。

    “所以做官呐,就要做实事,老是打嘴仗有什么用?”

    张正书笑道,“就拿这苏堤来说,苏轼疏浚了西湖,让杭州有活水浇灌农田,百姓得了实利自然念着他的好。”

    “郎君看得这般通透,为何不出仕哩?”

    曾瑾菡一蹦一跳的,跳到了前面,突然回过头来调侃他说道。

    张正书摸了摸鼻子,说道:“我知道我自己的斤两,哪里是做官的料?且不说我能不能考中进士,就算是能做官,怕是我两天就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然后得罪了一大帮人,最后连善终都混不到……”

    曾瑾菡笑嘻嘻地拉起他的大手,说道:“是啦是啦,我都不喜欢当官的,就喜欢你这个小商贾!”

    张正书自然知道她是在安慰自己,只是苦了跟着上来的曾五叔曾懋,还有苏熙苏子明和史陌、刘忠。史陌、曾懋还好,起码他们是成家立业过的,但是刘忠和苏熙还是光棍一条,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但不知为何心中都腾起了一种渴望。

    别说他们了,就是周遭的行人瞧见了曾瑾菡大胆的举止,也掩嘴偷笑。

    曾瑾菡也不傻,立时会意到了自己的跳脱,连忙躲进张正书的背后,差点没敢抬起头来了。要知道这可不是汴梁城,杭州城里的小娘子也没有北地那般“惊世骇俗”,人家还是很矜持的。

    张正书也跟着偷笑,不过他是满心欢喜的偷笑。要知道,曾瑾菡刚刚的动作,那可是后世小女生才有的,张正书恍惚间都以为是回到了后世,在西湖边上举办的汉服活动呢。“没事没事,不就是被人看见了嘛,你我夫妻,秀恩爱又怕什么被人看见?”

    “都是你,还说?”曾瑾菡故意装出凶巴巴的样子,然而却没吓到张正书。

    在一阵善意的笑声中,曾瑾菡狠狠地掐了一把张正书,张正书则夸张地叫了起来,更是让曾瑾菡羞煞了脸。不知不觉间,小夫妻俩打打闹闹的,很快就到了西湖不远处的一处静谧的宅院前,这里也写着“曾家”二字。想来,这就是曾家祖宅了。

    张正书也是感慨,这江南水乡旁,一处园林式的别墅,啧啧啧,妥妥的是大富豪,大地主啊!这样的园林式别墅,在后世没有上亿快钱都拿不下来。要是赶上房地产上涨的时候,说不定都要几个亿。

    “太奢侈了!太堕落了!”张正书感慨了一句,“不过我喜欢……”

第627章 造海船() 
要说园林,当然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假山奇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树繁荫,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样的园林式住宅,以淡雅相尚,蕴含诗情画意,还没进门,张正书都觉得这个园林太堕落了。

    怪不得正史上南宋不肯北伐,相对于寒冷的北方来说,江南不仅温度适宜,还有这样的园林住宅,不输汴梁城的繁华,根本乐不思蜀好吗!

    进入了曾家祖宅,张正书发现已经是修葺一新的了。

    果然和猜想的一样,果然十分奢华。“腐朽的地主生活向我招手了……”张正书也很想腐朽一辈子,可惜他做不到。别的不说,单单是女真人在不断崛起,就足够让他警惕了。没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一旦金兵南下,将会是怎么一个社会末日。

    靖康耻之后,北方的经济好像一下子倒退了一百年,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稍稍恢复了一点点元气。可想而知,金兵对文明的摧毁了,简直是灾难性的。如芒在背的张正书,哪里敢这么腐朽一辈子啊,偶尔偷偷懒还是因为底下的人已经上了正轨,可以自己做事了。不然的话,还不是他亲力亲为?

    别的不说,首先这海船一事,就要尽快提上议程。

    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起码要半年之久。半年之后,又是冬季了,还能趁着季风南下,越过马六甲海峡去和大食人、欧罗巴人交易。

    当然了,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一般来说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要知道在宋朝的海域上,可不仅仅是有商船,还有不少海盗的。张正书本以为,中国古代的海盗,就属倭寇和郑芝龙等明朝海盗了,实则从唐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开始勃兴,到了宋朝而达到高峰,在求生逐利这一人性的驱动下,大量的沿海人民投入到海上贸易的队伍之中,而朝廷对这一新的贸易形势的控制则在不断地加强——设立了市舶司,规定了税额。

    因为海贸有巨利,不仅很多人都下海了,还有人起了歪心思。

    于是,平时为商,偶尔为海盗的模式就非常流行了。仗着人多势众,刀枪箭利,船大船快打劫的事,在宋朝的海域上不断发生。

    这些海盗,固然是有“占婆国”的海盗,也有华人的海盗。

    占婆国,被宋朝称为占城、林邑,地理位置相当于后世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占城稻的出产地方。占婆国的地理特征非常类似于宋朝东南沿海,短促流急的高山河流从海岸山脉俯冲而下,独流入海,形成面积狭小的沿海冲积平原,而各条独流入海的短促河流又被横向伸入海洋的山脉所阻隔,于是各个狭小的沿海冲积平原形成了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单元。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导致了占婆的政治形态为松散的政治联盟,每一个沿海小平原都有较强的自主性。

    再加上东南亚海域,岛屿、峡湾众多,又扼守着东西方贸易的狭窄通道。于是,海盗就应运而生了。

    而占婆国的人口构成相当复杂,还有不少华人在上面的繁衍生息。于是,华人也顺带做了海盗。

    不仅仅是占婆国,宋朝在琼州、岭南沿海、福建沿海一带的疍家人,也衍生出不少海盗。

    造海船,不是张正书的目的。

    张正书的目的,是肃清航道。

    所以,张正书造海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海外找一个落脚点,首先自己成为“海盗”再说。

    然后,利用这落脚点打造火炮,武装成当世第一海船,肃清宋朝海域,让航道畅通无阻,那样才能赚大钱。同时,造就了火炮之后,张正书才算是有那么一点点安全感。即便是金兵南下,他也有反制的杀手锏了。

    而且,张正书并不打算把火炮技术给宋朝。

    以宋朝的尿性,肯定是不会重视的。就好像神臂弩一样,当初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换句话说,宋朝的文官认为够用就行了,还需要什么升级换代啊?浪费钱。殊不知,技术这东西,你不进步,人家就进步。火炮技术在张正书看来根本不算什么高科技,通晓了原理,那造出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最多,就是威力大小的差别而已。

    要是没有形成代差,张正书是绝对不会把火炮技术传出去的。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造了海船,拥有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之后,张正书才能放开手脚去攀爬科技树。甚至,张正书还能开启大航海时代,把东南亚都给占了。到时候,等金兵南下,张正书说不定还能拉起一支大军将金兵打退。

    这一切,都是取决于海船。

    没有海船,这些个设想就是空中楼阁,根本不现实。别的不说,张正书敢在大宋境内造火炮吗?要知道,在大宋这个人口密度里,哪里不是人居住的地方?且不说人多耳杂,会不会泄密,就单单是试炮这一项,都足够让大宋朝廷引起重视了。更何况,造炮需要工匠,可工匠也需要生活啊,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谁给你造炮?所以,这就两难了,又不能远离尘世,又怕火炮泄密,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海外造炮。

    张正书已经把目光盯向了流求,也就是后世的宝岛。

    只有这么大的岛屿,还没有落入宋朝的版图范围,正是张正书最合适的去向。

    把宝岛当成秘密基地来打造,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不仅仅是宝岛,还有后世的香港、澳门……这些岛屿,都是可以控制下来的。要是争取一下,琼州也能掌控。这些岛屿,都是极好的补给点。用后世的体系打造这几个岛屿,说不定还能比江南更加富裕!而且,这几个岛屿,除了澳门土地太小以外,都是有田地可以耕种的。当然了,还有舟山群岛、万山群岛、澎湖列岛、庙岛群岛等等,都是可以控制下来的。有了这些岛屿在手,张正书想不做岛主都不行了。

    当然,这个只能是想想就好,还是做个宝岛岛主好了,最起码还没纳入宋朝版图。其他的岛屿,选择一两个介入,成为当地第一势力还是可行的。

第628章 造船作坊() 
于是,张正书还没过上两天的“腐朽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就苦哈哈地开始了他的任务。幸好有曾瑾菡陪着,不然张正书都觉得自己成了后世的打工仔,拼命工作只为三餐。

    第一站,自然是考察曾五叔曾懋是怎么收购丝绸的了。

    在江南,曾家丝绸大名鼎鼎,特别是在丝绸兴盛的杭州,那更是响当当的牌子货。

    要知道,杭州街巷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在织丝。在宋朝,早就出现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的家庭作坊——机户。机户不同于富户豪门经营的作坊,仅依赖家庭成员不雇佣或很少雇佣劳动力。其经营方式是官府提供原料,机户织造的产品则由官府统一收购。

    曾家,就是这些机户的收购商,一次性收购丝绸不计其数。

    还有曾家自营的丝绸作坊,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朝廷设置的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锦院、绫院、织罗局、绫绮场等等,可见大宋的丝绸生产是多么惊人了。生产多了,丝织物就便宜了,所以大食人也好,欧罗巴人也罢,看到宋朝百姓个个穿着绫罗绸缎,哪里能不惊掉下巴?要知道,丝绸在他们国家,可是等同黄金的价格!

    但是对于大宋百姓来说,丝绸什么的,实在算不得什么奢侈品。

    寻常人家,也穿得起。而且大宋的丝绸种类也很多,绫、罗、缎、织锦、纱、绢、缂丝……要是再细分,可能上百种都可以分得出来。丝绸的价格有高有低,高者如绫,是规定为官服所用,还被经常用来装潢书画。低者纱绢,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买得起。

    所以,曾家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利用江南丝绸的低价来冲击市场。毕竟曾家有渠道优势,所以曾家能把丝绸的价格压得很低。

    从宋朝起,北方的丝绸产量就不及南方了,所以南方的丝绸价格要比北方低,量也大。越是往南靠,丝绸的价格就越低。所以,曾懋不仅仅会在杭州收购丝绸,也会前往明州、温州等地去收购,像嘉兴、无锡、苏州等地,也是产丝绸的地方。

    对于价格的敏感,使得曾懋的行踪并不确定。当天听闻某地的丝绸便宜,曾懋就立马赶过去收购了。曾家做生意的手段很高超,曾懋只收质量好的丝绸,当然价钱也会给高一点。机户也好,作坊也罢,乐得把上好的丝绸卖给曾懋。

    曾懋收了丝绸之后,按照分类,把最上等的丝绸销往汴梁城等中原大城市,然后次一等的,就经过海船,经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卖到高丽、东瀛、琉球等地。至于东南亚地区,曾家是不会去的。无他,就是因为海盗猖獗。虽然这些海盗盗亦有道,只求财不杀人,但是曾家来回一趟耗费巨大,却钱没赚到,反而亏了,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曾家能不去南边航线贩丝就不去,就算是去,曾家也会转包给大食人。

    没错,就是转包。听到这个做法,张正书都吓了一跳,宋人居然这么聪明,懂得转嫁风险了?

    不过嘛,这也是人之常情。

    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像曾家这样有着稳定销量的丝绸大商家来说,风险是极度厌恶的。即便海盗向来不杀人,可万一船员反抗,海盗杀红眼了呢?这不是人财两失吗,曾文俨不会做亏本生意。再者,大食人原本是印度洋的霸主,现在霸主地位被宋人抢了过去,但是大食人还是坚持往来宋朝与欧罗巴之间的。曾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