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真别说,这样还提升了横版报纸的销量。

    一开始,横版报纸的销量不过百余份,而且还是很多不识字的百姓、商贾买回去做做样子的。

    现在,横版报纸的销量居然也突破了两千份。虽然人数还是很少,比起动辄两万份的总销量来说,不过是十分一罢了。但是,这趋势是不错的,最起码说明了宋人并不是很排斥从左到右的横版阅读方式。

    要是张正书狠心一点,直接全部报纸排成横版,说不定还有奇效。不过,那样也太出格了,张正书怕被封了报社,所以只能徐徐图之。

    不过,在图书馆里张正书就能为所欲为了。

    不是横版书籍,都不能进入图书馆!

    即便是优秀的竖版书籍,张正书也要重新排版,弄成横版才能收录进图书馆。

    “郎君,你还要编书吗?”

    曾瑾菡觉得有些好笑了,要知道这寻常人家编书都是些大文豪,自费出版书籍的。要不然,编书的只有朝廷了,比如什么什么修撰,就是专门负责编书的官了。像张正书这也的商贾也出书,怕是要被人嘲笑的。

    “编书就编书了,这有什么?我敢说,在大宋绝对没有一个人比我的数学、物理、化学的水平还高!”

    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听得曾瑾菡偷笑不已。

    “你笑什么啊?”张正书也是捉狭,说道:“我编书你跑得掉吗,你也要帮我才行。”

    “我怎么帮啊?我的水平那么低……”曾瑾菡故意这么说道。

    张正书也知道她是在说笑,也说道:“一边编书,一边学就是了。首先,我们要弄出一本字典来。”

    “字典?”曾瑾菡有点不明白地问道。

    张正书解释道:“其实就是《广韵》,我们编撰的《字典》,要附上拼音,只要学会了拼音,再复杂的字都能学会了。”

    曾瑾菡眼前一亮:“郎君,这可是留名千古的大事啊!”

    “留名千古啥的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让多些人能学会拼音,能通过字典自学识字,从而学会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张正书很明白,读书人的群体不大,那他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编撰字典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编撰字典,还要派几个人到图书馆中,教导别人认识拼音。当然,这是日后的事了。

    就在张正书和曾瑾菡走马观花地看着作坊的时候,苏熙从背后追了上来。

    “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一愣,看着极为兴奋的苏熙,连忙问道:“怎么了?”

    “小官人,我……我发现了妖孽!”

    苏熙又是激动,又是有点害怕地说道。

    “妖孽?”

    张正书下意识地看向了曾瑾菡,对于他来说,曾瑾菡才是真正的妖孽。说实话,两世为人,张正书都不曾见过妖孽如曾瑾菡的,智商高得让人都不能望其项背。这种被智商碾压的憋屈,怕是没人比张正书的体会更深了。

    “甚么妖孽?”很显然,曾瑾菡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是最大的那个妖孽。

    苏熙蓬头垢面的样子,张正书很怀疑他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要不然就是从作坊里钻出来。

    “小官人,你之前不是把甚么显微镜的图纸拿给我吗?就是与望远镜图纸夹在一起的……”

    苏熙还没说完,张正书就明白过来了,有点吃惊地看着苏熙:“你把显微镜弄出来了?”

    “对!我还拿来观察了一下头发……”

    苏熙有点后怕地说道,“小官人,你是不是施了法术,那显微镜居然……居然……”

    “居然看到了放大了无数倍的头发对不对?”

    张正书早就预料到了,苏熙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可是经过他改良的了,肯定比正史上第一台显微镜的倍数要高,估计能放大三百倍以上。要是透镜再精良一些,说不定能达到五百倍。要知道,后世普通的光学显微镜都能放大一千倍,现在才五百倍,也就马马虎虎吧。

    “对对对,太吓人了,我现在都觉得毛骨悚然……”

    苏熙竟然说着说着就打了个寒颤,连带曾瑾菡都吓到了。

    “到底是甚么,居然这般可怕?”

    曾瑾菡又是害怕,又是好奇地问道。

    “显微镜,顾名思义就能看到很小很小东西的仪器。我把这种世界,叫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会颠覆你所有的认知。”张正书认真地说道。

第620章 一花一世界() 
看到曾瑾菡有点颤抖的模样,张正书连忙笑着安慰道:“其实不用怕,只要当成把他们放大了几百倍的东西就是了。我预先提醒一下,微观世界是很奇妙的,但也有点渗人。你可能会看到皮肤下蠕动的螨虫,可能看到植物叶子上面的细胞,可能看到无数病菌……”

    “咦,你这人,这么可怕你还笑!”曾瑾菡是出了名的有好奇心,被张正书这么一吓唬,她都有点退缩了。

    “没事,也就看起来渗人了点罢了。这显微镜的诞生,对医学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很多疾病通过显微镜,都能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之后,疾病自然就能好得快了。”张正书觉得这是一个善举,“比如很多人都喜欢喝生水,而我一直让你们喝开水的缘故,就是因为生水里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让人生病,甚至还可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

    苏熙一愣,抓住了张正书的手问道:“果真如此?”

    “确实是这样的。”张正书又说道,“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比如酿酒,必须有酵母菌作用,才能酿得成酒。这酵母菌,也是细菌的一种。反正微观世界里,很多东西都匪夷所思,是可以颠覆你们认知的。对了,以后编书,还能编一本生物学,叫你们学习一下,你们就不会太过害怕了。”

    曾瑾菡被张正书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夫君不会害她,便说道:“郎君,我们去看看呗?”

    “你不怕了?”张正书揶揄道,“可能会看到许多微生物哦!”

    “我不怕,去看看吧!”曾瑾菡好奇心起来之后,心里就好像猫挠一样,根本平息不了。

    张正书见她如此,也不好阻拦了。反正连大地是圆的,脚下是一个球曾瑾菡都接受了,区区生物学算得了什么!于是,在苏熙的带领下,进入了技校的实验室。此刻,在实验室里也有不少工匠在弄实验,而苏熙的实验室是专门开辟出来的玻璃实验室,曾瑾菡好奇地东张西望,最后把目光落在一架奇形怪状的东西上面。

    张正书却第一时间认出来了,这一架用铁精心铸成的显微镜,和后世的光学显微镜相差无几。除了做工粗糙之外,镜片不怎么精良之外,其他的真没差什么了。

    “你去弄一片叶子来。”

    虽然没有专业的载玻片、盖玻片,但做一个树叶切片就好。没办法,谁叫这是在宋朝呢?要是弄成切片,就能观察到树叶的细胞了。弄了好一番之后,滴上一滴清水,用刀子切开的薄薄的叶子总算完成了。放在显微镜下一看,果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脉络。但由于没有碘酒染色,脉络也就是原先的颜色,略微有点淡。再放大些,总算是能看到细胞了,只是颜色不太对劲,毕竟没有滴上碘酒,细胞没有染色,对于观察不利。张正书满意地离开了显微镜,说道:“能看到细胞了!”

    “我瞧瞧……”

    曾瑾菡迫不及待地学着张正书的模样,凑到显微镜上一瞧。这一瞧不打紧,差点把自个吓了一跳。

    “这……这是细胞?”

    瞧着怪模怪样的东西,曾瑾菡差点没跳起来,幸好张正书早有准备,先是把住了显微镜,怕被摔了,然后才苦笑道:“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其实,这个细胞在,在我们身上也是有的。”

    “啊?我们身上也有?!”曾瑾菡吓了一跳,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张正书连忙拉住她的手,柔声安抚道:“这是事实啊,再说了,你现在不还是你么?只是你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而已,从生物学角度讲,只要是生物,那它肯定是由细胞构成的。这种生物,可能就一个细胞,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有可能是海里的鲸鱼,仅仅一条,就足足有三、四艘海船那么大。细胞,就是构建生物的基本,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张正书给他们上了一堂生物课,总算是把他们折服了。

    其实,显微镜下面的东西固然面目狰狞,但仔细想一想,好像也没啥可怕的。再怎么样,手里的也不过是一片树叶罢了。人为什么会怕一片树叶呢?所以,想通了这一点,他们就释然了。

    张正书却好似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了这显微镜,那么很多病症都能观察了,对医学来说,是好事啊!”

    曾瑾菡顺着话题问道:“为什么是好事?”

    “试想,我们汉人的大夫治病,先前全靠臆测,或者是从旁佐证,何曾亲眼见识过疾病是如何产生,如何消退的?从今起有了这显微镜,这疾病也就无所遁形了。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见识到了这病菌的模样,知晓了病菌的发病方式,进而不管是治疗也好,预防也罢,都是对百姓,对人命有利之事,怎能不是好事了?”

    听了张正书的话,曾瑾菡和苏熙才恍然大悟。

    “小官人,如此说来,这显微镜怕是神器一件啊!”

    苏熙也兴奋了起来,一开始他还以为自己放出了一个妖孽,殊不知这是造福天下的神器!

    “自然是神器,不仅对于医学方面,我们还能利用显微镜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的认知其实并不太一样。”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要认识这个世界,恐怕穷尽毕生之精力都不行。但是,我们每前进一步,就往真理靠近了一点。然后我们再把知识传递下去,总有一天,这个世界的秘密会被我们所得知的。”

    如果是在没接触“科学”之前,曾瑾菡也好,苏熙也罢,肯定是不相信这套说辞的。要知道,世界不早就被古圣先贤们破解,并告诉了天下人吗?尚书·虞书·尧典》一开头就讲尧待天下太平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隐隐表达了“天圆地方”的概念,所以从古至今这一点都是政治正确的。

第621章 制定标准() 
怀疑的人当然有,而且还不少。

    比如东汉时的张衡,就提出了“浑天说”,在他的《浑天仪图注》清清楚楚地写着:“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这种说法是比较先进,起码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也不是方形的,而是球形的,它居于天这个“球”里面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日月星辰就附在天球内壁上,随天球绕地球运转。

    而且张衡还认为这“天球”不是宇宙的全部,外面还有无穷无尽的世界。可以说,这个想法很不错了,虽然与地心说很像,但终归是与地心说不一样。而且,“浑天说”也有很多漏洞,所以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宣夜说”否定了有形质的天,认为地表上是没有一个有形体有颜色的壳,外面就是星辰,就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

    但是嘛,这种学说都不是主流,所以自古开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肉眼观察,或者通过臆想的。

    而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能提出严谨的理论之外,还能看得见,能自圆其说。更关键的是,科学不会死犟到底,有了实锤之后就会更新自身说法。

    这些,也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对于这一点,曾瑾菡和苏熙都深有体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树叶放大几百倍之后居然是这样的?谁敢相信玻璃的烧制其实很简单?谁敢相信酒精的蒸馏并不复杂?

    这些,都不过是想别人之不敢想罢了。

    “郎君,你怎么甚么都知晓啊?”曾瑾菡终于说出了这么一个疑问。

    张正书一怔,然后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其实不是我什么都知道,而是我早就看过了。这些知识,都在我脑子里。不瞒你们说,你们看到的知识,都是西方欧罗巴人写在书上的,比如《几何原本》、《逻辑学》等等。这些书通过大食人,传到了宋朝,可惜你们都没看过。”

    “原来如此!”苏熙恍然大悟地说道。

    “不过,就算你们看到了,也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大食人的文字,不是谁都能看懂的。不过,我打算自己编书,就好像现在技校用的教材一样,把这些知识都传播开去。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我自己个人的见解,是对是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当然,错了也没关系,改正过来就好了。”

    张正书又说了一遍自己的计划,才问苏熙道:“我让各个作坊,都写自己的心得,然后编成册子,制定标准,都做得怎么样了?”

    “已经做好了,单单是钢铁,都总结出好几十项工艺来,还有各种型号的钢材。就是玻璃作坊还刚刚兴起,摸索得还不怎么够……”苏熙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这玻璃作坊是他负责照看的,总觉得有负重托。

    张正书却觉得很满意了,虽然这种标准和后世的标准差了十万八千里远,但有标准和没标准,完全是两回事。

    有了标准,才能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啊!

    而且,把工艺写在纸上,教育工人就简单多了。

    就拿炼钢来说,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纸工人进入作坊,他首先要学会辨认钢材,对出炉的钢铁合格与否,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正式“上岗”。可按照传统师父带徒弟的模式,没有几年的实践经验,根本不可能。

    但是现在呢,对照着编好的标准,对照着上面的图片,再联系实际生产过程,就能快速上手了。不出两个月,就能顺利出师。

    除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