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须高温淬火,中温再回火才能制成弹簧的,他们随随便便鼓搞一下,就想弄成弹簧,这不是天方夜谭嘛!

    望远镜也是一样,不过这望远镜实验的次数不多,关键是镜片太难打磨了,苏熙他们还没上手。

    “就是不知道赵煦会不会高兴得发狂……”

    张正书倒是不觉得这望远镜有多厉害,最多在没有阻碍的平原里,能看到六、七里外的大致东西,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望远镜在后世,连玩具望远镜都比不上。后世的玩具望远镜,轻轻松松能看到四、五公里远的地方,要是在平原上,即便是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也能看得到。至于什么军用望远镜啊、光学望远镜啊、天文望远镜啊就更不用说了,那简直是开挂了一样。

    正思索间,周铭突然到了“京华报社”。在过年的期间,张正书也只是回了一趟张家庄而已,待了三天就受不了那些“姨娘”们的眼光了,赶紧回了汴梁城,躲在“京华报社”里。其实,张正书更多的考虑是周铭这里,因为“黑客”的联络,大多是在闹事里进行的,虽然人多眼杂,但有暗号,有密码本,还有各种隐匿手法,倒也不怕给人发现。而且在汴梁城中,有种“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这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嘛!

    “小官人,曹锟已经安排好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个莽汉子他印象很深刻,而且想不到曹锟居然是一个火药天才,刚刚接触了火药,就对火药有着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他有这样的特质,张正书就更舍不得他暴露了,于是让周铭安排他去闽南,避一避风头再说。

    而且,曹锟也不是没有任务的,他需要了解一下流求,也就是后世台湾的情况,看能不能把台湾当做是以后海贸的跳板。

    台湾这个宝岛,张正书垂涎很久了。现在派曹锟过去当先锋,也是出于这个想法。要知道,台湾在宋朝这会还不属于中国的版图,岛上有不少土著部落,要想开垦难度不小。要知道,没开发的台湾,就是一个荒岛,既种不了田又有瘴气疟疾,不值得过去。

    好在张正书不怕什么瘴气疟疾,带多些臭蒿过去,足够抵挡疟疾了。

    种不了田这个,就更不用怕了。汉人的种田天赋已经点满了的,再加上张正书这个“种田大师”在,还怕种不了田?

    宋朝之所以不想要流求,主要是觉得开发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可张正书是要把流求当做是后路来布置的,自然是不吝成本。成本高算什么,要是占据了流求,把流求当做是跳板,进能继续占据东南亚,退也能保存自身。

    最关键的是,在航海大时代没到来的时候,先一步占据了马六甲海峡,就等于扼住了西方通往东方的咽喉!

    流求开发的最大难度,还是在于开化。

    那些土著部落,虽然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连铁器都不知道是何物,用的刀居然还是木刀,打仗的时候还喜欢吃人肉,这种野蛮部落,就该汉人去开化的。反正大宋有那么多流民,只要暗中竖起招兵旗帜,就不怕没有吃粮人。

    实在不行,张正书还有另外一条路子——疍家人!

    没错,就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疍家人,别小看疍家人了,粗略估计北宋这时候的疍家人,从江浙一带到琼州,足足有几万人之多。如果收编其中十分二三,也有数千一万人。配上刀枪,流求岛上那些土著不来惹事倒好,一旦惹事,那就怪不得张正书了。

    一手刀剑一手《论语》,张正书很肯定地说,一旦文化入侵成功,不用三代人,也就是六十年,流求将彻底被汉化了。

    当然,事情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张正书派出能力不俗的曹锟过去探路,也是存着考量的意思。

    反正等开春,他和曾瑾菡完婚之后,他们也会南下到江浙一带去组建船队的。

    到时候,后路的事情也顺带解决了。

    当一岛之主,还是这么一个大岛,张正书想想就觉得兴奋了。

    “好,他有什么要求吗?”

    张正书觉得曹锟有什么要求都是可以满足的,除了要人之外。

    “曹锟这汉子倒也利落,没说甚么,只是拿了小官人给他的钱银,说了一句‘必不负小官人之托’就走了。”周铭撇了撇嘴,他倒是不怎么看好曹锟的本事。曹锟可能刺杀完得溜,可是在待人接物上面,他就不怎么在行了。

    “无妨,让他过去只是先去了解了解情况而已。”张正书丝毫不在意,这只是一步未雨绸缪的棋罢了。

第544章 冬天攻城乃大忌() 
说是未雨绸缪一点都没错,按照张正书的推断,一旦他主导的作坊计划颠覆了地主经济模式,那么农业人口大量转向城镇,地主阶级无疑是要暴走的。

    一旦地主阶级不满意了,那可是会动摇国本的。

    因为儒家那群腐儒一直认为,人口最好拴在土地上,这叫“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然鹅,讽刺的是这是战国时法家李悝说的,只不过被儒家拿来就用了。如果不是社会需要工匠,需要商贾,儒家恨不得把所有人口都绑在土地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宗法血缘色彩,孕育儒家的历史土壤,无疑是农业型的自给自足式自然经济,以及家与国二位一体的宗法制社会。当农民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的单调的日复一日的田园生活,他们依靠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加上家庭小手工业的补充,谋得自给与温饱。这样,天下就和谐了,就能实现“三代之治”,就能实现“大同社会”了。

    不得不说,这对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诱惑的提议。

    没人造反,按时交税,全国都是良民,多好!“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这是一种理想经济形态,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现实经济秩序的侧面写照:农业经济。

    可惜为什么自秦汉以来,没有一朝能做得到这样?

    那些皇帝都是傻的吗,哪怕是千古一帝都好,都能被儒家忽悠?

    其实不是他们傻,而是在当时没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农业了。现在有另外一条路摆在宋朝面前,说不定那些肉食者还真的不敢去扶持它。新兴事物都是无法预料的,前路都是不确定的,谁能担保以后不出事?再加上切切实实地影响了地主的收入,那些肉食者还真的可能打压作坊的。

    若是张正书不幸言中,再加上他创办“黑客”,刺杀辽国使臣等等“劣迹”,一旦被查出来,哪怕赵煦要保张正书,张正书不死都要脱层皮。

    居安思危,张正书不得不提前布置后路,最起码没有后顾之忧。

    周铭大概也清楚张正书要做什么,他还是很赞成的,毕竟周铭一家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张正书手上了,张正书对后路一事上心,证明周铭没有看错人。

    “小官人,你看是不是‘黑客’也派些人过去?”

    面对周铭的提议,张正书认真考虑了一下,然后拒绝了。

    “‘黑客’暂时不能动,刺杀辽使一事是瞒不住的。一旦夏国没有传来消息,只需一两个月辽国就知道了。那时候,风云变幻莫测,事关三国生死存亡,不可不察也!”张正书认真思虑过后,才说道:“后路一事,暂且不急。但配合大宋吞并夏国,却是当务之急。”

    周铭不能理解,为什么张正书对西夏这么痛恨。

    说实话,张正书是土生土长的一个开封府人士,与西夏接壤的地方是秦凤路、永兴军路和河东路,这山路的百姓,怕是都没有张正书这么痛恨党项人啊!

    张正书能对他说,他是一个穿越人士,还是一个愤青吗?

    再说了,反正日后党项人都会融入汉人、吐番人里面的,都成了中国人,为什么不现在就融入呢?

    反正汉人没有大肆屠戮一族的先例,有了儒家的枷锁之后,更不会做这种事了。

    “好罢,潜入夏国的暗子回报,小梁太后动手了,夏国皇帝已被幽禁在西宫之中。”

    周铭低声说道,要知道这个消息就连安抚司也是刚刚送到赵煦龙案上而已。

    梁太后的动作,早就在张正书的意料之中。

    没人会对一个能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人无动于衷的,更别说梁太后这么一个西夏实际掌权者了。李乾顺再厉害,面对梁太后的实力碾压,他也毫无办法。除非,李乾顺还能得到辽国的支持,出其不意干掉梁太后。不过,张正书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了,因为梁太后不会再给李乾顺这个机会的。

    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梁太后还不懂防范李乾顺,那她就太弱了。

    对大宋来说,一个没有眼光,得位不正的梁太后掌控了西夏,那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西夏就不可能求和了,只会让辽国过来调停。大宋完全有借口,可以一边打一边谈判。至于辽国会不会武力规劝,估计大宋也不怕,因为辽国的底线已经被赵煦知晓了。

    大宋现在已经清楚知道了西夏、辽国的底牌,已经处于不败之地,只要不是白痴得过分,完全可以攫取最大利益的。趁此机会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意料之中……”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继续潜伏吧,对了,辽国那边知道使臣被刺杀了吗?”

    “辽国那边的情况,怕是还没得到消息。”

    周铭也是服了契丹人的办事效率,使团都没走出辽国境内就被刺杀了,他们居然到现在都没得到消息。

    “这对我们大宋很有利啊!不过,看了也瞒不了多久了。唉,之前是盼着大风雪早点来,现在就要盼雪快点停了。”张正书叹了口气,冬天攻城实在是下下之策中的下下之策,不管是隋朝大军,还是唐朝大军,都在严寒的辽东大地上吃过大亏。就连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希特勒都饮恨冬天的莫斯科。

    而在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古代,冬天守城就更占便宜了。

    只需烧开一锅热水,往城墙上一倒,城墙立马坚硬如铁,哪怕是火炮打出的实心弹都无法摧毁。而且又滑,云梯靠上去,被守军用抵篙一戳,就能把云梯推开了。

    而攻城一方,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攻得上城墙。

    这也是为什么冬天攻城被视为大忌了,除非军力碾压,不然都会悲剧的。

第545章 陷害() 
周铭也大概知道宋军在西北的境地,因为大雪封路,所以宋军无法长驱直下,进入兴庆府境内。不过嘛,宋军已经把横山、天都山一带的城池全都拿了下来,战略要点也全都拿了下来,哪怕是接下来什么动作都没,封也封死西夏了。

    张正书更是心知肚明,如果历史上不是辽国用武力进行恫吓,而大宋又太怂,被辽国吓一吓就退兵还地,怕是西夏早就不复存在了。

    总体来说,大宋的战略到现在是没错的,灭掉西夏能夺回丝绸之路,还能间接削弱辽国。可惜宋朝的君臣也太怂了点,或者说是被吓得有点惊慌失措了,深怕辽国一言不合就动刀兵。殊不知,耶律洪基比他们还怕打仗!

    周铭有点奇怪地问道:“那等大雪停了之后,西军要如何进攻呢?”

    “那还用说的,切断兴庆府周遭的联系,然后围困。这叫围点打援,懂吗?”张正书装得好像心中有韬略地说道,“不过嘛,西军才那么点,想要围困兴庆府还是太难了点。围点打援怕是他们学不来,只能强攻了。强攻的话,只要把配重投石机用好,一发石弹打在城墙上,只需要那么几发,城墙很可能就垮了。”

    张正书说的是实话,兴庆府的城墙再坚硬,恐怕也比不上大宋的城墙。大宋的城墙,可是花巨资用糯米汁、鸡蛋清和石灰砌成的城墙,但张正书估计也就是几十发石弹的事情。一旦城墙被打开缺口,可以说攻城一方就稳操胜券了。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效果。

    党项人又不是傻子,肯定会出城野战的,那时候保不保得住投石机还两说。

    张正书摇了摇头,这种伤脑筋的事,就留着宋朝君臣去想吧,他已经做到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了。“周铭,你有什么路子,可以见到申王吗?”张正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弄出这一副眼镜来,就是为了给申王赵佖创造机会的。

    如果赵煦真的像历史上那么短命而又没有子翤,那申王赵佖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他没有眼疾,根本轮不到才十八岁的赵佶登基。而申王赵佖,也不会在六年后郁郁而终了。眼镜,在后世看似极其简单的东西,可在宋朝这时候,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申王?”

    周铭眉头一皱,问道:“小官人,你为何要见他?”

    张正书指了指桌子上的眼镜,说道:“这眼镜是为他准备的,可以治疗他的眼疾。”

    周铭笑道:“这有何难,申王府常年都有告示,召集天下名医,为申王治疗眼疾的。只需找个人扮成医师,进入申王府见到申王,那有何难?只需要这物事果真好使,还怕申王不接受吗?”

    张正书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是我想太多了,也是,能直接见到申王,何必那么弯弯绕绕呢?不过,派谁过去,也是一个难题啊……”张正书瞧着周铭,把周铭瞧得心里发毛。

    “小官人,你瞧我作甚,我又不会医术……”周铭连连摇头说道,“再说了,我已经抛头露面了,你不能使劲用我啊!”

    张正书嘿嘿一笑,他还真的想着让周铭走这么一趟。不过被周铭这么一提醒,张正书才醒悟过来,周铭已经不大不小是个名人了,起码在汴梁城的富豪圈里,没人不认识他的。周铭要是就此出现在申王府,怕是对张正书自己都有不良的影响。

    “你推荐一个人过来,最好是参与过走私的。”

    张正书想着,用西域水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