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螅突岬瓜蚰囊槐摺D呐率潜;首逯校灰菏厦挥写廴ǘ嵛坏南敕ǎ且膊换崦魅繁硖驹谀囊槐摺K淙晃飨氖堑诚钊说墓遥艿胶何幕跋焯罅恕:喝司汲寄且惶祝丫闪四承┮靶募也弊由衔扌蔚募纤

第541章 饮鸩止渴() 
西夏京都兴庆府,皇宫内。

    “那逆子的暗中势力,全都拔掉没?”

    梁太后如出一辙的阴沉着脸,这一点他们母子倒是一个饼印出来的。

    她的心腹嵬保没立马出来说道:“太后,陛下暗中收买的将领、大臣,全都抓起来了,怎么处置,还请太后下旨!”

    作为梁太后的心腹,嵬保没是最为梁氏担心的。现在,梁氏看似风光,其实已经走到尽头了。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因为梁氏是汉人大族,并非党项人。汉人窃取政权,这在西夏是大忌来的。因为西夏虽然是党项人做皇帝,可汉人的比例高达七成!

    一旦梁氏夺权,西夏到底算是党项人的国家,还是汉人的国家?突然,西夏并入大宋,那党项人怎么办?

    很早之前,李氏皇族就在民间散布这么一个说法,梁氏的声望跌到极点。

    梁氏为了证明自身清白,不断地和宋朝开战。宋朝的元丰八年开始,到现在元符二年为止,梁氏发起对大宋的大小战事多达五十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战争频繁,西夏境内的青壮损失惨重,田地没人打理,牛羊没人蓄养,穷兵黩武的西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让人费解的是,西夏一边频繁进攻宋朝,一边还同宋朝贡使交聘,往来不绝。

    据说,梁氏之所以每年都要打一下大宋,不过是想让大宋怕了西夏,然后两国罢兵言和。这种非官方的说辞,基本没有人信。坊间都说,这是梁氏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为的就是稳住国内的民心。

    不得不说,这虽然是在饮鸩止渴,可梁氏就是在穷兵黩武之中,渐渐得到了党项人的认可。

    因为和宋朝结怨太大了,大到都无法调和的境地。

    要说梁氏会卖了西夏投入大宋,这个说辞已经没有市场了。其实,党项人只是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和汉人结怨那么多,汉人肯定是想灭了党项人而后快的。殊不知,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真正屠一族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再怨恨一个部族,汉人也只会杀掉他们之中的反抗者,然后同化他们。几代过后,他们就记不得自己是党项人,还是汉人了。

    再加上,此时西夏国内党项人和汉人通婚的情况,早就不是新鲜事。接受这样的百姓,再同化他们,又有什么心理障碍呢?

    唯独就是宋朝朝堂里那些儒生,对华夷之辩甚于礼教之防,根本不会妥协。这就等于丢掉了汉文化的最大威力,好在也有一些宋朝大臣是不拘小节的。只要你有本事,大宋就欢迎你。这些年来,归化的党项人并不在少数,而且还为大宋立下了大功。

    眼瞅着西夏这条船要翻了,想改换门庭的西夏大臣、将领并不在少数。

    之所以还没有大规模投降,是因为宋人还没强到那种地步,西夏的将领、大臣也舍不得手上的权力。

    别看如今的嵬保没、结讹遇对梁太后忠心耿耿的,说不定早就准备派人去和大宋联络了。

    按照嵬保没的说法,梁氏一族如果不谋朝篡位的话,那等李氏皇族再次复兴,那就是梁氏覆灭之时了。争权夺利的后果,就是必有一伤。梁太后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她之所以不敢,除了因为自身是个女人之外,更多的顾虑,是她下不去手。

    和心黑的李乾顺不一样,梁太后始终是个女人。

    李乾顺再不孝都好,再想夺权都好,都是她的儿子,亲生儿子。女人嘛,天生就心软。像武则天那样杀儿子的,还是太少了。而且武则天的儿子不少,最后也还是留了两个,算是对李家没赶尽杀绝。

    问题是,梁太后就一个儿子啊!

    思前虑后,梁太后终于还是狠下了心:“秘密处死!”

    结讹遇也冷笑了两声,拍马屁说道:“太后英明!”

    “同时,困陛下于西宫之中,不准接见任何大臣、来使!陛下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都换一遍!”梁太后也是怕了,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儿子心狠手辣,居然两自己亲生母亲都想毒杀。虽然他们母子之间没多少亲情可言,但终归要在外面面前保持一个和谐状态的。

    如今,李乾顺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梁太后也只能软禁他了。

    “还有,彻查兴庆府内,所有暗探,只要是陛下的人,一个不留!”

    梁太后觉得她还有翻盘的希望,辽国靠不住也好,也得拉拢辽国调停才行。一旦宋朝退却后,她再打通了丝绸之路,那西夏就能苟延残喘一时。等恢复了元气,再和大宋掰掰手腕。

    嵬保没、结讹遇二人退下之后,梁太后觉得有点悲从中来。

    她并非是一开始就想占据权柄的,只不过被形势逼到了这一地步罢了。她是夏毅宗第二任皇后梁皇后的亲侄女,也就是上一任的梁太后。那个梁太后从夏惠宗李秉常即位开始,就以太后身份掌控西夏政权长达十八年之久。梁氏也是因为这样,才逐渐掌权的。

    等上一任梁太后死后,西夏皇帝李秉常也突然暴毙。除了长期抑郁的缘故之外,梁氏恐怕也在里面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

    可能因为父亲被害的消息传入李乾顺的耳中,导致李乾顺对梁氏痛恨非常。但由于梁氏势力很大,轻易翦灭不了,李乾顺也只能忍气吞声,暗暗发展实力。只是天算不如人算,李乾顺还是失败了。他的生母梁太后虽然不像上一任梁太后那么铁腕,但也不是什么易与之辈。为了生存,李乾顺依旧被软禁了,等同废帝。

    只是天可怜见,梁太后并非想做皇帝的,她没有这个野心。只是她很明白,一旦放弃了手中的权力,就是梁氏覆灭之时。

    李乾顺真的会杀了她的,即便不是他亲自下手。

    梁太后不敢冒这个险,只能继续把持权柄了。可梁氏现在,也分成了好几派,甚至还有专门和梁太后做对的。饮鸩止渴,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第542章 转了性子() 
西夏内讧的事情,其实根本瞒不住谁。

    毕竟这事闹得太大了,数量如此众多的将领、大臣,说杀就杀了。这还大敌在外呢,现在西夏国内已经人心惶惶,能不能抵挡得住还在磨刀霍霍的大宋西军,都是一个未知数。更要命的是,一大批有本事的将领被清洗之后,军队已经有哗变的迹象了。

    事实上,西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哪怕是汉人,都会被强行征入伍,充当炮灰的。而成年的党项人就更不用说了,一旦打仗,是肯定要全民披挂上阵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人打仗打得那么凶猛,却始终无法突破固有土地的原因。

    无他,西夏国力实在太弱了。

    弱到一旦打仗,那国内的粮食肯定供应紧张。粮草供应不上,再能打的军队都成了软脚虾。

    而且宋朝也不是软柿子啊,他们也会变通的。知道在野战难以打赢党项人,所以就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国力碾压,步步为营,通过修筑堡寨,修筑城池,一点点蚕食西夏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不少党项人转投了宋朝,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大宋的打手。可以说,大宋能把西军练起来,这些大宋的打手出的力气不小。

    西夏在小梁太后的带领下,年年打仗,西夏越打越弱,在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后,宋夏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非常悬殊了。党项人毕竟不多,也就一百多万而已。要是还有数量庞大的汉人,西夏这个小国也就百来万人口罢了。

    党项人青壮,在打了败仗之后,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吃一次败仗,那西夏存不存在都两说了。一个国家连人口都没了,那还拿什么来统治?

    再加上现在西夏内讧,绝对是宋朝灭西夏的最好时机!

    不得不说,宋朝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素的,这个情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大宋。

    根据“黑客”的情报,宋朝内部已经制定了计划,在不能打仗的冬日,开始诱降西夏的将领、大臣。

    “赵煦也算是开窍啦!”

    张正书感慨了一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按照大宋的性子,肯定是要堂堂正正把西夏弄死的,怎么现在又不拘手段了呢?张正书左思右想都不太明白,最后只能归结到章惇身上了。这个小老头,说是披着儒家的一层外衣,但实际上却在用着法家那一套。只要是对大宋有利的,怎么做对章惇来说,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他都能妥协。

    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嘛!这也是为什么章惇能独相的原因,即便他不得人心,但他会办事啊,能让赵煦省心啊!

    有这么一个臣子,皇帝能省多少事?

    “如果是章惇出手,那事情就说得通了。”张正书是知道的,大宋给降将的福利太好了,可以说是优渥都行。最起码,西夏降将过来,还会得到重用,不至于坐冷板凳。这都是因为大宋的兵制问题,根本不怕将领造反。

    再加上大宋的俸禄那么丰厚,将领还能自己去做生意,做买卖,相比起苦哈哈的西夏,好太多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权力问题。权力比在西夏少,那是肯定的。毕竟大宋是一个汉人的朝廷,一个党项人,怎么样都无法涉足到高层,也无法攫取到更多的权力。甚至,即便是在军队里,隐隐约约的针对还是有的。

    作为一个降将,就要有被针对的觉悟。

    就好像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的折家将,也是党项人,所以即便是在西军之中,折家将也是被隐隐排斥的。不过嘛,排斥归排斥,该有的赏赐大宋都没有短过折家的,西军其他将领有的东西,折家将都有,这也是为什么折家甘愿为大宋马前卒的缘故。

    “算了,算了,要是大宋这都干不掉西夏,那就只能说大宋是扶不起的阿斗……”

    张正书叹了一声,然后把目光放在眼前这件物品上面。

    两条腿,两片镜片,再加上鼻托——没错,就是眼镜!张正书感慨,这是他见过的,最接近后世的一件产品了。

    虽然,这镜片是用玻璃打磨出来的,而且度数非常不精确,但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戴上这幅眼镜,也能大致看清东西的轮廓了。只要走得近一点,还是能看清楚一个人的面部细节的。

    “申王赵佖好像不会出府的,不知道有什么线可以搭上,让我去见一见他?”

    张正书暗自苦恼着,别看他是一个生意做得挺大的商贾了,可在一个亲王面前,他还是不够格的。最起码,人家申王没有必要去见你这么一个小商贾。

    无奈地摇了摇头,张正书又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件东西上面。

    这是一个铁筒,可以伸缩的。铁筒两端,各有一块镜片。没错,这就是望远镜,只不过看的时候,这个望远镜有色差,只能很小地还原出物体的面目。不过,这样也够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至于铁筒,原本张正书是想用铜做的,但现在大宋的铜很紧张,而且价格偏贵,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色差不是那么好消除的,一束白光进入望远镜之后,再进入眼睛里,却已经成了好似彩虹的形状,像一条条彩带一样。如果要改良成后世的望远镜,就必须要制成高精度的消色差镜片,这是光学研究的一大跨越,而且跨越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干扰,张正书给苏熙的建议是,尽可能采用弧度比较小,比较平的透镜来制作望远镜。不过嘛,第一代产品就只能留在张正书手中,做一个纪念了。这个铁筒望远镜,从外表看上去,居然像一根棍子一样,足足有一米多差不多两米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材料的跨越,是无法按快进键的。

    就好像后世中国,看似强大了,什么工业机械都能制造,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中国的机器就是差那么一点。为啥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材料问题了,人家西方积累了数百年的材料基础,中国才奋起直追不久,想用几十年来赶上人家数百年的努力,还要超过他们,谈何容易?

第543章 避风头() 
就拿最普通的钢材来说,单单是制造工艺,就足足有上百数千种,涉及到材料里面的,就更多了。炼钢,可不仅仅是把钢铁炼出来就完事了,里面添加了什么合金会给钢材带来什么样的性能变化,都是一门大学问。后世中国虽然能炼钢,但是涉及到特种钢铁,技术还是要落后西方国家的。很多特别需求的钢铁,统统需要进口。

    就拿一个事例来说好了,电弧炉炼钢,是米国最先使用的,而欧日的电弧炉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新型电弧炉炉型。即便是跟随了多年,中国的电弧炉技术还是没有创新,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先进的炼钢理念,都从外国进口的。

    可见材料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能用钱买得到,但唯一买不到的,就是时间。

    而材料的积累,往往需要时间。

    工业可以有路子模仿,但材料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因为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验来证明,来验算。有时候,为了鼓搞出一个材料,做上万次实验都是小事。这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才有可能出成果。

    至于宋朝这时候,想要弄这么一个“科研实验室”,估计也就是张正书有这个眼光,有这个魄力了。其他宋人,肯定会觉得不值得,花大价钱,大精力去鼓搞一个看上去还没用的东西,值得吗?

    就好像汴梁城中的铁匠一样,看到奔驰牌四轮马车赚钱了,他们也想弄出弹簧来。可他们也不想想,张正书的冶炼作坊,单单是为了弄出锰钢来,都花费了数百贯钱,才能得到适用的钢铁。还有制造工艺,必须高温淬火,中温再回火才能制成弹簧的,他们随随便便鼓搞一下,就想弄成弹簧,这不是天方夜谭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