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连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成熟的小屁孩,都能写文章去怼章惇,可见章惇和新法,已经臭到了一定的地步。没办法,王安石的新法早已人神共愤,损私人而肥国家,也就王安石这个疯子想得出来了。

    更悲哀的是,王安石这个疯子,还能带出无数个小疯子来。章惇,大概是疯子里最正常的一个,起码他恢复的新法,都革除了弊端。可惜,百姓都是先入为主的,新法再怎么改,只要名头不变,那百姓还是抗拒。

    看看章惇的风评就知道了,哪怕是历史上,也给了他一个奸佞的评价。可章惇真的是奸佞吗?张正书就呵呵了,如果不是章惇,恐怕北宋要早亡几十年!

    “听闻朝廷又用兵了?”

    “可不是,这次又是在西北,打的是夏国!”

    “嘿,你忘了元丰年间先帝进攻夏国,先胜后败,最终几十万人马就几万回转?这一次,想必又是朝廷在做无用功了……”

    “俺怎么听说,这次是党项人因为缺少过冬粮食、衣物,想要掠劫我大宋的?”

    “那又如何,掠劫的又不是我。”

    “话可不能这般说,到底是我大宋子民。唉,西北太乱了,朝廷也是有心无力啊……”

    “嘿,你这人,怎生帮那些五蠹说话?要不是那些官老爷都在贪,我大宋何至如此?想太祖年间,横扫天下无敌手。怎么对付区区夏国,就束手无策?”

    “那些贪官是贪官,官家是官家,不可混为一谈的。官家年幼,被奸佞说迷惑也是正常。只是我大宋将士何其无辜,偏生要做那刀下鬼?唉,这次,又不知要死多少人了,世间有多了多少孤儿寡母……”

    “嗐,我知晓你还未娶妻,但也不至于寡妇都要罢!”

    “哈哈哈……”

    ……

    随张正书出来勾栏瓦舍的赵鼎,听了这些“污言秽语”,觉得有些义愤填膺,很想起身反驳了。可他一动,张正书就立马按住了他,示意他稍安勿躁。

    “小官人,这些无知之辈敢轻慢朝廷,侮辱百官,岂能轻饶他们?我去报官,定要将他们狠狠问罪!”赵鼎刚刚被县学教谕推举,晋升到了州学进修。此时正值岁末,州学、县学都准备放假了。没错,就是寒假。宋朝的学校,也是有假期的,甚至一点都不比后世的学校少。比如乡中私塾,每年假期多达三个月,包括一个月春假、一个月秋假、一个月寒假。州县学就没那么多了,没有春假和秋假,只有一个月的寒假与一个月的暑假。除此之外,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学校也会放假,假期一般为一天。

    因为赵鼎“转学”的关系,所以他没必要去州学跟着学习,而被批准了从现在起渡过了寒假之后再去报到不迟。

    “坐下,你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么?”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国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你把天下人的口都堵住了,怕是矛盾会激发得更加厉害!还不如让他们吐槽吐槽,说不定还能刺激朝廷做出点改变呢。难不成你认为现如今的朝廷,已经做得很好了,一点纰漏都没?”

    赵鼎面红耳赤,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把心胸放宽一点,哪怕是你自己做了官,你也不是金银铜钱,没理由人人都喜欢你的。”张正书用上了后世的“名言”规劝道,“要是因为这种不痛不痒的话,就让自己心态失衡,证明你的涵养还没修到家。”

    赵鼎总算是平复了心情,没那么激愤了。

    “多谢小官人提醒!”

    “年轻人,有朝气,有冲劲,有血性是好事。但你也别忘了,朝廷政策怎么样,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要是大部分人觉得不好,那这个政策就真的是不好。施政,无非是顾及大多数人利益,保持小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然后共同对付负隅顽抗的敌人。你参透了这个,那你就能在官场上存活下来了。不然的话,你终究是个外放官员的命,要想实现你的抱负,没个几十年的努力都回不到中枢。”

    赵鼎深深吸了口气,才苦笑道:“小官人说的是,是我鲁莽了。”

    “其实他们说得也没错,新法确实操蛋。”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要是给我,我绝对不会这么硬来的。就拿青苗法来说,本意是要促使农户扩大经营,但是完全没有监督,考虑不到用人不当,监督不严而产生的疏漏。明明是自愿为原则,却变成了强制借贷,还要收利息。啧啧,这等做法,百姓不骂朝廷才是怪事。”

    赵鼎点了点头,他的所见所闻也符合这个说法。

    张正书喝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要是给我弄这个青苗法,我就绝不会假官吏之手。宋朝官吏败坏,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官场不整饬,则贪污永远在。贪污在的话,青苗法就不可能成功。要想成功,朝廷就必须把青苗法外包。”

第422章 外包业务(下)() 
赵鼎眼睛里充满了疑惑:“外包?甚么是‘外包’?”

    张正书笑道:“所谓‘外包’,其实就是把青苗法一股脑都包给商贾去做。换句话说,朝廷只需要监督他们有没有违规操作就行了。无须经过官吏之手,那么贪渎、强迫之事就少了。商贾只能通过宣传、拉拢的手段去讨好农户,如此一来,青苗法就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这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惜朝廷是信不过商贾的。”

    赵鼎点了点头,若按照张正书所说,确实能规避很多推行青苗法的麻烦。比如,盈利问题。朝廷推行青苗法,是希望盈利的。青苗法,又叫“常平新法”,也就是基于常平仓的改良法子。以前,宋朝有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等救济形式,这些官仓都提供无息贷款,但效果不佳。再者,常平仓的数量较少,一般只设立于州县的治所所在地,所能覆盖到的区域人口较为有限。

    最难的是,因为“积贫”,常平仓本来自暂且留下但到期要连本带息一起上供朝廷的钱、朝廷的拨款、由出卖户绝田所得收入以及地方自己筹措的籴本。愿望是好的,但是常平仓时常亏损,最后连籴米的本钱都不够了。官府没钱,你叫农民去哪里贷款?

    常平仓是朝廷的官仓,那么被三司和转运使移用就很正常了。常平仓缺少钱粮,再加上籴粜程序繁琐,还常出现官商勾结、出粜价格不合理等等,让农户们叫苦不迭。换句话说,青苗法本意是好的。青苗法本身并不与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对常平仓制度的修正,也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济与调节市价的作用。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官吏一通歪解,再加上没有监督的青苗法,就成了扰民之策了。

    首先,青苗法的利息并不低,农户跳起脚骂娘是情有可原的。

    再者,就是地方官府为了盈利问题,不会把钱贷给贫困的农户,而贷给了富户。导致不管是贫困农户,还是地主,都要骂娘。

    最关键的是,青苗法虽规定自愿借贷,但实施过程中那些为了政绩的官员,强行摊派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高利贷,也没有青苗法这么多额外的负担。从这一点来说,全国上下都是骂声一片。

    可想而知,经过官吏之手,怎么可能不上下其手,捞点油水的?

    这样一来,苦的自然是百姓了。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光在废除青苗法等新法之时,被百姓这么拥戴,因为那确实是扰民之法!

    对于青苗法的缺点,赵鼎比张正书知道得更多。

    “可小官人,若是官商勾结,一起坑害百姓,那又将如何?”

    赵鼎也不是之前的愣头青了,想问题要比之前全面得多。他说的这个,确实是一个隐患。官商勾结,在大宋来说,确实不算新闻了。

    “若是错位监督,哪里会有什么官商勾结?”张正书对于监督,研究很深。

    “错位监督?”赵鼎不太明白这个,反问道。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错位监督,就是设计一个监督制度,比如相邻的三个县互相监督,青苗法成效最低的那个县,政绩评价为差等,不得升迁,还要降职减俸。青苗法成效中间的那个,不升职加俸。来年官职调动的时候,青苗法成效最高的县令升官,成效最低的换到最高成效的那个县继续再弄三年。如果还是成效最差,那就降官职……”

    听着张正书娓娓道来,赵鼎却听得一阵恶寒。

    太坑人……不,太坑官了。赵鼎虽然还不是官,可听了张正书这话,却还是惊得一身冷汗。

    “小官人,这……这是不是太狠了些?”

    赵鼎吞了吞口水,不确定地问道。

    张正书眉头一挑,笑道:“狠?这算什么狠的?”同时,他在心中说了一句:“你还没见过朱元璋是怎么对付官员的,不仅俸禄极低,工作量还超大。关键是还不能贪污,贪污了就要剥皮充草,啧啧……”

    “可若是依小官人此法,官官勾结怎么办?”

    赵鼎想了想,想到了唯一的漏洞。

    张正书哑然失笑,说道:“若你是一县令,你会这么舍己为人,帮你的同僚升官吗?”

    赵鼎摇了摇头,说道:“我死也不会这般做的!”

    “那其他人呢?”

    张正书继续问道。

    “估摸也不会,甚至还会互相泼脏水……”赵鼎仔细想了想,才不无悲哀地说道。

    在宋朝的朝堂上,政敌之间攻讦,互相泼脏水,甚至放风毁人名声也是见怪不怪了。欧阳修、苏轼都这么被污蔑过。党争不过是政见不合,虽然牵扯到升官问题,可并非是全部因素。若是因为升官问题,恐怕争斗就不是一般的争斗了,甚至比党争还要惨烈。

    “这便是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这就是人心呐,永远不要把人想得太高尚,再圣人,他也会有私心的。你该不会又想我举孔圣人的事迹做例子吧?”

    听了张正书这话,赵鼎连忙摆手,说道:“莫要,莫要……”他怕再听多几次张正书“诋毁”孔子,他连读书人的信仰都会改变了。

    “这就是了,反正你记得,没有人是没有私心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只要洞悉人性的弱点,就足以就此做不少文章了。别以为这并非君子所为,有时候对付贪渎之官,就要比这些贪渎之官更奸诈才行。”

    赵鼎若有所思,却没有再说话。

    其实张正书也知道,赵鼎对这番话是不以为然的。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因为君子表里如一,不会做什么小动作,也不会动什么坏心眼。但这种君子若是做了官,那肯定是垫底的存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哪里会有这种人的生存空间?细数中国历代的清官,能做到宰相的,寥寥无几。即便做了宰相,也不会是迂腐之辈,甚至比很多贪官更懂变通,更懂官场的规则,才有可能攫取到权柄。

第423章 违背经济规律() 
赵鼎若是一直不以为然,那他在历史上输给秦桧也就情有可原了。

    “小官人,我仔细想了想,这外包……青苗法,还是不太可行啊!”赵鼎虽然年幼,可他出身贫寒,见识也比寻常人多得多,看问题也更成熟一点。

    张正书自然不会固执己见,毕竟是一家之言,做不得准的。哪怕他是朝廷重臣,贸然把这个地震级别的设想抛出来,也是百分百夭折的。无他,这个设想太超前了。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张正书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谁做了这个始作俑者,肯定会被看成是疯子的。

    “说说看,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张正书笑着问道。

    赵鼎却哑口无言了,朝廷是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政策,交到“风评”一直不好的商贾手上的。可若是叫他想出更好的办法,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在后世,这种事向来都是经济问题,要通过银行实施的。哪怕是国家下达的政策,也脱离不了银行,也就是说它本质还是个经济手段。

    可宋朝呢,却是以行政手段,强行解决经济问题,完全忽略了经济运行的规律,能成功才有鬼了。

    哪怕章惇能力逆天,把青苗法重提,甚至还剔除了不少弊端。然而,青苗法的行政属性还是没有变。忽略了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政策,哪怕它本意再好,再为国为民着想,那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作为穿越者,张正书通过系统知道历史的走势,只要赵煦一挂,赵佶上台,那就是熙宁变法的彻底废除之时。

    这不是赵佶昏君的表现,相反,这是天下人的诉求。赵佶只不过是为顺应民意,安抚臣心罢了。

    这场要历时十余年之久,一波三折的变法,跌宕起伏,斗争之激烈,一言难尽。最后还由君子之辩、文人间的笔墨官司,演绎成了不得人心的残酷朋党之争。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中国人数千年来也没有找到良性办法,驯服权力这头猛兽,将之关进笼子,趋利而避害。

    从古至今,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国家机器一旦开动,依靠行政权力与民间争夺利益,都是一件丝毫不费力气、只赚不赔的轻松愉快的事情,可谓无往而不胜。前提是“专门利己”、“脸厚心黑”,不怕窒息民间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怕阻碍、损害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不怕因“国进民退”而引发文化、经济的动荡与破坏。王安石理想中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念,终归是没有根基、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熙宁变法”偃旗息鼓后,遍地哀鸿,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所有主动或被动参与的人都是输家。在皇上的心目中,不管是宋神宗,还是赵煦,或者是赵佶,都认为:既然连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将子民们口袋里的财富弄来花花有何不可?制度使然,只考虑充实国库,不考虑藏富于民,各级官吏聚敛搜刮在所难免。光盯着百姓口袋的变法一定不会获得广泛拥戴,制度有病,王安石等新党好心也会办坏事,哪怕厉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