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去不去?你不去我去跟王公事说,出了什么严重的后果你都要背负起来!”

    张正书很肯定,那两人就是细作,“若是连混入汴梁城的细作你们都揪不出来,那你们天子亲军这个名号,趁早还是改了吧!”

    被他这么一激,这两个人也来了火气:“你不过一商贾,胆敢命令我等?”

    张正书亮出了赵煦给的令牌,挡住别人视线扬了扬,冷声说道:“你们去不去?”

    这两人对视一眼,然后说道:“一个人去,另一个人跟着你!”

    张正书也不矫情,立即说道:“快,事不宜迟!”

    话音刚落,其中一个亲事官悄悄地蹿了出去,但速度并不快捷。张正书看到他们这个模样,也知晓这次肯定追不上了,因为他们都不上心。“唉,这样下去宋朝吃枣药丸啊!连皇城司也是这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关己事就高高挂起,这样的朝廷,真的还有救?”

    张正书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朝廷是不是已经病入膏肓了。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算是宋朝没救也好,但中原大地,中国土地决不能让给异族!那些异族,就是文化的践踏者,文明的摧毁者!”坚定了信心,张正书眼眸里又露出一丝坚毅的神色。在他身后的那个亲事官见了,却嗤之以鼻。

    “这小官人就是变着法来折腾我等,先是一路狂奔,然后又让我们去查甚么细作。汴梁城中,哪里来这般多细作?要是有细作,我们皇城司岂能不知?也是晦气,摊上这么个差事……”

第277章 成了!() 
这个皇城司亲事官百般聊赖,心中腹诽不已地跟着张正书,一路从东水门出了城。

    自东水门外半里地外,汴河沿岸之处,有一个冒着浓烟的作坊,正在绿柳之间吞吐着黑烟,有种很违和的感觉。

    “打个商量,你们皇城司能不能派人来保护一下这里?我这里的秘密要是泄露出去,那就是大宋的噩梦了!”张正书很严肃地说道。

    这个亲事官听了,很是好笑:“小官人,你可真会说笑……”接下来那句话他没说出口,因为是很鄙夷的话:你算哪根葱啊,皇城司可是天子亲军,你岂能指挥得动?官家派皇城司贴身保护你都算是对你高看一眼了,还想着指挥皇城司来给你看家守户?你咋不上天呢!

    张正书叹了口气,心道:“没辙,只能去招募一些看家的护院了,只是现在宋人多以习武为耻,哪里能招得到金牌打手啊……”不仅仅是这个水泥作坊需要护卫,张正书还有银行需要护卫。话说银行的准备工作已经走上正轨了,最多就是来年就能成立。招募护院一事已经迫在眉睫,总不能真指望那些禁军吧?如此糜烂的禁军,都是一些老爷兵,别说打仗了,就连护院都嫌他们老!

    张正书说的老爷兵不是那种拿饷钱不干活怕死的老爷兵,而是真真切切的“老大爷”,甚至禁军中都有五十多岁的老兵,这种禁军除了吃闲饭以外,还有什么用?但这个是宋朝的“历史遗留”问题,看看黄河决堤了多少次就知道了。每次黄河泛滥,发大水,宋朝的禁军就要充入一批难民。宋朝还没有什么退役制度,你当了兵之后,就一辈子是兵了。所以也难怪禁军战斗力急剧下降,都是一群老大爷,拿着刀枪也不吓人啊!

    这个亲事官的鄙夷是体现在脸上的,张正书其实也很同情这样的宋人,真的是不知者无畏,真的以为大宋真的是无懈可击?

    然而实际上大宋早就千疮百孔了,哪一行哪一业没有渗透进敌国间谍?只不过人家觉得这些技术不值得他们暴露而已,真当你们皇城司是什么了,对所有间谍都能监控起来?没错,宋朝的弓弩技艺没有外泄,确实做得不错。但仅靠弓弩,就能挡得住人家的铁骑?

    真的是不知者无畏啊!

    张正书摇了摇头,慢慢地来到了水泥作坊前。

    “你在这里,别进去!”

    说完,张正书戴起了口罩,这是他的硬性规定,只要是他的作坊,不管是什么作坊,都一定要戴口罩,再热都不能摘下来。不然的话,你再厉害张正书也不会在聘用你了。有了这一招硬性规定,不管是香水作坊,还是铸币作坊,里面的工匠全都戴上了口罩。这是为了防止尘肺病,宋朝这时候的作坊,都是全“裸”上阵,怪不得宋人的工匠寿命不长了。

    张正书是穿越过来的,自然知道一个小小的口罩,看起来不显眼,但带来的好处却是不小的。最起码,不会让艰难培养起来的工匠得了什么尘肺病。特别是水泥作坊里,研磨水泥的时候,那是最容易吸进异物的。

    “真当自己鼓搞出来的物事是宝了?”

    那个皇城司亲事官讥笑了一声,也没进去。

    “小官人,你来了?”

    这是张正书挖过来的一个工匠,姓刘,原本是营造匠,但也会制作石灰。

    张正书给了他一个月十贯钱的高薪,他就忙不迭地把自己卖了,签下了终身契约。只要不是出卖作坊的秘密,他就能一直在水泥作坊里做事,直到他想退下,还有一大笔退休金。这样好的福利,傻子才不签。

    “老刘,水泥凝固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有点迫不及待地问道,水泥是他现在最在意的事情,如果成功了,那么他的工厂+农业计划就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刘工匠笑了笑,说道:“我等正说着哩,怎个小官人还没到?结果说曹操,曹操到了。”

    张正书也不多说,直接来到作坊的天井内,已经砌成了一根水泥柱。放置了一天之后,这水泥柱已经凝固了。张正书有点惊喜地看着这根水泥柱,已经跟后世他看到的水泥差不多了。就是颜色更淡一些,估摸是用了碎瓷器碾成的黏土烧制的,颜色更加白一些。

    “小官人,照旧么?”刘工匠问道,已经拿起了一个大铁锤,跃跃欲试的模样。

    “嗯!”

    张正书连忙往后退了两步,避免溅射到石屑。

    只见这个刘工匠拿起大锤,深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猛地喝了一声,抡起大锤就往水泥柱子上砸去。“砰!!!”的一声巨响,刘工匠只觉得双手虎口处震得发麻,而那一根水泥桩子却只是掉了一点石屑而已。

    “这?!”

    刘工匠也是又惊又喜,他哪里不知道这种被命名为“水泥”的石灰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后建房子,哪里需要什么木料了,只需要把砖石用水泥垒起来,又快又便捷,最费时间的就是打地基了。若是算上地基,就算是三层高楼,也不过是一年工期而已!

    “快,再砸多几下!”

    张正书急声说道,他太想知道这水泥的强度了,看能不能达到后世水泥的强度。

    “砰”、“砰”、“砰”……

    刘工匠抡起大锤砸了好几下,直到把自己的双臂都震得发麻,才停了下来。

    “小官人,成了,成了!!!”

    这刘工匠比张正书还兴奋,他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他祖上是烧石灰的,但到了宋朝,木建筑更受欢迎,他的祖传技艺就再难混饭吃了。要不是张正书把他招入作坊,恐怕他的技艺都要带入棺材里。现在不仅能继承祖传技艺,还把烧石灰的技能升级了,这种激动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张正书也松了口气,看来这水泥还算不赖,起码可以达到后世200到300号水泥的强度,用来建造一栋两层高的楼是完全没问题。

    “不错,整个作坊所有工匠,都赏两贯钱!”

    张正书哈哈大笑,心情显然大好,“这水泥立即投产,明日开始,就要建造水泥砖房了!”

第278章 高楼设想() 
这一个多月来,那仓库早就被拆掉了,已经打下了地基。现在就差水泥灌注,就可以把地基弄起来了。

    至于砖块,也不是什么难事。烧砖这种事,中国人早就学会了。这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青砖,甚至有些大户人家造房子的时候还会用上图像砖,上面有含苞欲放的花卉、线条花纹等,内容丰富多彩,制作精致美观。也有金砖,是专门铺设皇宫地板的。当然,青砖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墓葬。

    其实宋朝的砖用途挺多的,比如建造佛塔,水井,城墙……甚至城墙砖还要刻上监造人的印记,出现了问题还会有人担责。所以说,宋朝不仅有木结构的房子,砖木结构的房子也很普遍。但是现在张正书有了水泥,就不打算用木头了,他要用铁加水泥的组合,把这个超市建造起来。

    宋朝是没有钢筋的,但这难不倒张正书。

    发现了焦炭可以炼钢,张正书的铸币作坊里都能打造钢筋了。虽然不是什么螺纹钢筋,但弄出一条钢铁棒子来还是做得到的,就是要耗费很长时间罢了。张正书不得不招多了工匠,日以继夜地生产。这钱花的速度,让管家张通触目惊心,差点没休克过去,一个劲地说“败家子”。

    然而,张正书却知道,这些投资是值得的。

    且不说大宋对钢铁的需求量那是无法填满的大坑,注意,是钢铁,而不是铁。铁产量大宋还是不少的,一年差不多超过二十万吨了。可是其中的“钢”,却少得可怜,连辽国、西夏都赶不上。这个时代的钢产量,更能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毕竟是拿刀互砍的年代,你拿钢刀我拿铁刀,这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怪不得宋朝武器那么多,武力却弱得可怜,都是钢铁不足惹的祸啊!

    整个大宋,就长枪兵是拿得出手的,因为长枪不需要钢铁,铁枪头一样能扎得死人。只是再厉害的长枪兵也还是步卒,可想而知大宋在军事上的被动了。一个字,弱啊,弱爆了!

    这种弱,不只是体现在武器上,还有军队制度上,军容军貌上,军队的训练上。有关军队的一切,都全面落后于西夏、辽国,甚至只比交趾、高丽强了那么一点点,这样的军队,岂能不吃败仗?也就是西军,靠着彪悍的士卒,相对独立的军镇制度,才能保持着战斗力,成了宋军的最后遮羞布。

    张正书断言,如果大宋军制不改,那么宋朝的结局也还是注定了的。

    有再多的钢铁,有再厉害的武器都没用!

    张正书的这个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他也知道没有什么不灭的皇朝,只要解决不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任何皇朝也是会毁灭的。不是毁灭在异族人手中,就是毁灭在自己人手中,结果是一样的。

    突然,张正书好像明白了他的技能到底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得好,是不是就能帮助中国渡过这个难关,然后往更深一层的文明进发?

    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可是要达成这个目的,张正书一个人办不到。

    想到这里,张正书突然把眼睛放在了刘工匠身上,但只是停留了好一会,就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小工匠身上了。没错,这是小刘,也就是老刘的大儿子,子承父业也来到了水泥作坊。

    大宋真正的希望,是这些年轻的工匠。

    因为年轻,所以有无限可能。

    一个人改变一个时代,那是不可能的事。哪怕这个人再厉害,再神通广大,也无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时代。文明想要进步,不止需要一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一群人,甚至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努力。

    “小官人,这个水泥真的能建起十几层高的楼吗?”

    这个老刘工匠用一种很憧憬的眼神看着张正书,他既是烧石灰技艺的传人,本身又是营造匠,没人比他更渴望见到石灰能建造高楼大厦了。木质的房子虽然好,刘工匠以前也经常营造这样的房子,可内心深处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而看到水泥被发明,被自己制造出来之后,老刘工匠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是衷心地希望张小官人说的水泥能建造十几层的高楼是真的能实现。十几层啊,那岂不是高达二十丈了?这样的高楼,老刘工匠想想都兴奋。只不过这老刘工匠没想到的是,这是张正书当时在招募他的时候随口画下的大饼,虽然肯定能实现,这一点张正书没说谎,只是没把实现的时间说清楚罢了。这个画饼的技能,张正书早就用得炉火纯青了。这一点还真的要感谢后世某视频网站的老总假药停,都是他教得好。

    “额,暂时还不行……”

    有点尴尬的张正书虽然不想打击这个老工匠的积极性,可这真的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建造高楼大厦,以现在的技术上来讲,确实是比较难实现的。最难的,还是钢筋的质量,还有水泥的强度。如果这两个关键的东西不过关,别说十几层高楼了,就算是三五层楼都够呛。

    “不过,如果技术难题解决了,别说十几层,一百层的高楼都不是问题……”

    张正书来自后世,哪里不知道后世的摩天大楼早就超过了一百层,已经去到了一百六十二层了。没错,就是哈利法塔,又叫迪拜塔、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后世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高达828米。

    “一百层?!”

    老刘工匠被吓到了,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高度。

    “小官人,若是能造出来,我刘某人这条老命都交给你了!”老刘工匠热泪盈眶,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实现梦想的途径了。这个梦想,是继承了先祖的梦想,也是他自己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能把身家性命给赌上!

    “别别别,我要你的性命有何用?说实话,建造一百层高楼,恐怕还要再过百年,甚至数百年。但是建造十层的高楼,有生之年还是可以看到的。”张正书对这个还是很有信心的。

    “没事,小官人,我刘某人一家都跟你干了。我看不到这个,我儿子能看到;就算我儿子看不到,我孙子肯定是能看到的!”老刘工匠一脸激动地说道。

    张正书有点无语了,苦笑着摇头,这不是工匠版的“愚公移山”吗?

    “此事以后再说,以后再说……”

    张正书可不想看到,工匠的儿子以后还是工匠,想去考进士都不行,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要是这样,岂不是跟明清一样了?那张正书弄工坊,还有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