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爷直直地看着次子半盏茶功夫;一个字也没有说;反而对旁边侍立的大老爷交代道:“子不类父。永不许他去祭拜你伯父;永不许他去扰敏娘不安生”说罢;便闭上眼睛。
这是三太爷在世的最后一句话;没有原谅妻;也没有叮嘱长子如何;也没有不放心幼子幼女;而是留下了四个字点评次子;留下了两个“永不许”。
逝者已矣;二老爷却是在悔恨中留下永恒遗憾。
直到沈珞出生;沈家终于有了第三代;二老爷心中方告诉自己;“子不类父”但“孙可肖祖”。自己这辈子让父亲失望了;一定要好生教导儿子;让他成为三太爷喜欢的那种子孙。
几十年的情景;恍如梦幻。
二老爷闭上眼;要是当年……若是当年自己没有做出那样选择;会是什么情景?
孙太爷不会离京南下;不会暴毙而亡;父亲也不会因愧疚郁郁而终;母亲也不会跟着去了……孙敏……孙敏会成为像大嫂那样贤妇……自己没有珞哥;却会有像瑞哥一样的孩子。
为什么自己当年会那样愚蠢?真是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他算是什么?怪不得父亲会对他失望。
他为自己找了种种理由;却不能掩饰他的“不孝不义”。
如今落得老来丧子的下场;是不是老天爷予他“背信弃义”的报应?
二老爷慢慢张开眼睛;肩膀一下子耷拉下来。
即便在接下来请安见礼中;他神色依旧和蔼;口气依旧亲切;可众人都看出他的虚弱。
二太太始终没有露面;沈全年纪最长;少不大问一句道:“二伯;二伯娘那里;我们是不是也当见礼?”
二老爷摇头道:“你们二伯娘精神不好;过些日子再见吧;反正往后日子还长。倒是你们大妹妹;该出来见见族兄们。”说罢;便吩咐旁边侍婢道:“去叫大姐过来。”
那侍婢应声下去;过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带来一个十来岁的小娘子。
这小娘子一身素服;眉眼极精致;头上梳着双鬟;倒是个落落大方模样。
众人便知晓;这是二老爷庶女。
虽是庶出;这大姐却也是独女;倒是不能当成寻常庶出看。
二老爷便对众人道:“这就是你们大妹妹玉姐;今年十一;比侄儿们都小些。”又对沈玉姐道:“来给你诸位族兄见礼。”
大家互相见过;二老爷面上早已劳乏不堪。
沈全便带了大家起身;与二老爷作别;又随吴妈妈回到内院上房。
这边席面已经摆好;分了两桌;三太太与大太太一桌;沈家诸子与大老爷、三老爷一桌。因是家宴;众子又是没成家的小辈;便也没有设屏风。
沈家众子这桌;大老爷居上位;左手是三老爷;右手是沈全、沈珠等人序齿排列;最后是沈珏。
饭菜倒是精致;煎煮烹炸一应俱全;一半淮扬菜;一半是北方风味特色菜。却没有上酒;到底是在沈珞丧中。
不管诸子之前心中作何想;从二老爷那里回来后;情绪都有些低沉。
除了沈瑞之外;其他六人;不约而同地想家了。
儿女对父母来说是身下掉下的骨肉;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顶天立地的倚靠。
出远门的兴奋;随着千里跋涉已经淡去;对于京城的好奇与渴望;在进入京城后也弱了许多;剩下的就是想家。
大老爷与三老爷都不是话多的人;大家都是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这顿“接风宴”吃的有些沉闷。
因大家是远道而来;旅途劳乏;用完晚饭;大老爷与徐氏便打人送他们回去。
待梳洗完毕;沈瑞躺在床上;抱着被子舒了口气。
同样是冬日;松江的冬日看似天空挂着暖阳;可实际上湿冷湿冷;屋子里即便点了炭盆;可被子总像是捂不热似的;京城的屋子;因是地龙与火墙的缘故;则要暖和多了;穿着中衣都丝毫不觉得冷
不管是五百年前;还是五百年后;自己果然更习惯京城的气候。
可像沈珏晚饭前说的那样;充当个小可怜似的凑到二房避难;真的好么?
子不言父过;自己这里是什么都不能说。可沈珏说的又太多;将四房丑事摊开来;固然有太安人与沈源不慈;可也显得孙氏愚笨;连唯一骨肉都没有护住。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即便没有二房过嗣这回事;以孙氏之前安排;沈瑞以后也会过的很好;只要他在科举之上走的顺当些;就能尽快离开四房。自己私产有了;靠山也有了;真的要给自己找一对名义上的父母?
沈瑞没有去想同为族人“兴灭继绝”的责任与义务之类;更多的是考虑得失。
他已经十二岁;转年就十三;徐氏可以以“孝道”的名义压着他进京;却不能勉强他过继。
就从沈珠、沈琴等人的反应看;这二房嗣子之位还真不缺人选。
即便徐氏真的属意他;只要他坚持摇头;就没有人会勉强他。
可相对于张老安人的恶意与沈举人的龌蹉;这三老爷、三太太做嗣父母;似乎并无什么不可接受的。
从三老爷说话行事看;他是个直爽安静的人;三太太也娴静温柔;不像爱多事的。
沈瑞闭上眼;决定顺从自然。
至于大老爷深思、二老爷哀痛之类;还是不用去探究那么许多。
半梦半醒之间;沈瑞却觉得不对劲;只觉得眼前床幔帐在动。
沈瑞睁开眼;便见一个黑影影影绰绰;出现在床边。
沈瑞立时惊起一阵白毛汗;一动也不敢动。
过了好一会儿;眼睛适应了屋里的黑暗;沈瑞瞧出不对劲来;试探地问道:“珏哥……”
“瑞哥;我睡不着……”沈珏带了哭腔道。
沈瑞坐起身来;道:“这是想家了?”
沈珏耷拉下脑袋;道:“我方才做噩梦;梦见我跟珞大哥似的没了;祖父与老爹都病了……”
半夜三更;听到这样话题;实是令人不舒服。
沈瑞忙道:“梦是反的;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我想祖父了;想我爹了;我想回家……”沈珏嘟囔道。
沈瑞摸了摸他的头道:“明日你不是就去械大哥家么?咱们才到京城第一日;即便你再想的厉害;这中间隔着一个大年;也不能立时回去。”
说到底沈珏是个真正的小孩子;即便平素看着懂事;可这头一次离开父母家人;心里自是不安。二老爷下午时露出的病态;又让沈珏跟着心惊。宗房大老爷的年岁;可比二老爷还年长好几岁。还有宗房太爷;将八旬的人了。
沈珏现下恨不得立时飞回松江;立时守着太爷与自己老爹过日子;看着这两位平平安安的才能放
可松江距离京城;不是一、二百两路;是两千多里远。
沈珏拉着沈瑞的胳膊;闷声道:“瑞哥;等出了正月;不管这边嗣子出来没出来;我都想要回家;怕是不能陪你了……”
沈瑞想了想道:“这里可是京城;有国子监;有皇城根;你来之前不是说都想要去见识见识?千里迢迢折腾这一回;不四处见见就回去;可甘心?”
沈珏被引得有些心动;纠结道:“可是祖父年迈;我爹年岁也不轻了……”
十二岁的孩子;对于死亡有了懵懂的认识;存了畏惧之心。
沈瑞拍了他一下道:“轮得着你惦记太爷与大伯身体……械大哥是长子嫡孙;要是长辈真有不舒坦;定会立时使人与械大哥送信;用得着你在这里杞人忧天?”
沈珏的情绪来的快;走的也快;想起自己听过的京城景色;又跃跃欲试起来。却是死活不肯回去睡;最后抱了被子过来;与沈瑞一块挤了。
屋子里本就暖和;被褥铺设的又厚实;加上沈珏挤来挤去;倒是睡得沈珏出了一身汗。
不过旅途劳乏却是消减不少;次日起来;沈瑞只觉得骨头缝里都是暖呼呼的……
第一百四十章 万象更新(一)()
一大早起来;沈瑞便到院子里练了一遍形意拳;身上越舒展开来。经过一晚休息;长途跋涉带的疲惫消散的差不多;剩下的就是对这五百年前古都的好奇。
如今京城;就是九城门内;就是后世二环里的位置;还有南边扩出来的半圈外城;总共面积不过六十多平方公里。
那就是说;如今京城;从东到西;不过十余里路;从南到北则是二十来里。
同后世挤了上千万人口、城区面扩数十倍的京城相比;如今的京城精致可爱;人口也不如后世稠密。
根据弘治初年的丁口统计;北直隶总人口数在三百四十万;京城人口则占到其中四分之一。
如今虽过去十年;可人口大概数应不会增减稍多。
京城区域划分;是按照坊为单位;每个坊里有数条或是数十条大大小小的胡同。
沈家所在宅邸;位于京城正东偏北方向;名为仁寿坊;距离皇城根只隔着一个坊;在安定门大街东南角。
仁寿坊距离六部衙门并不算近;可也不算远。好处就是距离国子监不算远;附近住的也都是清贵人家;并不像城区东南片那样都是王公府邸;豪奴如云。
徐氏昨晚吩咐过;叫他们不必早起过去请安;等用了早饭再过去。
沈瑞约莫着时间差不多;不敢让沈珏再睡;唤他起来梳洗。
食盒送来;冬喜带人摆好;兄弟两个落座。
顾及到他们都是南方长大;这粥品小食还是以南边口味为主;不过加了两碟奶油小花卷。婴儿拳头大;看着暄暄软软。
就是沈珏这样吃不惯面食的;也觉得这点心味道好;两人倒是吃了个于净。
用完早饭;两人便出了院子;便见沈琴、沈宝站在隔壁院子门口。
沈家七子入住客院;分住在沈宅主宅前头东西跨院。
其中西跨院两处;都是小小三合院;不过七八间屋子;挨着二老爷家;沈瑞、沈琴等四个年纪小的;两人一处;分别住了;东跨院则是小小的两进院;房舍也多些;沈全、沈珠、沈琳三人合住;还有一个锁着的角门;可以直接通到外头。
见沈瑞、沈珏出来;沈琴、沈宝便走过来。
“两位哥哥是等瑞二哥与我?”沈珏好奇道。
沈琴“嘿嘿”笑道:“也不知全三哥、珠九哥他们去了上房没有;我同宝哥怕去早了;扰了大伯与伯娘;又担心去晚了不恭敬;便想着等你们出来一道过去。”
沈珏摆摆手道:“用的着这般小心;沧大叔与大婶子又不是那等爱挑理的。”
话虽这样说着;众人也没敢再耽搁;结伴往后院上房去了。
沈全、沈珠等人并不在;大老爷也不在。
徐氏招呼大家坐了;问了几句起居可还适应;饮食可还对胃口之类的;云云。
众人都起身答了;徐氏点点头道:“莫要外道;有什么不合心处;不管与伯娘开口。”又道:“你们虽多有兄弟长辈在京;可也不必着急出去;你们在京的几位族兄听说你们要来;早使人打听着;今日上午都会过来。”
沈珏闻言;立时带了欢喜。
沈瑞则是不免犹豫;天地君亲师;他既到京城;就当先去拜会王家。今日腊月二十九;登门还情有可原;明天可就是除夕年夜;实不好登门。
年后的话;又隔的太久;有失恭敬。
“你们三位哥哥方才已经来了;随大老爷去了前院书房;你们几个也去吧。”徐氏与众人说完话;便叫了一个婢子;引他们去书房;又道:“瑞哥先留一步。”
待沈珏、沈琴等人出去;徐氏对沈瑞道:“你写个帖子;一会儿伯娘安排人送到王侍郎宅;等你见了族兄们;再去拜会也不算迟。王侍郎家宅邸就在保太坊;离咱们家并不远;只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步行;两盏茶的功夫也到了。”
这正解了沈瑞为难;沈瑞道:“谢谢伯娘。”
徐氏也没放他回去;早已吩咐婢子预备了笔墨上来。
沈瑞提起笔;稍作思量;便提笔写了两行字;最后署名:“不肖弟子瑞顿拜”。
“瑞哥真是一手好字。”徐氏在旁;笑着赞道。
沈瑞忙道:“不过不丢丑罢了;不敢当伯娘夸赞。”
徐氏叹气道:“伯娘也不知到底是对是错;王伯安确实有大才不假;可因其父缘故多为朝中诸公压制;留在京城恐难有所建树。去了地方想要再回转也是不易。除非朝中有甚大变动;否则王伯安另辟蹊径;否则怕是宏图难展。”
沈瑞听了这繁华;心中诧异。
倒不是为王守仁境遇;而是徐氏对朝局时事的了然于胸;还有这颇有前瞻性的预言。
王守仁后来宦海沉浮;还真是另辟蹊径;以文官充武事;又赶上宁王造反;得以树定国安邦之功
不过想想徐氏出身;又久居京城;是沈家当家主母;有点眼力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听这话的意思;王守仁能收自己为弟子;还有二房渊源在里头。
“伯娘;老师收侄儿为弟子;可是伯娘请托了先生?”沈瑞问道。
徐氏摇头道:“不是我;是你大伯。王侍郎与你大伯是好友;是你大伯听说王伯安避居松江禅院;托了王侍郎;想要王伯安教导你一二。当时并未提及拜师收学生上。王伯安后来能收你做学生;还是因看重你资质的缘故。”
沈瑞一愣;讪讪道:“侄儿以为是六族兄……”
徐氏点点头道:“理哥确实也托了王伯安;只是王家小子惫懒;若不是王侍郎压着;怕也不耐心仔细教你。”
那岂不是说;三年前二房就开始关注他;只是不知因何缘故;没有露面。
这人情岂是好欠的?三年前他不过一九岁稚子;又素有顽劣之名。
徐氏说没有提及拜师一事;可只要有了师生之实;即便不能列入门墙;以后按理也应视王守仁为先生;奉王华为师祖;状元徒孙这光环;就可以借光。
即便王华在朝中被诸公压制;不得入内阁;可对于沈瑞这个年纪来说;影响都不大。
那些大学士都是花甲古稀年纪;等沈瑞长大后入朝;他们也都换的差不多。
等到了那时;王华能入阁是好事;不能入朝也有满朝门生故旧;可以为关系网。可中间差了一辈;关系毕竟远些;而王守仁这个老师;又因早年锋芒外漏;为人为忌;实际上对于沈瑞在助力或许没有那么大。
因此;徐氏才说不知道当年请王守仁帮忙教导沈瑞到底是对是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