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雄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拢 焙壕暗奂次缓螅罟闳温の鞫嘉荆指娜纹锢山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后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

    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可以说,李广这等性格、品行乃是非常不错的,估计十有八九是要跑去汉朝继续效力的。

    “前朝乱入第二名武将,中山国大力士吾丘鸠——统率46,武力97,智力34,政治30。力士武力+3。”

    公元前301年,在胡服骑射等措施的影响之下,日渐强大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率领下开始了拔除中山国这一心腹大患的壮举,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中山王国国都灵寿陷落。当然,国家有难,必有忠臣。在抵抗赵军过程中,有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抵抗是十分顽强的。然而,大势去矣,中山王国军民的鲜血再不能使中山国死而复生。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中山王国最后灭亡。

    中山国,建立者出自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晋国魏文侯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在中山国灭之时,吾丘鸠奋勇当先,如神魔般出现在赵国骑兵阵前,他挥舞着沉重的铁杖,“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顿时打的赵国骑兵人仰马翻,赵武灵王见状,忙鸣金收兵,但是吾丘鸠仍然不肯罢休,因为赵国骑兵速度快,吾丘鸠见不能杖击骑兵,竟然“以车投车,以人投人”,赵国的骑兵只好且战且退,以弓箭射其薄弱之处,依靠骑兵的机动能力,和吾丘鸠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个大力士终究也是凡人,很快就支撑不住体力的消耗,最终躺在了故国的土地之上。

    再说属性,这种确确实实的在战场上有鲜明表现的猛将力士,虽然不能说力气一定比那些举鼎的变态大,但是武力却是在他们之上的。

    “前朝乱入第三名武将,篡位穷氏部落首领,夏朝君主寒浞——统率90,武力100,智力85,政治90。”

    “有穷氏,大夏朝,你是在逗我吗?怎么一下子又朝着前朝推进了一大截?”鲍鸿疑惑道。

    寒浞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君主。只是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岁月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随后消灭了夏后相,使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的天下群雄割据的局面重新统一。晚年骄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后死于少康的复国之战中。

    “我说,你正经点好不好?还后羿的相?你特么是在逗我吗?而且后羿不是射日的吗?怎么跑去夏朝了?”鲍鸿疑惑道。

    “没文化,你说的是尧帝时期射日的那个,这里说的是夏朝的有穷国主!”系统笑着解释道,“后羿,又称“夷羿”、“羿”,据说仰慕尧帝时期神射手,自称后羿。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夏后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君主,是为夏时代第六任君主,后被家臣寒浞所杀。”

    先不说后羿,先说这个寒浞。

    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先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有功于黄帝朝,黄帝将他封于寒,其属地称为寒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因为父母从小骄惯于他,任由他胡作非为。别人有好吃的东西他便抢了来吃,别人有好玩的东西他便抢了来玩,打东邻骂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饭,别人和他理论,他便仗着体壮力大拳脚相加,十几岁时就搅得四邻不安,所以族人纷纷遣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见他闹得实在不像话,不得不批评他几句,谁知他竟把父母捆起来照样出去为非做歹。邻居们只好告到族长那里,族长大怒,下令将寒浞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再回寒国。当时寒浞只有十三岁。

    后羿三十年秋天,他辗转来到夏都斟鄩,在城里住了十几日,好容易才找机会见到后羿,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伶牙俐齿,赢得了后羿的青睐。后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把他留在朝中,并认他为义子。寒浞知道自己名声不好,如果想在此长久立足,必须得改掉以前的恶习。于是他处处谨慎小心,一方面施展各种手段博取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广交朝中权贵,努力减少自己的对立面。后羿见他身体强健,勇武过人,便让他在军中当了个小头目。寒浞利用这个机会,多次参加对诸侯的作战,也多次立功受奖。从军不到一年就成为了勇武无敌的大将军。

    寒浞与纯狐合谋,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到后羿十九年,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死党。寒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打算找机会杀死他。不久,他与纯狐通奸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欲杀死寒浞,但他哪里是寒浞的对手,反而被寒浞把他杀死在寝宫的床上。寒浞随即升殿宣布了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以庚辰年为寒浞元年。

    史书上说寒浞即位后,曾残酷地屠杀有穷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泥,加入剧毒的药物烹制成肉饼,然后送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让士兵用乱刀砍死。其状惨不忍睹。一部分有穷族人恐遭杀害,纷纷逃往边远地区,留下来的也都隐姓埋名,投靠在其它诸侯门下。从此,中原地区再也找不到有穷族人了。

    那么,在这里问题就出现了。

    一个版本里面,是说后羿打败了夏朝国君,而后才有寒浞篡位的事情。而另一个版本里面,则是寒浞先篡夺有穷,而后富国强兵,再接下来打败大夏国君。

    这里面的问题可是很大的。究竟是谁打败了大夏国君相,或者说结束了自从太康失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使天下重新统一,那么这个人的统兵之能绝对是有大幅的加分的,而另一个人则要逊色不少。

    当然,两个家伙的黑点也都很明显的。后羿是识人不明,至于是不是昏庸就不知道了。(未完待续。)

第170章 历史人物的出处() 
当然了,现在看寒浞属性给的还是很不错的,不单单是单纯的说以家臣的身份或是以奸臣的身份篡夺后羿的权势,能力不会给这么高的,想来多少也是参考了另一种说法的关系。

    “我关注的问题是,这算历史人物吗?”鲍鸿疑惑道,“还是说他的确是在史书上记载的人物?或者说,接下来这种远古传说中的人物也会不断出现?”

    实事求是来说,对于夏朝的性质,一般来说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不说存在于不存在的争议,即便是大夏是属于国家性质还是部落联盟形式也是难以定论的问题。

    正如鲍鸿所说,追溯到大夏这边,这些事情实在是说不清楚到底算是历史还是传说。

    大夏再往前,都能够开始三皇五帝时期了,这简直就是越来越神话了。

    “以史书而言,对于三皇五帝,夏商周的人物认定,基本上系统资料库也是以周朝的几本史书为主,另外就是赫赫有名的《史记》了。”系统介绍道,“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梼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

    “不过,《晋史乘》、《楚史檮杌》等属于本国内部的歌功颂德,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且这玩意据说可能仅仅是后人根据《左传》、《国语》、《说苑》、《新序》及诸子书汇而次之,其伪不待辨。”系统继续说道,“相对来说,参考度最高的基本上就是《春秋》、《左传》、《战国策》、《竹书纪年》等。”

    《春秋》最初原文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榖梁传。

    《左传》记述的历史跨度很长。其包括春秋时代的历史,“可是它讲的绝对不限于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涉及了从古史传说一直到夏商周三代各方面的历史。这方面的历史如果今天没有《左传》,我们就没有办法把它整理清楚。”对于了解,研究上古史、古史意义非凡。

    《左传》佐证了不少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大鼎长篇铭文记有:“王子午”,又称“令尹子庚”,“实际上古书里有‘王子午’,即‘令尹子庚’的只有《左传》”;再就是1973年湖北当阳季家湖出土一件铜钟,其上铭文残缺,记有“王卑命竞平王之定救秦戎”,很多学者都讲不懂。而“解决这个问题依靠的就是《左传》”。“竞平王之定”就是“景平王之定”。景平王就是楚平王,就是伍子胥鞭尸的那个楚平王。“‘竞平王之定’就是楚平王的儿子名字叫‘定’。”

    而《春秋》本身则不是历史学著作,乃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因此,从史料学的角度利用《春秋》不仅符合《春秋》性质的本来,而且比将它视为“断烂朝报”的历史学著作更具价值。先秦诸子著作无一属于史学著作,却都是今人研究古史所必需的史料,《春秋》的史实和大义因“三传”而明,这实在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与之相反的是,《左传》是信史。晋武帝咸宁五年,杜预看到了汲冢竹书新发现,谈到有《竹书纪年》,“诸所记多与《左传》符同。”人们认为“杜预从他的研究出发,读了当时新出土的《纪年》,加以比较,证明了《左传》的正确性。”

    而在这里,就提到了《竹书纪年》一书,从杜预或者其他人的言论里,不难看出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竹书纪年》的精确度还在《春秋》或是《左传》等之上。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亦称《汲冢纪年》,被盗墓者不准所发现的编年体史书。当时被埋藏于魏安釐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279年的西晋,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亦同时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当时国家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翻译竹简。

    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起于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期间又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纪录的部份整理好,并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多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由于《史记》采用纪传体来记述事件,竹书纪年的出现,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史记内容,如“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与史书有极大差异。

    如“(殷)祖乙胜即位﹐是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