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雄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依靠曹腾的关系,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养父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九卿原是本份,因臧买位太尉。

    “你说他是九卿,就是说曹嵩现在还没去买三公职位?”鲍鸿开口询问道。

    “现在还是杨赐好不好?”系统笑道,“不对,之前才说杨赐好像因为与灵帝争辩黄巾起义爆发什么的被罢免,后来回来之后做的是司空了,那现在的太尉应该是张延。”

    “张延?我只知道黑山张燕,张燕是个什么鬼?”鲍鸿疑惑道。

    “张延,字公威,河内修武人也,传说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之后。中平二年五月为太尉。”系统介绍道,“这么说的话,现在还没到五月份呢,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倒是不知道谁做的太尉诶!”

    “等会,我去研究下!”说着,系统跑去了解情况了。

    “知道了!”片刻,系统再次冒出来,“《后汉书…灵帝纪》五月,太尉邓盛罢,太仆河内张延为太尉。……三年春二月,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庚戌,大赦天下。主大尉张延罢。车骑将军张温为太尉,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冬十月,武陵蛮叛,寇郡界,郡兵讨破之。前太尉张延为宦人所谮,下狱死。”

    “应该就是这个,邓盛!”系统哈哈笑道,“我就说能弄清楚的嘛!”

    “邓盛,字伯能。弘农人。桓帝时曾任并州刺史,后迁太仆。中平元年四月,代杨赐为太尉。中平二年五月,因久病罢免。”系统笑道,“时间都对上了,就是杨震和张延中间那个,也就是现在的太尉。”

    “至于曹嵩,邓盛之后是张延,张延之后还有你们老大张温,张温之后还有崔烈,然后下一个才是曹嵩。”系统笑道。

    “再后来,又轮替了几个人,像是刘虞也跑回来做过太尉。也不知道他那种被公孙伯圭吊打的水平,做什么太尉。反正几个人做的都不长,之后就是董卓进京,你知道的。”系统继续说道,“董卓自己做了太尉,主管军事嘛。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后曹嵩率次子曹德与妻妾到兖州投奔曹操,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所杀。”

    “不说他这个,反正曹参杀回来,做什么官都是情理之中的。”鲍鸿笑道,“那现在曹嵩是什么鬼?”

    “大鸿胪,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系统介绍道,“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少数族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如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他们因有罪而夺爵﹑削地﹐都由大鸿胪经手处置。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典掌礼仪﹔诸侯王死亡﹐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和谥号。臣属于汉的少数族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属于礼仪方面的事务﹐都由大鸿胪承办。郡国派属吏到京师上计﹐大鸿胪要为他们安排馆舍。”

    “反正这种职务,各种收红包,你懂得!”(未完待续。)

第145章 百战奇略() 
“像我这么纯洁的孩子,怎么会懂你这些东西?”鲍鸿笑着招呼道,“你这么说,难道是在暗示我给你红包?”

    “行了,不扯了。”系统笑道,“就你那点东西,有啥是我需要的?还给我红包呢。”

    “切!你不要,我还不准备给呢!”鲍鸿笑道,“还剩最后那个越国名将,你怎么安排?真扔到山越?”

    “你干嘛老想着山越不山越的?前面不是说过了吗,楚也好、越也罢,不过是最初中原地方对于东方偏远地区的称呼。随着中原地盘的扩大,楚国、越国慢慢融入,那么在他们的边境之外则依旧是蛮夷之地,现在就是所谓的山越。”系统笑道,“所以说,那个越国和这个山越根本就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这个我当然知道!”鲍鸿不屑道,“我还知道当初齐国一开始还是东夷所在呢,姬发把太公分封到那鬼地方,太公一开始都不乐意。最终慢慢发展起来,才有了霸主国之一的齐国。”

    “你知道那就行了嘛!”系统笑道,“既然没有对应的越国势力,咱们就直接把灵姑浮投放到吴越楚那块地盘上。至于他自己怎么选择,那就是他的问题了,谁也管不着。”

    “你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鲍鸿闻言,也是笑道,“吴越楚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不可调和的,这么说起来的话,孙坚、项氏楚国和怀王楚国他都不可能去投靠的,你不会告诉我,他最后会去投靠孙坚的上司,扬州的汉室宗亲吧?”

    “那就不清楚了!也可能他会像你之前说的那样,去山越混也不一定啊!”系统笑着应道,“我很好奇他最后的选择呢,到时候一定要去看看!”

    “这有啥好奇的!”鲍鸿耸耸肩,对于系统的趣味再次表示无奈,“回头要把范蠡他们也带上一起,说不定还有点看头。不过,在山越混,先靠猛将去拉起山头也是不错的。”

    “范蠡什么的鬼晓得什么时候会出来!”系统笑道,“也说不定就被哪个诸侯给弄出来了,那就好玩了!”

    “懒得和你废话,省得你突发奇想又来坑我!”鲍鸿一看这个苗头,明显系统又有这样的诡异想法了,连忙结束话题。

    “别介啊,这么一说,是可以考虑这个方案诶……”

    无视系统的插科打诨,鲍鸿把注意力转回到聊得热火朝天的智囊团这里。

    《晏子春秋》虽然有奇效,但是毕竟这个东西本身的内容,在场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多是已经能够倒背如流的经典,也没什么看头。

    这个时候,众人在研究的却是另一本兵书,刘伯温带来的《百战奇略》。

    前面说过,《百战奇略》可谓是绝无仅有的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的兵书,较之于传统的兵法论策有着本质性的差别。

    甫一看到这本兵书,在场众人都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瞬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那种浓烈的几乎就要喷薄而出的思想,却又化作浓浓的叹息。

    百战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在场众人哪个不会总结这些规章原则?

    至于以古代大量的经典战例作为实践对象,那对于任何一个军事家、智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他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必要就要分析各种战例,总结自己的观点等等。

    可以说,这个观点提出来,只要是数得上号的名将,基本上都能够总结出这么一本兵书来。但是却在刘伯温手里面世,其中的意义可谓是让其他人心情难以平复。

    就像现代经常说的,早知道几千年就囤房了,早知道当初就投资什么什么了。

    的确,这个过程并不是非常重要,或者说只要有了方向,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

    但是差距就体现在这个方向上,体现在这个意识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说穿了谁都能做到,没说穿的时候几千年都没人去这么做。说起来仅仅是你没想到。其中打破惯性,打破桎梏的思想意识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因为百战这里面的基本思想可能很多都是军事家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他们潜意识里根本就不认为这个知识点需要说明。大家都知道嘛!

    比如第一战,计战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敌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食局之虚实。计料已寒,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以军事家角度来说,这不是废话吗?哪个军事家不看孙子?哪个军事家会不知道料敌在先,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还要特别指出来?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就是死在这一点上面的。不知道多少人对敌人认识不清楚,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完全压倒性的被碾压。

    就像前面提过好多次的淝水之战,苻坚明显就是完全没认识到自身的各种弊端,单纯的被那投鞭断流的百万大军规模所迷惑。

    就像关二爷,人家吕蒙拜将的时候,二爷就表示,吕蒙是个什么鬼?能和我关二爷比?完全看不起他。在这个基础上,还被吕蒙各种示弱的行为蒙蔽,你不跪谁跪?

    所以说,这个事情看似很多人都清楚,可是正因为这个事情太简单,太平凡,反而经常就会被忽略。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对于基层、中层等将校来说,真的就不要他自由发挥,只需要他按照条框去做好就行了。

    就像现在,为什么很多东西都要制度化?说起来好像是限定了什么个性化发展。

    其实,在基于庞大基数的条件下,断然不可能为了出一两个三四个,乃至是几十个几百个高级人才,而让其他人也跟着‘长歪’了。

    真正有天赋的人,自然能够从这些百战规则之中领会到自己的东西。至于其他人,与其不懂装懂,弄得比量产将领都坑爹,还不如严格要求他们按规章操作呢!(未完待续。)

第146章 准备军事条例() 
“我觉得可以考虑把这些内容在军中普及,作为一个将校任用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培养将校的材料。诸位以为如何?”李左车第一时间开口说道。

    这就是专业领域的灵敏度、敏锐度的问题了。

    在场众多智者之中,就属李左车是比较大幅度的偏向于统率方面的智者了。陈平属于幕僚层次,相对来说不够敏锐。而刘伯温自己则不好在这个事情上推举自己。

    反过来说,把《百战奇略》换成《三十六计》的话,那陈平他们就要更加敏锐一些了。

    “这主意不错,不过这个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的来执行。毕竟,中层将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接收这么多的信息。”第二个开口的则是高颎。高颎在谋略和统率方面也都是比较突出的。不过相对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还在统率之上,所以他属于那种靠内政在家种田发展,出来就是兵力优势平推的类型。

    这也是必然的事情,能力越是全面,那么相应的可以选择的方案也就越多。那么相对应的,就不需要在某一条路上发展到极致。

    “这个倒是简单!”李左车笑道,“首先就是百战方面,咱们可以再筛选一番,针对不同的将校会遇到哪些情况,对应的需要遵守哪些作战原则,运用哪些作战方法。分门别类下来的话,一个中层将校基本上只要先记住个十几二十条就够了。”

    “另一个就是根据职能去分类。”李左车继续说道,“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看将校的职务去安排他需要掌握的内容。”

    “什么职务学习什么内容,你这个反过来不就是考核、任用将校的标准吗?只有掌握的一定层次的东西,才能担任对应的职务。”陈平笑着接口道。

    “话虽如此,你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把所有人职位全撤销了,统一开始学习,然后再根据学习结果重新任命职务吧?”李左车摆摆手,笑道,“培养任用那是以后的事情,目前在职的,自然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毕竟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大家一起考核过的,想来不会有那种愚不可及的人吧!”

    “事实上,主要还是那些经常单独领兵作战的将校。至于等多的,只要通过这些高层将校逐级教授就行了。”刘伯温也开口说道,“主将自然是要尽量多的掌握这些,而他自己的副将,则可以让主将自己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相较于我们理论分析如何分门别类,不如主将他们自己对部队的需求了解的透彻!”

    “再然后就是考虑继续深造的问题了!”李左车继续说道,“想要更进一步,第一点自然就是对百战内容非常了解。不说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奇才,至少也应该是能够运用自如,遇到任何情况,不求有功,但求无错的表现才行。”

    李左车这个要求可谓是非常高了。什么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求无过是什么样的严苛要求?

    事实上,对于历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上就是这个标准来看的。所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所说正奇之道,以正道,以奇合。但若是正道都不到位,所谓的以奇合不过是笑话罢了,就算能够一时奏效,也难以长久。

    这就像是武道里面的基本功和绝招杀手。

    你连基本功都不到位,正面就被人干死了,杀手锏都没机会施展好不好?

    可以说,只要能把百战给背熟了,遇到情况照着去做,基本上就正道就已经有了七八分的水平,同一层次的将领很难在各种谋略等方面对付你了。

    就像学武常说的,学打架要先学挨打。导致了这个地步,你武功的基本功已经到家了,学挨打已经学到境界了,一般交手不会中招了。

    这个时候,除非对方完全在境界上碾压,直接各种连环计强上,设计圈套把你往坑里带。不过,这种对手自然有人去对付,一般不会有问题。

    再然后,就是深造的问题了。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不是教授、传授能够办到的了。

    这个时候就是结合战例,结合实际去参悟,去探讨。不存在谁教导谁的问题了。除非是正好两个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相近,才能够照搬一些领悟给你。

    “这个就太远了。”陈平笑道,“主将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估计也要一段时间呢。到时候通过他们对古代经典战例的分析,自然也能够看出一点他对于兵法的认知。因材施教,还是相互探讨再说吧!”

    “既然如此,就先请各军的几个主将代表过来看一下,看看对应的步军、马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