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直岂有此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身在洛阳行宫的赵祯接到了呈报,怒不可遏。
虽然杨怀玉和狄咏很拼命,但是还有十几处堰口被扒开,渭河,泾河,洛水,沿岸千里,水漫堤坝,山溪汇注,洪流倾泻。河谷填平,洪水满溢,宛如一片汪洋,由于堤坝被破坏,蒲城、大荔、朝邑、淳化、泾阳、三原、渭南、华阴、潼关……多达数十州县被洪水淹没,随着大水一起冲走的还有近十万百姓,以及无数的钱财牲畜。
狂风骤雨,足足下了半个月,才终于放晴。
等到洪水过去,有些烦的淤泥厚达五尺,原来的房屋被冲毁了,农田也夷为平地,庄稼都埋在泥沙当中,十几个县绝收。
一无所有的灾民达到了上百万人,而受到灾难波及的还有几百万……可以说,这一场洪水的破坏能力,比起当初黄河决口,还要可怕。
身为君父,赵祯脑袋都大了。
“立刻停建洛阳皇宫,集中财力,救济灾民。”
赵祯立刻要下旨,这时候文彦博突然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老臣以为此举不妥。”
赵祯愣了,遇到大灾,停建工程,以灾民为重,难道还有错吗?
只怕千百年来,都是这么干的。
“陛下,老臣这里有一份王相公送来的表文。”
说着,文彦博将一份厚厚的万言书送给了赵祯。
起草这个的正是王宁安。
当他注意到这场大雨会带来几十年一遇的洪灾之后,王宁安快速思索了眼前的局面。
相比起崔家兴风作浪,最重要的是救灾,一定要自己这一方不能乱。
危机就是转机,如果能利用好了,没准还能让西北脱胎换骨呢!
作为平县奇迹的缔造者,王宁安有着不同常人的见识。
大灾之后,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农田毁坏,房屋被冲垮。
这时候想要恢复农田,重建家园,至少需要一年的光景,整整一年,朝廷都要白白拿出粮食,救济灾民。
西北身居内陆,交通不便,就算东南有粮食,想运到西北也不容易。
肯定会出现缺粮,肯定会饿死人!
现在崔家的势力还存在着,一旦他们趁机煽动百姓,裹挟上百万饥民造反,那可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皇宫不能停!
还要加快进度!
不止要修皇宫,修皇城,还要修河工!修道路!
王宁安向赵祯提议,这次出现洪水,证明之前的堤防全都不堪用。恰巧研究出了水泥,正好用来加固堤防。
王宁安建议,立刻在各州县设立水泥作坊,招募工人,日夜加紧,生产水泥,抢修堤防,同时要修整道路,让物资和粮食运进来……
大灾之年,搞大工程,大建设,滥用民力,绝对是胡作非为,离经叛道,跟千百年的经验迥然不同。
文彦博打心眼里不同意。
奈何老家伙看完建议,想法就不一样了。
大建设就要水泥,用到水泥,他老文就能赚钱!还是很多很多的钱。
文彦博还发愁,如果皇宫建完了,水泥作坊该何去何从。
现在王宁安开出了药方,文彦博立刻怦然心动。
他决定仔细研读一下王宁安的方案,看看这个小子究竟是胡说八道,还是却有高明之处……从头到尾看下来,还真别说,让文彦博读出了很深的体会。
王宁安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招募了工人之后,一定要如数付给工钱,不能低于平时的七成。
“陛下,老臣以为,工人做工,拿到了工钱,就能养活家人,而且工人有了钱,就能购买粮食,布匹,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商人见到有利可图,就会不计代价,贩运货物到西北,朝廷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动员所有的商人,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要想让商人出力,不是下几道命令,喊一喊就行的,必须有利可图……付给工人工钱,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只是朝廷的负担会重许多。”
……
王宁安很早就研究过,因为朝廷征税能力低下,货币税收太少,所以历代每逢大工程,就要征用百姓,无偿劳动,严重损害民力,很多人活活累死!
因此民怨沸腾,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只是传了二世,都是因为大工程透支民力,造成百姓起义,国家垮台。
很多士人都责骂秦朝和隋朝暴虐,并且以此为教训,告诉后世皇帝,要爱惜民力,不要大兴土木,要于民休息……当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秦朝的长城,还是隋朝的大运河,全都泽被苍生,造福千年,后世历代都承袭这两朝的遗泽。
而且,到了后世,经济学家告诉世人,遇到了经济危机,要扩大财政支出,以工代赈,能提振经济,走出危机……
王宁安仔细思索过,究竟谁对谁错,同样大修工程,有人亡国了,有人强国了,差别出在哪里?
经过反复思考,王宁安还真得出了结论,关键就是古代的财政水平太差了,靠着强制手段,逼迫老百姓服役,荒废农事,以致土地荒芜,民生困难,老百姓无以为继,不得不造反。
可后世则不同,由于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修建大工程,是靠着经济手段,采购物资花钱,雇佣工人花钱,商人和工匠有利可图,没有损害百姓,相反还拉动了产业,刺激经济前进……
既然想通了,王宁安就对症下药。
在大宋搞以工代赈,必须货币跟上,必须靠经济手段,而不能靠强制命令!
说起来也是幸运,王宁安身在财政能力最强的大宋,而且他又花了大力气创建皇家银行,解决钱荒。如果在别的朝代,根本想都不要想了。
更幸运的是王宁安还遇到了很支持他的皇帝,以及一个钻进钱眼的文彦博!
有时候真的不能鄙视小人,君子以道德作为动力,而小人以利益作为动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利益远比道德有力多了。
文彦博研究了王宁安的策略之后,又找来儿子文及甫,他们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了办法。
“陛下,老臣以为,朝廷岁入有限,且连年亏空,为了救济西北水灾,最多拿出300万贯,其余的资金,必须地方筹措,要想按照王相公的建议,大建工程,没有3000万贯,是断然行不通的。”
赵祯揉了揉脑门,“文相公,缺口这么大,怎么才能凑齐?”
“陛下,此次西北遭遇前所未有的洪灾,就该动员西北的力量,解决灾荒。老臣提议,立刻组建西京银行,为所有大工程提供资金担保!”
说到这里,文彦博的心脏几乎都跳出来了,王宁安靠着什么叱咤风云,可以和政事堂对着干,还不是皇家银行吗?
执掌皇家银行,他甚至有财相的名号,比起三司使还要威风,
如果顺利组建西京银行,那么他老文手上也有了一柄倚天神剑!
看谁不顺眼,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赵祯默默听着,文彦博的提议,若有所思。
皇帝心怀天下,绝不会像文彦博那样,一心盯着自己的利益。
想了许久,赵祯才说道:“文相公,西京银行可以组建,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这样吧,朕让曹佾从皇家银行抽调一批人员,另外再让皇家银行提供1200万贯优惠贷款,这样朝廷和皇家银行一共出1500万贯,西北地方出1500万贯,如果不够,以后再追加。文相公,你意下如何?”
文彦博愣了一下,他当然想吃独食,可实力有限,面对着赵祯看穿一切的目光,只能把想法藏在肚子里。
就这样,西京银行横空出世了……
“危机就是转机,这话还真有道理!”
文彦博的心都要开花了,过去的日子,他们父子一直处心积虑,为了这个银行奔走,真是想不到,这么快就能成功。只怕崔家也想不到,竟然帮了老夫的大忙!
只是文彦博很快遇到了麻烦,洛阳的大商人普遍保守,听说要给各种大工程提供资金,许多人都摇头了,甚至原来想要参股的,也打了退堂鼓。
就在这时候,有一群人赶到了洛阳,他们正是六艺的学生,在光复幽州之后,赵祯下诏改元嘉佑,明年就是嘉佑二年,惯例的科举之年,大苏,二苏,章敦,吕惠卿,曾布,章衡……这一帮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准备在科场一试身手。
,请用搜索引擎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第470章 皇帝的鸿门宴()
已经贵为太子师的苏老泉,曾经在酒后说了一句,假如年轻20岁,恨不能成为六艺学生!
当爹的都嫉妒幸运的儿子!
创办六艺学堂的时候,就集中了当世的名师,鸿儒,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晏殊,任何一个拿出去,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
一个学校要想成功,光有名师还不够,还必须有出色的办学精神,王宁安定下了两条,一曰知行合一,一曰兼容并蓄。
丫的无耻剽窃了最知名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还不惜巨资,倾其所有,这么多年的投入,早就超过了上千万贯。
历届的六艺学生,能进入平县实习,能跑到京城历练,还没考科举,就在金殿上和状元较量,深得皇帝欣赏,这不,光复幽州,这帮小子又都凑热闹去了。
领兵打战,重修长城,筹备学校,分田分地……里里外外,什么都干过了。
不到十年的时间,前一半学习,后一半参与各种大事,他们得到的历练,外放一个知府都差不多了。
尤其是章敦和吕惠卿,作为王宁安政治才能最强的两个学生,出使过异国,立过大功,如果不是王宁安压着,早就能入仕为官,而且职位还不低了。
当然了,王宁安这么干也是为了他们着想,王宁安的出身决定了他怎么努力,也无法融入士人的圈子,索性不跟他们掺和。这些学生则不同,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文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走文官的道路,从科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才稳妥。
王宁安的成功没人能复制,学生们还是按部就班好!
王宁安离开幽州几个月的时间,吕惠卿和章敦他们都忙碌异常,配合欧阳修,处理幽州复杂的事务。
先是打退了契丹的攻击,而后抢修长城,建立起牢固的防线,又将土地田产彻底分给百姓,大宋在幽州站稳了脚跟。
而且根据吕惠卿的提议,将幽州的契丹人也分开了,原来的上层贵族全都处置,发配到渤海国,还有更多的部族,甚至是奴隶。
吕惠卿建议,分给他们土地,牛羊,像普通汉人一样对待,还征召他们进入军中。
最初大家还怀疑,这些人会不会忠于大宋!
可是当他们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牧场和牛羊,简直疯了!
事实证明,这些士兵表现极为突出,他们甚至几次越过长城,去袭扰契丹各部,把他们驱离长城一线。
为了保护自己的牧场和牛羊,数以百计的契丹战士英勇殉国。
欧阳修在黄帝庙为了这些战死的契丹将士举行盛大的公祭。
入则华夏,出则夷狄!
凡是认同中华,为了脚下土地浴血奋战,都是炎黄子孙,汉家儿郎!
中华能成其博大,靠的就是宽广的胸怀。
最郁闷的人就要数耶律重元了,他们契丹人经营幽州一百多年,结果不到一年的光景,汉人全都变回了宋人不说,还拐走了好几万契丹人!
娘的,不带这么玩的!
继续同化下去,朕这个皇帝都要去炎黄神庙磕头了……
幽州的局势稳定下来,学生们终于能卸下千斤重担,急匆匆赶到了洛阳。
赵祯圣驾在洛阳,明年就是科举之年,哪管他们满肚子学问,自信十足,也不能掉以轻心,该做的准备,还是不能马虎。
谁知道到了洛阳,他们才知道,敢情西北比幽州还热闹。
先是和西夏开战,接着闹食盐危机,还没结束呢,又来了一场暴雨,卷走了十万人……大苏都傻了,不停腹诽,“姐夫啊姐夫,怎么你走到哪,哪都是麻烦啊!你丫的是不是灾星转世啊?”
当然了,大苏只敢这么想想,其他的那些都是王宁安的铁杆,就算他是王宁安的小舅子,敢对先生不敬,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诸位学弟。”文及甫对着他们十分客气,“我爹想请大家过府一叙。”
文彦博要找大家伙?
老东西不会没安好心吧?大苏的眼睛叽里咕噜乱转,没等他说话,吕惠卿已经替大家答应。
“烦请转告文相公,我等立刻就去。”
文及甫走后,大苏一把揪住了吕惠卿的脖领子。
“喂,不会是鸿门宴吧?我怎么记得是姐夫把老文弄到了洛阳啊!姐夫还说过,他在官场上,最忌惮的有三个人,韩琦、文彦博、富弼,老文可是排第二啊!”
他说完,连兄弟苏二都跟着笑了,仿佛看白痴一样。
“怎么?我说的不对?”大苏气鼓鼓道。
章敦拍着苏轼的肩头,“子瞻兄,你不知道,先生早就抛出了水泥之利,把老文给拉下水了?”
“啊?还有这事?”
一旁的韩宗武突然插话道:“子瞻躲在温柔乡里,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了!”
他这一句话,立刻惹来大家的狂笑!
在去岁,苏八娘出嫁之后,苏老泉终于给大儿子的婚事办了,娶的是四川老乡,大儒王方之女,名叫王弗。
值得一提的是王方是中岩书院的名师,在蜀中声望极高。
王方办学,借鉴了许多六艺的经验,作为老乡,苏老泉毫无保留,还促成了两方学生和老师交换,取长补短。
王方曾经带着家人到六艺讲学,苏轼就是那时候结识了王弗。
六艺学堂,血气方刚的少年郎不少,王弗才情过人,容貌无双,性情温婉娴熟,是一大帮年轻人的女神。
别看苏轼别的事情不灵光,谈情说爱绝对是头一份,愣是把王姑娘哄得心花怒放,两个人山盟海誓,情深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