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逢甘霖,一经雨露的滋润,就再也离不开了。
也许,还有那根定海神针的功劳,不过,武后对薛和尚的宠爱却是不经的事实。
可是,再美的花儿也有厌倦的时刻,吃够了盛宴,心里总想着换点小菜开开胃口。
而人心也如此,武后对于薛和尚那粗鲁且卖力的耕耘渐渐的厌了倦了,也许是她随着年纪渐大,已不堪粗暴地跶伐,而转而寻求温柔的刺激。
武后不经意间的改变并没有瞒过她的“枕边人”,因为她已经不大招薛和尚侍寝了,即使偶尔为之,在床榻之间也是敷衍居多,不再那么痴迷和激情洋溢。
宫中曾有传言,武后之所以如此冷淡了薛和尚,是因为又看上了一个中年太医,有了新的小菜,正急于品尝不同的口味。
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是宫中的事情。
宫阙九重,重门紧锁,看上去幽深如海,不见天日,不过,其中也生活着很多人。
除了大大小小的主子,还有内侍、宫娥和侍卫,以及经常进进出出的太医等,总数过万。
这人多嘴杂,又如何能够保守秘密?或是无心之失,或是以钱财置换,或是提前为自己找一条后路,甚至有些人本就是宫外某一方势力的眼线和暗子
总之,武后和太医之间的故事,让“有心人”薛和尚知道了。
薛和尚得知这个秘密以后,心有不甘,不想失去到手的荣华富贵,但却也没有因此而失去了理智,莽撞地拿自己个这颗卵去碰武后心头的顽石。
他虽非智者,也没读过什么书,不过,多年混迹街头的经历还是让他懂得了如何察言观色的本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神仙说神话”,对于这个街头卖艺者必备的技能,他更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他明白自身的短板,无非就是出身、粗鲁、没学问,可知道了又如何?出身天注定,并非是他的过错,而且,武后也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让他遗弃了冯小宝的本名,抹去了他的过往痕迹,并强逼河东薛氏接纳了他,改名薛怀义,成了薛驸马的族叔。
不过,出身可以改,名字也可以换,可任武后掌控了天下权柄,也无法改变他粗鲁的性子,更加没有办法凭空给他添加一肚子学问。
薛和尚没有学问,做不了锦绣文章,但市井中也有一些特殊技能,如今正好对武后使用,投其所好,重新回到武后的榻上。
武后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
北门学士没有干成的大事,却让市井出身的薛和尚给办到了,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
薛和尚以白马寺方丈的身份,颁下法旨,强行召集一大帮子和尚,云集神都,将佛门的经典都翻烂了,就为了在浩瀚如海的佛经中找到一个为武后登基称帝的依据。
这些和尚可不是薛怀义那般的假和尚,俱都是天下有数的大德高僧,且多为天下各大寺院的主持,自幼出家,一心向佛,堪称佛门的中流砥柱。
他们本来对薛和尚颇为不齿,即便是有白马寺方丈这个身份在,也没打算奉所谓的“法旨”进京,陪那花和尚瞎胡闹。
只是,在他们得知薛和尚的打算之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一个个屁颠屁颠地跑到了神都,纷纷表示要替薛师出死力。
他们之所以前鞠而后恭,并非是薛和尚王霸之气一震,让他们为之膜拜,甘为驱使。
那么,是为了什么呢?
第275章 大云经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以身体为进阶资本的薛和尚,还不足以让一群佛门大德言听计从,纳头便拜,奉其为天下佛门都领袖。
在他们的眼里,像薛和尚这种改名换姓、数典忘祖,且以身伺候武后这样一个老妇的人,其形象还不如温柔坊中的乐子,都是钱财惹的祸,哪里谈不上半点敬重?
他们之所以听从了薛和尚的召唤,忍辱负重,纷纷赴赶神都,听一个野和尚吆三喝四,完全是看在武后的面子上,实则跟薛和尚一文钱关系都没有。
这些老家伙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看够了世间的风云变幻,其目的无非是想借此机会登堂入室,博得武后的欢心,从而换得武后对佛门的大力支持。
如今之中土,道与佛两立,其余的零零碎碎诸教派,诸如那摩尼、拜火之流不过是一小撮胡子的坚持,难入汉室苗裔的法眼,均为小道耳,不足道哉。
自佛门东渡、传入中土以来,天下就成了道与佛两立的局面,道消佛涨,道涨佛消,几经起伏,其间的心酸不足为外人言说。
昔日,释迦本出于道门,是海外道门传承一弟子,但却质疑道门传承的思想,于菩提树下枯坐数年,终究悟出了自己的法,从而自立门户,另立了佛门,并在其后传入了中土。
佛门东渡进入中土以来,虽不得士大夫之喜好,更加为世内世外诸传承所抵触,但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适逢其会,从而在某些奇葩的帝王扶持下,广为传播,大造庙宇,其后更是几度沉浮,沧桑阅尽,并拥有了无数的信众。
不过,佛门之兴盛看似繁华,实则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声爆响,刹那间的绚烂以后,就是一切归零的时候,难以长久。
自大唐帝国建立以来,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皇家、朝堂和江湖,达成了某种默契,全都一门心思地在排挤佛门,恨不得将其连根拔起,尽皆铲除。
自高祖以将,历经太宗、高宗以及当今皇帝三朝,佛门一直都遭到大唐国教道教的打压,从而处境艰难,且难以为继。
而今,随着武后权利之心的膨胀,时刻都在想着欲取李唐而代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么,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可能继续尊崇道教。
而纵观历史,那个王朝都离不开宗教的支持,秦汉如此,前隋也如此,李唐天下就更加不要说了,那么,武后的新朝何能例外?
而今,武后欲破旧除新,扫清李唐遗留下的成规,就必须借助另一方大势力。
这样一来,佛门就有了中兴的机会,假以时日,卷土重来,也并非是痴人说梦。
佛门大德和武后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协议。
所谓的历史往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巧合的累计和堆积,如同那大浪淘沙,一浪又一浪,待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沙滩之上留下的那一星半点靓丽的贝壳就组成了一段段历史。
世事无常,难以预料!
一饮一啄,皆有定数!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巧合堆积而成。
正如此番薛怀义为了自救,不甘心失去武后的宠幸,从而异想天开地召集天下大德高僧前来神都一样。
此番巧合的是,还真让他们给找到了依据,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若是让那些已身居黄泉之下,亦或是被囚禁从而苟延残喘、心灰意冷的“北门学士”知道,不知其作何感谢、会不会突然发飙、如那屈子般愤而做出一曲天问?
这些和尚还真不简单,不仅断章取义凭空捏造出武后登基称帝的证据,并以此为根源生生泡制出了一本大云经疏,成了武后称帝最有力的证据。
根据这本经疏的记载,武后本是世界之主弥勒转世于东方世界,今世化为女身,当为天下主,以此身应对无量量劫。
武后这个新的身份可真够牛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震惊了满朝的文武、天下的生民,以及古往今来的生魂。
你李唐不是号称为老子后裔、神灵子嗣吗?呵呵,算个毬?!老娘可是佛陀弥勒转世,真佛再生,降临当世,试问谁更牛?
神之子嗣对佛陀本人,其斑驳不堪的身份很明显是不够看。
先不管武后心中信不信佛门教义,只要是为了建立她心中的千秋大业,对于一切有利的因素,她都会捏着鼻子认可。
自此,道消佛涨,随着武后登基称帝,建立大周王朝,道教日渐式微,而佛门却因此大兴,引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就是接下来即将来临的大世,从某种意思来说,也是一个乱世。
武后的以周代唐,虽没有大兴刀兵,但是,其间的过程同样充满了血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眼前如日中天的道门在大明的时候竟然衰落成那个样子,很可能就是此时节武后尊佛抑道、大肆打压道门所造成的。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佛门借助武后的名头,同世间某种黑暗的力量勾结在一起,对道门实施雷霆一击,将道门大部分力量剿灭殆尽,从而造就了道门日渐式微,逐渐零落的结局。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大世中,隐藏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多少潜伏在阴暗之地的魑魅魍魉都将登场,演绎一个极度危险的大时代。
此情此景,已经颠覆了赵无敌的认知,超过了他记忆之中的历史记载。
面对接下来的这个陌生而又充满凶险的大时代,他茫然了,不知所措,也不知该如何应对,那么,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面对未知的大恐怖,他选择了低调和冷眼旁观。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以及所在乎的人,他不想过早介入这段纷争之中,不想成为那出头鸟被人当作靶子打,也不想做弄潮儿,与那滔天巨浪压上整个身家。
“彼可取而代之!”
昔日,眼见着帝王出行之威严,项羽曾说过这几个字,据闻本朝故秦王李世民也曾如是想过,就连当今之武后,也不例外。
第276章 坑师父的徒弟()
彼可取而代之!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其间所蕴含的是何等的胆气和野心?
野心这玩意儿就如同野草的种子,且是有毒性的那种,一旦遇到些许雨露的滋润,立马就会生根发芽,继而疯长,将整个心田都给覆盖,挡都挡不住。
一旦心田被占满,却不会因此而满足和停止,依然疯长、直到将心田撑破,朝整个世界蔓延。
赵无敌却没有这个想法,野心的种子还未发芽就已经被他给碾碎。逐鹿中原不是他的所求,王霸天下也不是他的梦想,也许,这个世界太小,容纳不下他那颗一心向道的心。
在接下来的大世中,他不想凭借所谓的“先知记忆”去逐鹿天下,只想躲在漩涡外,陪着家人慢慢终老。
也许,他心中的牵绊始终都无法放下,总想着窥测一下那传说中的境界。他之所以做如是想,不在乎心有执念,想看看能不能再一次跨越、回到前世,看一看自己在大明的亲人。
不想做帝王,不能入江湖,赵无敌接下来的路,又该何去何从?
其实,对于以后的路怎么走,他心中已经有所决断,只不过是无人可以诉说罢了。
生而为军人,一世为军人!
他从前身所继承的这个身份无法改变,那么,不妨就从军中做起,以军功博取一个功名和出身,但却不能进入朝堂之核心。
在赵无敌看来,中唐以后所设立的节度使一职最适合。
节度使,独霸一方,位高权重,总领一地之军政大权,要兵有兵,要钱粮有钱粮,不啻于一方之土皇帝,对朝堂阳奉阴违,何其快活?
可如今是初唐末年,离原先历史中的唐明皇李隆基设立节度使一职还有好几十年时间,更别提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时代。
不过,赵无敌还真是这么想的,那就是在军中窃取高位,但又不在朝堂任职,哪怕是赋闲在地方,得一闲职“混吃等死”。
综合其所思所想,不在乎两个字:“潜伏”。
龙潜于九地之下,一朝遭遇风云,立马飞上苍穹,笑傲乾坤。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么干的,潜邸多年,一超得意,立马风生水起,一路凯歌,最后将他侄子朱允炆给干掉,自己做了江山。
赵无敌虽然无意于江山,但也没有归隐山林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的打算。
他如今在朔方先后放了两把火,烧死了近十万突厥铁骑,从而立下了不世之功勋,貌似前途不可限量,进入朝堂出将入相指日可待。
不过,若是想想他的出身和年纪,就可以推测到、在不久的将来,朝廷对北地诸将、尤其是朔方将士的大封赏中,赵无敌将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步。
不出意外的话,朝廷对他的封赏将以钱财和土地为主,顶着天儿再给他加一个爵位,至于官职
就冲他这年纪,也就是升个几级,到校尉、亦或是杂号将军也就到顶了,至于更高的,想都别想。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你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娃子,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寒门子弟,若是着绯服紫,高居庙堂之上,让那么世家出身的宰相们情何以堪?
这样也好,对于接下来的乱世,赵无敌本就不想过早地搅和进去,一心只想着潜伏身影,一家子人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他身在军中,已被打上了军伍的烙印,根本就无法抽身而退。至于江湖,想想就好,离他太远,也不可能进入其中。
他经过赵柔伊一番开导,总算是想通了一些道理,身在大唐,就要按照大唐的规矩办事。
这样一来,他也就不再纠结于星乐小丫头的拜师,乐呵呵地一伸手将早就不耐烦的小丫头给扶起。
小丫头揉着发麻发酸又有点疼的膝盖,可怜巴巴地道:“叔叔师父,星乐的腿好难受,你可要好好补偿人家。”
“这个”赵无敌沉吟起来,无言以对,还真给小丫头给难倒了。
他可是两世为人,真实的阅历可不是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曾闯荡大明江湖数年,且为人夫、为人父,又如何能不明白星乐小丫头的暗示?
一般情况下,徒弟拜师,可是一件大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敷衍了事。
拜师的过程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其间的礼仪,自古至今,直到赵无敌前世所在的大明,都大同小异,没啥太大的变化。
首先是徒弟奉上束脩,然后叩头行礼,再然后,做师父的就要装那啥的来几句,顺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