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崛起164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 第3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人均是一愣,那可是杨廷麟啊,当朝首辅!真能将他拉下马吗?

    何胜小心道:“黄大人,可恐怕不容易办到吧……”

    “何大人,纳粮可是犯了众怒之事!他杨廷麟不过一个人而已,别的不说,仅我吏部同僚给他些白眼,这朝政就要难以为继!”

    “对!前几日朝会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除了已经调去湖广那几个,朝臣们无不激烈反对纳粮。”

    “届时杨阁老就算再有威望,他一个人又怎能压服数百朝臣?!”

    黄景昉见还有两人面带犹豫之色,不禁冷声道:“此事到了如今,已不止纳粮这么简单了。当今天子极为强势,此次他逆满朝臣工之意施令,我们若抵挡不住,恐怕往后便是太祖、成祖朝时候的情形了。”

    他扫视众人一周,“若使纳粮之事作罢,往后却如神宗时一般。何去何从,还请诸位细思。”

    几人听了这话,当即都显出凝重之色。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那都是一言九鼎的主,朝中谁敢撄其锋?朝臣无不活得战战兢兢,稍有行止查错,轻则罢官,重则掉脑袋。

    而神宗便是万历皇帝。他“争国本”,最后却向朝臣们低头,又常年不上朝,那会儿的大明可是官员士大夫们的天下,何其安逸。

    终于,还有些犹豫的两人目光坚定起来,齐声道:“好!我们听黄大人的!”

    两日后。

    朝会。

    首先自然是北伐备战之事,这是国家大义,谁也不敢怠慢。

    随后,朱琳渼笑眯眯地将曾剑、徐尔路、姚启圣、方以智等自愿缴税的官员夸奖一番,连同唐宪、范良进等人也都带上了。

    他一番话说完,当即就有朝臣“例行”反对,理由还是先前那一套,“成例不宜擅改”“清单、丈量田亩影响北伐”“日后徐徐图之”等等。不过站出来的人明显比数日前少了很多,看来一连串的“胡萝卜和大棒”还是有些功效的。

    便在此时,刑部郎中何胜却站了出来,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奏。杨阁老数日前未与吏部商议,便急调户部员外郎于永蔚往湖广任职。于大人原先负有督调广德粮草之责,事出突然,以至数千石粮草被延误三天。臣以为,杨阁老此举甚为不当。”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这何大人是疯了?竟敢对杨首辅发难?!

    但众人立刻便想到,传闻杨廷麟亲自将侯茂义、安玉才等反对纳粮的人调去了靖州之类的鬼地方。

    看来,有人要对“纳粮派”动手了!

    果然,又有人出列道:“臣也有本奏。去年腊月,杨阁老违制将云南布政使司都照龚熙乾调入大理寺……”

    “陛下,安玉才安大人素有腿疾,如何能任临口通判?杨阁老此番调派恐大为不妥……”

    “臣有本奏……”

    杨廷麟苦不堪言,站在一旁也无以反驳,心中只盼着天子能说一句“这些人调去湖广是朕的意思”。

    然而,朱琳渼却只是摆手道:“啊,这些稍后再说。我这儿还有件要紧事。”

    他望向文华殿前的朝臣们,朗声道:“户部理商司近来所承事务极多,又负重则。故而朕决定,即日起改理商司为商部,与吏部、户部等其他七部平齐,设大明第八部。

    “由原理商司郎中黄宗羲暂任商部尚书。着内阁、吏部、户部尽快施行。”

    朝中诸臣皆是一愣,虽说设商部之事早有传闻,但为何此时突然就冒了出来?

    杨廷麟、张沧海以及一应内阁大佬忙出班揖手,“臣,遵旨。”

第七百一十九章 楼歪了() 
黄景昉闻言心中一动,皇帝是要有大举措了,好事儿啊!自己正可纠集朝臣掣肘此事,只要天子不在收税的事情上让步,就不能让这商部顺利建起来。

    他向几名“抗税派”挑头的人使了个眼色,清了清嗓子,正要站出来反对,却见天子冲他这边一指,“旁的事儿等会儿再说。”

    而后朱琳渼转望向众朝臣,“除了商部,另还有项重要国策。

    “湖广之地动荡已久,急需有人勤以治理。然,湖广占地极广,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距楚西南足有千里之遥,不利政令畅达。

    “朕思虑良久,决定将湖广宣承布政使司分为两部分。

    “以洞庭湖及长江为界。以北,武昌为治所,改名为湖北。南,以长沙为治所,改名为湖南。

    “此后,两个布政使司各署一地,就近治理,政令上传下达便捷。更易于原湖广之地休养生息,尽早恢复元气。”

    湖广作为一个省,面积确实太大了。纵然分为湖南和湖北,各自也都不比江西、福建等省面积小。

    拆分之后,中原地带少了一个庞然大物,也更能避免何腾蛟这种尾大不掉的总督出现。

    正好眼下湖广刚收归朝廷,现在进行拆分,地方上的阻力也是最小的。

    朱琳渼没等朝臣们反应过来,又对杨廷麟道:“这商部以及分出来的湖南布政使司都需要大量属员,着吏部将新增官职整理报给朕。”

    杨廷麟还在云里雾里,忙道:“臣、臣遵旨。”

    朱琳渼故意提高了音量道:“杨阁老,商部和湖南加起来,当需要二三百名官员吧?”

    杨廷麟终于反应过来了,皇上这是要画张大饼放在朝臣面前啊!

    他从方才黄景昉等人的态度以及看出来,这些人是准备将自己当做“纳粮派”的首脑攻讦了。

    经过侯茂义、安玉才被下放到偏远山区之事,他现在已经被牢牢地绑在了皇帝征税的大车上,如果不能顺利渡过这一关,恐怕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到这儿为止了。

    他立刻“顺杆爬”道:“回皇上,臣粗算,两处加起来,至少需要三百以上的官员,甚至四百。”

    商部虽然用不了太多的人,但湖南可是新成立了一个省,面积七百多万倾,上上下下没有二百多官员哪里管得过来?

    杨廷麟话音一落,朝廷上立刻交头接耳起来。

    就在刚才的瞬间,出现了三百多近四百个有品阶的实缺!要知道,这里面大多是商部和宣承布政使司的官职,品阶可都不低!

    不说那些原本就一心向上爬的朝臣大为动意,就连已经爬不动的、年龄大的人,也要为自己子侄考虑。最不济的也想给自己门生、故吏谋个前途,以提高自己在朝中势力。

    总之,文华殿前,几乎所有人的心都变得极为炙热,盘算着如何在这数百官位的饕餮盛宴中多分得一杯羹。

    黄景昉准备了一整要在今日朝会发难,却愕然发现“楼被带歪了”

    他焦急地向“抗税派”盟友使眼色,却无奈那些人多在低声商议,或是凝神思忖,根本没工夫搭理他。

    他正气得直跺脚,却见天子挥袖离去,马文晟随后拉长了声音喊道:“退朝——”

    他急忙去找那日与他密议的几名朝臣,“张大人,今日事出突然,咱们改日再行”

    那人心中正在思索如何给自家老三谋个缺,对付道:“啊,黄大人,下官还有急事,先告辞了。”

    “那个,金大人,你看诶,怎么走了?海大人”

    黄景昉转了一圈,却是一个人也没拉住,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家去了。

    而众朝臣出了紫禁城后,大多三三两两地凑在了一起,话题自然是那三四百个实缺要如何分配。

    “这吏部的关系可一定要走!”

    “胡大人,您与吏部郎中宋大人相熟,可要帮兄弟们一把!”

    “好说,好说。”

    “只是估计现在吏部的大门都要被踩破了,我们是不是去找找商部黄部堂?”

    另有人道:“几位兄台,你们可是忘了钱澄之、唐宪等人,他们不是刚才补了湖广的缺吗?”

    他这话一出,席间的几人皆是眼前一亮,对啊!这几十个人是怎么去的湖广?上表自愿纳粮啊!

    一年也就缴个百余两,家里地多的顶大也就四五百两,自己去吏部送个礼怎么也得千两起手吧。相比起来,上表交税,取悦了皇帝,还能争一份实缺,简直不要太划算!

    朝中有上千大员,可就三四百个缺,动手要快才行!

    众人皆是一般心思,当下哪儿还有兴趣喝酒,都扔了筷子,匆匆回家拟奏疏去了。

    当天酉时未到,文渊阁的案上便已经堆了几摞及胸高的奏章。负责分拣的十几名内阁属官简直要忙疯了,到后来也不再细看内容,专门取来三口缸,扫一眼奏章,喊声“请纳粮”,扔进缸里。

    是夜,杨廷麟依皇上所召入宫,倒是没带那三口缸,只摘抄了一份名册装在身上。

    那厚厚的册子里的名字,几乎涵盖了所有南京有资格上表的官员。

    

第七百二十章 秋后算账() 
朱琳渼扫了眼那长长的名册,对杨廷麟道:“杨阁老,上表自愿交税的人有……啊,不,你就说有多少人没上表吧。”

    杨廷麟忙道:“回皇上,朝中七成的官员都在这上面了。没上表的只有不足三成。”

    到底如黄景昉那般对抗税之事“有理想有抱负”的朝臣还是有一些的,另有不少脑子暂时还没转过弯的或是动作迟缓的人。

    对此朱琳渼倒也不意外,毕竟七成已经足够了。

    他将一张名单递给杨廷麟,“这是我拟的商部属员,你看看上面的人是否有没自请纳粮的。”

    杨廷麟恭敬接过来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商部左侍郎,陈确。商部右侍郎,朱之瑜。商部郎中……

    从三品侍郎一直到九品的检库大使都列出了人选,一共八十九名。

    他哪里记得清数百自请纳粮的朝臣,无奈讨回上表官员的名册一一对照,最终发现皇帝选的商部属员只有两人未在其中。

    朱琳渼遂将那两人名字勾去,吩咐杨廷麟道:“明日在午门外张榜公布商部属员名单。啊,一天只公布二十五人。对了,记得在旁边另张榜称赞他们主动纳粮之事。”

    杨廷麟虽不清楚为何不全部公示出来,但皇上怎么交代自己就怎么做,当下揖道:“臣,遵旨。”

    “还有,这个黄景昉近来上蹿下跳,把他调去做太常寺卿吧。吏部右侍郎由曾剑暂任。”

    杨廷麟先应了声,“臣遵旨。”而后又有些迟疑道,“陛下,骤然贬谪重臣,若没个由头,恐怕……”

    太常寺卿虽然也是三品,但只是个管祭祀之类的冷衙门,从大权在握的吏部调到这里,已是贬了不止一级。

    朱琳渼冷声道:“近来吏部事务极为繁忙,黄大人年事已高,不堪辛劳。”

    堂堂大明天子,贬一两个朝臣还要在这啰嗦!

    杨廷麟缩了缩脖子,忙道:“臣,明白了。”

    次日虽无朝会,但午门外却是极为热闹。

    一共二十五人,或升迁,或补缺,赫然成为新设商部的大员。而十步之外便是内阁赞扬他们自请纳粮的揭帖。

    此时便是头猪也该明白这其中的关系了。

    除了少数抗税死硬派,昨日还未上表的官员都匆忙赶回家写奏疏去了。

    到下午,随着黄景昉黄大人因身体不适,被调去太常寺的消息又在南京官场中传开,顿时,死硬派开始人心惶惶。

    他们先前是仗着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纳税的势头,才敢和皇帝“正面交锋”。此时眼看才几天工夫便大势已去,连吏部右侍郎这样的重臣被贬都没人出声声援,他们哪儿还敢继续刚下去?

    不就是一年几百两银子吗?老子又不是交不起!

    当下,前几日与黄景昉密议抗税的那些人也都提笔上书,大言依律纳税利国利民,自己坚决支持朝廷决定。

    又一日后,午门外又公布了二十五名新晋商部大员的名单。

    第三天,又是二十五名……

    朝臣们眼瞅着实缺一天天减少,心里皆是大急。

    “李大人,你说为何是这些人得以高升?”

    “这下官也不清楚啊,或是他们自请纳粮的态度更诚恳?”

    “那我们再次上表?”

    “只有试试了……”

    大部分朝臣此时的目光都集中在纳粮之上,陷入了思维定式,却没想到商部这些职位乃是朱琳渼按官员能力分配下去的。当然,你若是继续抗税,这大好前程可就要换给别人了。

    这股自愿纳税的风潮很快向南直隶以外的地区蔓延。浙江、广西、福京等地的官员们也开始加入“抢湖南实缺”的行动中,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地方官升迁湖南。

    随着时间推移,“争抢”进入白热化,有头脑灵活的人开始自请取消免税额度,愿将名下所有产业都依律纳税。

    这些人很快上了“表彰榜”,其中一部分如愿获得晋升或是补了缺。

    其他人立刻有样学样,每天全国各地的奏疏塞得文渊阁连转身都非常困难,一些内阁属员不得不搬到走廊上办公……

    很快,湖南的实缺已派出了一百有余,吏部依照朱琳渼吩咐,开始改为每天公布十个名额。

    同时,内阁临时增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官员考核,由新晋吏部右侍郎曾剑全权负责。

    吏部的考核官刚走过了几个州府,便有人传出消息,没有上表自请纳粮的人,所获考评评语可都不怎样。

    虽然没人明说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但谁愿意冒这个风险?写封奏疏又不费什么力气。

    至北伐前夕,绝大多数的官员均已表态愿意交税了,其中至少有一半连那几百上千亩的免税额度都不要了。

    朱琳渼听完杨廷麟汇报的各地请纳粮的情况,不禁满意点头,前后才二十来天工夫,便由“众志成城”地抗税变为争先恐后地交税。

    他又将一份名单交给杨廷麟,“这些是此次带头抗税之人。只待北伐既成,便将他们逐批贬黜,待参。”

    杨廷麟看了眼名单,当下便是一震,足足一百四十多人!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不久后朝堂上那片腥风血雨,忙恭敬应道:“臣,领旨。”心中却暗自庆幸,好在此番最终选择站在了天子一边,否则这纸上恐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