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话间正有店小二进来上菜,笑着顺口道:“客官数错了,仅最北侧有两处船台,东面那两个是晒料场。”
朱琳渼皱了皱眉,问道:“龙江历来是大明最大的船厂,怎会仅有两座船台?”
“客官不是本地人吧?”店小二道,“原本是四座船台,鞑子占据南京之后便停停拨了船厂的例银,船台便逐渐荒废了。北侧那两个小船台靠着造些渔船才得以留存。”
“原来如此。”朱琳渼闻言微微点头,建虏自诩弓马无敌,素来不重视水战,加之造船极耗费银两,他们大肆克扣船厂经费倒也不奇怪。
不过自钱塘水战以来,建虏在大明水师面前接连吃亏,也算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当初他们若是令龙江船厂开足马力造战船,可想见大明的北伐之途定会比现在困难百倍。
那店小二见他似乎很有兴趣,便指着船厂南侧,殷勤道:“客官您往那儿瞧。对,就那几块三十来丈,不长草木的荒地。小的听太爷爷说,那边才是龙江船厂的大船台,嘉靖年间就是在那里造的封舟。据说当年的封舟有二十多丈长,船帆遮天,直如山岳一般。
封舟?朱琳渼心中一动,这封舟乃是大明为册封琉球而专门建造的,就是为了彰显天朝威仪,故而造得极为庞大、奢华。按照尺寸估算,这船的排水量怕在千吨以上。
他下意识便道:“为何会荒废成这样?”
店小二笑道:“还不是因为禁海了呗,都荒置七八十年了,如今就剩个轮廓可见。要说起来,”他又指向更南面的一片村落,“那村子下面也曾是个船台,不过那都是永乐年间的事儿了,更是荒废百年以上。”
朱琳渼望向那小村落,确实能隐约看出是建在块五六十丈见方的地基之上。他旋即想起小二刚才说的“永乐”二字,心中立时冒出了一个词——郑和下西洋。
果然,店小二接道:“据说当年三宝公公所驾的大宝船即是在那里建造的,说起宝船来,那个头……”
忽闻楼下有人扯着嗓子高喊:“石泉,你小子跑哪儿偷懒去了?”
“呀!掌柜的叫我,客官慢慢吃,小的告辞。”
那店伙计离去,朱琳渼的思绪却仍在宝船之上。永乐年间大明便能建造两千吨的宝船,几乎雄于世界造船巅峰,但到嘉靖年间就只能造千吨的封船了,再到如今,若非自己这个后来者一力推动,大明连造些五百吨的船都颇为费劲。
不过百余年而已,大明便从东方的海上霸主一路沉沦如斯。
这简直就是一场悲剧!他望着已十不存一的龙江船厂,心中暗道,眼前这所曾为大明谱写过传奇的船厂,一定不能让它就这么毁了!
若能让龙江船厂恢复到永乐年的状态,再配合自己最新的战船图纸,假以时日,大明定能建造出这个世界最强的战船,进而拥有令欧洲的老牌海上强国都要仰视的强大水师!
大航海时代,只有掌控了海洋,才能矗立于这个世界的巅峰!大明在历史上浪费了宝贵的机会,亲手放弃了大海,这龙江船厂便是无声的控诉。
不过如今大明有我主政,这惨痛的历史教训便绝不会让它重现!
他心潮澎湃之下,已品不出四喜丸子的美味,只匆匆扒了两口饭,便立刻赶去了二里外的龙江船厂。
按照他先前的吩咐,已有些民壮在船厂里整理、打扫。
原本负责龙江船厂的刘盛听闻辅政王殿下来了,急忙迎了出来。他对船厂的情况更为熟悉,也没什么媚虏的劣迹,朱琳渼便仍让他在船厂留任。
待刘盛看到眼前穿粗布衣衫的年轻人,愣了好一会儿才伏身施礼,又紧接着禀报了船厂复建的情况,“殿下,虏贼窃据时逃走的船匠们听闻殿下给涨了三倍工钱,大多也都返回了附近村子。船料下官也按殿下吩咐定了许多,近几日便能陆续运抵。”
他头前领路,待走到船厂北侧,又望向船台道:“殿下,船厂能用的两座船台已清理了出来,可随时开工。”
朱琳渼却看着两座小的可怜的船台,皱眉问刘盛道:“不知其他几座船台何时能重新启用?”
“回殿下,旁边那两座大些的船台堆了不少物料,清理出来至少得七八天时间……”
朱琳渼远远指向南侧,“我是说那几座三十丈见方的船台。”
刘盛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惊讶道:“殿下,那三处船台荒废已久,短时间内怕是……况且就算修整出来,眼下也造不了那么大的船啊。”
“工部员外郎庞筑过几日便会带南安船厂的匠人们过来,正是打算在这里建造七百百吨,就是千三百料左右的战船。”朱琳渼立刻道,“往后还会建造更大的,眼前这两座小船台可远远不够。”
一千三百料的战船?!刘盛眼睛瞪得老大,自嘉靖朝之后,大明已几十年没建过这么大的船了!
“银子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朱琳渼接道,“该花多少尽管说,我一定要龙江船厂重现昔日的辉煌。”
刘盛家中七代在龙江船厂任职,对船厂也是极有感情,听闻要重兴龙江,当下略做思量,激动拱手道:“回殿下,只要银粮充足,下官保证一个月内令南侧的船台堪用!”
第535章 推广自然科学()
“好!”朱琳渼满意点头,接着吩咐道,“船匠那边你也要尽力安抚,家中有困难的都集中报上来,朝廷会尽量给予解决。”
“对了,”他又指向眼前两座可用的小船台,“最近这段时间先紧这两个船台造些桨帆船,图样我已经给你画好了,与广船有些类似,看不明白的地方可等庞筑来了指导你手下工匠。”
此次朱琳渼率军北伐期间,曾频繁使用水师战船运输兵员、粮草,这也是他敢于深入敌后突袭南京的依仗。
不过在此过程中他却注意到水师的海船不太适于在长江使用。长江上风力较弱,水流却很急,过于依赖风力的大船会变得笨拙难行,甚至很多时候要靠纤夫拖拽才能挪动。而小船虽然行动自如,但战斗力和运输能力却都差的太远。
于是他便想起了一种威尼斯人曾建造过的桨帆船——加莱塞战舰。这种桨帆船设有专用炮甲板,桨手置于下层,算是桨帆船的最后绝唱。
此后他在此基础上做了些修改,例如缩小的船体,改用东方式的硬帆等,又重新绘制图纸交给龙江船厂建造。
这种加莱塞战舰可以造到二三百吨以上,足以作为主力战船使用。
最重要的是,长江上的微风环境下,不论是盖伦船还是大明传统的福船,都远没有这种桨帆船机动力强,同时蜈蚣快船又没有它的火力和防御力强大。可以说,这种桨帆船简直是为长江这种环境量身打造的。
而且这种船和广船的船型有些相似,工艺难度也比较低,正可以给龙江船厂的工匠们练手用。等他们熟悉了大型战船的技艺之后,再建造更为复杂的盖伦才能更为得心应手。
朱琳渼非常清楚,眼下大明与建虏已形成隔江对望的局面,加上之前清军多次在大明水师手上吃亏,多尔衮定会倾力投入建造战船。
而在击败建虏水师之后,后面还有荷兰这个欧洲的海上霸主等着大明水师,那更是一个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劲敌。
因此不论是为了对建虏水师形成碾压优势,还是日后与荷兰人争夺海上贸易的主导权,都必须要释放出龙江船厂的强大产能,才能令大明立于不败之地!
待朱琳渼又仔细过问了船厂的修整情况并交待了筹备船务学堂等事宜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城东,去那里主持南京格致学府的挂牌仪式。
南京城东一处极为豪绰的宅院,三进院落占地十余亩,各种屋舍数百间,另还有个非常宽敞的后院。这里原本是洪承畴心腹杨志和的宅子,眼下已被收缴改作格致学府之用。
实则学府内部的改建还未远完成,但由于是现成的宅子,从外观看起来已显得颇为完善了。于是朱琳渼索性吩咐正式挂牌,尽早刷格致学府的“存在感”,以增加学府影响力。
此外,挂了牌之后,招生工作也就能随之展开了,等福京、江西的授业老师抵达南京,随时便能开课。
朱琳渼对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那是如饥似渴,能早一日便绝对拖延。
他在马车中便换了正装,离格致学府大院还有一里多远,就已看到了大批官员、学子在正门外恭敬等候,而四周看热闹的老百姓就更是人山人海了。
挂牌的过程非常简单,刻了“南京格致学府”鎏金大字的牌匾其实一早就已挂在了门楣之上,朱琳渼只是掀开了盖在牌匾上的红绸,并象征性地敲了一下固定用的钉子,仪式便告结束。
仪式的重头戏乃是辅政王殿下亲自致辞。
朱琳渼先简要说了往后朝廷会重视格致学,并择选部分优秀的毕业学子入工部任职——至于格致科举,由于牵扯实在太大,却不宜在此时公布。
而后他又对福京格致学府的学子姚启圣等人对朝廷北伐的贡献大加褒奖。详细讲述了他们先是经过试验完成了橡胶硫化工艺,以此造出了火炮密封圈。在句容决战时这密封圈助明军佛朗机炮火力大增,打得建虏丢盔弃甲。之后这十多人又冒着生命危险,试制出猛炸药。正是这种威力巨大的炸药,明军最终才得以炸开南京城。
“正是由于姚启圣等人的贡献,大军在收复南京的过程中,起码减少了上万人的伤亡。朝廷已经决定,嘉奖姚启圣等人白银万两,优先选入工部任职。”
他这番话顿时引发在场的读书人热烈讨论起来。
“那天炸开南京城的情形我可看到了,那动静,山崩地裂一般!原来是格致学府所造……”
“这学问竟如此厉害!直如仙术无异,我可一定要研读一番。”
“格致学府挂牌能请来辅政王殿下主持,看来朝廷对此极为重视啊!”
“你没听辅政王说吗?嘉奖一万两,还能优先在工部为官!这可是条进身之阶……”
“我已经考了十几年科举未中,或许可以学格致试试看。”
“我年初借了卷《几何原本》看,我爹还训斥我说是奇技淫巧,喏,你看看,辅政王殿下都说了,学这些‘奇技淫巧’可以入朝为官的!”
“能不能做官我倒是不在乎,我就是想如那位姚兄一般,凭自己所学好好教训鞑子!”
“对了,我刚过来的时候看到学府偏门外有报名处,几位兄台,我们不如一起去报名吧。”
“在下正有此意,同往同往……”
受明末时分“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翻译自欧洲的自然科学著作在读书人当中甚为流行,但却始终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旁门左道”,读书人只得将主要精力放在四书五经上。
而近日朱琳渼一番“前景光明”的演讲,算是正式为格致学——也就是以前俗称的西学——定了调子,一句话,研习格致学是可以出人头地的!
加上明军新进收复旧都,令所有大明子民扬眉吐气、无比自豪,而在此过程中出了大力的姚启圣等人立时成了众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第536章 修缮紫禁城()
(为感谢食猫鱼的舵主打赏,加更本章!)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姚启圣他们格致学学子的身份也是引得无数年轻人争相效仿。
朱琳渼这边演讲刚一结束,那边格致学府的报名处便已经被人挤爆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仅学府挂牌当日,就有超过六百名读书人前来报名。
离开格致学府之后,朱琳渼见天还没黑,又吩咐石霖道:“正好就在城东,紫禁城那边已经开工多日了。走,顺路去看看。”
南京紫禁城北侧。
天色渐暗,工匠们大多收拾了工具返回家中,但到处堆积的物料和木架,无不表明这里是繁忙的施工现场。
由于紫禁城实在太大,受限于时间和国库,朱琳渼决定暂时先修缮西北侧宫殿群和午门至太和门一段。
前者是皇帝和太后居住之地,后者可作为朝会的场所,可以说是最为急迫之处。
他之所以在百忙中也要抽空来这儿看看,盖因紫禁城修缮与迁都大计息息相关。由于攻打南京城时,布政使司衙门也遭到炮火损毁,是以连仿照天兴府例,改布政使司临时做皇宫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工地是由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夏原和一名太监共同负责,二人倒是勤勉,仍在紫禁城重华宫附近指挥工匠,得知辅政王殿下驾临,也是慌忙赶来拜见。
结果还未等朱琳渼开口,夏原却先急道:“殿下,原本下官打算明日一早便去找您,没想您就先来了。”他顿了顿,语气颇为无奈,“这修缮所用的银钱……怕已坚持不过三日了。”
“什么?!”朱琳渼大吃一惊,“五天前刚拨给你四万两,这就用完了?!”
“回殿下,”一旁的太监忙揖道,“近来金丝楠木价钱猛涨,奴婢和夏大人为省钱计,一次便买下了三万多两的木料,是以……”
“这**商!”朱琳渼皱眉问道,“用旁的木料不行吗?”
两人对视一眼,苦着脸道:“回殿下,这规制如此,我们也没……”
朱琳渼闻言直肝疼,龙江船厂和格致学府一共才花了不到五万两,这紫禁城不过修了区区两小块,就已经填了四万两进去!
“那不是还有一万两左右,仅能撑三天?”
“这……殿下有所不知,这御窑京砖每块造价一两银,琉璃金瓦一片值四钱银,漆料每罐……”
朱琳渼忽而想起后世曾有故宫的地砖拍卖出八十万的高价,原来这东西在明代就不便宜。他遂摆手道:“明日我再拨银给你,切记要省着用!”
“下官谨记,绝不敢铺张……”
几人边说边走,此时正从神武门下经过,朱琳渼忽闻头顶上咔一声轻响,随即石霖高喊一声,“小心!”纵身将他撞出六尺开外。
下一刻,随着嘭的巨响,一根水桶粗的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