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所有满汉文武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工科给事中张高文更是恨不得将脑袋塞进领口里。
他走了诸多门路,花了大把银子,好容易才搞到眼下这个位子,自然要好好拼命搏上位。
是以前日一早,他得闻大沽夜间被明军袭破,立刻便上表弹劾娄光先,并请朝廷调江南人马以据南军。
不料当日正午,摄政王殿下便颁谕说大沽登陆的只是倭寇,令所有朝臣不得擅指其为明军。
张高文当时就惊出一身汗,急忙又上表自劾,说些许贼寇不足为患,朝廷大军一到,必顷刻将其剿平。
哪知道一天之后便又传直沽急报,直沽守军三千人马一战尽没,总兵娄光先殉国,贝勒巴都海被俘。明军现已过直沽,疾往北京而来。
这下就连摄政王也只得改口说是娄光先之前欺瞒朝廷,报明军为倭寇,欲弥大沽失守之过。
实则多尔衮也是极为无奈,总不能说堂堂宗室贝勒是被倭寇所擒吧?况且直沽到北京一马平川,明军很快便会抵达北京附近,到时候自有人会看到,再硬指其为倭寇必然露馅。
张高文又偷眼看向其他朝臣,见多有人一脸窘态,心中这才略松,看来先前上表自己抽自己脸的人应当不少,现在要赶紧琢磨怎么扳回一城才行。
他还未理出头绪,就见翰林院编修刘正宗出班道:“臣启摄政王殿下,南人以千余兵马得长驱直入,必有内应相辅。贼军以江南为基,赣、闽、浙等地豪族多与其有往来”
刘正宗话音未落,礼部尚书冯铨立刻接道:“臣附议。我朝臣中多有人与江南人士往来,不可不察。”
张高文心中一动,这是北党要借机向南党发难啊!
满人入关之后大量任用大明降臣,朝廷运作几乎与崇祯朝时一般无二。于是明末最大的弊病之一,党争,也一同被带到了满清的朝堂之上。
这清初的南北党争实际上就是明末阉党与东林党党争的一种延续。
冯铨早年与魏忠贤过往甚密,被罢官之后便投靠了满清并网罗党羽,时称北党。而东林党在降清之后,以陈名夏为首重又聚在一起,人称南党。
这两派的“恩怨”从明末开始,一直斗到了现在,仍在不断相互攀咬,实质上便是江北士绅和江南士绅在为自己的团体争抢利益罢了。
御史吴达立刻站出来道:“冯大人,我们与其无凭无据地猜疑朝臣,倒不如议一议娄光先之罪。”娄光先乃是北党之人。
“他率三千人马,其中还有近半汉军镶白旗精锐,却会被千余南军所败,必是临阵失当”
多尔衮见敌军都快到北京了,这两派却仍在相互攻讦,不由怒道:“你们还真相信明军仅有千余人?!”
感谢:花花世界,十一月的smile给我的慷慨打赏!多谢你们长久以来的大力支持,今天是七夕节,祝你们七夕快乐!
因在下想跟大家更好交流,故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在下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发放红包,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在下新人一枚,因为写作之路艰辛,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书友的厚爱与支持。请大家不吝手中的月票、推荐票、收藏、点赞、书评、章评及五星好评,在下不胜感激。
本章完
{老铁请记住 新八一中文网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六路御敌()
新八一中文网— 值得收藏的网络小說阅读网
冯铨反应也是极快,见多尔衮有意跳过直沽一战由谁负责的问题,当下也不再继续纠缠,转而“攻击”下一个目标,“殿下英明,南人此来所图不小,定然不止千人。要击败直沽三千守军,怕是有四五千南军聚于天津,且不知是否还有后续。
“臣以为,京畿重地不可不慎,当调南京洪阁部兵马回北京助防。”
洪承畴原籍福建,手下将官又多倾向南党,若能阻止他在江南立功,是北党期盼已久之事。
南党大佬,吏部尚书陈名夏立刻出言阻道:“江南战局事关我大清抵定天下大业,洪阁部十余万大军即将南下,如此时刻怎能调其人马??”
他朝谭拜拱了拱手,“依臣之见,当使谭大人统京营重兵,南去剿敌。以谭大人勇武,加我京营精锐,数千明军定能一举荡平!”
这谭拜虽是满人,却也是南党幕后一把手。陈名夏将他推出来,一则可借机掌握部分京营兵权。二则剿灭京畿周边敌军,必能极大提高他在朝中威望。三则化解北党对洪承畴的算计,此消彼长之下,南党收益颇大。
多尔衮微微摇头,“谭拜参理中枢,不可轻离。京营也不宜过多调动。”实则他是不想让南党的手伸到京营。
刘正宗察言观色,随即接道:“殿下,下官举荐一人,沧州总兵王弘盛,他骁勇善战,定可”
“沧州驻军不过千余,断不足以御敌。”南党许作梅知他要安插北党之人取军功,立刻针锋相对道,“下官举荐热河参将果布亨。热河大营兵力充足,足以扫平南军!”
“热河大营有镇守北方要务,臣以为,保定总兵齐元华最为合适”
“蓟州守将卢浩素善与南军交战,曾数破男人,当为最佳人选”
片刻之间,南党举荐出三位将官,北党更是推举了四人。双方又都想压住对方的人选将拱卫京畿的大功拿在自己手里,于是言语愈来愈激烈,朝堂上登时乱作一团。
多尔衮见吵了半天也没个结论,而南人此时却在一步步靠近北京。要知道,明军距离北京每近一步,城中的恐慌就会增多一分。
他又想起昨晚有人在皇宫里偷偷祭奠崇祯之事,更觉心中烦躁,当即用力一拍龙椅扶手,重重哼了一声,“哼!”
南北两派的人不由向他望去,争吵声这才小了许多。
钱谦益见火候差不多了,忙开始履行自己“无间道”的职责,先朝张高文使了个眼色,又低头向他低声嘱咐了两句。
钱谦益原是东林党大佬,降虏之后自然也是南党“首脑”之一。
张高文投南党时日不多,见钱大人有吩咐,自是不敢怠慢,当即出列禀道:“殿下,臣以为,京畿防备乃是重中之重,当以万无一失为上。
“方才诸位大人所荐皆为良将,然明军狡诈,可令这几路人马同往剿贼,定能迅速平息直沽乱局,京畿方得稳矣!”
冯铨闻言便觉诧异,转头去看张高文,却见钱谦益冲他微微点头。
他心中一动,眼下摄政王殿下已有怒意,南党这是示意我妥协,大家都别相互掣肘,到时候各凭本事抢这军功。
倒也可以接受,他立刻揖道:“殿下,臣亦觉如此甚为稳妥。”
南北两边既已达成“谅解”,朝堂上立刻口径一致,齐齐要求多路并举,同剿来犯明军。
多尔衮见状也不好拂了众人之意,最终又减去距离太远的热河一处兵马,下令六路大军共一万两千人马进剿直沽。
只是清廷朝堂上议论的核心——大明水师步军——在击溃娄光先部之后,又分头攻破了几处通往北京途中的小寨,便立刻转头向东,由大沽乘船入海。
邵武号上,刘国轩有些不甘地望向北京方向,对郑成功道:“提督大人,我们距北京不过百余里,何不继续北上袭扰一番再走,定能令虏贼鸡飞狗跳。”
一旁施琅先道:“我们此行目的已经达成,再继续北上却殊为冒险。
“建虏前锋营、护军营等共有兵马两万,近在咫尺的丰台大营更是有两万五六千人。以我军兵力,便是清扫北京周边都难以做到,却极易陷入虏军重围。”
郑成功点头道:“况且直沽一战我军伤亡较重,亦当作以修整。”
水师步军在直沽以寡敌众,兼又是主动出击,伤亡近一百三十余人,其中伤者在几条战船上方能得到较好的治疗。
郑成功又道:“况且我们可打的目标也不止北京一处。袭沈阳、辽阳等都能令建虏痛不欲生。这些地方守备远没有北京周密,我们转由渤海北上,却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刘国轩思忖着点头道:“实如大人所言,北去沈阳确比死攻北京为宜。”
实则这套依靠战船沿岸袭扰的战法也是朱琳渼从英国人那里抄来的。英国两次鸦片战争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战术思路非常清晰实用。
后世常有人疑惑,鸦片战争时期,满清政府可以调动的兵力绝对超过三十万,而英国军队前后只有数千人和不到两万人。用三十万大军围殴,怎么也能将这万把人搞定,但为何与英军决战时,清军总是只有数万人马而已。
其实清政府也想集结数十万大军“淹没”英国人,只是他们却做不到。盖因英军具有舰队优势,以战船载兵,于广州、福建、浙江、山东、天津等各地游走攻袭。若登陆后发现清军准备充分,他们就再返回船上,转攻下一个地点。
由于步兵移动速度远没有战船快,故而如此战术令清军防不胜防,只能将军队分成无数份,分守各处重镇。等到要和英军决战时,却发现附近能集结的军队仅有数万人。
朱琳渼对英国人战术略做修改,虽因舰队规模及补给能力等原因,大明水师步军仅在渤海一带游走攻袭,但效果却一点不差。
北京城中,粮价几乎已涨了三倍,皆因清廷派出六路大军“抵御”来犯明军之事已经传开。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大明宣部应策官的功劳。
本章完
{老铁请记住 新八一中文网 }
第四百五十九章 奇袭敌后()
张高文刚一回府,便将他夫人拉到了屋中,返身关好屋门,正色道:“明军已近北京,咱们得早作打算。”
“明军?”他老婆大惊,“来了多少人?”
“虽仅有数千人,但有了这头一次便会有二次、三次。”张高文在回家的路上就想起当年后金不断袭扰北京的情形,最初也只是数千人,后面就越来越多,直到最终入主北京。
张夫人慌道:“当初让你早点出仕,你偏要装清高,硬是在家白等一年。这好容易想通了,薙了发又花出大把银子,才刚混个给事中,椅子还没坐热,明军便又打回来了哎,我怎就这么命苦呢?”
张高文无奈叹口气,“现在莫说这些,你让下人速速收拾东西,先与我娘出得城去,去往”
他说到这里,却又觉若是明军攻来,便是乡下亦不安全,自己既已降清,想再重做明臣也断无可能。
思来想去,他发现只有北出关外为宜,毕竟那里是满人龙兴之地,他们必会拼死守住那里,加之离中原战场又远,当最为安全。
“我这就想办法送你们去沈,不,盛京附近落脚。”
说干就干,他当即准备了银子,便去走谭拜的路子。他本人是汉军旗籍,且只有数名家人出关而已,谭拜收了钱便很爽快地帮了他这个忙。
两日后,张家值钱家当装满了三辆马车,经抚宁直往山海关而去
“还是早作准备把。明军攻破天津,大批人马直往北京而来!”北京广安门旁最热闹的酒楼仙蓬楼上,一名商贾打扮的中年人压低了声音向围在身旁的人道,“据说大军昨日已打下了东篱寨,或许明后天就能抵达城下!”
此人正是宣部设在北京城中十二名应策官之一,名唤包阳安。
有食客偷眼向四周瞧了瞧,见附近皆是汉人,这才小心问道:“包掌柜,到底来了多少明军?”
“具体数量不知,但应该不少。”包阳安故作神秘道,“据说紫禁城大为震动,一连征发六路大军前去阻截!”
多尔衮原本是为了减少城中恐慌,这才没有动用禁军和京营,而是从北京周边调兵,且每一路人马数量都不是很多。
但到了应策官口中,就成了北京城防御兵力不足,不得不调动各地六路大军协防的佐证。
“六路大军?!”果然立刻就有人惊道,“那至少得有上万明军袭来,才会如此!”
“对对,当年闯寇攻打北京时,崇祯帝就各处调集兵马,和眼下倒有几分相似”
“要我说,肯定不止万余人。若没个四五万明军,朝廷不会调这么多人马”
“有道理,不然天津为何这么快便被攻了下来?”
这些百姓哪里知道多尔衮派出的六支部队仅有万余人,更不清楚天津因为一直没什么战事,守军不过三四千而已。众人这么瞎一合计,只觉得北京已摇摇欲坠一般。
包阳安对“讨论”效果非常满意,又继续“加料”道:“你们听说了吗?洪承畴在浙北到处吃瘪,富阳、杭州、嘉兴等地布下十万人马死守,却仍被明军夺下了紧邻嘉兴的平湖。如今清军在江浙正节节败退,照着情形,用不了多久明军便要打到南京了!”
他这一番话真里带假,寓假于真,旁边食客中有听到些江南战局消息的,与他所言相互应证,皆是不住点头。
“难道又要变天了?”
“我就说过,鞑子在北京久不了”
“小点儿声,你不要命了?!”
“怕什么,等汉人大军打来,我也随他们一起杀这些鞑狗去!”
“说这些没用的。”有人又转向包阳安道,“包掌柜,你说这大军攻城,我们要怎么办呢?”
包阳安正色道:“这还用说,自然是收拾细软,带家人先去乡下避难。不瞒诸位,我东西都收拾好了,就今明两日便出城”
“咳,这位官爷,您里面请。”
随着店伙计唱喏,众人轰然散去,却多奔回家中吩咐亲戚朋友躲避战火。而包阳安则迅速转去下一处散播“流言”。
仅一两天时间,明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便传至北京街头巷尾。倒不是应策官们效率高,凭他们十多人,就算累死也传不了这么快。
消息却多是小商贩散出去的。自从明军攻破直沽以来,北京城中私下贩卖假发、汉服甚至崇祯牌位的商贩可是发了一笔横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