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这个噶哈竟败给了仅有五十条战船的福建水师!整整二百战船外加数千官兵,尽没于明军之手!
这次可是让汉人逮到了口实,话里话外的意思皆是噶哈之败拖累了马得功攻打萧山,令多尔衮脸上极为难看。
又冷场了好一会儿,范文程轻咳一声拱手道:“九王爷,实则形势也不能算太坏。”努尔哈赤所有封王的子侄辈中多尔衮排行第九,故称作九王爷。
“眼下仅漠南及江浙是为要害,其余皆为癣疥之疾。”
范文程此话刚说出口,武英殿里的其他几人都是心中一紧——多铎被苏尼特与喀尔喀部联军大败,损失大军两万多人之事数日前已传回北京,摄政王刚为此大发了一顿脾气,范大学士却又提此事。
范文程接道:“臣思量,这南北两处关键不宜同时下手,当行一紧一松之策。待漠南与江浙战事已定,四川、湖广、山东等地须臾便可平定。”
范文程投虏极早,后金的军事、政治战略多出自其手。多尔衮对他也是极为看重,当即打起精神道:“哦?如何一紧一松?”
“回殿下,这‘松’者指的是北面。”范文程忙道,“漠南蒙古诸部与我多有联姻,又常年合作,此次叛乱多因税贡过高而起。殿下可再遣宗室之女与各部,特别是跟腾继思和亲,而后宣布减免税贡,漠南各部怨气定消。
“至于喀尔喀三部,他们与我大清并无不死不休之结。盖因我大清在蒙古影响渐重,而他们一直自认为蒙古正主,这才想要消弭我们在漠南的势力。
“对此,臣建议对他们一方面也是和亲并许以厚礼,另一方面承认喀尔喀部为黄金家族正统,申明大清无意漠北。如此,喀尔喀多会退兵。
“如今豫亲王手中虽有两万人马,但深入漠南作战消耗极大。只要能稳住蒙古诸部,当先令豫亲王部退至科尔沁修整,也可稳定科尔沁形势。只待江浙大捷,再调大军北上,一举收服漠南、漠北。”
吏部尚书金之俊立刻道:“范大人之策当能稳住漠南局势,但少了漠南部族的税贡,又要送钱给喀尔喀部这国库怕是吃不消啊”
“无妨,”多尔衮摆手道,“再加征一次‘浙捐’吧”
金之俊与王世选等人对视一眼,迟疑道:“殿下,年初时已加征过一次缴银”
他其实想说,多尔衮去年刚下诏,说“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尽行蠲免。如有官吏混征暗派者杀无赦!”这么快便食言而肥了。但他估计多尔衮面子,还是换了寰转的说辞。
多尔衮疲惫地看了他一眼,“就这么办了。”又对范文程道,“北面就先这么对付,主要是江浙那边,要怎么办?”
“殿下,江浙局势实则并无大碍,所欠缺者不过水师耳。”范文程自信地微笑道,“而这水师也是现成的,就在山东,有战船六百余条,灭闽军如碾虫蚁。”
“你是说郑芝龙?”多尔衮皱眉摇头。其实他对郑芝龙这个海盗头子很不放心,先前令后者到北京觐见,便借机将其软禁。加上郑芝龙长子郑成功就是明军水师提督,怎能放心让他领军?
“殿下,用人不疑啊!”范文程向前一步道,“臣另举荐两人,当保水师无虞。”
“谁?”
“一是梅勒章京觉罗郎球,他于水战颇有研究。殿下可赐其临机专断之权,派做郑芝龙监军。
“另一个是副将刘进忠。他手下曾有战船二三百条,谙熟水战。可使其作为郑芝龙副将,率心腹紧随郑氏左右,一旦郑氏有异,便立刻斩之并接手统领水师。
“有这二人在,水师当万无一失。”
他继续道:“一旦六百战船南下钱塘,立刻便能夺回水道,洪大人随即举兵南下。
“此番有新编练的正红旗火器营参战,江浙不出三个月即可大定!”
多尔衮听到“正红旗火器营”几个字,眼中顿时有了光彩,不禁想起一个多月前那场演武。
新练火器营战阵灵变,进退有度,配合那燧发铳极具战力,比传统满洲精锐步甲强出了数倍不止。当时在场之人心中皆叹,难怪孱弱的南蛮仗着此等战法与火器能大败博洛。
如今大清也有了此等火器营,且还糅合了建州军惯用的楯车,配合精锐骁骑,定能迅速击溃南明军队。他又权衡了郑芝龙叛逃的风险,终是点头道:“好吧,便依你所言,让郑芝龙即刻南下。”
“嗻!”
历史上郑芝龙一直遭到清廷猜疑,从投降那一天起就被软禁,数年后砍头了事。但如今在朱琳渼巨大的压力之下,多尔衮只能选择放他出来主持海战。
一旁谭拜插言道:“我听闻将士们对那燧发铳可多有怨言,有的发火率还不足四成,不少人弃了新铳仍取鸟枪使用”
“胡闹!”多尔衮怒道,“吩咐下去,凡敢私换新铳者一律杖毙!”
蔡士英立刻凑了上来,满脸堆笑道:“殿下,这燧发铳的发火率已有解决之道。”
“哦?怎不早说。”
“回殿下,数日前礼部侍郎钱谦益钱大人献策,说南人近来在各处贩售什么‘发条风扇’“旋转灯台”等物,哦,就是些扇风以及烘托气氛的玩物。但其中所用簧轮乃是上等好钢。”
蔡士英得意道:“臣尝买了些,拆出簧轮重新锻为燧发铳簧片,果然发火率大增,如今已达七成以上!”
“好!”多尔衮兴奋地拍案而起。这燧发铳一旦解决了发火率问题绝对便是军伍利器。他心中冷笑,这些南蛮就是蠢,如此好的钢材竟用来造享乐之物,就凭他们也想守住中原这花花世界?
第四百三十四章 内应钱谦益()
多尔衮遂用力一挥手,吩咐蔡士英道:“传令,立刻大量购买这什么扇还有什么灯,尽快拆出好钢打制新簧片!”
“下官遵命。”蔡士英顿了顿,又道,“殿下,只是南人的这些玩物售价极贵,便如那发条风扇,一台竟要四十两,而所带精钢仅够不到两支铳所用。”
也就是说,清廷现在打造的燧发铳仅是簧片用钢一项,每支成本就要超过二十两白银。加上制铳本身费用,价格已接近三十两之巨!
多尔衮却毫不犹豫道:“不惜金银,有多少买多少!”他心中冷笑,不过钱财而已,只要能击败明军夺取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便是百万千万两银子也能立刻补回来。
蔡士英大喜,“殿下英明。”而后继续邀功道,“对了,这钱侍郎还举荐了一名夷人传教士,名为乔伟礼。此人还是太常寺少卿汤大人的故旧,于制造火器一道也极有心得。”
他所说的汤大人便是汤若望,而这个乔伟礼正是去年朱琳渼在清流县帮助过的那名传教士。
多尔衮也是极为大方,“许他个官职,令其跟着汤若望督造火器。”
议完了漠南和江浙两地战事,济尔哈朗又拱手道:“九王爷,肃亲王及佟督堂那边也得派些人去,否则”
多尔衮白了他一眼,“眼下哪里还有可调之兵?”
范文程一旁接道:“倒也不是没有。”
“你是说”
“遣京营及盛京守军以援。”
多尔衮眉头紧紧拧在了一起,京营和建州几处重镇确实还有近三万的八旗精锐,但这些都是防守老家的最后的力量。
“无需多调,”范文程忙道,“四川方面五千,荆州四千,再分一千往山东平叛,臣估摸着至少便能再坚持四五个月。
“但若放任这几处敌军做大,恐怕会震动社稷啊”
多尔衮自是知道,豪格那边失守,意味着献寇将直入山西、山西等地。丢了荆州,河南便是闯寇囊中之物。山东就更不用说了,若压不住乱军,京城都会受到震动。
他又踌躇半晌,只得叹口气道:“就调六千京营、两千盛京守军、两千吉林与黑龙江守军,分往各处以援。”
“恭喜钱大人。”蔡士英离得老远便笑着打招呼。
他身旁汤若望等人也立刻揖手施礼,“钱大人此番可是立下大功。”
“圣上亲自下诏嘉奖,钱大人真是荣光极人啊。”
午时,多尔衮便派人下旨重赞了钱谦益,并赏了不少东西,盖因后者一举解决了清军燧发铳发火率低的顽疾。
这可是连汤若望都束手无策之事。故而钱侍郎如今已受命辅助蔡士英掌军器局事宜,同时由他举荐的乔伟礼也成了军器局副使,受到重用。
钱谦益脸上堆着笑,心里却浮现出那日情形,背后不禁冷汗直冒。
数日前他的宠妾柳如是带了一名绝色女子回家,说是她在秦淮时的好姐妹。他当时也并未多想,不料当晚他府上所有下人、护院皆被制住,那柳如是的姐妹一柄匕首抵在他脖子上。
随后又有自称大明锦衣卫北镇千户的男子前来,先是言说大明辅政王殿下相信他钱谦益仍是心向大明,而后又说知道钱大人身陷囹圄苦不堪言,可以随时助他解脱。
他妾室柳如是还在一旁帮腔,说愿随老爷一起西归。
钱谦益最是怕死,当时就软了,忙称自己心在大明,愿尽些绵薄之力。那锦衣卫却只让他明日去找蔡士英,说自己会造火器。
次日他找到蔡士英,还未说话便惊得冷汗直冒——后者身旁站的竟是昨晚在他府上的大明锦衣卫!
他这才知道自己小命随时都在人家手里,待回到家中,又发现柳如是竟将所有下人全换了。不用介绍他也知道,这些人必定都是福建来的锦衣卫。
对手无孔不入,又有个“通敌”的老婆,钱谦益只得放弃了抵抗。加上他投虏本就是因为怕死,其实对大明还是有些感情的,于是便正式做起了内应。
按照那个名叫会雯的女锦衣卫所说,大明辅政王交给他的任务是去点歪清军的什么“科技树”。
其实他心里极不踏实,因为他根本不会制造火器,便是他举荐的乔伟礼在这方面也是白丁一个。
他们每日背熟大明辅政王教给锦衣卫的话,遇到具体问题都交给身后的“徒弟”解决,那人实为福建来的一名铳匠。
“哦,对了,”蔡士英拍着钱谦益肩膀道,“摄政王已让户部拨了三十万两银子,用于购买南人那些玩物。若非钱大人慧眼识炬,谁能想到这东西里面竟有此等精钢?”
“三十万两!”钱谦益抹了把冷汗,强挤出笑意,“好,挺好”
一旁乔伟礼正用德语争论着,高翔和王应式在一旁大眼瞪小眼地听着,另有几名斯拉夫族模样的人随着通译翻译不住点头。
“不不不,长矛手的数量太少了,绝对不行。”
汤若望指着高翔道:“可他说明军甚至一名长矛手都没有,战斗力却非常惊人。”
乔伟礼按朱琳渼的吩咐,故作不屑道:“他只是个败军之将,仅在战场上看过一眼敌军阵型而已。若这样就能复制出精锐部队,那还要职业军官干什么?”
他说着瞥了眼身侧的斯拉夫人。这是一队罗刹国,也就是俄罗斯的探险队,他们被汤若望看中,来帮助满人训练部队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以前做过军官,倒也算专业对口。
科洛托夫立刻点头道:“乔伟礼先生说得没错!即使最激进的瑞典军队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长矛手,而这位高先生却只留了五分之一。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没有哪支军队是这样做的。”
他身旁的另一名罗刹人接道:“没错,在我们罗刹国,长矛手的数量甚至超过一半。”
所实话,即使是汤若望本人,对高翔设定的长矛手数量也不太放心,仅靠枪口安装的那什么“刺刀”怎么看都感觉对付不了骑兵。
第四百三十五章 忽悠瘸了()
也难怪汤若望会这么说。要知道,刺刀这东西可是百年之后才开始普及的,眼下欧洲顶多有些插在枪管里的刺刀,使用非常麻烦。
而且现在除了明军之外,也没有的燧发枪步兵线列战术出现,大家对用刺刀对付骑兵肯定抱着极大的不信任。
高翔还想要争辩,乔伟礼却根本不给他机会,又开启了下一个话题,“还有,你们竟然用一盎司的的火枪!这怎么能够用?!”
一盎司比六钱略少一点,为取得汤若望的共鸣,乔伟礼特意用了欧洲的单位。
汤若望和科洛托夫几乎一起点头,“没错,两盎司的火枪才是战场主流。”
“一盎司的枪只够用来打猎。”
高翔听了通译转述,忙摆手道:“当初我家柯将军手下也有十一钱铳,但和明军的六千铳对射一点也占不到便宜”
“那是因为你们的士兵太差,”乔伟礼傲然打断他,“重型火枪比中、轻型火枪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欧洲战场上经过上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凭你打的那一次败仗就想要推翻无数军事天才的论断?”
汤若望和罗刹人又是同时点头。目前欧洲各国的步兵武器几乎已经被西班牙重型火枪统治了,“重型最好用”这简直就是常识。
其实他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十六、十七世纪时,欧洲普遍装备重型火枪是有原因的。
欧洲人口稀少,但却有天量的优势铁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士兵披甲率极高,特别是板甲骑兵,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王牌兵种,火铳没有十钱左右的口径,五十步内都难以将其击毙。
如果两支欧洲军队交战,装备中、轻型火枪的一方很可能无法彻底射杀敌军的重甲骑兵。那么一旦被对方的重骑兵突入自己军阵,那边很容易形成全军溃败。所以对欧洲人来说,有效击穿板甲是火枪必须达到的要求,为此可以放弃其他所有指标。
于是重达二十斤的西班牙重型火枪在欧陆大行其道。
其实如果没有重型板甲的因素,笨重的十一钱铳根本不是全重仅十来斤的六钱铳的对手,因为后者在士兵移动速度、操作利灵活性、射速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十八世纪,重甲骑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欧洲各国都开始使用一盎司火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