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水师装备的将是历史上公认最适合海战的盖伦帆船,每一条都能装备大量火炮,同时速度快,机动力强。辅以先进的战列线战术,对付钱塘江上的建虏水师应该不成问题。
毕竟清军在钱塘江上的力量不过是投降的半支浙江水师,又经过张名振几次袭击,剩余的战船已不足六成。他最为担心的,还是郑芝龙带给建虏的郑家水师,那可是在料罗湾击败过和兰人的强大舰队。
虽然在北逃的过程中被郑成功和章国炫烧掉一部分,但其主力大船基本都得以逃脱,比起最巅峰时期,这支舰队仍保有六成以上的战力。
因在下想跟大家更好交流,故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在下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发放红包,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在下新人一枚,因为写作之路艰辛,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书友的厚爱与支持。请大家不吝手中的月票、推荐票、收藏、点赞、书评、章评及五星好评,在下不胜感激。
本章完
第387章 南攻与北伐()
总之,洪承畴所行策略便是依仗自己兵多粮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夺取一个据点,便以大军固守,而后前进攻打下一处重镇。
整个进兵策略非常清晰,钱塘一线、萧山及绍兴一线、衢州及遂昌一线,而后便是兵进江西。
而对于有仙霞关天险的福建,他只派人严防,却不强攻。只等攻下江西,对福建形成包围之势,再四面合击。
自从多尔衮委以洪承畴袭夺赣、闽的重责,他便日夜谋划,最终仍是选定了这套看似平淡无奇,却极为踏实的战术。
此法极大发扬了清军兵力数倍于南人的优势,层层推进,便是有一两处战局不利,仍可相互支援,保持战线不乱,逼迫南军节节后退。
待清军众将各自回营,洪承畴举目南望,自语道:“”
……
是夜,在一辆驶往永北里的马车上。
朱琳渼皱眉看着面前木几上林林总总的资料、数据,心中仍在仔细斟酌北伐的方案细节。
他不能不慎之又慎,此次北伐乃是崇祯之后大明首次主攻进攻建虏,意义非比寻常。
胜,则自此攻守易势。夺回南京之后必将对全国的华夏子民产生巨大的号召力,令满人占领区的汉人望风而归。此外,控制了南直隶这片大明最为富庶之地,更可为进一步收复北京提供税赋与人力支持。同时此消彼长下,建虏的经济基础却会被极大削弱。
败,却也风险极大。清军不可战胜的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致使敌占区的百姓会失望之下接受建虏统治,同时大明控制区域也将士气大挫。
眼下最大的优势便是江北仍有很多百姓心向大明。而任何一次决战的失败都会令报这种想法的人减少,从而加大下一次北伐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朱琳渼对自己打造的新明军的战斗力很有信心,但却也不敢说就一定百战百胜。
这次北伐远比历史上郑成功那次的难度要大得多。彼时清廷的主要注意力都在永历政权身上,清军主力也都集中在西南和“战神”李定国厮杀,南京城中只有两万守军。故而郑成功的十七万大军能够一路摧枯拉朽,两三个月就兵至南京城下。
但即便如此,清廷依旧依死守住了南京,并迅速从周围各省调集了十多万大军,兵分四路突然袭击郑成功主力。
郑军猝不及防之下连战连溃,最终损兵折将败回福建,自此再也无力组织起像样的大军,北伐成为绝唱。
再看朱琳渼所面临的形势。多尔衮虽同时在四川、湖广、漠北等地同时开战,但这几地都不是清军的绝对主力。清廷最为关注的仍是南直隶一带,并不遗余力地再次纠集起十四万大军,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就是想要和泰征朝决一死战。
就时下的综合力量对比来看,建虏还是占了很大优势的。
在控制的区域方面,清廷占有整个东北,以及江北和南直隶的七省之地,还有漠南蒙古大部。
而大明仅有闽、赣、粤、桂、滇、黔六省,即使算上还在争夺中的四川,面积也仅有建虏控制区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且这些还都是穷地方。
朱琳渼望向顾炎武前几日送来的江北情报,清廷去年各种赋税收入竟已达一千三百多万两!这还是山西、山东及安庆各地义军不断袭扰的结果,等这些地方的义军被平定,至少还能再多收二三百万两。
反观大明,即便朱琳渼应承杨廷麟的每月十三万两增收落实,一年各种收入合计也就三百五十多万两。即使两广、云贵恢复了元气,估计也很难超过五百万两。
虽是困难重重,但率军北伐乃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必由之路,即便阻力再大也绝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可以预见,此次北伐将注定是一场硬仗!
故而朱琳渼必须认真规划好每一个细节,绝不能出任何纰漏,力争毕其功于一役。
当然,大明也有自己的优势,否则他也不会决意要打这一仗了。
首先,装备及训练更为精良的龙卫军、破虏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清军。除非洪承畴能一次集中他的十几万人马对明军形成合围或是突袭,才有可能舍命拼掉龙卫军和破虏营。
只要明军的作战指挥不出错,对虏军分块歼灭,或者将洪承畴拖入运动战当中,在武器、战法都具有碾压性优势的情况下,将具有极高的胜算。
其次,明军一直秉承少量精锐的思路,加上更为先进、高效的后勤策略,故而在粮草补给上的压力要远小于建虏。最困难的情况下,三四万明军只需要一船补给就能坚持一个多月。
而十四万清军光是维持粮草运输线,就需要不少于二十万民夫,这些民夫也得消耗大量粮草。同时这条后勤生命线极易受到攻击,这也是朱琳渼一直紧盯的建虏软肋之一。
再其次,在人心向背方面,明军也具有绝对优势。江浙一带虽有不少士绅自甘投虏为奴,但九成以上的人仍自认是大明子民。
尤其是多尔衮剃发易服的暴行,在民间掀起滔天怒气,整个南直的百姓无不翘首南望期盼王师。届时为明军引路、开城、通风报信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最后,也是朱琳渼此次北伐最大的杀手锏之一,他提前规划的大明水师即将成型,而建虏对此还一无所知。
正如前日朝廷上有人说过的,在江浙一带作战,水师的作用绝对无可替代。
进,可用来封锁水道,快速将兵力运抵前线。退,能在短时间内携带军队脱离险境,摆脱敌军堵截。
可以说,掌握水师优势的一方至少战斗力翻倍。
朱琳渼这支舰队虽然组建时间短,甚至战船都没有多少。
但他的水师装备的将是历史上公认最适合海战的盖伦帆船,每一条都能装备大量火炮,同时速度快,机动力强。辅以先进的战列线战术,对付钱塘江上的建虏水师应该不成问题。
本章完
第388章 战船初成()
清军在钱塘江上的力量来自于数月前投降的半支浙江水师,不过经过张名振数次袭击后,所剩的战船已不足六成。
朱琳渼对这支水师倒是不太担心。他最为重视的还是郑芝龙带去山东的庞大舰队,这支舰队可是曾在料罗湾击败过和兰人的。
虽然郑芝龙在逃离福京的时候被郑成功和章国炫火烧军港损失了部分战船,但其主力大船基本都得逃脱。
目前郑芝龙手里的战船仍保有其最巅峰时期六成以上的战斗力。好在这支舰队仍在山东港口停驻,暂时不会影响钱塘江战局,但朱琳渼很清楚,大明水师与其早晚会有一场决战。
朱琳渼的车马到达永北里的时候已是亥时。
他本以为船厂的工匠们应该早就休息了,不料离得还远就已看到船厂灯火通明,不时还有洪亮的吆喝声传出。
负责船厂事务的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关向云早已候在大门外,待见到车驾停下,忙带了手下随员上前跪礼,“下官拜见辅政王殿下。”
朱琳渼探手虚拖让几人起身,又指向船厂疑惑道:“关主事,为何这般晚了仍不让工匠们休息?”
关向云忙道:“殿下明鉴,下官断不敢阻了匠人下工。”他瞥了眼火把环绕的船台,“殿下许匠人们行绩效工钱制,干得多便拿银子多。于是众船匠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扑在船台上赶都赶不走,几乎所有人每日都要上工七八个时辰。”
朱琳渼闻言皱眉道:“每天干七八个时辰怎么行?这工匠……”
他本想说“工匠们的身体会吃不消的”,不料他刚说了前半句,一旁随行的几名船匠工头,也就是附近村中的族老,闻言立刻躬身转到他身侧,其中一人焦急地揖道:“殿下,您当初可是说好了的,下工后继续干活便有工钱。您、您可不能反悔啊……”
敢情他以为辅政王是心疼工钱,要停止绩效工钱制。
朱琳渼闻言啼笑皆非,忙道:“我只是担心大家身体吃不消。”他见几名族老一脸坚决的表情,只得吩咐关向云,“以后每天亥时给大家加顿夜宵,船厂出钱。对了,平日伙食也要多见荤腥,这些匠人们可是大明的瑰宝啊。”
关向云忙道:“下官遵命。”
一行人继续向船厂内部行去,朱琳渼四下打量,这船厂与数月前已完全不同。
脚下是数条水泥铺就的平坦大道将十多个工棚连在一起。工棚几乎都是新建的,统一白色漆柱,极为高大宽敞,门外有侍卫站岗,里面锤、锯之声不绝。另有人手持小旗和火把在道路叉口指挥运送木料的车子相互避让通行。
整个船厂再不是乡下小作坊的样子,已隐隐有了些近代工厂的味道。
又走了一段,朱琳渼抬眼望去,就见距离最近的船台上一条巨大的战船已经基本建成。部分工匠在拆除周围的木架,另有数十人用绳子悬在半空刷漆。
这战船足有六七丈长,近一丈半高,犹如一头巨大的猛兽般横在他面前。
而船身两侧则各有十一个正方形的炮口一字排开,甲板上数丈高的桅杆直指夜空,昭示着它的火力与航速都极为优秀。
朱琳渼在前世有条和这船一模一样的木质模型,以前何曾想到过,自己竟有一天会真的将它建造出来。
他对这船非常熟悉,乃是模仿十七世纪末英国设计的一条三百顿左右的五级轻巡洋舰。不过他在绘制图纸时,在船体机构以及炮位设计方面上融入了不少十八世纪的技术,整体性能比它的母板要强出不少。
这条船虽然仅有三百吨,但它的战斗力与大明常用的戎克船形的战船绝不可同日而语。
就拿大明水师以前的主力战船来说,其排水量虽有五百吨以上,但仅能携带一到两门十二磅左右的重炮,再辅以四门六到九磅的侧舷炮,一共不超过六门加农炮。
便是郑芝龙令吕宋工匠改良过的大熕船,至多也就能多带一门十二磅炮和两三门六磅炮,再略为加厚了船侧板,提高并不算很大。
而朱琳渼眼前这条盖伦战船则具有一层专用炮甲板外加一层露天甲板,可载炮二十二门,满帆航速十二节左右。
而且由于炮甲板的位置低,装在里面的火炮在射击时对船身稳定性影响小,故而虽船身比大熕船小不少,却能够装备十八磅重炮!同时还有四门十二磅炮。
也就是说,但看大炮火力,这条战船基本和三条五百多吨的大熕船相当。但实际海战中,三条大熕船受通讯、协调方面的制约,火力密度应当还要差一筹。
至于速度方面,使用硬帆的大熕船即使顺风也很难能开到五节航速,福船则还要慢一点。
而盖伦战船却能在满帆的情况下达到七节以上的速度。在海战当中,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抢占上风口阵位,从而在战斗中获取极大优势。
这也是朱琳渼有信心在大明水师战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击败清军舰队的原因。
“殿下,此船已基本建成,只待漆干透即可下水。”关向云又指向远处船台,只是火把光线不够,却看不甚分明,“便是那条最大的战船,据那吕宋船匠所言,再有三五日也就完工了。”
“最大的?你是说那条五百吨的船?”
依朱琳渼要求,大明的战船已全部改用“排水量”来描述大小,单位也已统一用“吨”计。
关向云对此自是早已熟悉,立刻点头道:“回殿下,正是那五百吨战船。”
朱琳渼闻言不禁惊讶道:“只用了四个月便建成了?怎如此之快?”
永北里船厂开始运作至今也不过四个来月的时间,就算船匠们不停加班,这速度也太吓人了些。
关向云显得有些得意道:“回殿下,实则只用了三个半月。
“一来匠人们出力赶工,日夜不息。二来殿下所设的专利之法渐有工匠接纳,多有堪用的手艺报予专利司,令造船速度大有提升。”
本章完
第389章 造船大师()
朱琳渼设立专利司的初衷是想要鼓励创新,压根没想到竟然能极大提高造船效率。
实则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极为敝帚自珍,几乎每个人干活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有时就是敲卡榫的手法或锻打时的火色之类的小事情,却对工作速度有极大影响。
第一个“胆大”的工匠把自己打磨木板接缝的巧妙手法报给专利司时,旁人还笑他傻。不料此技艺被专利司在船厂大为推广,那工匠因此每月坐收专利费一两六钱。
别的工匠眼见确实有利可图,这才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拿了出来。专利司则反复挑选、对比,将其中最优的技艺设为标准工艺,令所有工匠参照执行。
整个船厂的效率因此提高了至少两成!
关向云继续道:“不过这五百吨大船能建得如此之快,那吕宋来的船匠的功劳却是最巨。”
“是郑广英从吕宋带回那人?”朱琳渼想起此人好像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