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1940年征服法国的时候,德国晋升了太多的元帅,让元帅这个头衔成了半个笑话。
所以这一次,元首有意提升元帅军衔的含金量,谨慎的等待着手下的将领们拿到真正耀眼的成绩再说。
刚刚从意大利赶到北非的隆美尔已经养好了自己的胃病,现在的他身体状况相当的不错。
“难道我们就这么一路杀过去?不进行迂回?不在其他方向上安排奇兵?”阿尔弗雷德参谋长有些难以置信的开口问道。
作为北非的参谋长,阿尔弗雷德中将其实也有些大材小用了。在隆美尔回国养病期间,阿尔弗雷德展示出了他过人的组织能力,把中东军团稳在了原地,丝毫没有出任何乱子。
也正因为如此,事实上阿尔弗雷德中将的晋升报告已经放在了勃劳希契元帅的办公桌上,只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隆美尔晋升元帅的那一天,阿尔弗雷德中将也就变成阿尔弗雷德大将了。
“其实这一场战役没有什么花招可讲!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就是最近的一条路!”隆美尔跳下了自己的汽车,走到一旁指挥车张开的凉棚里面。
那里的一张折叠桌子上,铺着一张伊拉克军用地图。双面标记着一些侦查出来的蒙哥马利的防线,并且有一些简单的备注。
“如果我们北上,杀向底格里斯河,等于说是舍近求远,浪费自己的油料。”隆美尔把手伸向幼发拉底河的北面,用手点了点那里:“所以看上去可以绕过英军的防线,其实没省什么力气。”
“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选择最佳的攻击路线,这是指挥官的责任!”隆美尔自信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既然英军正面的防线没什么威胁,何必绕圈子?”
随后他又把手按在了沙特阿拉伯的位置上,开口继续说道:“从南部的沙特阿拉伯绕路也是一个道理,借路沙特不是不行,可还要给那些国王们好处,还是不太划算。”
“英军的正面防线我们已经进行过火力侦查了,敌人的防线很普通,驻守的兵力也不算多。”从沙特位置上抽回了自己的手,隆美尔看着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从容的解释道。
停了他的解释之后,阿尔弗雷德中将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赞同道:“您的决策是对的,我很赞同您的分析。只安排少数意大利部队进攻底格里斯河,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沿着幼发拉底河前进,我们还在上游,这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水源问题,我们弹药充足,油料也不少,情况比托布鲁克那次好多了。”说完了实际原因,隆美尔略微停顿了一下。
然后他又继续开口说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国人以为我一定会想一些稀奇古怪的进攻计划,毕竟他们叫我沙漠之狐嘛。现在我反其道而行之,就用最直接的进攻方式,他们反而会措手不及!”
隆美尔说完,就看向了远处。在那里,一辆接着一辆的豹式坦克,正在沿着一条简易的公路缓慢的前行。道路的两侧,是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的德国士兵。
意大利的中东军团部队精锐已经作为前锋率先对英国守军的阵地发起了进攻,德国部队紧跟其后。
跟在这些部队后面的,是押送燃油还有弹药,负责维修和保障的二十多万意大利士兵,人多势众浩浩荡荡。
这一次的进攻水到渠成,准备的非常充分不说,还正好赶上了蒙哥马利手里的部队被抽调一空的好时候。
“没错!他们一定会吓一跳的!”阿尔弗雷德中将哈哈大笑了起来,点头说道。
隆美尔这些天来在德国养病,其实也参加了许多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分析会议。
在穿越的元首的要求下,最高统帅部在监督海陆空三军之余,也有组织的进行着战役事后分析还有总结。
无数参谋军官还有非前线指挥官的元帅大将,都要定期参加这样的会议,讲解自己的分析和选择,然后探讨其中的利弊。
此类会议让隆美尔对后勤保障、攻坚战阵地战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的作战指挥风格也从激进逐渐转变,向实用型靠拢了一些。
现在的隆美尔更加的成熟和稳健,又保留了他激进奇锐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厉害的全能型将领了。
这场两伊战役,也成了他风格变化之后的第一战,成为了他实验自己想法的一次“尝试”。
让他的对手蒙哥马利郁闷的是,现在的隆美尔有实验自己风格转变的资本,而他却没有招架这种转变的力量……——
今日一更,大家早点休息,不要再等了。
1227兵进巴格达()
当英军部队看到隆美尔进攻的先头部队的时候,他们就非常理智的放弃了自己的防御阵地。
如果说他们的防御阵地是沿着幼发拉底河阻止的一道道缓冲防御的话,他们对面的意大利部队,人数多的足以一字排开从两翼直接包围这些短小的防御前哨。
在面对十倍甚至百倍的敌人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有斯巴达人那样的勇气的。而且,温泉关那样极品的地形,也不是随处可见的。
至少在幼发拉底河附近,英军除了自己挖掘的防御工事之外,是没有什么屏障可以利用的。
所以,英国人在意大利人的总攻开始之前,就放弃了一线防御阵地,向幼发拉底河下游撤退了。
隆美尔的作战部队没有费什么力气,就一口气占领了古塞拜。而占领了这里,德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杀向巴格达了。
这场景可能永远都无法再看到了:意大利的装甲部队开着苏联人生产的t…2坦克,杀向开着美国坦克的英国人驻守的城市……
一路上,有瘫痪在路边等待着维修的意大利坦克,也有被击毁在公路上的英国坦克在燃烧,看上去一团混乱。
隆美尔在突破了英军防线之后,立刻带领自己的大部队杀向了拉沃,然后从拉沃一口气打到了哈迪赛,距离希特也只不过就剩下不到两天的路程。
德国在伊拉克的攻势进度之快,让坐镇在印度的英国流亡政府感到了恐惧。如果蒙哥马利崩溃,他们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失去了沙漠屏障,德军就可以迅速集结自己的兵力,然后通过印度洋补给,攻入印度地区。
印度哪里有能力独自抵挡隆美尔麾下的中东军团,那可是拥有上千辆坦克的精锐部队,局势很可能变得不可收拾。
如果再失去希特,那么轴心国的部队距离巴格达的门户拉马迪,也就不远了。
攻占了拉马迪之后,德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巴格达的外围,而到了那个时候,巴格达肯定是守不住的。
英国人的援军现在还在伊朗境内向前推进,包括伊朗的一个师部队,巴基斯坦的两个师部队,以及印度两个师,澳大利亚一个师,英军自己一个师。
这简直可以说是多国部队的部队,缺乏协同作战能力,也没有多少重武器装备,完全都是拼凑出来的。
即便是如此,这样一支部队也让印度英国流亡政府倾尽了所有,可以说这个集群就是英国流亡政府最后的希望了。
美国人那边的增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指望远在澳大利亚的美国人能帮上多少忙,其实和指望德国人自己撤退差不多,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就在这个时候,月初的时候,英国流亡政府的海军竟然还在印度洋上打出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捷!
是的,菲利普斯将军指挥麾下两艘战列舰与一艘航空母舰,拦截日本的突击舰队,与两艘日本战列舰交火,取得了全胜的辉煌胜利。
日本突击舰队的旗舰长门号负伤逃走,跟随长门号一起抵达印度洋作战的同型号战列舰陆奥号战列舰被英军击沉!
损失惨重的日本海军几乎完全丧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而菲利普斯的舰队也没有乘胜追击的能力,只能回到港口内休整。
印度洋海战的结果不是轴心国可以预料到的,日军的溃败也不是轴心国的高层们可以预料到的。
月2日,神田正种将军在新几内亚岛上切腹自尽,日本第师团全军覆没,新几内亚被美军占领。
在损失了差不多4万人之后,美军强行攻占了新几内亚,保住了澳大利亚东部繁华地区,还有潜艇部队的出海口。
而损失了陆奥号战列舰的日本海军,龟缩向菲律宾。山本五十六率领刚刚振作起来的联合舰队,在那里等待着美国进攻夏威夷群岛的消息。
按照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计划,只要美军进攻夏威夷群岛,他的舰队就会出动迎战,在那里与美国舰队决一死战。
毕竟,在夏威夷地区,美国舰队是没有约克角那样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掩护的,反而是日本海军可以获得陆基航空兵的支援。
所以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日本舰队是占据优势的,迎战美国海军舰队掩护的登陆作战是毫无压力的。
就在德国贡献希特当天,也就是月4日,蒙哥马利才刚刚等来了他的第一支增援部队,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守住巴格达了。
三天后,隆美尔顺利攻入巴格达,控制了伊拉克境内的数条公路还有铁路,英军在当地人的阻挠和干扰下,没有炸毁大部分的油田,就不得不撤退离开。
拿到了冶炼厂等工业设施之后,隆美尔的部队进攻速度更快,一口气打到了希拉、库特还有巴古拜等城市,才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不停下也不行了,因为冬季作战的结束,最高统帅部和总司令部同时下达命令,让晋升元帅的将领从前线赶回柏林,接受自己的元帅权杖。
其中包括武装党卫军的总司令迪特里希将军、中东军团总司令隆美尔,还有b集团军群总司令古德里安,预备集群的总指挥官曼斯泰因。
虽然迪特里希默默无闻,一直都不显山露水,可是他参加了攻击列宁格勒的会战,带兵攻入了摩尔曼斯克,早先还在英国积累了不少军功,在党卫军里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而曼斯泰因获得晋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部队率先攻入莫斯科,巷战之中一直表现优异,算是攻取莫斯科的最大功臣。
加上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两个实至名归的将领,这一次晋升元帅,要比940年击败法国晋升元帅那一次的含金量高太多了。
德国人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英国流亡政府这边,却没有办法再坚持下去了。
如果再接下来的战役之中失去伊朗的油田,那么整个印度都将失去继续抵抗的物资基础。
1228流亡结束()
“刚刚接到了伦敦发来的电报……现在,我们没有理由继续坚持了……”看着脸色有些灰白的蒙巴顿,伊丽莎白无奈的开口说道。
她奉自己父亲,也就是国王乔治六世的命令,带着舰队逃往印度,在这里组建了一个流亡政府,继续保持英国抗德的姿态。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人都发现,似乎原来那个很遥远的轴心国敌人,如今已经横在自己的家门口了。
这个时候再如何坚持,也是徒劳的了,所以伊丽莎白才有了这样的对话。
调集的部队还在路上,他们将在伊朗撞上隆美尔东进的大军。在没有任何屏障可以依靠的前提下,这支拼凑来的部队,很可能在伊朗被隆美尔全歼。
最好的打算,也是英国流亡政府的军队,在进入伊拉克之后,与以逸待劳的轴心国中东军团交战,最终也同样是无法夺回巴格达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的。
“德国方面刚刚把一个消息送给了我父亲,这是一份绝密的电报,不过德国人却把它给了我父亲,显然他们一直都知道,我父亲有能力联络到我们。”伊丽莎白看蒙巴顿不说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然后她把一张纸条递给了蒙巴顿:“轴心国的舰队已经回到地中海了……一天之后他们就有可能通过苏伊士运河。”
这绝对是一个惊天的坏消息了,虽然菲利普斯的舰队刚刚取得了大捷,士气高涨,可这支舰队完全无法抗衡庞大的轴心国舰队。
对方可是拥有好几艘航空母舰,数艘战列舰的庞大舰队,哪怕用数量堆,也足以把英国舰队堆死在港口内。
论速度,菲利普斯的舰队不是德国新锐舰队的对手——如果能跑过德国舰队,英国本土舰队当年也不会被耍得团团转了。
论技术,有雷达和现代化改装完毕的德国舰队,显然也要比流亡印度设备严重老化的菲利普斯舰队更先进。
哪怕是守卫港口的空军作战飞机,印度的空中力量,也比不过德国航母上的FW…190T型舰载机。
所以,只要轴心国的舰队进入印度洋,英国流亡政府的菲利普斯舰队就无处藏身了。
之前菲利普斯舰队一直避免袭击德国运输船,害怕的就是面对如今这个局面。
可惜的是,不管他们怎么逃避,德国舰队还是来了,而且这一次,是气势汹汹的来了!
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伊丽莎白还有她的几个幕僚们,都要面对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远在天边的德国人打过来了,而且他们这一次是来真的!
“真是非常遗憾,殿下!我没有帮您带来一场伟大的胜利。”蒙巴顿有些落寞的开口道歉。
他真的是很想在印度做出一番成绩,帮助大英帝国再一次从灰烬中站立起来,保住世界霸主的宝座。
可惜的是他真的无法抗衡,已经强大到让人恐惧的轴心国。纵使他用尽浑身解数,也没有力量去挣脱命运的枷锁。
“没关系,将军!本来就是两面下注的一种保险,现在证明我父亲那边距离胜利更近,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伊丽莎白挤出了一丝尴尬的笑容来,开口安慰了一句蒙巴顿道。
11月9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历史被改变了所以天气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莫斯科的第一场大雪从天而降,俄罗斯的冬季终于来临了。
因为准备的非常充分,一线德国作战部队过冬用的棉服充足,士兵们保暖做的非常到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