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霸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霸主- 第5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些是因为撤退的太快,来不及搬运,只能就地销毁掉;有些是连销毁都懒得做了,直接拱手让给了德军。

    在经过一系列的溃败之后,苏军在莫斯科河附近,还有纳西莫夫大街附近建立起了新的防线,只不过他们几乎没有后备队,究竟能防御多久,谁也无法猜测。

    此时此刻,无论哪个方向上德军再有大规模的突破,都只能依靠那个方向上的苏军自行去解决问题了。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这个方法科涅夫一直在强调,无奈的强调:坚持下去,等待光明到来。

    没有人知道光明会不会到来,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到来了。

    经过艰苦的防御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大规模的溃败就要到来了。缺乏武器弹药和重火力的苏军,很快就会四面崩溃,整个莫斯科就会出现到处都是枪声的混乱交战状态。

    然后,可能最多也就几天的时间,这些混乱的枪声就会消失,德军就可以对外宣称,自己已经全面占领莫斯科了……

    即便是明知道自己的乐观保持不了多久,可科涅夫还是只能平静的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他带着手下的参谋还有卫兵,一个接着一个阵地去视察前线,鼓励士兵们继续战斗。

    甚至,最危险的时候,他还没走到他想去的地方,那里就已经竖起了一面德国的国旗。

    枪声非常近,有一些子弹甚至都从科涅夫的头顶上飞了过去,但是他依旧毫不畏惧,坚持稳住了防线才离开。

    可惜的是,现在莫斯科包围圈中间的苏军,缺少武器,缺少弹药,缺少药品,缺少援兵,唯独不缺少的,就是将军了。

    整个包围圈里,算上参谋,拥有将军军衔的指挥官至少有50人,他们现在有的实际指挥部队的人数,可能还不满一个团。

    不得不遗憾的说,现实和想象中的世界不同,并不那么美好。尽管科涅夫一直在坚持战斗,可城市里面,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愿意再继续战斗下去了。

987重要的通用性() 
    进入到7月,也就意味着李乐其实已经来到这个世界足足一年的时间了。

    这一年的时间里,他革新了一部分德国的吏治,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同样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横扫了英国,收编了英国的舰队,并且已经包围了莫斯科。

    另外,他处理的最多的,也是在军队方面的强化,也正在慢慢的体现出他的超前眼光和独到之处来。

    不要小看这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仅仅就在武器装备方面,李乐就给德国军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究竟有多大呢?大到让陆军海军还有空军一大堆专业的将领,都认为元首高瞻远瞩的地步。

    一年的时间里,李乐一直在重点改善德国陆军武器装备设计和制造的通用性。

    知道德国的武器装备通用性有多么差么?就拿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举例子来说一说吧。

    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种类型号繁多这一点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可半履带装甲车的履带内的负重轮、托带轮、动力轮究竟有多少种类,大家可能就没有什么具体概念了。

    在型号如此繁多的半履带装甲车之内,装甲车本身的轮子也是不通用或者说不一样的。

    就拿奔驰公司生产的DB10半履带车来举例子,这种装备的后部一侧履带内共有7个轮子,就有四个不同的款式……

    如果说仅仅只有奔驰公司一个另类,还不足以说明一切的话,德国著名的Sd。kfz。250半履带装甲车同样部位有6个轮子,有三个不同的样式。

    重型的Sd。kfz。251轮子更多,但是稍好一些,因为负重轮只有两种而已。

    这可不是说不同批次的车轮略有不同,而是说仅仅是一辆车上,就有四中不同样式的轮子。

    更要命的是,按照德国的生产标准,几乎所有的装甲车辆都喜欢用双排负重轮——想象一下这种车辆的维修难度吧。

    要知道,德国的装甲车可是没有托带轮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轮子种类比其他国家的少一种,但是款式却更多或者不相上下。

    而在不同批次生产的相同型号的半履带装甲车里,同样的负重轮上面的开孔前后一共变更了8次之多。

    同样是外号“骡子”的半履带卡车,德国在不同的生产厂家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外观甚至是内构都完全不一样……

    很难想象,一种同样性能同样用途甚至是同样代号的装备,在德国竟然有三个不同款式。

    保时捷虎王还有亨舍尔虎王这类的冷笑话,在德国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同类武器互不通用,螺丝无法匹配,发动机型号不同,减震设计有好有坏,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皮。

    同一辆卡车,德国福特生产的和欧宝公司生产的完全不同,而KHD公司生产的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它们可都是3吨级别的载重卡车,为什么不同,或者说同样性能的东西为什么要分三个样式,也只有德国人自己能解释的清楚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的末期,自己都忍无可忍的德国人,率先提出了E系列通用坦克的设计概念。E系列要求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的零件要大部分通用,组成类似系列的模式,便于生产和维护管理。

    千万别以为德国工程师的脑洞又一次超前了,这是他们是自己把自己折磨疯了,然后才迸发出来的所谓“灵感”……

    按照这个思路发展武器装备,自己为难后勤部队,简直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制造灾难。

    李乐在接手了这个帝国之后,重点就在规范德国武器装备生产的通用性。

    甚至连外观,每一个配件,德国工程师都必须要在元首统辖的武器装备部门的硬性规定要求下,生产完全一模一样的东西。

    为了这个标准,李乐甚至要求除了坦克和一线战斗装甲车辆之外,必须都使用直角设计,摒弃美型的圆弧外观。

    有了这样的要求,任何一个零件都是有着良好数据要求标准的通用零件,这一方面杜绝了浪费,一方面也彻底杜绝了不通用的这个现象。

    虽然无法做到二十一世纪那种轻松更换两辆车不同零件的地步,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百分之八十的零件是可以互换替代的。

    有了这样的改变,前线的后勤保障部门,才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工作量竟然没有随着部队的增多变得沉重。

    每天变化的是运输物资的总量,这确实是在以一个惊人的几何数字在增加。但是物资的品种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是零件通用性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现在,前线只要准备一把锤子,如果这个汽车的发动机舱盖坏了,只要取来新的舱盖,用锤子敲打敲打,就能安装上去,简直方便得让人想哭。

    一年之中,德军的武器装备增加了百分之二百甚至是三百,武器型号也在增多。

    可后勤零件补充品类相比之下,才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这就说明,李乐和他的装备部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有效的。

    也正是在这种硬性要求下,德国各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还有半履带装甲车,装甲车还有坦克,才能保持完全一模一样的外观,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同型号”。

    这个壮举,让德国在苏联横冲直撞的时候,减轻了不少后勤压力,节约了大量的补给时间,创造了4个月推进到莫斯科的伟大奇迹!

    同时也证明了,任何一个所谓的军事奇迹,其实都是长时间积累,技术和概念甚至是战术上的创新造就的。

    除了要牢记那些打赢了前线战斗的名将之外,还要牢记那些为这些名将们创造技术条件,让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工匠”们。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人类的战争才能从短刀弓箭,进化到毁天灭地的地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人类在自相残杀的过程中越来越血腥,也越来越高效……

988过河() 
    几个小时之前,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火车站,在那里德军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前沿阵地。

    最重要的是,德军的坦克趁着苏联士兵溃败的机会冲到了河对岸去,然后在河对岸也建立起了一个临时防御阵地。

    这也就意味着,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被德军占领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战果,大到足以振奋人心。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德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苏军会不在每一条大桥上安装炸药,在德军靠近的时候炸毁大桥。

    可是,事实却就是这么发生了德军装甲部队鲁莽的冲向了大桥,苏军溃败的士兵混乱之中狼狈逃窜。

    然后等到德军坦克还有步兵们停下脚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大桥的另一端了。

    结果他们发现,这个大桥确实没有安装炸药,甚至连拆除都不用了,因为苏军似乎就没有想过要炸毁这座大桥。

    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苏军防御部队没有工兵在这里布置炸弹。

    原因虽然不明了,可是这个事情的结局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德军控制了大桥的两端,并且一口气向对岸增派了大约3000名士兵。

    冒着炮火,德军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冲过了大桥,然后在街头巷尾组织起了一道挨着一道的防线。

    “为什么德军会越过莫斯科河?”眼看着战局急转直下,科涅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吓得脸色都苍白起来。

    本来他以为,正面战场随着德军控制莫斯科河西岸,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德军不会冒险强渡莫斯科河,只会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他施加压力。

    可事实证明他错了,德军一口气夺下了基辅火车站,并且冲过了莫斯科河,控制了河面上的一座大桥。

    别说一座大桥了,德军只要能有一个安稳渡河的地段,都足够让莫斯科守军绝望了。

    科涅夫指着地图上的大桥,问低着头的手下们道:“你们!你们谁来说一说!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炸掉这座大桥!”

    他早在一个月前,就下达了命令,要求所有的莫斯科城市内的桥梁,都要安装炸药,在必要的时候实施爆破。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命令似乎并没有被认真的贯彻执行,至少有一座桥梁没有安装炸药,就是现在留给了德军的这一座大桥。

    “将军……同志……这座桥梁距离城市中心太近了,我们之前没有想过德国人会这么快打到这个桥梁附近。”一个将军开口解释道:“那个时候炸药不足,是我批准了,这个桥梁先留下来的。”

    “你批准的?那你有没有批准德国人攻击这座大桥?啊?”科涅夫揪着对方的领子,恶狠狠的质问道。

    虽然他一直都保持着儒雅的风度,可是内心中的压力究竟有多么巨大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在丢失了这个大桥之后,他终于爆发了,不再压抑心中的恐惧还有愤怒,捏着对方的脖子大声的质问道:“那你为什么不报告给我!为什么不报告给我?”

    “将……将军同志。”那个将领慌乱之中,颤声喊道:“我后来下了命令,让这些人安装炸药了!我下了命令了!”

    听到了对方的喊声,科涅夫松开了双手,声音却越发的狠厉起来:“那你说!为什么那里没有被爆破炸掉!啊?”

    “我也想知道啊,将军同志。我至少一周前,就下令补上那里的炸药了……”那个将领哭丧着脸说道。

    现在,外面的德军距离莫斯科红场也只有3个街区了,德军的坦克履带差不多距离他们指挥部也只有1500米了……

    1500米是个什么距离呢?这个距离大概是德国坦克炮直射的最远命中距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障碍物,德军的坦克已经可以直射到莫斯科红场了。

    谁能想到德军在突击基辅火车站的时候,一改往日的稳扎稳打的战术方针,采用了快速突破的打法呢?

    谁能想到曼斯泰因那个老混蛋,一口气在这个方向上集中了40多辆坦克,掩护步兵协同进攻呢?

    谁又能想到,德国的坦克部队敢直接冲向大桥,不怕苏军炸毁桥梁的同时波及到桥梁上的德军自己呢?

    谁又能想到,德国人这一次真的是想要在苏联守军手里抢一座桥梁,而且是非常有决心的希望抢到一座桥梁呢?

    谁又能想到……因为前线指挥官害怕自己的后路被提前封堵住,私下里取消了安放炸药的命令,想着可以日后补上呢?

    反正,一大堆的巧合造就了这么一个结局,故事的结尾就是,德军一次大胆的尝试,就直接取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有多少巧合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莫斯科最核心地区的大门已经向德军敞开了,艰苦的巷战似乎要在短时间内结束了。

    “立即让部队反击!夺回大桥!让炮兵炮击那座大桥,所有的大炮都要开火!用最快的速度打断那座大桥!”科涅夫绝望的下达了反击的命令。

    “来不及了,将军同志。”参谋长脸色灰败的摇了摇头,开口劝说道:“德军要的只是一个泅渡的桥头堡,他们已经有部队过河了,那桥梁还存不存在,就不重要了。”

    如果河对岸都是苏军的防御阵地,德军可能不愿意冒险泅渡。但是如果有一个桥头堡,可以保证渡河的时候不被攻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德军有冲锋舟等渡河工具,源源不断的运输部队过河,补充河对岸的兵力,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算上架设浮桥等手段,苏军真的不一定可以夺回被德军占领了的桥头堡。

    无奈之下,科涅夫也知道,事不可为,只能颓然的坐回到了自己的椅子上,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好半晌,他才喃喃的开口,用无所谓的语气吩咐道:“你们留在这里,我要去向赫鲁晓夫同志汇报这个消息……”

989捷报() 
    “元首!刚刚送来的消息。”鲍曼走进了李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