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内的技术千千万万,交流电的使用确实方便了发电以及用电,也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主流电能投送方式。
现在德国正在努力的普及交流电,同时在规范整个欧洲的用电标准。
有的时候,资本绞尽脑汁耗时无数的标准规划,机枪还有大炮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了。
说服不了对方,那就用大炮来说话手段虽然野蛮,有的时候也确实节约了时间。
另一个有关家电新兴企业的代表,开口说起了最新的研发进展:“电机的研发也已经完成,一切都很顺利。”
有了小型廉价的电机,洗衣机还有抽油烟机这类家电就都可以普及到平民阶层。
而这些细节,一方面可以确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巩固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它们也确实是军事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87属于李乐自己的战争()
比如说小型电机,事实上就有很多军事装备需要这类设备。坦克的炮塔转向,就需要电机替代手动。
有了成熟并且稳定的电机,坦克炮塔的转动就会更快,瞄准反应速度也会大大缩短这在今天来说并不复杂,在1941年却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同样的,电视机的显示器技术,放在军事领域,就可以作为雷达屏幕等使用,更直观的表示出雷达波束发现的目标位置。
反过来,军用领域的金属材料研发,也可以通过民用生产来尽快回血:武器更轻更小巧的追求,也变相的支持了民用电器的轻便以及小型化。
如果不是材料学的进步,根本不可能有更纤薄的板材出现,也就不可能在未来诞生随身听之类的小型电器。
要知道,在1941年前后,人类还没有如今这么先进发达。很多东西那个时代根本就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说过。
希特勒绝对想不到,就在他自杀的地方,70年后的人们真的每家都有汽车,而且拥有家用计算机享受无线网络,用着只有几毫米厚的电话……
时代确实在飞速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每一项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古老的钻床,谁能想到在未来会诞生五轴加工中心这样精细的生产设备?
而在车床铣床旁边操劳了一辈子的六十年代的老工人,谁又能想到通过计算机数据,现代的年轻人可以在家里玩3d打印?
洗衣机在1858年就被发明了出来,在1910年,就出现了电动洗衣机。可是洗衣机的普及,一直到二战后才逐渐开始。
而李乐不打算等那么久了,他打算立刻就在欧洲普及洗衣机等民用设备,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之前元首曾经豪言让德国人每家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可一直到今天,李乐改良的简化版桶车依旧无法完成这个承诺。
虽然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德国生产出了200万辆各种各样的汽车,可真正留给民间的数量,最多最多也就只有100万辆而已。
当然,这可不代表着,有100万人拥有了自己的汽车。这些汽车还包括运输用车,企业用车。
就好像如今的中国,某城市拥有200万辆机动车,并不代表着有200万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一样。
汽车的承诺短时间内看来是无法兑现了,所以李乐决定在其他方面给自己圆一个场子。
比如说,戈培尔为了提高自己的宣传效率,提出了一个十年三步走的信息发展计划。
在他的计划中,第一年,也就是1941年这一年,德国的每一户家庭,都会普及上收音机。
听起来这个计划似乎很容易就实现,可是这后面其实并不那么的简单。
首先,收音机是要用电的,这也就是说,德国和其占领区,在未来的一年之内,大部分地区都会通电,并且由国家提供充足的电能。
而在1942年到1945年这4年的时间里,戈培尔希望可以普及电视机,让德国每一家每一户都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这个计划就了不得了它一旦实施完毕,那德国的宣传部,将获得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信息普及平台。
拥有了这个平台,宣传将变得立体。想象一下德国版的新闻联播出现之后,人民群众相信的一切,都是由国家转达的样子吧。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国家的掌控力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一个远远超越对手的至高境界。
这就好比是一个修真的高手,在对手还在练三路长拳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御剑飞行……
剩下的五年时间里,戈培尔的计划是将电视普及到整个欧洲,让欧洲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
就连鸠占鹊巢的假元首李乐都不得不承认,戈培尔这个人却是有宣传天赋。
仅仅是由李乐给他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未来,戈培尔就可以自己发掘出这个未来的无限魅力。
“电视机的实验,进行的如何了?”看着一个负责这方面事情的官员,李乐开口询问道。
并不是他凡事都要过问,而是因为电视机这东西实在是太有时代意义了,李乐不得不重视。
如果德国可以搞出这种全新的设备来,那德国就可以在无数个科技方向上,领先全世界了。
也不是李乐不重视核技术的发展,毕竟核技术是严格保密的,也无法放在这样的会议上来说。
关于德国的核技术发展,海森堡等人和元首李乐是有一个单独的会议定期碰头的。现在也急不得,毕竟核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技术。
好在德国领先世界的教育体系,给德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才储备梯队。
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受教育的人数比例,是全世界数一数二高的。而德国取得的专利技术数量,大学内的科研人员基数,都是世界一流。
这给了李乐无限的信心,也让他敢于将自己的研发力量分散开,涉及到很多个领域。
“我的元首……电视机的显像管技术,实验室已经攻克了技术难点……我们正在压缩成本,很快就会有结果。”负责这方面的官员,赶紧开口回答道。
李乐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关心的东西,似乎每一个细节都没落下。这让他感觉到了些许轻松,最近苏德战争的压力,实在是让他有些透不过气来。
尽管他不用为前线的战斗操心,可是他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压力别人是没有的,只有来自未来的他的内心,才会存在。
要知道,全德国可是只有他,见识过元首落难在柏林的地下室内,开枪自杀的画面的。
他不想死,也不想让自己苦心经营到了现在的帝国崩溃陪葬。所以他只能事无巨细的抓他所有想起来的方面,安慰他自己那孤独幽闭的灵魂。
只有上帝知道,李乐有多么的希望自己可以真的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场属于他李乐自己的战争的胜利。rw
688死守莫斯科()
斯大林现在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他很想把葬送了大好局势的布琼尼给枪毙了,可是现在的布琼尼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位苏联元帅,现在已经被包围在了斯摩棱斯克,基本上算是没什么好结果了。
如果布琼尼投降,那他可以说是身败名裂了,苏联元帅的头衔,就注定堵住了他投降的出路。
至于说他战死在斯摩棱斯克,那正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可是丢掉斯摩棱斯克之后,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莫斯科眼看就要变成前线的城市了,德国人的飞机实际上已经有足够的航程,飞行到莫斯科进行轰炸。
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德国真的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轰炸,把莫斯科彻底变成一片废墟。
斯大林很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他真的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时期,出现首都被敌人摧毁的事情。
可是事实就是这么的无情,现在德国的新式JU…118轰炸机,已经可以飞到莫斯科的上空,投掷炸弹问候斯大林同志了。
“媾和是不可能的!除非我死了!”此时此刻,这位苏联的领袖,敲打着桌面,对自己的手下人咆哮道。
他不愿意接受一个屈辱的和平,哪怕再牺牲100万人,他也不想结束这场战争。
一直到现在,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在幻想着将红旗插遍整个欧洲。
列宁都没有办法完成的愿望,他斯大林一定要做到。这样才能彰显出他的优秀,这样做才能保证他的名字在苏联千秋万世。
几十个将领在斯大林的咆哮声下瑟瑟发抖,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只能听从斯大林的命令。
实际上大清洗给苏联带来的不仅仅是苦难,还有一切政令都得到统一的好处。
当一个国家里只有一个声音,所有人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的时候,往往可以迸发出毁天灭地的力量来。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民主一定优于独裁,大家都清楚中国古代许多独裁的朝代,制度可都要比希腊时代的民主高级许多倍。
“不要再向前线增派兵力了,将野战部队向莫斯科方向上集中!我们要在自己的家门口,打一场最艰苦的防御战!”斯大林可不是草包,相反他是有一定军事组织能力的。
在发现野战不是德军的对手之后,他也把自己的防御重点,定在了莫斯科附近。
阻止德军向莫斯科推进已经事不可为,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拖住德军,让他们在莫斯科附近消耗掉大部分精锐。
说一千道一万,苏联缺少的时间,大把大把用来动员还有调配生产物资,组织生产的时间。
只要能拖住德军,哪怕损失掉莫斯科,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要知道,在拿破仑时期,莫斯科可是沦陷过的。既然已经沦陷过了一次,那就不在乎再沦陷一次。
“集结装甲部队,在莫斯科周围布置新的防线……”做好了在莫斯科拼死一战的斯大林,给出了自己的各种命令来。
他一边说,一边看向了不远处站着的赫鲁晓夫,满脸的嫌弃开口吩咐道:“莫斯科防务的政委,就由赫鲁晓夫同志来担任吧!”
赫鲁晓夫一听,就知道要坏事儿。之前他虽然也输掉了前线的战争,可罪责大部分都被元帅铁木辛哥给背了。
所以他才像没事儿人一样,站在这里参与这个级别的会议。可是斯大林还是觉得赫鲁晓夫有一定的责任,所以才至今都没有给他委以重任。
现在,斯大林点名让他来做政委,那就是打算要把他留在莫斯科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虽然说莫斯科不容有失,肯定会集结重兵防守。但是它毕竟即将沦为前线城市,安全系数直线下跌。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站出来,领了属于他自己的命令:“斯大林同志!我会守住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的!”
斯大林可不是在坐以待毙,他最近几天正在下令,集中力量生产更先进的T…34型坦克。
而且,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一种用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重型坦克,用来对付德军的豹式坦克。
一旦这种新的坦克诞生,德国的装甲优势就将不复存在,野战苏军也就有了一战之力。
“放心吧!我不会轻易放弃莫斯科的!政府部门先行搬迁,我本人依旧坐镇在这里!”斯大林给赫鲁晓夫吃了一颗定心丸。
毕竟斯大林本人也不希望过早的放弃莫斯科,因为这里是苏联的政治中心。
斯大林在大清洗的时候进行了高压统治,他本人也害怕,一旦离开了莫斯科,会有人对他不利。
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之下,斯大林开口安慰起了领下命令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同志,我们都要为国家战斗到最后,这是我们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禁锢着每一个人。斯大林有他的想法,赫鲁晓夫也有赫鲁晓夫的想法,布琼尼现在却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了。
他的地下室距离交战的前线,连2公里的直线距离都没有了。虽然两翼的纵深还有许多,可德军最近的阵地,确实已经推进到了他的眼前。
两公里的距离,如果是在平地上,甚至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敌人的进攻了。
虽然看不见,可是布琼尼从手下人脸上那灰白的表情,也能看得出来,死期离他不远了。
“电话线断了……元帅同志……我们和178军的联系中断了。”放下了电话,一名手下看着自己的元帅,开口汇报道。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希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在战斗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投降的部队人数会远远大于战死的抵抗人数,这也就意味着,有组织的战斗崩溃了。
现在,布琼尼面对的,就快要变成这样的情况。
689听天由命()
“地178军的军部,到最后都没有后撤一步……可能军长加里廖夫同志,已经殉国了……”放下电话,军官看着布琼尼元帅的脸说道。
布琼尼点了点头,又一言不发的挥了挥手,示意对方不要再说这些了。
敌人的炮击又一次开始了,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震动。指挥部里的所有人已经两天都没看到天上的太阳了,这让布琼尼很绝望。
随着苏军阵地被逐渐的压缩,德国炮兵的射击也变得更加密集和精准起来。
之前还需要德军自己的狙击小组前出一段距离观察指挥炮火,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盲射来直接压制苏军了。
毕竟他们现在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的防御面积了,想要用炮弹轰炸一遍,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有些地方是藏不了兵的,这些地方包括两军控制线的边缘地带,还有一些被炸成平地的地区。
排除掉这些地区之后,现在苏军藏身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几平方公里了。
覆盖这一块地方,可要比当年在索姆河防线上炮击数十公里绵延起伏的防线,要简单的多。
“喂?炮击落在哪里了?对,我是司令部!”抓起了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