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那可是一辆钢铁坦克,而且还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要维持充气的设备不被子弹打穿,工程师们想出了各种千百怪的方案。
如说在充气的浮渡装置前面安装防弹钢板的,再如说使用更大的充气浮渡装置来获得更多的储备浮力的……
最终,还是元首李乐叫停了德国工程师们把问题复杂化,然后不惜工本的又一次“壮举”。
这位元首看着各种各样复杂到让人欲哭无泪的设备图纸,接着开口问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的工程师们有些尴尬的问题:“你们不嫌累吗?”
在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元首指了指最简单最原始的充气浮渡装置,开口说道:“让步兵登陆船挡在这东西的前面,不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吗?”
听到元首的提问之后,所有把问题想复杂了的德国武器研发专家们突然觉得——自己之前搞出来的破烂,简直是一堆垃圾。
最后还是李乐为大家解了围,开口安慰大家道:“好了好了也不要沮丧……把这些东西想办法散出去,吓唬吓唬英国人吧。”
废物利用这些图纸,最好的办法也是迷惑海峡那边的英国守军,让对方以为德军正在准备复杂的登陆装置,短时间内无法登陆英国本土。
战略的迷惑早开始进行了,包括有组织的在海峡附近排除水雷,让德军鱼雷艇部队经常穿越海峡,制造紧张气氛。
反正德军总是有一些人在努力的向英军证明:几天后我们要登陆了而另一些德军则在努力的否定这件事情:我们还没准备好,至少要等到1941年年末才会有大规模登陆……
总而言之,在搞掉了大部分英国间谍,并且对英国方面的某些事情了若指掌之后,德军在英吉利海峡打出了一套情报组合拳,让英国方面只能疲于应付了。
实际,这辆坦克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
德军在之前的某一个登陆方案,设计了一整套看起来很合理的组合式登陆作战办法。
首先用一些登陆船为随后的3号坦克浮渡装置遮挡,避免对方直射弹药攻击到这种脆弱的浮渡装置。
先头的登陆船会在靠岸之前让开航线,把坦克岸的路线给彻底让出来。
而在这种浮渡装置后面,用两个钢管连接了另一艘登陆船,这艘船在前方登陆舰让开之后,继续向前,给坦克浮渡装置一个推力。
然后,由坦克浮渡装置后面携带的两名士兵解开铁管,利用惯性和坦克履带划水,完整最后一段距离的冲刺
这套精妙的系统,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即便是配合无法达到完美的程度,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意外。
你以为事情到了这里算完了么?并没有精妙的设计现在才刚刚开始还记得3号坦克的改进细节么?关于裙板的那项
是的,三号坦克的裙板是无法用浮渡装置运载的,因为浮渡装置要尽可能的减轻重量。
所以这些裙板是被卸下来的,它们被稍微改装了一下,交到了第一批次的德军登陆部队手里。
因为两侧加了扶手,这些板裙可以由两个士兵握持,类似盾牌一样,在登陆的时候遮挡身后的友军,为友军提供简单的遮挡防护
在坦克岸之后,只要登陆士兵往坦克的两侧一挂,这些板裙可以加固3号坦克的侧面,提供更强大的防御能力
为了降低部队的伤亡,聪明的德国工程师们连这种古代攻城盾牌方阵的战法都想出来了,为的是能够让坦克第一时间岸。
有了这一套系统,德国坦克部队可以跟随第一批次的登陆部队一起岸,并且最快时间加入到战斗之。
而想要让这种设计在战斗发挥出威力来,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登陆部队装甲矛头的元首旗队装甲师,正在苦练使用这套系统的办法。
“在吊车放下坦克和浮渡装置直线,要挂好两个链接钢管”看着正在风摇摆的浮渡坦克,军官捏着怀表大声的喊道。
任何事情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会不有计划想象之那么美好。这套麻烦的联合登陆方案,也同样是如此。
如果放在现代,登陆部队的装甲掩护问题实际非常容易解决。要么有直接抢滩登陆的坦克登陆艇,能够把重型坦克直接送沙滩,要么有水陆坦克,可以直接浮渡岸并且掩护士兵作战。
甚至,美军还有专业的Avv7之类的两栖突击战车,能够快速的在水面还有陆地行驶,掩护步兵进攻。
即便是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美国对登陆也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可是这件事情放在1940年的德国,德国既没有符合要求的海登陆专用船只,也没有符合要求的专门设计的两栖作战装甲武器。
最后,能够依赖的还是悲催的3号坦克,装甲并不厚重,也不是德军现役最先进的坦克装甲车辆。
终究是有没有强,所以登陆部队也只能凑合着使用——虽然知道让士兵手持盾牌不一定能减少伤亡,可终究那是一种善意的尝试。
“那些步兵手持的裙板,最好更长一些,这样可以保护到士兵的腿部了”看着那些紧张的等待在登陆艇的士兵,赫尔曼师长对身边的将军说道。
作为德军之唯一一个有“登陆经验”的指挥官,他和他的第112师都被调到了大西洋沿岸,为登陆英国做着准备。
这一次登陆实验演习,他当然也要到场。看着忙碌的士兵,赫尔曼又想起了地海的那次如同儿戏一般的登陆来。
至少他还有一些经验,他身后的元首旗队装甲师的师长,这个时候正在另一侧的船舷,趴着呕吐呢。
虽然地处英吉利海峡附近,可大西洋和地海还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至少这里现在的温度,已经足以让所有人感到寒冷不适了。
看着眼前的士兵脖子都挂着赶制出来的救生衣,赫尔曼又开始为他的那些掉落到水淹死的士兵们感伤了——要是他们也有救生衣,不会淹死了吧?
一次登陆克里特岛,终究还是太过急躁了——这是赫尔曼心的想法,可是那终究是元首的命令,他还不敢拿出来评价。
“下放开始下方”一边的军官指挥着船只的工人,开始用吊车释放围拢好了浮渡系统的3号坦克。
在风高浪急的大西洋,这辆坦克单薄的如同一粒灰尘,随着绳子不断的下降,坦克的履带也终于被飞溅的浪花浸湿了。
“小心小心注意平衡两侧的船只你们不要命了?啊?”一边看着浮渡装置下降,一边有军官大声的提醒着。
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德军熟悉海操作的人才还是太少了,那些常年出海的人,现在基本都已经在潜艇部队内服役了。
少数漏之鱼,八成也都被海军舰队征召入伍。不是在为新的舰队训练准备,是替换到现有舰队内为国作战去了。
“调整调整这种姿态下去,不翻了吗?”一个稍微懂海的军官看着不断放下的浮渡装置,大声的喊道:“停停”
好不容易,这一辆坦克才算是安全的平放进了海水里。浮渡装置随着海水起伏,看去好像是一艘小船。
“连接杆把连接杆安装在后面的船体两侧”忙碌的事情依旧在进行着,看起来海面的准备工作,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了。
不过谁关心这个呢,反正此时此刻,有这么一群人,正在为了登陆英国,为元首杀尽敌人而努力训练着……知道这些,足够了。
:
436渡河()
436渡河
镜头再一次被拉回到北非,或者说被拉回到北非与东交接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体面的名字,叫做苏伊士运河,只不过这条运河的两岸,大多数地方依旧还是黄沙一片。
隆美尔终于还是决定进攻了,在后勤不足的情况下,在他手里的汽车和物资都不太充足的情况下,开始了一场赌博式的进攻。
即便是深深信任着远在柏林的元首,可隆美尔并没有在短暂的几个月内被一个冒牌的希特勒改变自己的性格。
他在苏伊士运河附近徘徊踌躇了一个星期之后,终于还是按耐不住自己心的野兽,打响了让最高统帅部还有总司令部都心惊胆战的枪声。
北非炎热的气温,并没有因为时间已经是11月末发生任何的改变,这里依旧还是很炎热,这里依旧还是一片黄沙。
德军士兵在一个选定的地段内开始强渡苏伊士运河,冒着英军并不猛烈的炮火,将勉强凑出来的木筏推进河水之。
自从两个多星期之前,德军推进到苏伊士运河沿线之后,这条人工运河没有了任何往来的船只。
所以,至少这些渺小的木筏,算是重新赋予了苏伊士运河生命,让这里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是的,真的是生机勃勃起来,木筏时不时会有士兵弹跌入水,鲜血染红了河水,让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生命的气味。
或者更直观一些的描述——空气弥漫着硫磺的味道,河水里弥散着鲜血,这里不是在孕育生命,而是在吞噬别人的生机。
“压低脑袋如果你们不想死的话”靠在木筏前面,德军士官们大声的提醒着自己的手下。
虽然身经百战,可北非战场的德军士兵,这种渡河作战的经验真的是不太多——这里大多数时候都看不到任何的水源,更别提在宝贵的水源里划船了。
即便是苦涩的海水,在这里依旧也是宝贵的一种财富——当一个人连续用沙子洗五次衣服之后,能够用海水把皮肤浸湿,是一种美好的奢侈了。
“突突突突”对面的沙坝面,曳光弹如同雨点一般扫落下来,打在木筏前面的沙袋,还有周围的水。
尽量压低自己的身体,德军士兵们疯狂的摇动着自己手的木桨。他们希望自己的木筏可以快速抵达对岸,所以拼命的划着。
“突突突突突突”与对面的机枪声音毫不相同,德军的mG…42机枪吼叫起来。掩护渡河的子弹打在沙坝,溅起了一片烟雾。
凭借着射速的碾压,还有数量的优势,德军机枪很快让对面的机枪阵地沉寂了下去。
这个时候,划船的德军士兵仿佛是找到了机会,开始更大幅度的摇摆起自己的船桨。让木筏更快速度的靠近对岸。
在他们视野所能看见的地方,德军抛射的烟雾弹已经形成了幕墙,遮挡着友军的视线,也遮挡着敌人的视线。
看不到对岸的情况,也看不见敌人的阵地究竟多么坚固,这对维持士气确实是有好处的。云里雾里的来到岸边,德军士兵们终于找回了脚踏实地的感觉。
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虽然脚下躺着的是同伴们的尸体,可德军士兵在对岸立刻找到了进攻的感觉。
当木排撞击到河滩的那一刹那,木筏卧倒的德军士兵,借着惯性一跃而起,开始了他们的进攻。
没有一点儿迟疑,机枪兵动作麻利的将机枪扛在了自己的肩膀,副射手拎起了弹药箱跟在身边,两个人岸的速度甚至不超过2秒钟。
“移动保持移动”士官拎着手里的mP…40冲锋枪靠在一具尸体的旁边,一边对着自己的士兵们招手,一边大声的提醒他们躲避。
mP…40冲锋枪是刚刚配发到非洲军团手的,和StG…44一样,德军正在努力的提高基层部队的自动武器普及率。
元首因此把希望寄托在了三款武器:mP…40还有StG…44,以及还在设计生产之的G…43半自动步枪。
不知道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元首相信美军会在战争之大量的投入半自动武器,其弹药倾泻能力,要德军强大一倍以。
在这种确信的左右下,元首决心增加本国的弹药生产,并且提高部队的自动武器普及速度。
军队内最终确定的一类部队步兵班标准配置,是一挺班用mG…42轻机枪,四支毛瑟98K步枪,两支冲锋枪和三支StG…44突击步枪。
可是目前看来,这种配置短时间内只能作为数据党的意淫,在某些后勤主管还有高级将领的脑海里勉强想象一下。
眼下的部队换装速度并不快,一线部队基本延续着一种不成的武器分配方案:拿到突击步枪的部队暂时不装备冲锋枪,而拿到冲锋枪的部队暂时不会分配突击步枪。
即便如此,武器装备依旧还是捉襟见肘——很多部队如果手里有了mP…38冲锋枪,要先交出来,才能换装mP…40或者StG…44……
而作为远在异国他乡作战的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能够拿到一批mP…40冲锋枪,已经是运输条件明显改善的最好证据了。
烟雾随着风向还有时间淡淡的散去,沙坝面的英国守军阵地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清楚自己眼前的敌人了。
可是事情永远都是相对的,当他们看清德军士兵的模糊身影的时候,德军士兵也可以逆着光看到沙坝的英军士兵了。
“呯”端着毛瑟98K步枪的德军士兵一枪打了远处沙坝的英军士兵,对方仰面撞回到了自己的战壕里面,再没有露出过头来。
而已经在河滩附近站稳了脚跟的德军士兵,也已经开始利用手里的炸弹,为后续进攻的部队开辟新的战场了。
“要爆炸了”工兵们单膝跪地,大声的提醒着身边的战友们,子弹从他的身边飞过,打在脚边的黄沙,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他接通了手里的电池,激发了电线连接着的,远处已经布置好了的爆破装置。
“轰轰轰”炸药被电流激活,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剧烈的爆炸起来。沙坝被炸得变了形状,面的英军战壕垮塌下来,带着无数英军的尸体。
这爆炸来的是如此的猛烈,以至于沙土直接飞到了德军所在的河滩面,无数的尘土飞扬起来,英军驻守的沙坝崩塌陷落,最终变成了一道看去很缓的斜坡。
铁丝已经被暴力破除,英军也没有那么多地雷埋设在防线附近。所以现在德军面对的情况很简单,简单到了不用思考。
“进攻进攻”德军士官从尸体后面爬起来,端着冲锋枪大声的命令道。他的身边同样隐蔽着的士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