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今天下午,有100个女学徒,还有100个男学徒,要到我们工厂里来,进行培训学习。”车间经理觉得,这些来的学徒还真是一个大麻烦。
如果是之前,他还真没有办法安排这么多学徒,到工厂里来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多余的人带着这些学徒啊!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串休出来的休息日,每天都有十几个工人串休出来休息。
这些人按照法令,就是带这些学徒的人。他们不用干活,可以指挥这些学徒干活,一样是不错的一大群劳动力。
“200个学徒?一个人要带几个啊?”听到学徒的数量,威廉就知道,这个破事儿绝对是不懂工业的人想出来的。
他原来做学徒的时候,那是什么个工作模式?先要从最基础的学起,一点点干到车床上,半辈子才打磨出这么一身本领来。
安排学徒工人靠短时间培训成材,这不是开玩笑么?所以虽然没有说出口,可心底里,威廉是对这种培训嗤之以鼻的。
“这些学徒工每个月只来我们这20天,剩下的10天是学基本功的,听说学校那边是军事化管理,每天都要加工出多少个零件,才能休息。”经理说出了自己打听到的事情。
听到经理这么说,工程师威廉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看来国家制定这个东西,还是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的。
“经理,虽然多了两天休息,可这两天,我一个人可带不了200个学徒。”威廉又找到了一个问题,开口说道。
“看您说的,我哪敢安排200个学徒给你啊……你就带10个!而且是在外面上课,具体带队有党卫队呢……”经理看见威廉手上的烟烧掉了一大半,有递给他一根,开口说道。
威廉一听党卫队这个名号,在心里吓了一跳。他可不想和党卫队的人有什么关系,那可是一群狂热的人,干了很多不法的事情。
“放心吧,带队的人都是干净底子的,而且都是青年,也要跟着学的。”知道自己的工人怕什么,车间经理笑着解释了一句。
他这么一解释,威廉安心了不少。他点了点头,算是体会到了这一次工作安排的良苦用心。
一个车间就要接待200个学徒,那整个鲁尔工业区要介绍多少学徒?这些学徒最后只要有一半人成为合格的工人,那未来德国就可以把工业规模再扩大一倍了。
如此多的学徒,即便是最开始无法立刻成为技术工业骨干,可是跟在师傅左右,用流水线生产出简单的产品来,那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这样的学徒工人,三千人就能成立一个大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合格的齿轮螺丝。
而原本生产这些零件的更优秀的工人,就可以挪到更高端的领域,去生产更复杂的零件。
这样层层推动,层层递增,最后推动的复杂工业产品,或者直说一些就是坦克飞机大炮,那会多到什么程度?
德国不缺钢铁,甚至在44年年末,穷途末路的时候,德国依旧能够每个月生产数百辆坦克,依旧可以生产数百架的喷气式战斗机。
只要石油等资源跟得上,只要工人的数量跟得上,德国就能无限的扩大自己的产能,生产出更多的武器装备,武装更多的军队。
德国军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他们也可以自豪的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了。
把这支本来就强大到让对手忌惮的军队,打造成武装到牙齿的怪兽,德国实现国防最强的誓言,似乎近在眼前了。
“大手笔啊……还真是……大手笔啊……”威廉点了点头,用震惊的语言,这样嘀咕道。
222德国没按剧本走戏()
“真是大手笔啊!”同一时间,美国白宫之内,罗斯福总统坐在自己的轮椅上,看着一份来自瑞士的回报。
瑞士作为已经在形式上被德国包围的中立国,相对来说从这里获取情报,还是比较容易的。
另一方面,美国实际上也是中立国,所以他们的商人理论上来讲,在德国也是受到法律保护与承认的。
罗斯福看的这份电报,实际上就是从德国那边被送过来的。里面的内容就是这一次德意志经济改革相关的内容。
在国家层面上,开放女权,甚至要发动妇女为国家奋斗,坦白一些说,罗斯福是没想过的。
虽然在二战过程中,美国的女权也苏醒过来,可是那毕竟是一个过程,对于罗斯福来说,只能引导疏通,却不能发起。
和1940年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一样,美国现在也是一个男权社会,同样的也是一个被资本主义控制的社会。
说美国被大型财团控制了也好,说美国被犹太人阴谋霸占了也好,从根本上来讲,美国是一个资本控制的国家这个说法是正确无误的。
所以,财团也好,商人资本家也罢,他们不会在利益不明的情况下,就这么放松对工人阶级压迫的。
压迫工人,让工人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所以当时的资本家们,是不会轻易为工人降低劳动强度的。
甚至可以说,不要看今天国外最先施行的双休制度,紧接着又在最近开始实验起更多的三休制度来。
可在生产力并不充足的1940年,剥削依旧是主旋律,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远没有今天看起来这么友善美好。
此时此刻的罗斯福,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是:我们美国能学这一套办法吗?
作为带着美国扩大内需,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来的一位很有经济头脑的总统,罗斯福第一想到的,就是德国正在施行的这一套,能不能在美国施行起来。
不过很快,他就绝望的发现,这一套东西似乎在美国并没有什么市场。
因为一方面是,在还沐浴和平阳光的美国内部推行大礼拜,增加休息日,会引起广大的资本家的不满。
另一个方面,德国正在战争状态之中,希特勒宣布暂缓多给的两天休息日,是符合情理的,可美国要拿什么来拖延这给出去的休息日呢?
最后一点,是德国施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东西至少体现了国家在动员能力上的优越性。
它有着真正共产主义在群体动员能力上的强大,将煽动和其他东西加入进来,已经发展成了更可怕的一套自我运转体制。
美国在这方面是比不过的,尤其是在先动摇一部分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动员能力就更加低下。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无法保证这种集中培训出来的工人学徒,最后学成了会不会留在原来的单位。
他们可不像德国人那样,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会跳槽,会转变。
因为没有相应的国家约束力,也不推崇约束工人去向的政策,这会让美国陷入到国内的纷争之中去。
不能学的话,美国上上下下就要想好,如何要面对这样正在开始紧急动员的德国了。
“这至少能给德国提供20万几个月之后就能投入使用的女工人,还有更多的男工人。”罗斯福头疼的说道。
1939年之前,虽然衰败,可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欧洲的工业还是要比美国更加完善和强大一些的。
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把自己的科学底子还有海外殖民地,都变成了筹码,交换成了物资消耗在了战争之中。
拿到了技术,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美国,这个时候才开始在欧洲的废墟上登台亮相,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
前文就已经交代过,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主要过程就是助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策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既然威尔逊总统在位的时候,就在开始着手布局,策划新一轮针对英国和德国的世界大战,谋求“欧洲自己把战争打透”这个目的,那美国自然是有所准备的。
它准备的东西,第一是资源,第二就是已经写好了的,英国和德国必须照着演下去的剧本。
不过,美国自然也有害怕的事情,他害怕的事情是,在美国自己准备好之前,欧洲人自己就把战争打完了!
美国害怕的是:欧洲战争之中,一个新的霸主在灰烬中诞生,整合起欧洲的全部力量,抗衡崛起的美国。
关键在于整合!这个才是美国真正害怕的东西!
如果欧洲不成为一片废墟,美国战后强大的产能如何倾销?如果欧洲不成为一片废墟,美国人如何堂而皇之的插手欧亚大陆的事务?
说直白一些,美国确实在地理上有天选之国的优势,可这也是美国自己本身的劣势啊!
美国原本的算计,实际上是笃定了德国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是无法真正开足了马力,整合欧洲工业体系的。
现实之中,德国人也确实没有办法在战败的法国领土上,在死不投降的英国展开欧洲工业整合。
可是,奈何德国在整合欧洲无望的前提条件下,走上了自我挖掘这条让美国想不到的道路呢?
虽然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可如果依托法国还有一片占领区,德国人尽力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美国依旧要头疼万分。
德国的工业在这个时候并不比美国落后太多,甚至在底蕴积累上,一些方面还有优势。
两个国家在工业方面,可不是如今世界霸主美国与弱小德国之间的差距,那个时候德国即便赶不上美国,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还是绰绰有余的。
为什么在真实的二战之中,两国之间表现出来的差距那么大呢?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制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自己作茧自缚的结果。
要知道,德国一方面杀戮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给自己的工业生产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方面也没有能够整合欧洲整体工业能力。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德国动员较晚,自我潜力挖掘又没有运作,等于是自废了武功在和美国战斗,所以差距明显到了让人嘲笑的地步。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德国的对手苏联在战争中苏联动员工作做的最彻底,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最惊人。
打个比方,可以这么说,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一百的力量,一直因为各种原因在用四十的力在和苏联打。
而苏联呢,原本只有九十的力量,却在战争的过程中,动员出了自身七十左右的力量,最终压倒了德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苏联动员了大量的女兵上前线,苏联全开了自己的产能,甚至动员了本国几乎全部的家底。
而德国呢?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国家动员起来,拿出家底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要面对的不是一个苏联,而是整个世界了……
和历史上不同,在走不通整合欧洲工业完成欧洲统一的时候,德国人换了一个方式,开始变相的动员起来。
这个低烈度动员行为,让美国一下子感觉到了危机!因为在美国写给德国的剧本之中,这个时候德国应该正陷在整合欧洲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呢!
原本这就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击败法国横扫欧洲,这都是容易的部分美国人赌的,是德国人无法让欧洲为其所用!
可是现在,德国人跳出了整合法国波兰荷兰比利时三国的思维圈子,转而自己回家关上门来动员妇女生产,准备把德国打造成欧洲工厂了!
思维模式变了,原本的剧本也就出现了漏洞,美国暗地里支援英国,实际上是求英国和德国对耗的计谋,似乎在节奏上出了问题。
当然,罗斯福现在想的东西,不是这些,而是在想,现在德国人自己开始挖掘自身的潜力了,怎么办?
摆在美国人面前的选项,实际上并不多。一个就是自己跳进战场上去,亲自帮英国干掉德国,恢复一战之后的国际秩序。
不过如此安排美国就要在这场战争中遭受更大的损失,战后的国际秩序依旧是群雄并立的,甚至还不如之前的情况。
这是美国不愿意接受的,也是美国想要极力避免的。美国要做的是当世界霸主,而不是帮着世界霸主英国再苟延残喘二十年。
更让美国人不甘心的是,如果这一次自己提前下场参战,那精心埋在欧洲的棋子德国,这一次可就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了!
上一次美国威尔逊总统帮德国人逃脱了一战的惩罚,这一次英国人必然不会再上当了,到时候棋子没了,美国白忙一场,还丢了伏笔和棋子,可谓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罗斯福看来,这个选项其实并不好。
223一切为了美利坚()
“还真是不太好选择啊这种情况,美国无论如何,都拿不到太多的好处啊。”看着明亮的窗外,罗斯福皱着眉头自言自语。
让美国提前参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美国自己也并不适合这种选择。
威尔逊总统在一战没有达到美国战略目的的情况下,留下了德国这个伏笔,让德国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爆,拉昔日霸主英国一起覆灭。
计算来计算去,美国在自身的战略安排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已经差不多接近成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变化!
本来一路上如同被木偶一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德国,竟然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准备要跳出棋盘,自己来做棋手了。
这就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威胁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上的,一个是战术层面上的!
如果德国只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冒出了一个求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才勉强想到了暗中动员这招棋的,那就是战术层面上的变化!
那美国对付这个变化就非常简单,继续按兵不动就可以了,让英国和德国自己去狗咬狗即可。
可如果希特勒是一个藏拙了的奇人,德国高层也没有表现出来那么鲁莽,这个战术层面上的问题,就瞬间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战略层面上出了变化,这个就不容易对付了!因为罗斯福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德国人开始在战略层面上布自己的棋子的!
换而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