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实际操作来完成。
“这个无需多虑,诸位可知近日来城中热销的清渊密卷,这件事还是按照清渊密卷的模式交于三元书坊承办。”希伊先生话音刚落。
此间主人张老财,也出声说道:“由三元书坊承办的清渊文集,每期所录用文章,视字数多寡,精妙与否还会参照清渊密卷给予不同等次的润笔之资……”
不仅有著述扬名这般的精神奖励,还有润笔费这样的物质财富,感兴趣的士子顿时多了起来。当下就有在厅中跃跃欲试发表诗文的。
看到众人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希伊先生抚须微微点头。这样的情况是他乐于见到了,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能进步,发行清渊文集对书院的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想到此处,希伊先生脑海中又浮现出昨日晚上,张籍来拜访时讨论清渊文集内容安排,那一刻师徒两人对话的情景。
“先生,弟子以为复刊的清渊文集不必像成化时一样,那时采用的是一年两刊的做法,半年时间太长,如此纵有人喜读书院文集,但时隔半年之久难免让人失去耐心,付之脑后。还有那时只刊录书院弟子们的精彩诗赋古文,且没有明确的主题,厚厚一本文集,各方面的文章都有,内容又曲高而和寡,卖不出去几本,销量惨淡最终导致书院自办的书坊倒闭。此两点需要改变。”
“那依你之间,当作何改变,以哪种形式为佳?”
“弟子认为,复刊之后的清渊文集当每月一期,且每期有一主题,主题可由讲郎们提出数个选项,再由先生最终选定主题;还有文集不仅要收录精彩的诗赋古文,也要收集摘抄学子们的精妙时文,如此可将文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录诗赋古文,下卷载时文律判;最后所有选中的文章还要由先生主持人员将文章润色修改一番,这样就几无疏漏了。”
希伊先生的思绪重又回到了腊八文会上。
“今次时逢腊八佳节,今次清渊文集当以冬月腊八为主题,诸生各抒己见,若有想挥毫泼墨的,此间也有书案准备。”
刚才这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士子有了应景的诗文思路,听到希伊先生话后,纷纷唤来笔墨纸砚,当场写起诗文来。
场中乐声又起,仆役们将酒水茶点,美味佳肴纷纷呈上,随着士子们诗词赋文逐一登场,一时间腊八文会气氛达到了顶峰。
这次的腊八文会张籍静静的看着士子和讲郎们展露才华,他并没有以后世诗文来出风头,实则因他已经得了最大的好处,内心已是极为畅快。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投稿()
腊八之后,书院的士子和讲郎们纷纷行动起来,或出入于清渊藏书楼之间查找资料,或闭门于寝舍讲堂之中笔耕不辍;希伊先生和张籍等人也在加班加点的审核批改递交上来的文章,原因只有一个,都想着尽快拿出优秀的文章,赶在万历十一年新年之前刊刻出版,给堪称书院大丰收的万历十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冬日里的明月,那月光也似有些寒意,高挂在幽暗的夜空中,也如太阳一般由东方升起,夜已颇深,现在正是皎月当空。
月光照耀下的清渊书院,寝舍灯未灭,讲堂人依在,无论身处何方,学子们不是埋头读书,就是提笔勤书。
于此同时,在狮子坊张籍的居所的书房中。
这会儿杜十娘不在书房,只有张籍坐在案前,手拿一卷书,面前点着两盏油灯,旁边的双层窗户和炭盆隔绝了来自北方的寒冷。但那院子中的寒风吹动光秃秃的树枝,飒飒的在耳旁低吟浅唱着。
紧了紧领口,张籍起身用一个拨火棍挑了两下炭盆,通红的木炭顿时散发出阵阵热浪。
重新坐回案前张籍将目光收回,又把手中看了一半的时文册子搁下,揉了揉眼睛,心想这一遭自己该如何选题呢。是的,张籍也在准备着为情缘文集投稿,不在腊八文会上出风头,并不代表张籍不在清渊文集上发表文章,这可是复刊第一期,自己得好好的找一篇有深度、有文采的重量级文章为其添彩。
而且这清渊文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扬名机会,随着文集的扩散和传播,若是文章写得好了,自己的名声将不仅仅局限于山东一地。
这也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著书立言是张籍的一个目标,但是它并非一蹴而就,仅仅凭着自己乡试解元的名头,想要卖到洛阳纸贵,那就太想当然了,就算加上后世的经验的过目不忘的天赋,张籍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似那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唐寅。
眼下张籍的文章还没想好,这又要内容、又要文笔、还要以腊八佳节为题,写好的确困难。
“籍哥哥,喝茶。”张籍复又翻开书本寻找灵感,杜十娘端着一杯茶推门而入。“还没写完呢,这可不似哥哥的行文作风呀,到底是出的什么题,不如让小妹参详参详。”
“哦?”张籍接过茶杯笑道:“腊八文会上山长命我等以腊八为题做一篇文章,将来是会收录到清渊文集的,十娘可有好的点子?”
张籍本来没有打算从杜十娘这里得到什么建议的,不曾想少女坐在了书案对面开口道:“哥哥,我曾翻看过江南几处书院的文集,小妹觉得写这等文章也是有诀窍的。”
“那说来听听。”张籍见杜十娘说的认真,放下书本看着少女道。
“书院文集刊行后,不少篇目会收录到官刻本里。哥哥也知道官刻本里要载录的文章,一是要写得中正平和,不能故弄玄虚,二是要颂圣德,歌太平,三是诗文则要应制……”杜十娘的语声清脆,听起来甚是舒服。
听罢少女的话,张籍顿时也被点醒了,这文集要想流传的广还要政治正确,附和士林潮流啊,这要做成一篇精彩的官样文章,岂不是更难了?
虽然明白了杜十娘的话,张籍却更为发愁了:“难道要我把文章写成章本似的台阁体么?”
“台阁体有什么不好么?籍哥哥将来是要代天子牧民的,作这圆融、粉饰太平的文章也是理所当然的,倒是其余闲情所作,私下传抄还行,却上不了台面。”杜十娘说完,却见张籍极为惊奇的看着她,不由得嗔道,“哥哥为何这般看小妹……”
“原来我家中还藏了个女中诸葛!十娘,你这些都是哪儿学来的?”一个不出闺阁的少女能有这般见识,张籍颇为惊讶的笑道。
“这些不都是籍哥哥的那本《治心经》上写的嘛……”杜十娘被张籍赞得有些不好意思,垂首避开张籍的眼睛说道。
好一个聪慧的少女!自己身在局中,反而不如局外的杜十娘看得清楚,这官样文章的确是读书人要学作的第一等文章。就算是后世,围绕在中央核心的文秘班子也堪称中华幕后最顶级的写手团。他们的文章虽没有散文的优美、也没有议论文的言之凿凿,但是出自他们笔下的一字一词被无数人钻研琢磨,那形成的法令和纲要,治理着这十几亿的泱泱国民。
在大明,朝廷发布的辞命同样可列为第一等,毕竟文章之施于朝廷,布之天下者,莫此为重。又如《尚书》里的诰、誓、命等,同样都是第一等的文章。
不过眼下问题是,写这些官场文学虽是主旋律,但难免假大空太多,那些颂圣德,歌太平的文章已被人写烂了,极不应景。若想在官场文中写出新意来,难啊。
清渊文集上作一篇官样文章自是不行,但杜十娘的话给张籍带来了另一思路。官样文不行,可以写适用于读书人的文章啊,如韩愈的《师说》、《马说》,王安石的《伤仲永》等,虽然不应腊八佳节的主题,但是这样正能量满满、三观正确的文章绝对可以入选并流传下去。
扬名,这个才是张籍的主要目的,而且对于自己这个少年解元郎来说,写一篇劝学砺学的文章,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对于现在身份地位的张籍而言,赚钱倒是放在第二位的事情了。
说起劝学砺学的文章,张籍当先想起的是出自清人彭端淑《白鹤堂文稿》中的一篇在后世流传极广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
这篇文章又称《为学》,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张籍上学时曾经读过,其文虽短小不过三百余字,但其道理精妙,堪称以小见大,实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主意已定,思路亦有,张籍当下提笔而书,不多时,一诗一文跃然纸上。
诗是腊八应制诗,文便是略作修改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大丰收之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过了腊八节距离放学年和年关就越来越近了。
书院师生的投稿热情很高,截止腊月十五日,张籍处共收到出自书院五十余名士子,二十多讲郎之手的二百多份诗词文章。当然这些诗赋文章是良莠不齐的,还需要经过几道关卡的筛选审核。
第一步初审由张籍来完成。因为这是清渊文集复刊后的第一期,不能不重视。这一步需要黜落大多数文章,只保留八十份。
经过张籍的筛选,第二步就是将挑选出的八十份交给由王教习、董讲郎、徐讲郎组成的三人评议小组批阅打分,最终选出五十份取中卷和五份两可存疑卷。
最后一步即是山长希伊先生的最终审核,由希伊先生圈出最终入选的五十份文章。
经此三步可以保证清渊文集的质量。
这开头筛选的第一关最为繁琐,工作量也最大。这个工作当然不是由张籍自己完成的,他将这些稿件都拿回了家中,和杜十娘一起读稿筛选。
以少女现在的文章功底,若说行文作诗只不过算得上中人水平,但是长期帮着张籍誊写教案、整理文章、还大量阅读了三元书坊的时文小录,经史子集,这欣赏水平很高,对文章的筛选工作很是得心应手。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佳人陪伴的下,张籍批阅稿件也成了件轻松惬意的事情。不过两天时间,初步的筛选工作就完成了。
清渊书院方面在希伊先生的主持下,第二步的审核批阅也进行的很快,腊月十七一早收到张籍的八十份稿件,当了晚上的时候,就全部批阅完毕,到了腊月十八的中午,最终选定的五十份稿件就已经定下,计有诗八首,词两首,精妙古文十五篇,优秀时文二十二篇,杂学类文章三篇。这样的文集组成结构恰到好处。
当然张籍的那首腊八诗和《为学》一篇也在五十份之中。
五十份书稿总共有约一万五千字,幸好三元书坊为了完成在放学年前出版的这个目标,早早的就请来十数名雕版匠人,书稿一送到,所有待命人员立刻开始制版,张卫现在也是三元书坊一名掌柜,主要负责书本的雕版刊印工作,这些活计他现在做起来得心应手。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雕版匠人们在张卫的妥善安排,合理规划以及绩效奖励下,工作效率和热情很高,通宵工作至腊月十九日中午,一万五千字,七十多块雕版就已经完成。
最后的印刷和装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最终在腊月二十日上午放学年这一天,清渊书院复刊第一期正式发行。
张籍站在三元书坊二楼上手中握着这四十页的册子,看着络绎不绝闻声来购书的士子们,心中长吁一口气,暗道一声,幸不辱命!
和清渊密卷一样,清渊书院的学子们的一百多本清渊文集都是免费的。值此放学年之际,正好人手一本带回各自的家乡,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下去,清渊书院的名头打响了,张籍的那篇《为学》也在不久之后,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传到大江南北。
……
大雪纷飞,今年的下雪的次数比往年来得勤些。
此时北京城中的一处不显山不露水,格局虽小,但极为雅致的宅院中,一名老者正坐在暖和的炕上,手中拿着一本册子,其书名正是《清渊文集》。有运河之便利,这才七八日,北京城中就能看到来自临清的书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书册压轴的最后一篇正是张籍的《为学》,老者翻看文集一直古井不波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
文章内容并不深奥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浅显。
其中主要写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两个僧人,一为穷僧,一乃富僧,都要从蜀中启程去南海礼佛。穷僧言道其仅用一瓶一钵就可以前去;而富僧讥讽道,他要买舟而下,至今为准备齐全,不能前去,尔穷僧凭什么能去。不料一年后,穷僧从南海而归,此刻富僧却依旧未动身。
最后文章以“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结尾,在当下尚空谈轻实务的文风中,可谓是极为精彩。
老者读完一遍闭目再读一遍,口中连连称妙。
再翻开清渊文集看向作者一栏,只见“张籍”二字清晰入目。
竟然是那个十五岁的少年所写!老者心中极为惊讶。有这般向学之心,能写出如此为学之语,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
“来人,备轿,我要入宫。”老者沉声说道。有如此好文,作为三朝元老,天子之师,怎么不推荐皇帝阅读呢。
“是,大人。”
不多时,一顶暖轿备好,出了这处宅院向紫禁城行去,此时看向宅院大门,沈府两个字高悬于门楣之上。
这老者赫然正是主持壬午科山东乡试的沈鲤。
对于发生于京城的这一幕,张籍自然不知晓。他现在正和杜十娘以及二弟张卫坐在返回老家的马车中。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距离年关只有一天,之所以返乡这么晚,全在于清渊文集和清渊密卷的热销,尤其是张籍又将清渊书院整年的考试试题做了个壬午年清渊密卷特刊,这纷沓而至的临清州及周边士子让三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