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黄昏已近,太阳落山,随着最后一抹余晖也从天空中逝去,这漫漫夏夜已经到来。

    在东昌府的一处大宅中,一块匾额挂在府中正厅门上,上以饱满的隶书写着“诗书传家”四字,若是将视线转回大门口,可见门楣上的“叶府”两字。

    府内中堂内,正中雕花红木八仙桌上摆着两根儿臂粗的蜡烛,灯光摇曳,将厅中照的很是明亮。

    叶增站着对着一个中年文士嚎啕大哭。

    这中年文士早就听下人说过了今天发生的事情,刚刚又从叶增的口中听了一遍,心下对发生了什么事情已是了然,只听他温言道:“增儿莫哭了,平日在家中时你母亲护着你;身边下人逢迎你、巴结你;到了书院后你略有天赋,同窗们也恭维你,讲郎们也时常夸赞,从小到大都没吃到过什么苦头。总是觉得自己天资卓越便恃才傲物,不将旁人放在眼里,这会遇到了比你更聪明的,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

    “父亲,可,可是那张籍真的背下来了啊,我当堂写的文章竟然早在坊间流传……”叶增脸上眼泪止不住,抽泣的道。

    “痴儿!你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咱家就经营着东昌府最大的书坊,我都没见过,临清州和东昌府这么近,那边也断然没有此书,你可知这世间有过目成诵之人。”这中年文士乃叶增的父亲,名叫叶茂德,隆庆年间举人,有一哥哥在京为官,和今次院试提学官左领有旧。两兄弟一人为官,一人在家因操持家中产业并未再下科场。

    叶增听得父亲的话,止住了眼泪但依旧带着哭腔道:“父亲,过目成诵不都是书上夸大的吗,我不信这当世真的有过目成诵之人。”

    “书中记载的或有夸大,但能录与史籍的想来也确有其事,这当世之人中,我曾听你叔父说过,刚刚过世的张江陵就可过目成诵,还有翰林院中的有几个编修也都是记性惊人。”叶茂德看着自己的儿子又道:“吃一堑长一智,这算不得什么,于你来说也算是好事,这件事不要太放在心上,安心准备明天的第二场院试,下去吧。”

    下午在茶楼中是叶增跑出来的快,方老先生其实也看出了其中关窍,想要告诉他却没拦住,没人点醒他,让他一直闷在死胡同中到现在还没走出来。这会儿听了父亲的解释,叶增也是个聪明机敏之人,瞬间明白过来张籍是在诈他,想通这一点后,叶增的心情也没这么郁积了,回房间准备起明天的考试来。

    ……

    这边张籍回到客栈后就被王讲郎叫了过去,询问今天的事情。

    “……就是这样,他再三出言不逊,我便默诵了他的文章,唬了一下他。”张籍一五一十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得知了事情经过,王讲郎道:“出门在外万事要小心。嗯,这叶增我也听说过,是城中大户叶家的小儿子,天资聪颖,平日了得父母师长欢心,他有个叔父在朝中礼部为官,其长辈为人还算方正,当是不会为难与你。”王讲郎顿了顿,又颇有豪气的道:“不过万事小心,并不代表着怕事,既然是叶增辱及我们清渊书院在先,别人欺到了咱头上,那也不必怕他,若是他敢再来生事,书院定然为你出头,这东昌书院和叶家分量不够,还是及不得咱清渊的。”

    “谢夫子……”张籍向王讲郎谢道。在别人地盘上赢了当地人,张籍初时只顾一时畅快,回来后略有那么一丝后怕,听了王夫子的话这时顾虑都烟消云散了。

    “没什么事,快回去休息吧,不用多想,明天好好考试,再得个头名回来,凑个小三元。”王讲郎拍了拍张籍打趣道。

    张籍返回自己房间后,洗漱完毕挨着枕头很快就睡着了,白天考了一天,又发生了茶楼中的事,虽然体力上没事,但是精力上有些不济。

第一百二十六章 院试复试() 
府试两场,今天是第二场,清渊学子们还是早早的起床,收拾考试用具,奔赴东昌考院。

    第二场的入场程序,和第一天一样,只不过搜检兵丁么有些懈怠了,因为按照科举重首场的潜规则,今天的考试其实并不重要,中与不中第一场试卷就定出了结果,现在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张籍的考舍和昨天一样,收拾好笔墨纸砚,待试卷发下后,开始了仔细的审题。虽然张籍也知道这科场改卷的潜规则,但是董讲郎曾经和他说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科举考试上任何一场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万一遇到个喜欢寻根问底仔细周全的主考官呢,所以张籍心下并无懈怠之意。

    今天的试题题量比昨天多了一样,共计四道题,分别是四书八股文一篇,五经八股文一篇,去了五言八韵试帖诗,增加了贴经题和墨义题。

    张籍先看的是贴经题和墨义题,因为这个对他而言是最容易的。贴经就相当于后世的填空,墨义相当于后世的解释句子,考察的是士子们的典籍熟练情况。张籍早将四书五经、朱子集注背的滚瓜烂熟,做这种题简直就像是在开卷考试。调好墨汁即刻下笔,不到一炷香时间就写完了。

    剩下的两篇八股文,四书题题目是“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语出论语乡党篇,这句后人看起来似乎很高大上,但其实他的意思是,“孔子见到一群野鸡后神色动容,野鸡飞翔了一阵后又聚集在了一起。”

    当然文章你不能这么写,要从深层次来理解。即为野鸡感觉处境危险,就高高地向上飞起,飞翔了一阵之后全部集中落在树上,破题着眼点在危险,全部,集中这些孔圣人的感悟上。这道题不难,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立论即可。

    张籍思考片刻,洋洋洒洒七八百字论述团结的重要性,一会儿就完成了。

    还有一道五经题,张籍依然选的是《春秋》,题为“不害嘉谷”,这句话出自庄公七年,原句为“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意思很直白,就是说“秋季,麦子不收,小苗不长,但没有影响黍稷的收成。”和第一道四书题一样,要从其引申义,结合背景来破题。

    为什么麦子歉收但影响不大呢,因为君主的调度赈济啊。这就是让士子们写一篇歌功颂德,赞美朝廷的文章,张籍脑海中类似辞藻华丽的范文名篇很多,梳理了下思路,运笔如飞,一篇上佳的应制文半个时辰便已完成。

    总的来说这两道题都比较正统,对于经常做八股的考生来说都不算难,到底考的怎么样,就看大家的八股制艺功底了。

    题量大但是简单,张籍将所有试题写完才刚刚到中午。

    听到告知吃饭的云板声,张籍也不着急的誊抄,不慌不忙的打水用餐,还有下午的两个半时辰,时间早着呢。

    吃过午饭,又去了次五谷轮回之所,收拾收拾考舍,张籍闭目小憩了一阵,连续几天起得比鸡早,中午阳光和煦温暖不禁有些犯困。

    约莫一炷香时间后,张籍听得鼓响,睁眼醒来,精神头好了很多。加水调了调墨汁浓淡后,张籍铺好程文纸认真仔细的将草稿纸上的答案誊录,一个多时辰后,放在后世堪称优秀书法作品,可以投稿参展获奖的四张小楷出现在了张籍面前。

    吹干墨迹,检查无误后,张籍将试卷卷起,伸手招来巡场书办糊名交卷,依旧是要提前出场。

    出了考场,张籍仍然在昨天的茶楼要了茶水点心等待着同窗,这次没有人上来找茬了,有昨天在此的应考士子或普通茶客看向张籍的目光有些好奇,也有些敬畏,他们事后也反应过来了,不是叶增拾人牙慧,而是眼前这个来自清渊书院的少年有过目不忘之能啊。

    时间在等待中悄悄流逝,从斜阳到夕阳,慢慢天空的霞光也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变成了排红,维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快要消失了的时候,清渊书院的同窗们终于到齐了。

    天色已晚,众人也不再茶楼中多待,齐齐向客栈走去,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探讨着今日的考题,或是扼腕叹息,或是击节赞叹……这一幕张籍感到格外亲切,格外熟悉,妥妥的就是后世考试后放学路上的场景嘛。

    ……

    第二场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院试结束,东昌考院的大堂内此刻灯火通明,左提学和他的两个幕宾,及两府各县的十几个教喻都在此处。白天考完了,阅卷工作今晚就要开始,大明对院试阅卷时间有要求,大约也就三天时间,因为提学官结束了此地考试还要赶赴他处。比如左提学,在山东境内他还有两处地方要组织考试,加上赶路,每处要耗费七八天时间,往年还不这么紧张,今年是大比之年,院试要在八月十日前完成,可不能误了八月下旬的乡试。

    因为时间很紧张,所以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阅卷工作。左提学和他的幕僚及各县教喻等阅卷人主要看考生的院试第一场的卷子,头场卷子也只能看个大概。

    一般情况下,如果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给了高分,阅卷人会先入为主觉的你水平高,那第二场试卷分数基本上也低不了;如果头场考砸了,阅卷人可能就会带着有色眼镜来阅你的第二场试卷了。这也就是科举重头场潜规则的由来。

    当然也不是说复试就不重要,阅卷人阅卷批改还是要看你答题质量的,尤其是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固定格式,扫上一眼也能比较容易的看出你的文章质量,若是答得精彩对整体名次影响不大,若是太不像话就到了复核复查的时候,总之头场作的好,中规中矩即可;头场做不好,回家在准备几年吧。

    ……

    明月挂上了树梢,其光如水,夏夜难得的微风吹拂着纱帐幔,福来客栈中的清渊诸生皆以沉沉睡去,考院中决定他们命运的阅卷官们还在忙碌。

第一百二十七章 阅卷() 
夜已深了,大多数人们已安然入睡,东昌考院中却灯火通明,来往书办、县学教喻们往来奔走,煞是忙碌。

    两千多考生的试卷收上来后,在左提学、东昌府府衙门书吏,各县教喻一并监督下,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糊起。

    只是在糊盖籍贯时着几名书办先以天干地支排了顺序,将同一地方的考生统一编做一个代号,在卷子未拆封之前这几名书办被专人看管不得出行见客,以作保密。

    之所以这样大费周章的编号,首先是因为各县县学收得是本地生员,这十四县一州一府每处五个名额,合计八十人,若是录取的生员都是出自两三个县就不行了,要保证录取的是每个县的前五名才行,编号有助于分门别类。其次是因为改卷人员多是各府县的教谕,若是知道了试卷籍贯,对自己地方的考生难免会有私心给予高分,编号有助于让阅卷官不知底细一视同仁。

    这一制度也导致了在文教兴盛之地读书人往往难以出头的现象,曾有人打趣道,有浙江的士子在当地苦读二十余载未能得生员功名,阴错阳差的落户于甘肃西北一带后,当年即高中院试案首。

    后世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从在高考强省高中苦读三年,高考前转到大西北去考试,弄个985、211名校就简单多了,高考移民就这类事件的专有名称。由此引发的段子数不胜数,充满心酸,殊不知在几百年前的科举考试中就已经是这样了。究其原因不过两个字而已——平衡。

    糊名之后,卷子被呈送至大堂上,左提学请东昌府刘知府,及各府学教谕,县学教谕在一旁监督,以示公正无私。

    对左提学来说,内阁申时行继任首辅,他的前途远大,这次下来担任提学官也未尝没有避开动荡的时局和下基层锻炼之意,徇私什么的实无必要,把事情办的正大光明、妥妥当当给吏部、礼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才是正道。

    这么几千份卷子,自然不是左提学一个人看,而是由他的幕僚、各府县的教喻,东昌府衙的书办们现行批阅筛选。在整理完所有试卷,分派好阅卷任务后,左提学就于考院后堂休息了。

    次日清晨,左提学洗漱完毕之后,正在用着早餐,就有他的幕宾前来禀报。

    左提学喝完一小碗米粥示意他说话。这名幕僚道:“东翁,今次这两千多份卷子,我等认认真真看了一夜,选出这一百份文章,请东翁过目。”

    将粥碗放在桌上,左提学取丝帕擦了擦嘴道:“哦,这两地士子的卷子如何?”

    “恭喜东翁,贺喜东翁,今次主持院试又要收得几名得意门生了。这临清州和东昌府不愧是江北文教兴盛之地,其士子所作文章丝毫不逊于江南一带,其中有几人的文章特别出色,我特意将之放到了前面。”左提学的两名幕僚都是出自绍兴的秀才,皆是精通文墨,饱读诗书之辈,对他们的眼光,左提学心下是十分信任的。

    左提学闻言一笑,起身道:“走,到前堂去,待看过再说。”

    这名幕僚跟在左提学身后来到了前堂,考院堂中设有孔子牌位。左提学带领众阅卷官先拜祭了孔子,行礼完毕之后方到了大堂正中的书案前翻看起试卷来,其他阅卷官各于堂下书案后落座,等待提学官大人的批阅结果。

    案上的试卷约莫半尺高,这次院试的八十名生员,就要从中产生,因为需要排名所以在

    左提学当先拿起最上面一份,阅后微微颔首,提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圈,意为优秀。之后左提学抿了一口茶,又拿起一份。只见他的面色这次不淡定了,左提学忽现惊喜之色,左手持卷,右手拍案而起从书案后走到堂前,向阅卷官们招手道:

    “好!哈哈哈,哎呀呀,这个庚午地的士子当真了得。你看他春题秋赋四书制艺一气贯通,其句格律严谨,字字珠玑;其文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真乃是锦绣文章啊,好!哈哈哈……”

    左提学走到阅卷官们面前连连摆手,又赞道:“来,来来,看看这字,你再看看这字,集众家之所长,矫若游龙,飘如行云呐,好……哎呀,不曾想如此文章竟能出自一名童生之手,东昌府临清州两地不愧有江北文府之美称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