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吕才见张老夫子如此,哼哼笑了几声,昂首挺胸,得意洋洋的也带着两个弟子进了食堂。
到了食堂左右一看,已然来了不少人,这次不用各人自己打饭,早有几个书院斋夫在分餐,张老夫子一行三人刚找了个桌子坐下,就把分好的早饭端了上来。
第二十七章 吕才其人()
“夫子刚才那人是?”张义先忍不住问道。
张老夫子刚拿起筷子的手一顿,随即又把筷子放下,他并未生气,只是叹了口气,道:“那人叫吕才,曾与我同在县学读书,当时我是县学最年长的,他是最年轻的,相差二十多岁,吕才向来自诩聪敏,不把年长的同窗放在眼里,平时言语之间有些尖酸刻薄,大家都不喜他,他亦我行我素。”
张老夫子重拿起筷子对两个弟子说道:“现吃饭吧,等会儿再说。”
许是有各社学塾师在场的缘故,这次食堂供应的早餐还不错,小米粥、咸菜、蒸饼(也就是馒头)、米饭,每人还有一个鸡蛋。在后世这普普通通的,再简单也不过的早饭,张籍却吃得很是香甜,小米粥都喝了两碗。
放下碗,张籍不由自主的打了个饱嗝,好久没有这种体会到现代社会早餐的感觉了,为了吃的也要来这里读书!
张老夫子放下碗,看了看书院的人还没到,又说道:“后来我们县学生员一起赴隆庆戊辰科乡试,只有吕才一人中了隆庆戊辰科乡试举人,为师屡试不第至今只是个秀才。”
说道这张老夫子苦笑一下,“因为性子原因,机缘巧合之下,吕才几次会试再都未能中,便熄了科举心思,加上他原本就是城东清平乡吕氏族人,家大业大,受族中所请如今做起了清平乡社学的塾师,到底是举人功名,经义水平较其他社学高了一大截,每次交流都有出彩之处,所授学生多有中秀才者,故而看不起其他社学,尤其是像为师这样曾经他的同窗。”
看到张老夫子无奈气短的样子,人云:“辱及其师,如辱父母,心有戚戚焉!”平日里夫子虽然有些迂腐,教学方法也很老套,但是拳拳育人之心是有的,见到张老夫子受到羞辱,张籍心下也不是滋味,宽慰他道:“夫子,这次我和义先定要为您争口气。”
“是的夫子,我们绝不给您丢脸。”张义先一旁也说道。
“你们有这份心就好,尽力而为即可。好了,不说这些了,书院的人来了。”张老夫子停下话,看向前方。
随着目光看过去,张籍看到一个头戴黑色纱儒巾,身着月白色镶深青边澜衫,腰系蓝丝绦腰带,脚踩黑色皂皮靴,约莫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士子(形象衣着参考少年包青天任泉扮演的公孙策)已是站在了食堂前面,好一个翩翩读书郎。
那士子先是看向众人做了一揖,面带微笑道:“各位先生,各位小友,吾乃本县生员方沐,字清之,现于清渊书院内堂进学,大家可以称呼我为清之,今次受山长所托带诸位共赏清渊美景。不知诸位可是用餐完毕了?”
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生员身份,秀才功名了,已然和张老夫子同等,这人可真不简单。
在大明朝虽然时有神童,如当今张相居正公,五岁入学,七岁通晓六经大义,十二岁中秀才,十三岁乡试要不是因为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有意磨炼,就差点中了举人,即便如此三年后十六岁得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再早还有解缙,杨慎等人,不过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神童只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人,二十五岁秀才,三十岁举人,四十前进士,这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二十岁的秀才,只要不荒废学业,三十岁前就能举人,甚至进士,可谓前途无量。
这只是书院内堂三十名学生之一,没准内堂还有不少举人在此求学呢,清渊书院真是卧虎藏龙,张籍暗自想到。
“用完了。”“吃过了。”台下传来小声的几句应和,张籍也回过神来,看向周围,更多的是点头示意。
见如此,方清之道:“那好,各社学学生跟在各自先生身后,不要走散了,诸位请跟我来。”说罢方清之当前引路出了外院食堂。
书院的人没有安排先后顺序,各社学先生,就按着离门口座次的远近,向着门口走去。嗯,不愧是都是大明朝的知识分子,温良谦恭让的美德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有几分秩序井然的样子。不过这份秩序很快就被打破了。
“你个老相公,也要走在最前面?还不给老爷我让路,到后面去。”门口处传来一阵熟悉的嘲讽声,定睛一看,果然是那吕才,带着清平乡社学的两个学生,把西乡朱庄社学的塾师和学生挤在了身后。朱庄社学的塾师似是习以为常,无奈的让出了前排的位置,看来这吕义办这事也不是第一次了,碍于其举人老爷的身份,就算心有不忿,也没人和他争。
身后的两个学生虽然气愤,但张了张口也没说出来什么。民间都称进学过了县试的为童生,秀才为相公,举人为老爷,足见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别,他们的老师秀才公都没说话,连个童生也不是的学生自然更是说不出什么。
不过争这走在第一排有什么用呢,要知道各社学的塾师大都是科举无望的老秀才,吕才这一句老相公可是无差别嘲讽了其他所有人,简直就是在那立了个条幅,上书“我什么也不说,在座社学塾师的都是渣渣!”这样一句话。
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人缘不好,天赋也不是高绝,难怪只能混去社学当个举人塾师,看着那吕才,张籍摇了摇头。
这点小插曲也没影响到什么,很快众人都跟在方清之身后来到了院内,这是第一进院子。大约有十五六个社学,每个社学二到三人,合计五十人不到,各塾师和学生都很安静,头一次来的人好奇的打量着书院。
微风和畅,天公作美,日头并不炎热,正是游园的好时节。只听方清之领着众人来到院中影壁墙处,朗声道:“诸位这是清渊书院首任山长光谦先生所绘‘鲤趣荷香莲洁图’,意为鲤跃龙门及第登科、荷香远播泽披一方,廉洁清正铁骨铮铮……”
这些张籍来时已经是看过了,只是不知其中寓意,听到方清之的讲解,对书院的底蕴愈发惊叹。
第二十八章 再游()
由影壁墙处出来后,方清之简单介绍了第一进院子中各屋舍的功能,比如杂物房,柴房,厨房,食堂,斋夫住所等。随后方清之当前引路,来到走廊围成的二门前,指着上面写着“入则宁静”的牌匾道:“这是成化年间戊戌科进士玉衡先生刘玑所书,也是我清渊前辈。”
穿过二门,带着众人进了第二进院子,当前的是张籍来时见过的那个假山,“诸位这座假山全部取自太湖石,乃是书院前辈宣德七年戊戌科进士,陕西总督,三边总制右川公程輌所赠,诸位请看这里。”方清之引诸人看向假山上的题字,“此‘九思’两个篆字也是右川公所题,后面还有右川公捐赠并题字‘三省’的一座泰山石。取君子九思,每日三省之意,等一会儿会看到。”
方清之在介绍书院器物、题字等典故之时,神采飞扬,言语之间透着身为清渊学子的自豪。嗯,也的确有自豪的资本,就像后世的大部分学校如果出了个清华北大学生,就要贴在墙上,宣扬与众,更不要说出个类似程輌这样好比后世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的一方总督大员,对,还有一票类似后世国务院各大部委要员、主政一方的书记、市长这样的进士,这定然是得天天挂在嘴边,必然是要洋洋洒洒,花团锦簇般的写入校史。古往今来的学校都不能免俗呀,张籍思忖道。
各社学来的学生一个个好似好奇宝宝,看看这,看看那,不时露出惊叹,艳羡的神色。一众人跟着方清之边听边走,介绍完书院外堂,来到第二进院子的一角处,这是一方单独开辟出来的小院子,这是张籍头一天来时没有见到的,这小院子中陈设简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院中的那块以篆书写着“三省”二字,堪比房屋高的泰山石,围绕泰山石的是几张石桌石凳,周边东、北、西有三间的房子。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塌、一几、一蒲团而已。
地方不大,一会儿就逛完了,人们都来到庭中,一时间小院满满当当。方清之道:“各位,这里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块右川公所赠的‘三省石’了,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介绍完出处,方清之顿了一顿,看到众人的目光都向他投来,隐隐有些得色,似乎很是喜欢这种被众人瞩目的感觉,说道:“这间小院也被称为‘三省居’,是书院先生、学子等遇到不解难题时静修参悟经义的所在。大儒阳明子到清渊书院讲学期间曾在此间悟道,大学士西涯先生李文正公讳东阳乘船入京经临清州时曾于此静思。”
一间小小的、不起眼的院子,在后世影响力极大的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曾踏入此地;当世文坛领袖,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的李东阳曾卧于此榻;更多的走在读书进学道路上的莘莘学子曾苦思静悟与此间。听着书院士子的解说,张籍仿佛在此看到了无数为求真知正解的前辈于此苦读,思绪飘远,心向往之……
“清渊书院真不错。”旁边的张义先下意识的拍了一下张籍的肩膀喃喃的说道,“如果县试后能再此地读书该多好。”
“是啊……”张籍回应道。不单单他两人有此意,不分塾师和学生在场的所有人都是面带神往之色。
什么是名校?这就是名校!其上可直达天听,影响时事朝局;其下能宣扬教化,传圣人之言。一如历史上唐之丽正书院,宋之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还有几十年后的明之东林书院,能入这样的名校读书的愿望古今亦然,君不见后世的各地天价学区房之事吗。
出了三省居,书院士子方清之带着大家来到了第三进院子,也就是书院的内讲堂。
“诸位,想必大家也都已经见过,这里就是闻名于世的临清八景之一‘书院荷香’。长廊两侧挂着的是百多年来前辈们题诗题画中的精品之作,数量太多,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张籍看向走廊两侧的书画,这些第一天来时并未悬挂,书画保养不易,许是平时都保存在屋内,今天为了参观特意安排挂出来的。后世知名的有王阳明、李东阳、谢臻等,不知名的文人骚客更多,诗词书画各有特色,皆为上品。
一行人踏着石板路,缓缓穿行于树荫中,绕荷塘,览美景。士子方清之的话音在队伍中传来。
“刚才没有提及一件事,我清渊书院分为内外两个讲堂,分别在与第二进院子,和第三进院子也就是此处,外讲堂如无特许额定七十人,内讲堂为三十人。”众人都停下脚步,驻足塘边,凝神静气的听方清之讲。
“所有书院学子每月中旬由山长或是两堂教喻出题考较一次,无论身负何等功名,能者上,差者下。就算你是举人老爷只要是在书院进学,不在前三十人内,就要退到外讲堂中;哪怕你连童生都不是,只要在前三十人内,都可以进入内讲堂由山长亲自教导。此外,外讲堂中连续两月考较不见起色都是最后五人,则劝退。只看才学,绝不看情面,这也是首任山长光谦先生定下的规矩,有立碑勒石为证。”
方清之顿了下又道:“不才一入书院就在内书堂,至今已有两载。”言下颇有得色,到底是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难掩锋芒锐气。
张籍一听,心下不禁一乐,这不就是丛林法则、考核升降级制、末尾淘汰制的明朝版本吗,有此规矩清渊书院焉能不兴盛。
在后世张籍的教书生涯中公立学校可不许来这套,只要不触犯刑法,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都是可以原谅的,学校无权开除,成绩不好吊车尾更是没事。也正因此一批以教学成绩好著称的私立学校逐年大兴。不过嘛,义务教育的目的就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知识,政策制度制定的无可厚非。
古代读书所行的正是精英教育,这一套制度,效果显著啊。
方清之接着介绍起周围的景色,众人皆是赞叹清渊景色之秀美,感叹书院制度之严苛,讲解声中,队伍又开始前行。
第二十九章 听课(上)()
第二十九章听课
沿着石板路,通过西北角的拱门来到了第四进院子,也就是社学来人的居所,方清之道:“这里,诸位应该已经熟悉了,是书院先生、学官的住处,和外来游学士子,交流学生所住的客房。”
跟着士子方清之的脚步来的一篱笆围成的小院,木架捆扎出的院门两侧有隶书对联一副,刻在木板上,上联:宁折不弯采菊东篱眠五柳;下联:安贫乐道眺望南山诗桃源。横批:临渊自明。
透过篱笆向里看去,内中有几株柳树,风吹柳枝,娉婷多姿,颇有万条垂下绿丝绦之感;花圃中种着各色菊花,煞是好看。这地方熟悉,张籍和张义先相视看了一眼,这不就是书院山长的住处了吗。第一天误闯藏书楼时被教习陈端带到此处,如果不是张百万的父亲和山长关系深厚,哪能就简单训斥几句了事?
方清之站在篱笆门外并未进去,方清之道:“这处是书院山长的书斋,名南山居。”由对联及书斋名可见现任山长黄崧对淡泊名利、隐逸高洁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介绍完这里,继续前行至东北角,在一处上锁的红木大门前停下,这里就是上次张籍进入藏书楼院子的门,只不过上次并没见到有锁。方清之从怀中拿出一把钥匙,打开锁,引着众人进了院子,对着正中的三层砖石楼阁道:“现在诸位看到的就是名扬四海的清渊阁藏书楼,这里平时那是书院禁地,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只在每月月初挑选晴朗日子,由细心谨慎的学子和教习分类分批晒书。百多年间,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仰仗清渊前辈们的捐赠,现有书册四万余卷,人物,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包,仅次于宁波天一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