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水浒之武大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大从管家嘴里听到这个消息,心头就是一惊。

    童贯虽然身经百战,但他毕竟已经是个60岁的小老头了,这个年纪,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的确容易生病。

    但是,等武大走进童贯的房间,顿觉一排乌鸦惨叫着从自己头顶飞过,满头黑线。

    只见“闭府养病”的童大将军,在这大冷天里,正撸着袖子,烤着炉火,炖着滚烫的骨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狗,日的,看这德行,屁的闭府养病,明明是嫌天冷了,懒得上朝,索性就整了个最不靠谱的借口,闷在家里享福。

    武大一屁股坐到童贯身旁,伸手取出一双长长的竹筷,捞了几块大骨头,啃得满嘴流油,还招呼张良吴刚一起来吃,嘟囔道:“童伯伯抱恙在身,太过油腻的东西对他老人家的身体没好处,都别客气,咱来帮童伯伯一起消灭敌人”

    童贯咧了咧嘴,也不恼。

    不过他毕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权势滔天,张良和吴刚当然不可能真的坐下,只是站在一旁,看童贯与武大,一老一少的抢肉吃。

    吃饱喝足,武大撑的直哼哼,童贯搬起酒坛子豪饮了几口酒,问道:“小子,你最近拿着老夫的名头,折腾的动静可真不小啊,你以为老夫愿意憋在府里养病?闲死了都快淡出个鸟来了还不都是因为你兴师动众的搞了个什么钱庄出来,户部蔡府的那群王八蛋,老在朝堂上质问老夫到底意欲何为,别说老夫不晓得你要干啥,即使老夫知晓,也不想搭理他们,这才弄了闭府养病的借口,索性不上朝了,眼不见为净。如今到府上来所谓何事?可是钱庄出了问题?”

    武大心头一暖。

    其实钱庄这件事武大只是派人跟童贯说了一声,要拿他的名声来做靠山,并没有详细解释缘由,但童贯依旧没有多问,而是默默的替他抗了起来。

    武大眼圈微红,这是他又一次从童贯身上感受到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即使其中掺杂了些许的私利,可那又如何?

    无起身,恭敬一礼,“武植何德何能,能得童伯伯如此照拂……”

    童贯一撇嘴,“屁话少说,赶紧说说,钱庄到底是怎么回事?户部都要闹翻天了”

第258章 反了天了还?() 
在这个世界上,确切的说,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有很多很多。()

    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又没有见过,没有亲身经历过,又凭什么断定一个人真正的脾性如何?

    何况,历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成王败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重要的是,大奸大恶之徒,必定是大智大勇之辈,难道,那些所谓的“臭名昭著”的人,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心腹吗?

    如果说,他们只是一味的作恶,那么是谁在帮他们作恶?难道这些所谓的恶人手底下,全部都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小人?全部都是这些恶人以利诱之,才聚集起来的吗?

    站在客观角度来讲,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他们必定都有一群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兄弟,无论他们对外人怎么样,对自己人,对真正的自己人,他们必定也是真心待之的,甚至是同富贵,共患难的。

    就像我们后世很多人所信奉的那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某位至交好友做了错事,无论他做了何等错事,只要他不是丧尽天良,只要他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对我们一直很好,那么,我们就依旧当他是朋友。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们的至交好友,我们依旧是朋友,这才当得起朋友二字。

    那些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满嘴仁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我们灌输心灵鸡汤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好人。

    说不定,那些人才是真正的满肚子男盗女娼。

    而现在,武大就从历史上这个风评一直极差的北宋六贼之一,童贯身上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回护与关怀之意。

    即使这当中掺杂了一些私利,即使是因为如今武家与童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陨俱陨,可那又如何?武大不在乎。

    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除了父母之外,从来就没有任何不掺杂私利的亲密关系。

    这一点,武大看的很透彻。

    虽然童贯没有多说户部到底如何疯狂的质问钱庄的事情,但既然能把童贯逼到闭府养病不上朝了,想必朝廷之上已经闹翻了天。

    如此一来,如若武大还不详细的告知童贯钱庄的事情,就显得有些太不仗义了。

    ……

    在跟童贯大体讲述了开设钱庄的真正目的之后,童贯看着武大的眼神很古怪,甚至让武大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许久之后,童贯才叹息一声,说道:“真想把你的脑袋拨开,看看你这小脑袋瓜子到底是怎么长的,这样的主意你居然也能想的出来,如若真被你做成了,整个朝廷还真是不敢轻易动你。可惜,我那几个儿子,就没有一个成器的!全都是榆木脑袋!”

    作为一名穿越者,确切的说,是作为一名80后,武大从小就听惯了父母说“瞧瞧隔壁家的小明,学习成绩多棒,你跟人家学学”这种话语,但此时听到童贯夸奖自己,武大还是有些飘飘然。

    不容易啊,打小就听惯了总是别人家孩子好,很想问问父母到底谁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此时终于听到别人夸自己好了。(这句话我似乎表达的不够清晰?80、90后应该感同身受吧?小时候没少听父母叨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吧?哈哈,那时候的教育就那样,无解……)

    武大谦虚道:“童伯伯谬赞了,您家的其他同辈兄弟我没怎么接触过,但童睿的智商绝对不逊色小侄太多,而童英也绝对是位人中之龙,伯伯您又何须多虑?”

    这话说的,武大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不要脸,其实,如若不是自己掌握了太多后世的知识,童睿的智商绝对不是比自己逊色,而是绝对要比自己高不少。

    童贯叹息一声,“可惜,老三患有腿疾,如若不然……唉

    !”

    老三,自然就是说的他童贯的第三子,童睿了。

    武大默然。

    童睿的腿疾是天生的,遍寻名医后依旧无解,武大只是一个理科生,他不懂后世了医术,帮不上忙。

    童贯只是略一伤神,很快又调整了情绪,言归正传。

    “你的这个钱庄,就目前而言,前景很大,但,估计很快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压。”

    武大笑了笑,没有多言。

    童贯两眼微眯,“莫要大意,千万不要以为朝堂这些百官都是吃白饭的,户部的人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会看出其中的究竟,即使那时你的钱庄已经初具规模,即使有老夫在他们无法直接请旨灭了你的钱庄,但老夫以为,户部一定会请旨申请朝廷操办钱庄,到时,难道你以为凭借你的实力,有资格与朝廷对抗?”

    武大耸了耸肩,两手一摊,“钱庄这种机构,本来就应该掌握在朝廷手中,小侄最初也是打算进献给陛下的,只是某些人惹得小侄不痛快,所以小侄就私自开设了钱庄。即使日后朝廷同样开设钱庄,可那又怎样?大不了小侄的钱庄就当作是民营的呗?”

    童贯呵呵一笑。

    他心知武大言语不详,但他自然不会点破,也无需多问,到时自然就知晓武大会如何应对了。

    “既然你已成竹在胸,那你今日入府,是有何事需要我帮忙?”

    “小侄自然是来看望伯伯的!”武大脱口而出道。

    “呵呵呵……”

    童贯笑吟吟的望着武大,“鞋头,少跟老夫打马虎放!”

    武大有些尴尬,讪笑了几声,如实说道:“蔬菜大棚已经基本竣工,如今还差一样东西,小侄特来请伯伯帮忙,您童府名下可有布庄?小侄需要一种薄如蝉翼的布匹。”

    童贯沉吟了许久,才又说道:“我童家家大业大,名下到底有哪些产业,老夫也不知晓。不过,如今这个年月,无论是绫罗绸缎还是粗布麻衣,都讲究个结识耐穿,恐怕没有哪个布店回去卖薄如蝉翼的布匹。”

    武大有些失望,没有这玩意,蔬菜大棚岂不是就要前功尽弃了?

    “不过,你可以去纺织局瞧一瞧,说不定他们可以帮你的忙。”

    武大微怔,疑惑道:“纺织局不是一直看蔡京那老匹夫的脸色行事的吗?”

    童贯嘴角微讽,“他纺织局之所以一直看蔡京脸色行事,是因为老夫瞧不上这些狗屁营生,他们只能走蔡京的门路。怎么,难道老夫有事要他纺织局去办,他还敢驳了老夫的面子不成?反了天了还!”

    武大全面败退!

    您是朝廷大佬,您牛叉,您霸气!

    (起点果然没同步,昨天第三更都没显示,正在协调中,无奈~)

第259章 人心如狗(一)() 
其实北宋的商业,相对于同期的其他国家而言,已经极为发达,只不过历史上的北宋末年,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百官贪墨成风,上行下效,这一弊端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才导致民不聊生,除了真正的那些州府大城市之外,其余的郡县一片萧条

    但作为丝绸之国,北宋的纺织业一直极为火热。

    北宋时期,北方丝织品上贡的州郡58个,南方48个。除了黄河流域和川蜀这两个汉唐时期就有的纺织中心外,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新的纺织中心迅速崛起,并在产品数量上超过北方地区,南方丝织品种多于北方达到18个,北方品种15个。

    宋代纺织生产的组织形式既有对前代的传承,更有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官营、民营经营方式仍然存在,但在具体运作和专业化程度上有所创新。为保障皇家和政府对纺织品的需要,宋代尤其在宋徽宗时期,在东京开封(汴京)、西京洛阳及成都等各州府都建立了官营纺织场院,集中人力、物力,生产高端上档次的产品。

    管理纺织业的有很多机构,纺织局算是其中最大的部门之一。

    有童贯的手令,再加上有童路的带领,除了皇宫等几个少数的地方之外,武大一行人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童路本来是不想来的,毕竟他上次被武大给阴了,直接给放倒了,尤其是最近马桶已经送到童府,童路得知当日武大把他揍晕的时候用的那玩意,是人们用的马桶之后,更是对武大恨之入骨。

    但是,在童贯对他一阵破口大骂之后,童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领命带武大来纺织局。

    武大心知童贯是想调解缓和二人之间的冲突,自然也不会绷着,给童路童大少爷道了歉,又保证完事之后一定请童路去醉仙居乐呵乐呵,童路这才不情不愿的不再抻着拿捏架子了。

    童路身为童贯的二儿子,是整个大宋背景最大的纨绔子弟之一,在汴京当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纺织局当然不敢藏着掖着,直接带武大等人来了“文绣院”。

    文绣院是官营的染院,乃是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成立,专营刺绣,刺工300人。

    文绣院除了刺绣之外,还有两个与纺织紧密相关的官营染院,工匠613人,分工很细。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开封府,官营的纺织印染等工匠大约一共才有2200多人,文绣院大约独自占了1000人,自可见去规模之大。

    由于背景足够强大,所以文绣院的纺织工具和技术在当时都是独占鳌头的,唐代的脚踏纺车,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童路以及纺织局的官员带路,文绣院的执事不敢马虎,在得知了武大的来意之后,直接带武大来观看了最为精致的“精绢”,以及号称天下第一的“东绢”。

    精绢这种布料,正反面光滑一致,做工极为精细,但规格太小,尺寸也不适合武大用在塑料大棚上,但武大依旧订了大批,准备送回阳谷,给金莲等人做衣服用;

    倒是由单州成武县引进而来,将“薄缣”进一步演化成功的东绢布料,望之若雾,经久耐用,且质优、量大,完全符合武大的要求,成为武大的首选。

    这种布料,属于特供产品,大多数都被宋徽宗的后宫,以及朝廷显贵重金买走了,一般的百姓是买不到的。

    当然,有童贯童大将军的面子在,纺织局和文绣院连句屁话都没敢说,直接承若武大要多少就给多少。

    而且,还是先弱,后给钱,用不了的还可以退货

    武大欣然受之,只能感叹,朝廷有人好办事!

    有便宜不赚,那都是王八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种事自然无需多说。

    当然,既然赚到了便宜,自然也就该“出血”有所表示了。

    武大大手一挥,醉仙居,走起!

    ……

    醉仙居如今在汴京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大了,当然,没有人知晓,这家酒楼的幕后老板是武大。

    按照常理来说,醉仙居的雅间是需要提前预定的,掌柜的极其强硬,据说头几日就连蔡府子弟都在这里栽了面子。

    按照常理来说,童路的面子并不比蔡府子弟更大,但醉仙居掌柜的是阳谷县武府的老人,为人机灵,他一看武大来了,虽然没有点破武大的身份,却直接命人开了包间,嘴里头却笑眯眯的说道:“童少爷驾临醉仙居,蓬荜生辉,今日小人做东,请童少爷随意就好。”

    童路并不知晓这掌柜的是给武大开的****,还以为是醉仙居故意给他面子,这等于变向的再次落了蔡府的面子,童路心情大爽,连夸掌柜的知趣懂事云云。

    武大笑而不语。

    今日的饮宴上,童家童路自然是最大的主角,最近名震汴京的武大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男二号,纺织局和文绣院的官员执事便心甘情愿的沦落为配角。

    虽然由于武大的到来,醉仙居的厨子得到了掌柜的指示,使出了压箱底的功夫,做了一桌当之无愧的“盛宴”,可惜除了武大之外,桌上根本就没人在饭菜上费工夫,一门心思的巴结童路,试图就此与童家扯上一点关系。

    醉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