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这些妥协和让步并不是关键的,三国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最关键的,还是互相之间大规模冲突军事冲突的协议保证。那些才是大明最看重,甚至是大明愿意签订协定的原因。

    法国提议,在东亚大陆上,三国间的任何两国爆发战争,第三国必须保持善意的中立,不与任何一方结盟对抗第三方。

    大明如果跟法国在南中国半岛上发生战争,则俄国必须保持中立,大明跟俄国在满蒙地区爆发战争,则法国必须保持中立。

    这个协议显然对大明是大大有利的,一举避免了大明可以受到的两面夹击的情况,所以大明才痛痛快快的答应保证法国在交趾支那的特权,俄国在满蒙地区保持特权的现状。

    但法国同时要求,三国之间的两国一旦爆发冲突,应该由第三国出面协调,协调期间,双方都不能针对对方进行军事动员。

    显然法国人是在极力避免一场东方战争,为此他们不惜放弃在交趾支那的扩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俄国的继续扩张,和大明对抗俄国扩张而爆发的战争可能。

    法国为什么这么做,大家很快就判断出来,法国根本就不想让俄国在东方与大明开战,一旦大明跟俄国开战,俄国的力量大量抽调到东方,势必影响其在西方的投入,会让德国两线作战的压力大大减轻,而让法俄同盟针对德国的威力减弱。

    法国人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围绕德国,法国的外交政策依然围绕对德国复仇而设计。

    俄国之所以接受暂时的退缩,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兵力无法跟大明对抗,他们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前,没有在东方跟大明正面对抗的力量,而修建这条铁路,现在严重依赖法国的财政支持,所以他们不得不迁就一下法国的政策。

    三方协定中还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寻求组建任何针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也就是说俄国不能跟其他国家,包括法国组建针对大明的军事同盟,大明也不能组建针对俄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此举主要赌上了大明联合德国,或者联合英国组建对俄军事同盟的可能。

    这份协定依然没有改变大明和俄国的根本矛盾,但极大的缓解了,最重要的是,让法国可以抽身事外,即便大明跟俄国开战,法国也可以置身事外,而且由于法国的平衡,两国开战的机会降低了。

    所以这份协定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至少让大明的陆上威胁大大减轻。

    陆地威胁的降低,就让海上威胁,成为大明的第一威胁。于是迅速通过了海军第二期预算案,批准了八艘战列舰的建造,以及大规模改装明法战争期间建造的铁甲舰。

    为对美战争期间修建的铁甲舰,加装新式装甲,采用德国的克虏伯装甲,在保持装甲防护力不变的情况下,减轻了装甲重量。增加新式主炮,将主炮数量缩减到4门,取消不实用的侧舷火炮,将副炮全部安装在甲板上。提高侧舷高度,保持稳定性。

    经过这样的改装,三十艘舰龄不长的一等铁甲舰将转变为战列舰,当然性能上跟西式战列舰有很大差距,可依然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作为大明二等战列舰服役。

    大明的二等战列舰,也进行相应的改装,对火炮进行重新调整,装甲进行削减,改装为巡洋舰服役。

    而旧有的超过十年舰龄的军舰,则大规模退出现役,拍卖或者拆卸。

    海军预算法案,让大明财政每年将增加五千万两的赤字,跟陆军后备兵员赤字相加,高达一亿两。也让明美战争之后,短期的财政富裕状况,彻底终结。

    好在美国人那笔赔款让大明之前的财务状况大大改善,政府不可能将八十亿美元存着,于是短短几年内就偿清了所有的内外债务。没想到现在又要进入下一轮负债周期了,不过由于债务削减,也给政府重新融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每年一亿两的赤字,短期内不难承担。

    跟法国和俄国的东亚大陆协定签订之后,陆地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国内政治形势也在几年的努力下,大大的缓和了,对比方地区的合并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教育制度基本完成统一。

    但大明政治中心严重偏南的状态大大制约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于是大明决定迁都,迁都的选择之前有两个,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北亰,此前始终有争议,协定签订之后,政府决定放弃迁都北亰的选项,改为迁都南京。

    1898年大明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迁都南京。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迁都是早就有的动议了,在统一提上日程的时候,朱敬伦就建议内阁考虑迁都事宜。

    原因很简单,首都定在广州,距离人口中心太远,不利于对全国的掌控。

    都城呼声较高的有四个地方,北、南京、开封(或洛阳),以及西安,经过几次讨论之后,河南和陕西都被排除在外,西安太过深入内陆,大家都认为当今时代,世界列国的都城无不在大江大河或者沿海地域,因为交通更为便利,更加方便调运物资,定都在这种地方,可以极大的降低管理成本。河南的开封或者洛阳,也有很多人支持,这里是古都,交通因为铁路的原因,也算是枢纽,可铁路运输毕竟成本要比水运高的多,维持一个都城的运转,运输费用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河南地区也被排除在外。

    就剩下北京和南京了,这两个选择僵持不下,而且因为当时面对有可能跟俄国爆发的战争,更多是支持北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天子守国门的名头问题,首都定在北,对于前线作战的物资调集会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有人因此而反对,因为过于靠近前线,也意味着都城的不安全,都城失陷,那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国家刚刚一统,人心浮动的时候,都城失陷这种巨大的冲击,很可能造成整体板荡,尤其俄国人还带着帮满清复辟的幌子,是能够笼络住一大批人心的。

    因此定都北京是有争议的,支持的人很支持,反对的人很反对。

    至于南京,支持的人支持,反对的人反对,但都不激烈。

    所以北、南京僵持不下,于是政府决定做两手准备,两个城市同时进行准备。

    对北的宫殿和官衙进行修缮,增加现代设施,通电话、电报,南京同样如此,对相关机构进行了重新修缮和装修,之后对两地也重点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了硬质路面,规划了市内交通。

    最终跟法国、俄国的和解,让内阁意见统一,综合考虑还是南京更为合适。

    这才选择了南京作为都城。

    南京作为都城的好处是,通过津浦路,往北可通达北京,往南绕道上海有两条铁路直通广州。水路上有长江大动脉,运输成本极为低廉。

    政治上的考虑则是,虽则大陆协定签订之后,暂时跟法俄关系大大缓和,但长江流域的政治环境却十分复杂,德国进入这一区域,与英国开始极力竞争,大明迁都这里,会将大明的政治力量向这里倾斜,更能保护这一区域的利益。

    于是在经过三年政治整合,中国大陆的政治形态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大明政府宣布,迁都南京。

    国际上做了各种解读,基本上都认为中国的力量将向北转移,而重点将是长江流域,同时不少专家预测,统一的中国人即将要向英国的长江霸权发起挑战,两国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爆发一场战争。

    这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让这种预测深得人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欧洲列强都开始渴望有人能给大英帝国添点堵了。

    西方列强扩张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行为,互相之间摩擦不断,英国的“2c计划”,法国的“2s计划”,德国的“条顿非洲计划”,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殖民地连为一体,修建贯穿非洲大陆的铁路,但是互相之间的地盘错综复杂,越是扩大领土,冲突就越大。

    德国用德属东非的利益跟英国做了让步之后,并没有改善两国关系,其实只要德国向外扩张,就一定会迎面装上一堵“大英帝国牌”的墙壁,只是他们自己一直看不清楚。

    法国在1896年,派上尉马尔尚率8名军官和120名非洲士兵到达苏丹南部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在那里升起法国国旗,表示“有效占领”。英国基切纳将军率军侵入恩图曼喀土穆地区。他得知法军占领法绍达后便挥军南下,强令法军撤走。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葡萄牙想将自己在东南非洲和西南非洲的殖民地连为一体,建立一个“粉红地图计划”,结果英国向葡萄牙发了一个通牒,葡萄牙人立刻取消了计划。

    俄国依然是英国封锁的对象,在各条扩张方向上都能看到英国的影子,现在主要在亚洲地区博弈,俄国占领了新疆之后,英国侵入了西藏,目前都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

    所有列强向外扩张的时候,都发现了英国人给他们砌筑的高墙,因此渐渐都开始对英国不满,英国人自称的光荣孤立,在这几年慢慢开始变得被大陆国家有意孤立了。

    此时大明迁都长江流域,尽管明明德国人也进入了这里,但大家都认为大明会跟英国发生冲突,其实也未必是基于逻辑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欧洲人已经厌倦了这个不断在欧洲挑事的搅屎棍子,希望有人能够制衡一下这个国家。这种情绪反应到了布尔战争时期,机会没有人支持英国在南非的战争,导致战后英国开始放弃孤立政策,选择了日本这个国家做为盟友。

    外界的解读大明暂时没有放在心上,大明短期内的目标是尽快完成国家的整合,迁都也是为这种整合服务的,至于将英国驱逐出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时间表,即便要驱逐,战争也是最后的选择。

    迁都的同时,大明宣布更改国名,反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大明向外国宣布,今后中外公函往来中,大明官方名字为“中华明帝国”,给大明之前冠上了中华二字,进一步凝聚人心,英文标准翻译为“the,ming,empire,of,a”,简称使用“中国”二字,英文“a”,国内公文中,全称同样为中华明帝国,简称为中国,非正式公文中允许使用大明,大明国等词汇。

    国外没人做过多的解读,但大明政府,现中国政府则非常认真,认为自己在用这种方式向世界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名词,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明清割据之后,再次统一为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

    至于使用帝国词汇,并没有太多的感**彩,只是在阐述一个状况。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帝国。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所谓帝国,在后世的中国带有强烈的贬义味道,在全世界也不是什么好词。

    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帝国主义的扩张,在各个国家的语境中都给这个词赋予了扩张、战争等不好的意义。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中性的政治学术语。

    所谓帝国,必然有几个特征。

    一个是大,国土面积广大,人口数量庞大,政治影响力巨大,这时代的德国民族主义者要求扩张殖民地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这样可以扩大德意志帝国的影响力。

    除了大之外,另一个特征,也是必备的特征,则是多元化,在国土之内至少包含两个以上的民族,这就是帝国区别于民族国家的最大特征。英国占领了印度之后,就是大英帝国,失去了印度之后,就是联合王国,并不仅仅是一顶王冠的问题。

    中国统一在大明的旗帜之下,顿时就成了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大,人口庞大,影响力巨大的国度。尽管西方人在感情上并不认同中国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国家,可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法忽视中国,但凡提到亚洲,必然提到中国,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就代表了亚洲,至少代表了东亚,所以日本精英强烈感觉到日本被中国大陆所遮蔽。

    新的中国政府迁都南京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行政问题,因为之前准备的极为充分,有三年的准备期。

    这三年让南京各种设施都赶上了广州的水平。

    这里也具有这种条件,电报早就通了,太平天国时代就通了,曾国藩控制江南之后,也保留了这些设施。新政府只需要接上电话,通上电灯,疏通和新建上下水设施等新技术就可以了,三年时间足够做这些工作。

    另外太平天国的统治,让这里成了一座王府众多的园林之城,太平天国诸王在这里营建了大大小小上百座王府,后来曾国藩攻克南京之后,荒废了相当一部分,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但依然留下了三十多座颇有规模的王府。只可惜洪秀全那座是紫禁城两倍大的天王府没能留下来,曾国藩没有像历史上一样烧掉这里,但是却持续不断的拆除这里的建筑材料,修复城里的府衙、道路,甚至有一部分用来加固残破的南京城墙了。

    当年洪秀全修建天王府,建筑材料不足,听说拆毁了不少民房,最后连朱元璋时候修建的明故宫都拆了修王府,曾国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将天王府差不多拆毁了。

    残破不堪的天王府,因为占地广大,最后被曾国藩用作了军营,在里面驻扎队,倒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建筑,但是围墙是没有了。

    天王府更早的时候,是明朝的汉王府,到了清朝辟为江宁织造和两江总督署,曾国藩拆毁了天王府后,重新修建了两江总督署,现在这里就成了中国最高政府籍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衙门。

    杨秀清的东王府面积同样广大,曾经三次改换位置,最后在黄泥岗一带圈地建造,也大肆拆毁了明故宫用来修建。东王府北至虎贲仓,南至侯家桥、华藏庵、罗廊巷、牌楼巷;西至石鼓路西,汉西门大街、堂子街边口;东至汉中路东端,黄鹂巷,约有六七里范围。

    庞大的东王府则成为六部办公衙门。

    朱敬伦的皇宫没有选择任何一处王府,而是购买了一座私家园林。这座园林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