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俾斯麦时代,有能力在经济领域跟俄国交恶的同时,还能在政治领域保持关系。
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赶出政坛之后,德国的外交关系就开始转变,是德国主动断绝了跟俄国的同盟条约,尽管那条约复杂的让人看不到什么效果,但却始终能够让俄国无法跟法国亲近。
1890年,俄国希望将两国的再保险条约延长六年,德国拒绝了,德国开始向英国示好,以为跟俄国疏远能够赢得与俄国对抗的英国的芳心。结果没能拉拢到孤立的英国,反而将俄国推到了法国一边。
已经被俾斯麦孤立政策打压了二十多年的法国人,急切的去向俄国示好。在俾斯麦拒绝向俄国提供资金后,法国马上填补了这个空缺,月至1890年不到三年时间里,法国财团与俄国政府总共签订了六个贷款协议,向俄国政府继续提供贷款支持。1891年,法国开始秘密与俄国商讨建立同盟的可能,1891年,法国派遣海军舰队访问俄国,俄国沙皇登舰参观,并且演奏法国马赛曲这样的打到法国君权统治的革命歌曲,表达对共和国的敬意。
两国关系取得突破,1891年8月,两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了三条:
第一,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的进攻,或者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的进攻,俄法双方应各自使用自己的所有军队同德国作战;第二,如果三国同盟的国家动员了军队,法俄一旦得到此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立即同时动员他们的军队;第三,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立即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两线同时作战。
这份条约在之后经过两次调整,先后增加了兵力数量,但大体内容不变,可之后一直处于秘密状态,主要是俄国要求保密,法国人不敢不顺着俄国的要求,因此是法国需要俄国制衡德国,而不是俄国需要法国。
法国人认为俄国要求保密的原因出自经济领域,因为俾斯麦在任的时候,经济上打击俄国,但政治上却拉拢俄国,俾斯麦下台后,德国的外交方式转了一个头,反而开始从政治上疏远德国,向英国示好,同时却以经济补偿俄国,他们放弃了农产品高关税,与俄国签订了新的关税协定,结束了双方的贸易战。
法国认为俄国是出于希望保持向德国的粮食出口利益,才不愿意公开军事同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终于在德国的经济政策再次变化后,俄国的态度改变了,月,推行经济新政策拉拢俄国这样的粮食出口的东欧国家的首相卡普列维下台,容克地主和农业利益集团等保守势力给政府施压,德国政府在年重新实行了谷物进口垄断等极端保护主义措施。
此举惹恼了沙皇,于是在1897年中旬,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与法国达成了一致,双方公开法俄军事专条,将法俄同盟公开在世人眼前。
德国感受到了军事压力,大明也感受到了。
对德国来说,法俄同盟就是针对德国的,而对大明来说。法俄同盟虽然看起来不针对大明,但如果大明跟法俄两国中的一国开战,难保他们不会随时调整政策。俄国现在占据了满蒙,在大明北方,法国依然占据着柬埔寨,也在西贡保持存在,在大明南方。法俄同盟不但可以让德国两线作战,也能让大明两线作战。更何况法俄同盟长久以来保持秘密状态,谁知道法俄两国是不是还有针对大明的军事条约,只是没有公开呢。
在这种巨大的陆地军事压力之下,大明发现自己的国际外交情况非常恶劣,这几年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扩张,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周边势力。
在南方跟法国打过仗,法国不愿意退出交趾支那,所以依然有跟大明爆发战争的可能。在北方则是俄国持续南下,已经吞并了新疆,控制了整个蒙古,东北的黑龙江。只要俄国继续南下,即便大明的官员,并没有朱敬伦那种强烈的认为满蒙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大明文官政府也判断俄国迟早要跟大明开战。
在其他方面,太平洋另一侧的美国,几年前跟大明打过一场超大规模的海陆大战,日本被大明压迫下退出东亚大陆,这两国都不会跟大明亲和。因为合并满清和收归关税权力,又与英国的关系跌入谷底。
放眼望去,大明几乎举目皆敌,随着法俄同盟的公开,这种孤独感更加强烈。唯一的盟友只有琉球、越南和暹罗,但这三国真的不太能帮的上大明,只有经济意义而没有军事上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傻子都能判断,大明虽然在海陆上都有危险,可问题是,大明的财政状况不可能让大明在海陆两面都进行扩张,如果必须优先一侧的话,大陆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陆地。
所以户部否决了海军的第二期,新建八艘战列舰的预算,但却同意了陆军扩大预备兵源的预算,给陆军拨款,让陆军在整个中国建立统一的正规军和预备役部队。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总体看来,虽然大明还在裁撤对美战争时期的队,从最高峰时期的六百万已经裁撤到了两百万,还将裁撤到一百万现役部队,但已经决定开始筹建新的预备部队。
陆军计划,将常备军扩充为两百个军,平时只保留三十个满编军,正是在战争后期组建的报**,为报**第一军到第三十军,满编一万人,战时则扩充为两万到三万人;其他七十个军,第一到第七十军,为半编常备军,保留五千兵力,共计三十五万;另外以对美战争老兵为基础,组建第七十一军到第一百七十军,总共一百个新军,只保留基本构架,一军保留两千人,总计为三十四万人。
通过这种方式,将常备军扩充为两百个军,但只保留一百万兵力。
随着国家统一,后备人力资源增加了两倍,陆军以当时对美作战时期的兵力紧张为由,要求统一全国的人力,组建新的预备兵员。
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每年新征募一百万士兵进行训练后退役,十年时间打造一千万后备兵员,战时征募起来,将彻底解决战时兵力不足的问题。
每年新增一百万士兵的训练费用,军饷和物资消耗,一个兵的支出预算是两百两,总计是两亿大明两。
中国统一之后,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总计达到了三亿大明两,折合1。25亿英镑,与英国本土的1。3亿英镑相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满清统治区经过了税收改革,增加了商业税,但却取消了过去两千万的农业税用来收买人心,北方税收只有六千多万大明两,绝大多数税收还是来自工业的南方,而偏重支持北方发展,在北方的财政支出却高达一亿五千万。
光是陆军的扩建,就已经让大明财政严重赤字了,户部很难接受海陆军同时扩张。
朱敬伦虽然也很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但他不可能不顾及财政状况,他也不太可能支持海军此时大规模扩张的方案。就朱敬伦来说,他并不认为日本的海军扩张,对大明能够构成威胁,只要陆军势力足够雄厚,大明这样的陆地国家,就不太可能遭受威胁,维持一个庞大的海军,不过是为了维护海外利益而已。
况且日本的双十二海军扩建方案,也只是得到了初步的支持,预算还没谱呢,第一期预算就引起了国内争论,认为应该缓建,所以威胁只是潜在的。
是一件事情推动了海军扩建案的通过,大明海军旗帜性人物陈阿达的病逝。
在美国的时候,他就病了,海战中他幸运的没有受伤,可是打完海战之后,他基本上就病倒了,之后的作战,是由海军军官邓世昌等一批骨干军官指挥的,而且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型海战,基本上只是维持封锁而已。
加勒比大海战,得到了兵部的客观评价,认为是决定明美战争走向的一次关键战役,经过报纸的宣传,陈阿达成为了国家英雄级别的人物,跟邓世才这个陆军指挥官并列,扬名天下,在全世界都富有声望。
邓世才战后也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陈阿达一病不起,始终一直病着。
朱敬伦多次去看望他,他一直在说,如果他死在美国,死在战场上,才是最好的归宿,可惜要死在病床上,他强烈要求继续扩大海军,他认为大明海军落后英国已经太多,英国已经建造了八艘战列舰,而大明还没有一艘,一旦英国与某个陆地强国联盟,对大明是巨大的威胁。
陈阿达还为东亚地区的海洋格局忧虑,日本在扩建海军,俄国在扩大太平洋舰队,德国也进入了东亚地区,这一地区的海洋势力将前所未有的复杂,如果大明不能拥有一支压倒性的海上力量,将失去在这一地区的话语权。
陈阿达表示,大明海军的规模,至少应该比日本俄国两国加起来还要强大,否则将失去东亚地区的制海权,至于未来,他说他自己看不到大明海军超过英国的那一天,也许也永远没有那一天了。
对于这时代的海军军官来说,英国始终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存在。
而朱敬伦很清楚,陈阿达的执念就是英国,他当年加入海军,就是为了向英国复仇,可惜他的国家始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陈阿达在1897年9月病逝,他没有子嗣,遗嘱是写给兵部的,将他的构想告诉了兵部,希望通过法案,保证大明海军的力量不输给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日本海军的总和,否则大明就将失去东亚制海权。
在他病逝的巨大影响下,兵部重提海军扩大案,这才得到了户部的支持,得以通过,朱敬伦也在感情作用下,没有否定这个法案。
海军法案向外公开之后,也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反对,因为兵部的理由很充足,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大明被迫应对这场海军扩军挑战。
大明的海军法案通过之后,神经质的德国也通过了法案,他们通过了一部打造八艘主力战列舰的法案,而且其中四艘将编为德国太平洋舰队,总部就设在釜山,但涵盖的区域包括南通和德属太平洋殖民地。
德国对外的解释是,为了保护德国远东殖民地,应对日本的威胁。
可实际上,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不平衡局势,俄国人也在1898年宣布向法国拉塞佩船厂订购一艘战列舰,命名为太子号,并且宣布这艘舰划归俄国太平洋舰队编制,建好后就为太平洋舰队旗舰,不久之后向美国费城造船厂订购了列特维赞号战列舰,俄国国内造船厂则以法国设计的太子号为蓝本,修建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多艘。
此时美国人也在海权论和大明威胁之下,宣布开始打造本国的大海军,美国尽管北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但强大的经济实力让他们依然有能力建造十艘战列舰,其中两艘向英国订购,剩余八艘则由本国造船厂建造。
十九世纪末的海军军备竞赛终于爆发了。
大明在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下,除了维持海陆双线扩张之外,开始积极寻求同盟,德国本应该是最佳盟友,因为跟大明结盟,可以瓦解俄国对他们的压力,可大明跟德国的接近,则被德国人的巨大的胃口所吓走。
德国希望大明能够允许德国修建南通到北的沿海铁路线路。
这时候法国人却展现了足够的灵活性,他们更为积极的跟大明和解,表示出了足够的和平诚意,法国建议法国、俄国和大明三国,就东亚大陆局势,建立一个三方协调机制,从而保证东亚大陆的安全。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1898年初,在法国的协调下,三国在巴黎展开会谈。
将各方的争议全都拿出来讨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俄国扩张问题上,大明对俄国支持满清皇室复辟十分不满,坚决不承认俄国扶持的载沣政权,强烈要求俄国放弃支持这个傀儡政权。
此时载沣依然在库伦执政,大明国内大量不满新政权的失意者赶去投奔他,不仅有大批的八旗权贵,连一大批抱着忠君思想的汉族文官都去库伦投奔他。在俄国的支持下,载沣政权的统治区名义上包括整个蒙古,和在依克唐阿控制下的吉林。
俄国不但帮助这个政权立足,还帮助载沣打造八旗新军,在蒙古地区招募了十万骑兵。
大明强烈要求俄国解散这个政权,俄国则认为大明对清廷的吞并是非法的。
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谈判,三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大明跟俄国之间,基本上遵循了之前的满蒙协定内容,但俄国放弃了在张家口驻军的权力,换取了将恰克图铁路从张家口延伸到天津的权力,但张家口到天津铁路支线,将由中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建设标准采用俄国的宽轨标准,设备和铁轨则由大明公司提供,法国向铁路提供资金支持。
大明通过俄国撤走张家口驻军,在军事安全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俄国则通过这条延伸到天津的铁路,大大缩短了中国南方地区到俄国的贸易线。
在南方地区,法国则做出了大幅度让步,他们宣布放弃继续扩大在交趾支那的殖民地。
宣布法国在交趾支那的权力,只包括柬埔寨和西贡地区,将不再继续寻求新的权力。
就在之前,尤其是在明美战争期间,法**舰开始高密度在湄公河上活动,向暹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对寮国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暹罗十分紧张,借助大明的保护,他们才得以保住这些地区,而大明则因此跟法国的关系持续紧张。
现在法国宣布停止扩张,极大的缓解了这些矛盾。
大明则宣布,继续承认法国在交趾支那地区的合法权益,承认柬埔寨为法国的保护国,承认法国在西贡的驻军和其他特权。
两国在南中国半岛上的相互保证,大大减小了在这一地区摩擦的风险。
但这些妥协和让步并不是关键的,三国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最关键的,还是互相之间大规模冲突军事冲突的协议保证。那些才是大明最看重,甚至是大明愿意签订协定的原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