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4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敬伦不在乎出现几个财阀型企业,但是他本人是不喜欢这种垄断性公司的,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垄断巨头带来的,就是高利润、高剥削和经济危机,当这种公司跟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本能的排斥这种公司。

    这些垄断公司,没有中型专门化公司为他们做配套,他们自己的一个个车间就是自己的配套单位;他们一个公司,就是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工业体系。收缩的时候,他们不会给任何对手进入他们领域的机会,筑起高高的壁垒。扩张的时候,他们可以向任何方向扩张,杀的任何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现在大明通过鼓励去北方投资的政策后,突然发现,还是这些垄断寡头的天下。

    山西的煤炭是两家争夺的焦点,铁路公司有先发优势,当年修建的大秦铁路归属于他。兵工厂就申请了修建正定铁路,通过太行八陉中的井陉,连接太原和正定(石家庄);铁路公司有山西的南北通路,穿过大同盆地、太原盆地等河谷地带的同蒲铁路。兵工厂就申请修建了走太行陉进入山西长治盆地最后连接太原,通过保定过蒲阴陉、飞狐陉通往大同。

    双方都是沿路抢夺资源,开发矿产,投入大,利润高。

    铁路公司有从秦皇岛到大同、从青岛到郑州、西安最后到兰州的北方横向大铁路。兵工厂就修建从天津,通过保定连接正太铁路,接着从太原往西进入陕西,从延安南下到西安的东西铁路。

    总之美国战争之后,双方都将生产从军火重新转向了铁路和铁路设备上后,纷纷加大了铁路修建的速度和规模。南北合并之后,又纷纷去北方抢夺铁路线路。

    在铁路上是兵工厂进攻,铁路公司防守,而在机械工业上,则是铁路公司开始进攻,而兵工厂在防守了。

    兵工厂在机械生产上有绝对的优势,还因为历史原因,早早圈占了越南的铁矿和煤矿,过去施耐德公司都得靠兵工厂旗下的矿山供货。铁路公司收购施耐德之后,不愿意看到这种制约,不但跟兵工厂争夺三西的煤矿,还借助铁路优势,圈占了东北铁岭、抚顺一带的煤铁资源。

    向北方投资的优惠政策出来之后,铁路公司决定,在沈阳等地投建钢铁机械联合企业,直接生产成品降低成本。不但生产铁轨、铁路机车等铁路相关产品,还大肆介入兵工厂的军工生产领域,造船领域。

    两大巨头在整个中国的跑马圈地,疯狂投资报纸天天报道,仿佛一场战争,但客观上带动了北方的交通,矿产等领域的发展,对改善经济水平起到巨大的作用。

    这是大明政府乐意看到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开始鼓励他们这种竞争,对他们申请的线路基本上都会通过,除了十年期的免税政策外,还给予他们特别贷款,政府为他们担保,特许他们为政府支持的特定线路发行债券。

    重工业领域两大巨头肆意竞争的时候,朱敬伦更关注另外两个新兴企业的竞争,这两家公司来自电力行业。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大明的电力工业起步其实很早,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久,大明的电灯就亮了起来。火然文 ranwena

    但最开始只是在个别地方,属于新鲜玩意,在专门辟为博览会区域的沙面会展上首次出现,之后好几年都属于新鲜玩意,展出单灯甚至可以卖门票。

    真正有电力工业,则是对法战争前的1885年,那一年西门子公司引进了电灯生产线。

    当然在这之前,也不能说没有电力工业,西门子公司垄断这个行业已经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跟毛瑟兄弟一样,由于较早来大明发展,在这个新兴市场上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对狭小的普鲁士市场失去兴趣,德国统一之后,回国投资也不顺利,基本上就开始长期在大明发展了。

    跟毛瑟兄弟的区别是,维尔纳西门子依然对回德国发展念念不忘,常年两头跑。

    在引进电灯生产之前,西门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电报机、以及之后的电话机。

    这两项产品让他们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当他们投建电灯工厂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上万人的大型企业了,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西门子都是成功的企业家。

    西门子公司还拥有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线,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成套的技术。

    只是在电力大规模应用之前,这两种产品推广速度慢,单品价格高,利润也有限。

    电灯是继电报和电话之后,西门子找到的另一个增长点。他们在建立电灯工厂之前,已经成功向许多客户推广了这项技术。所以电灯厂开工后,效益相当不错。

    但西门子的客户,跟之前一样,主要是大客户,是一家家大型工厂,铁路公司,电报公司等。他们是直接给一个个工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用西门子的发电机发电,用西门子的电灯照明,然后日夜俩班开工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客户都是大客户,可以长期合作,利润稳定。

    劣势是没有向平民百姓供电的方法,因为没有一个输电网,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输电网。

    第一个决定向百姓供电的,是一个华侨创办的公司。当时是1888年,朱敬伦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当时的广告词是,他们公司提供的灯不会起火。于是后来老百姓就称之为无火灯,老板干脆将公司改名为无火灯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通过建立输电线,给个人家庭提供电灯照明。

    公司老板名叫黄秉常,是一个旅美华侨,年少时候就去美国投奔他叔叔,他叔叔是华盛顿州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说是铁路公司,其实就是招募华工修铁路的包工头,通过管理苦力积累了第一桶金,大明打击苦力贸易后,改为经营小商铺,慢慢发展起来。

    黄秉常跟他叔叔合作经营,生意做的不大也不小,但是人脉很广。后来美国排华之后,就打算回国发展。历史上他的经营轨迹也是这样,在海外发家之后,回国开办新产业,并得到洋务运动的大臣支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这个时代,他看到电灯市场后,同样打算开办电灯公司,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他在大明和轻松的注册了公司,而不是历史上那样,得到张之洞等权臣的支持才能开办。因此他开办电灯业的时间大为缩减。

    此人魄力很大,注册了公司之后,马上折返美国,利用自己的人脉,在当地华侨富商中筹集了四十万美元的资本,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置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两台1000伏的交流发电机,聘请美国工程师威司负责维护,这些设备的发电量计划满足一千五百多盏电灯的用电需要。

    但是公司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一开始电价很高,才刚刚习惯使用诺贝尔兄弟的煤油灯的广州人不接受,所以他才要打广告。历史上因为经营不顺,无火灯公司九年后就倒闭了。

    幸运的是,喜欢读报的皇帝看到了他们的广告,于是找来他们,给皇宫通电。

    其实当时皇宫已经用上了电灯,也是西门子提供的整体性方案,用的是被认为更安全的直流电。朱敬伦希望无火灯公司给皇宫的电灯供电,一开始连官员都反对,受爱迪生影响,全世界都认为交流电很危险。朱敬伦则表示,他希望能跟百姓用一样的电,既然老百姓可以用,皇帝也应该用。

    用大道理压制住官员的反对后,无火灯公司的电力送进了皇宫。

    连皇帝都在用他们的电灯后,巨大的品牌和广告效应,瞬间就让他们的订单多了起来,富商家也要通电,商铺里也要通电,一千五百盏电灯的设备,第一年就供不上需求了。于是继续采购,三年内他们就给整个广州城一万富户通上了电。

    但是他们的口碑并不好,当时朱敬伦的女儿常常抱怨断电影响了她和小伙伴的演出,很不喜欢无火灯公司。

    连皇宫都断电,显然当初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太差,建设的电网超过负荷。也有资本积累的原因,黄秉常这个奸商显然太过于看重赚钱,有股子早期华侨的小家子气,能省则省,对新设备的投入很吝惜。

    好景不长,三年后大明就跟美国爆发了战争,从美国的设备供应断绝,无火灯公司的设备更新更跟不上发展了。

    这时候西门子已经看到了这块的市场,借机强势杀了进来,美国战争期间,西门子建设的电路网迅速超过了无火灯公司,成为广州最大的照明公司。

    无火灯公司一方面通过其他国家进口设备,或者中转进口美国设备,一边艰苦的维护老设备,但发展速度还是比不上西门子这个巨头。人家是使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线路,自己来维护,全产业的技术壁垒,不是资本能轻易突破的。

    终于对美战争结束,无火灯公司的经营才迎来了转机,黄秉常在竞争压力之下,开始大规模投入,不再算小账,他本就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再次招股,从美国和大明同时招股了两百万美元。先是跟西屋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西屋公司派来了一百人的技术团队,负责给无火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无火灯公司先后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九龙、虎门等新兴城市建设自己的输电网,跟西门子激烈厮杀。

    两年之后,无火灯公司直接跟西屋合资在广州建立电力工厂,生产发电设备。用以降低成本跟西门子竞争。可以说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无火灯公司才能在跟西门子的竞争中,一步步壮大。

    现在他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中国统一了。

    朱敬伦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南方城市有的事务,北方城市也要有。提供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对外招标,要求在整个中国每个省城都建立输电网络,将电灯送入每个省去。

    为了避免在大明的重要城市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有官员提出一座城市只允许一家公司经营,这点被朱敬伦否决了,而是提出一座城市至少要两家公司经营。

    这不仅仅是这对目前无火灯和西门子两大巨头制定的政策,只是他们肯定能分到最大一块蛋糕,但同时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显然容纳三五家公司都有可能盈利。而广州这样规模的城市,北方至少有汉口和北两座。

    两家已经算是保护了,而且还能促成一定的竞争。

    会议结束之后,工部很快制定了政策,向外发公告,公示招标程序。

    招标的时候,果然不止两家公司,许多有实力的大商人、大公司,看到无火灯和西门子这些年的利润后,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新成立的电灯公司不下三十家,对很多商人而言,他们没有垄断整个行业的野心,但如果能在一座城市中,占据一半市场份额,那无疑就是一笔大生意,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

    这些新入行的公司,当然有跟电灯产业相关的行业,比如无火灯和西门子这样的,还有一直在大明被西门子压制的瑞典爱立信公司、重新杀回大明的法国施耐德公司这样的外资,有跟电灯稍微沾边的,比如玻璃厂。也有跟电灯完全不搭界的,比如有一个经销皮毛的商人,自称自家铺子遭过火灾损失惨重,之后就用了电灯,是最早用电灯,最早懂电灯的商人。

    这些公司能不能活不知道,但真金白银砸下去,总能听个水花,会催生电力行业迅速发展成熟,成为大明下一个支柱产业。

    而这个水花到底有多响亮,连朱敬伦当初都没想到。

    因为这个水花漫过了堤岸,影响到了更庞大的产业。

    那就是只能用璀璨两个字来形容的,庞大的中国手工行业。

    光是大明统计中,大明的手工业作坊就高达五百万,全国统一之后,这样的作坊恐怕能接近甚至超过千万。绝大多数手工作坊虽然都是个体户,靠着一些学徒来的或者祖传的手艺糊口,但总有一些作坊会慢慢变大,雇佣三五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作坊也并不稀奇。

    但这些手工作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工艺复杂,很难用机器加工,也很难使用动力。

    ,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在蒸汽机时代,只能凭借手工,最多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加工。

    电力时代的到来,让这些作坊开始有机会使用动力了,因为体积小,开关方便的电动机显然比蒸汽机更容易操作和控制,更容易跟简单的手工业工具结合。

    这个结合,爆发出来的威力可就太大了。

    后世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个时代中国手工业的力量。

    对后世崇拜日本、德国工匠精神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手工业甚至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中国手工业所取得的地位,远非德国和日本所能比拟。

    远的不说,从日本跟中国民间商贸最发达的明代来说,日本始终都是中国手工艺品的最大客户。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候日本开发了石见银山,一度让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产银国,而明朝则通过向日本出口手工产品,在本国不太产银的情况下,竟然完成了货币的白银化。

    根据日本和洋人的相关海关和商人的账本记录,明朝时候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手工产品高达数百种,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只有两种,一个是倭刀,也就是武士刀,一个是倭扇,也就是折扇,中国文人喜欢,也有文人扇的说法,折扇的发明国在中国是有争议的,但国际认为是日本发明的,因为日本有一把最古老的实物,中国只有文献记载。

    撇开争议,准确来说,日本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手工艺品大国,可直至明代,日本的手工产品都被中国产品压制的只能进口。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日本富人的生活必需品,都讲究从中国购买。

    这给当时江南士大夫的印象是日本除了金银什么都没有,顾炎武就说“日本无货,只有金银。”当时有人记载相关贸易,“大抵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