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充足的货币供应,加上世界经济局势的恢复,大明生丝、茶叶和各种手工业品的出口开始恢复,法国市场成了主要市场,美国市场渐渐萎缩,但大明的棉布开始返销印度市场,大明生产的粗布是仿制美国粗布,在中国市场上反响良好,是唯一大规模销售的机织布,结果在印度同样受到欢迎,主要原因就是结实耐用,穿着并不舒服,城市中产白领不喜欢,但干粗活的农民和工人喜欢,而劳工阶层,显然占据了中国和印度的绝大多数。

    美国粗布因为战争,直接被排挤出中国市场,大明成为机织粗布的唯一供应商。加上大明本国发展起来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突然从战场上撤回来,手握数百两军费没处花的退伍士兵,都是庞大的消费能力。

    战争的影响是,华人在美国西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光是加州的华人就超过了两百万,而且还在日益增多,美国政府暂时都不敢惹这些华人了,因为李秀成手下太平军为主的华人持枪比例比美国人还高,明军撤退的时候,给他们留下了上百万只枪支,让他们变成了一只让人生畏的队,美国政府在没有解决西南的美利坚第二联盟国和东南地区黑人暴动的情况下,是不想招惹这些华人的。

    战争中,大明商人发展了美洲西岸的贸易网络,持续不断的向秘鲁、玻利维亚等国进口大米,向智利进口铜矿,让大明商人介入了这些国家的市场,开始形成从小商人到大的进出口商人的商业链覆盖,并且着俄商业链在美洲西岸形成了互联互通,从北方的阿拉斯加到南方的智利,华人商业网络彻底铺开。

    战后这个网络开始吸纳大量来自大明的商品,大明价廉物美的商品,就像21世纪一样,迅速占领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给大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出口份额,同时跟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依然持续,极大的增进了跟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在不断开拓的市场助推下,1894年底,大明经济就迅速恢复,1895年马上就转入高速增长。

    轻工业的发展,又给重工业提供了市场,刚刚完成转产的机械工业,迎头更进一步,迅速填补了机械行业的空缺。

    轻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让大明经济增长惊人。告诉发展的工业,早就了大量的中产阶层,又带动了高级消费能力,助推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一切都让大明经济开始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

    日本在日俄战争前的工厂数打到了八千多家,可大明早在明法战争时期,就拥有了这么多工厂,其中光是缫丝厂就有三千多家,美国战争时期,大明的动力工厂数量就超过了一万家,但这种数量相比美国就差远了,美国是以十万计算的,一个经济危机他们倒闭的工厂往往就有上万家。

    工厂数量是一方面,质量是一方面,大明的工厂比日本的工厂普遍要大,上个经济周期中,就开始向集中发展,经济危机中大量工厂倒闭,许多经济效益更好的工厂开始兼并那些破产工厂,大型工业开始出现。

    大明已经不在统计一百人一下的无动力作坊了,百人以上的动力工厂,就高达一万家,这比日本日俄战争之前还要强大,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主要人口都在比较富庶的两广和江浙地区,平均人均收入又比日本高得多,所以市场规模相当大,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英国、美国和俄国,居于第四位,比法国、德国都要大得多,这样的大市场,自然会催生大工厂。

    日本日俄战争前,产业工人也不过五十多万人,可大明光是一个兵工厂,就已经拥有了三十万产业工人,重工业领域中的工人人数就高达七八十万人,轻工业中容纳的工人数量更是高达两百万人,这已经是十月革命时期俄国的工人数量了,可以说大明的工业水平,不但远远超过了日本,甚至已经超过了俄国,悄无声息之间,就已经成了世界前列的工业大国,但大明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工业国,因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

    几百万工人,相比一亿多人口,那只是九牛一毛,算起来产业工人比例其实也就跟日本相当,要不是仗着庞大的体量,根本就没有能力跟美国打那么多年。

    但是大明的商业资本极为雄厚,这主要得益于历史上长久的丝茶瓷器垄断贸易,让中国地区流入了海量的贵金属,同时催生了庞大的商帮,你永远都算不清民间商业积累的规模,当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些资本迅速投向市场,转化为各种产业资本,助推经济飞速的发展。

    可以说,早在工业化之前,大明的商业积累就已经是世界级的水平了,除了英国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或许印度可以一拼,印度的殖民地化让印度的工业化成为一个梦幻。

    每一波工业热潮中,都有上亿的资本从不知道哪里冒出来,迅速转变成工业资本,像胡雪岩那样的豪商一旦杀入一个领域,迅速就能成为巨头型资本,这让大明的大型工厂十分密集。

    雇佣工人超过一百家的工厂有一万多家,而上千工人的工厂就有一千家,对比法国这个数字才有一百多家,德国是五百多家,当然法国的工业实力还是强于大明,因为他们的中小企业有一百多万家,而大明的中小企业数量不多,引进西方技术是一个昂贵的投资,中小企业玩不转。

    但是大明的手工业作坊数量庞大,朱敬伦相当保护这些手工业,无论是跟满清的战争,还是跟太平天国的战争,都尽力保护工匠,这导致大明的手工业作坊数量高达五百多万家,如果采用西方的工业化生产,他们很容易就能转变成法国小企业那样的工业。

    这些庞大的手工业,填补了大型工业无法顾及到的细分市场,不但在大明市场上攻城略地,而且大肆开拓着其他国家的市场,量少,价高,特色的手工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缺销路。

    所以这些手工业反而在大明出口中后来居上,继生丝和茶叶之后,第三个达到了亿两规模,并很快超过了生丝和茶叶,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

    手工业雇佣的工人数量不多,平均下来只有三人,但就已经雇佣了两千多万大明劳工,是最大的就业产业。尽管他们并不未来,可这些产业很现在。

    轻重工业,手工业,铁路工业,良好的经济状况,让大明吞并满清拥有了物质基础,不趁着这个时机吞并满清,等经济危机爆发,大明也就没什么能力来承担突然加入国土的几亿贫困人口的管理投入了。

    所以那个十年,朱敬伦等不起,大明也等不起,但国际外交的压力,必须提前解决。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别的国家暂且不说,英国是肯定会反对的,他们是世界秩序的收益者,当然也就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任何地方的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的权力,关键是英国想要继续维持对世界秩序的权力,他们就必须让世界按照他们的设想运行,可世界是发展的,所以往往推动世界发展的后进实力,总是会跟英国这样的霸主国发生冲突,21世纪如此,19世纪同样如此。

    大明要一统天下,必然跟英国发生冲突,英国人甚至打算联合欧洲列强集体干涉大明,这一点是十分恐怖的,英国的海军实力,运输能力,德国的陆军实力,海运能力,以及俄国的陆军实力,这三个国家加起来,不但能够击败大明海军,登陆中国大陆,也有能力远距离投放兵力,打败大明并不是理论可能,几乎是必然。

    唯一要考虑的是,这几个国家对远距离作战的高额投入的顾虑,他们能不能收回成本,不是没个国家都有英国那样的经济实力的。

    所以跟英国达成的协议,不过是拖延,给大明和平吞下满清做准备争取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太长,夜长则梦多,变故太大,西方组成联盟干涉的可能,满清朝廷不配合的可能,几乎可以断定,一旦给英国人足够的时间,他们肯定能组建起一个瓜分中国的利益同盟,也可以肯定,只要时间够长,慈禧是不会安分当傀儡的,一旦认为列强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她们就会有异心生出来,朝鲜王室不就是这样吗,一会儿投靠满清,一会儿投靠日本的,后来还投靠俄国,最后玩崩了,闵妃都被日本浪人杀死,听说还那啥了。

    朱敬伦早就定好的三年,第一年是1894年,趁着日本跟满清开战,大明开始秘密渗透满清,展开商业布局和外交布局;第二年是1895年,战争结束,趁着慈禧和光绪始终,摸清了满清督抚的态度,跟他们建立联系,在各省派驻公使,充当太上皇角色,慢慢撤换当地官员,做好大明接管满清政治的打算;第三年就是今年了,今年的任务是,进一步控制北方的政治局势,同时跟列强达成谅解,至少做到,在大明吞并满清之后,不会跟英德俄三个海陆势力加起来碾压大明的国家作战。

    在这三个国家中,大明跟俄国的矛盾很难调和,跟德国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发生的几次冲突,也都是德国的中二皇帝的莫名其妙挑衅,出自于种族主义和中二气质,完全跟利益无关。

    跟英国的冲突,主要是英国试图维持东亚大陆的军事政策,不愿意大明一统东亚大陆,然后变得没有敌手,接着就开始威胁英国的地位。但跟英国的欧洲大陆平衡不同,东亚大陆哪怕失衡,也威胁不到英国本土的安全,所以英国未必会冒着印度被大明进攻的风险,加入围剿大明的行列。

    所以英国和德国是可以争取的,而俄国是无法争取的,割自己的肉喂鹰也许喂的饱,但喂熊吗,傻子都不愿意试。

    于是大明的外交准备开始向德国倾斜,大明驻德公使开始频繁跟德国互动,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一改往日抵制德国对朝鲜的野心,开始私下表示,如果德国还想要朝鲜的釜山湾的话,大明愿意出面说服朝鲜将这里租借给德国。

    釜山湾是朝鲜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深水良港,这一点德国人早就调查清楚了,不然几年前也不会贸然向大明提出这种要求,结果在大明和英国的联合抵制下没能得到这里,现在大明主动提出帮忙,他们何乐不为。

    牺牲朝鲜的利益虽然可耻,但总比牺牲大明的利益要好的多,而且引入德国势力,对朝鲜也不是坏事,至少他们可以借助德国的力量,抵制日本这头更狠的饿狼了。而德国一旦在釜山立足,日本肯定不满,他们已经将朝鲜视作囊中之物,算是跟满清打那一仗唯一的收获,现在德国要在这里立足,必然招惹日本。英国很可能不愿意看到德国势力侵入东亚,会跟日本站在一起。

    日本不是大明的目的,挑起德国跟英国已经很紧张的关系才是目的,一旦英国跟德国不能联合,干涉大明统一中国的力量至少就少一个,少了任何一人,大明的压力就减轻了一大半。

    德国已经强占了南通,对英国的长江利益造成了巨大威胁,英德关系在亚洲这里很僵,如果再因釜山问题,双方对峙的话,德国从利益上,是会选择一个帮助他们开拓利益的大明呢,还是一个处处给他们设置障碍的英国不难选择,从感情上,威廉二世中二病一犯,可是会说出他是唯一一个喜欢英国的德国人这样的蠢话的,他对英国不满的时候,说什么都不奇怪,而且他一旦不满,在让他配合英国,几乎不可能。

    说服朝鲜并不难,因为朝鲜人已经暗中联系了大明很多次,日本对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朝鲜朝堂都在向满清通风报信,几千年来的历史,让他们更信任中原国家,而不信任日本。日本唯一的收获是朝鲜后,大力经营朝鲜,日本的工业品在朝鲜疯狂倾销,换取朝鲜的粮食,造成了朝鲜粮食短缺,不断的饥荒,却不能阻断贸易,只能接受日本不断向朝鲜输出饥饿。

    日本捧起来的大院君,不但给满清通风报信,满清战败之后,他马上派人来联系大明,表示愿意向大明称臣纳贡,还赞扬大明才应该是中原正统,是朱明王朝的传承者。

    但大明始终没有答应朝鲜的要求,现在联系朝鲜,以让朝鲜出借釜山湾的代价,换取大明和德国的共同保护,相信朝鲜不会拒绝,如果拒绝的话,那就让德国人派巡洋舰去威慑一下好了。

    伍崇曜密会大院君的使者,向对方陈述厉害,告诉对方,大明一国现在已经无法对抗日本和英国的联合,必须引入其他强国才能对抗,但大明可以保证朝鲜的安全,帮助朝鲜保持江山社稷的独立,甚至逼迫日本撤走在朝鲜的军事力量。

    至于大明的信用问题,伍崇曜说,大明轻易不下许诺,可是一旦下了许诺,必然赴汤蹈火,让朝鲜看看越南,跟大明签订了同盟条约之后,现在法国都不能侵略越南了,琉球则是最好的例子,琉球当年被日本灭亡,大明兵发日本,让琉球复国,看看这些年大明在越南和琉球做的事情,可曾在两国驻军,可曾在两国颐指气使?

    朝鲜确实对大明不干涉邻国内政这一点十分向往,日本对朝鲜的干涉太严重了,扶持亲日派,整天叫嚣着要改什么革,今天这里不对了,明天哪里不对了,大院君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儿皇帝。

    如果能放弃一个釜山,而保全整个朝鲜,这笔账相当划算,况且一旦朝鲜强大了,也未必不能收回来。

    朝鲜唯一担心的是德国如果对朝鲜有所图谋,是否会像日本那样侵凌朝鲜,甚至变本加厉,或者跟日本一起瓜分朝鲜。

    这些伍崇曜都表示,可以立约为凭,大明愿意为此做担保,一旦德国毁诺,大明誓死保卫朝鲜。

    话说到这里,朝鲜使者就没有疑问了,但他不能做决定,得回去汇报大院君。

    大院君仔仔细细询问了会面的每一个细节,他最后很关心大明的诚意问题,使者表示,大明的伍大人十分严肃认真,不像诓骗朝鲜,而且诓骗朝鲜这样的小国,是会让大明这样的上邦蒙羞的,他分析说,就他观察,大明这二十年来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