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4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的人。

    至于中心奴才身边的人,那都是跟忠心奴才混的,此时突然被告知了真相后,忠心奴才大惊失色,却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可不敢跟光绪和慈禧表明,反而更努力的隐瞒真相,忽悠着这两个聪明人往西安跑。

    现在终于到亮明的时候了,忠心奴才听是大明都跟洋人谈好了,至于谈好什么东西,他就不懂了。

    慈禧到底比光绪多吃了几年饭,在身份被揭发之后,光绪的脸煞白,慈禧却坦然了起来,一瞬间就将所有的事情串联了起来,难怪他们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大明士兵,原来是有人让他们一直往西安走。

    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她不知道,但绝对不是杀她,所以她还安然的整了整身上的衣服,可惜没有穿上太后的盛装。

    “吧,你们把哀家骗到这里来干什么?这里不是西安吧!”

    慈禧脑子转的飞快,既然对方控制了自己的行程,那就没必要将她带到西安啊。一路上看到那么多明军士兵,恐怕他们早就到了大明的土地上,这里是哪里,是广州还是杭州?

    陆云起一愣,这女人还真能猜:“老佛爷想多了,这里就是西安。”

    慈禧奇怪道:“那么你们占了西安了?”

    慈禧想的更多,一路上看到那么多明军自行其是,除了一路上都被大明占领一个解释外,还能有什么解释,日本都打到北亰城了,大明打到西安也不奇怪啊,到底大清亡国了,她突然莫名的哀伤。

    陆云起笑道:“老佛爷又想多了。”

    慈禧冷哼一声:“那你就告诉我,现在到底怎么了?李鸿章呢?朝廷呢?”

    陆云起叹道:“李鸿章大人在日本被刺杀了,听子弹打中了脸,现在生死不知。至于朝廷,外臣也不太清楚朝廷在哪里,现在日本占了北亰,老佛爷在这里,您朝廷呢?”

    慈禧冷笑道:“总有个主事的人吧?恭王呢?醇王呢?”

    陆云起摇头:“目前还没有消息。”

    慈禧干脆道:“那你到底有什么消息。”

    陆云起道:“目前的局势是,日军占了北亰城,听要撤退了,北京现在处于无政府状态,噢,也就是群龙无首了。各地督抚惴惴不安,都在等着皇上和老佛爷的消息呢。”

    慈禧松了一口气,看来大清还没有亡啊,大清洪福齐天哪能亡就亡呢。

    但她一想,自己毕竟落到了人家手里,这大清可不就等于亡了吗。对方到底要怎么样,想着慈禧开始忐忑起来。

    “你们大明皇帝到底要怎么样?”

    积攒了半天,光绪终于鼓起勇气了问了一句。

    慈禧心中暗叹,这个混账终于问了句人话,这也是她想问的。

    陆云起笑道:“我国皇帝陛下想请二位在西安主政,稳定天下人心。”

    慈禧脑子中飞快的勾勒了一下现在的场景,一定是天下大乱,大明皇帝不能收拢人心,天下终于大清的忠臣义士们群起擒王,大明皇帝想用他们娘俩安抚人心。

    这阵势不就是当年金兵南下,宋室南渡的场景吗,他们现在需要一个儿皇帝出来收拾人心,帮他们做事。

    光绪熟读史书,他也想到了,唉叹一声:

    “朕不做儿皇帝!”

    慈禧恼怒:

    “大明天子厚爱,你竟不识抬举!”

    着狠狠的踹了光绪一脚。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陛下,这是满清督抚的效忠书。”

    方山拿来了厚厚一叠文书,他这段时间可没有闲着,在北京会晤了李鸿章之后,就游走天下,到各地找当地督抚交流,不过他只是套一套近乎,他的身份代表皇帝,安一安满清督抚的人心。

    之后他就一直负责此事,等北被占,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消息传出来后,自然有人拿着他的信去找各个督抚商议,一开始可能还有人观望,过了一两个月都没有光绪和慈禧的消息,就有人动了心思了,当年吴三桂见李自成攻占北后,还知道向满清投诚了,现在日本人占了北,在日本和大明之间做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朱敬伦看到厚厚的一叠文书,叹了口气,真是人心散了啊,片战争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满清朝廷但凡有点心,何至于有今天,西风东渐了半个世纪,这还是一个君君臣臣的天下,民族、国家的概念,哪里还有半分。

    随意翻看了几封信,看到一个个饱读诗书的督抚大员,洋洋洒洒的漂亮文字,到了现在还遮遮掩掩,不肯果断的做决定,竟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的文字,很多督抚的态度是,要是确认光绪和慈禧罹难了,他们唯有借明师为君父报仇,被迫向大明效忠,如果光绪慈禧活着,他们还是要供奉正溯的。

    不过朱敬伦并不求全责备,他要的是安定,统一天下不在这些督抚的意愿,而是已经到了国际外交层面,得摆平西方列强才能一统国家。

    但看到这些督抚的言行,他竟没来由一阵恶心。

    他也不关心到底谁效忠了,他只问:“还差几份?”

    方山道:“有湖广巡抚张之洞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还有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

    朱敬伦叹道:“我还以为得有一些忠臣孝子呢。”

    方山道:“都以为清帝和太后死了,若知道还活着,得扮一扮忠臣呢。”

    朱敬伦笑道:“那就让他们扮个够,有他们扮的时候。”

    这些督抚的效忠书信让朱敬伦踏实了,他至少知道,一旦改朝换代,北方乱不了。

    首先是老百姓根本不在乎,因为老百姓没有什么民族国家概念。有记载称,1937年的时候,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件,有洋人,或许是一个传教士,跑到北附近一个村子里,告诉村民说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当地村民竟然不知道日本,甚至都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

    这可是北附近,这可是1937年,这个传说或许夸张,或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抗日战争事情,确实有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不知道改朝换代的事情的,这个落后封闭的国度,实在是封闭的让人震惊。

    指望这样的民族爆发什么起义,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是吃不饱饭,甚至只要饿不死,是很少有人闹事的,大明开放了多少年,才开始有商人罢市向政府施压这样的现象,才开始有劳工摆工,要求增加工资这样的事情,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进步。

    但忠臣孝子这种东西,肯定会出现的,大明多少年了,还是有士大夫阶层不肯跟政府合作,朱敬伦会给这些人找一个好去处的。

    “英国人那边没有消息吗?”

    朱敬伦放下国内的事情。

    方山摇摇头:“德国和俄国的态度坚决,似乎两国达成了共进退的盟约,英国可能压不住他们。”

    朱敬伦点点头:“压不住最好。现在我们得行动起来了,向每一个省都要派遣老练的公使,重要省份,直接从我们的行政官员中间抽调,给他们配足了保护人员,保护好他们,同时也是给当地督抚施加震慑。”

    方山点头,又问道:“那清帝那边是不是可以发通告了?”

    朱敬伦点点头:“准备好了就发吧。”

    方山道:“准备是准备好了,伪清太后那边倒是配合,清帝似乎有些不满,发了不少脾气了,陕甘当地的官员被他骂了一个遍,他一边骂一边哭,那些当官的就跟着哭。”

    朱敬伦哼道:“还知道哭,现在才哭,有些晚了。”

    接着说道:“慈禧那边,交给你了,你知道我的想法,你去西安坐镇吧。”

    方山领命离开。

    这一切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皇帝有这种资源,也只有皇帝有这种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瞒过赫德的耳目,才能瞒过英国人,或许英国人会听到一些风声,但他们没有直接证据,况且光绪和慈禧远在西安,况且整个北方的军事力量都被日本粉碎了,况且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了从大明退役回去的士兵,而这些士兵不但建制没有打乱,他们的军官还依然带着他们,甚至连军装和武器都带了回去。

    这一切都是通过大明控制的铁路运作的,有一点满清的保守派可能没有说错,列强在满清的土地上修铁路,真的能够控制满清地方。

    大明曾经在满清领土内招募了超过两百万士兵,几乎遍及各个省份,现在这些人依然拿着大明的军饷,依然由大明的军官指挥,趁着光绪和慈禧失踪的时间,当地督抚六神无主的时候,在各地都驻扎了下来,整个天下其实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下了。

    慈禧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整个西安城里,到处都是士兵,跟他在火车站看到的不一样,这些士兵没有穿大明的军装,而是换下了普通衣服,但依然拿着武器,声称是保安民团。城里的驻防八旗还在,但哪里抵挡得了大明的虎狼之师。慈禧很清楚,西安现在就是大明的西安,问过陆云起,陆云起实话实说,告诉她,这些都是跟着大明去跟洋人见过仗的老兵,退役回来之后,发现打仗了,就又组织起来保卫大清江山,整个陕西有一万这样的士兵,其他地方更多呢,尤其以湖南和四川为多。

    慈禧又听说,四川和湖南都已经给大明占领了,公开宣称哪里是大明的领土,英国人表示了支持,其他洋人也没说什么,当地也没见多少忠臣义士出现。想必天下其他各省,也都是这种样子了,或者明着占了,或者暗中占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当儿皇帝那就该谢天谢地了,可怜的是连儿皇帝都当不成,那只能像宋室的公主妃子们一样,让野蛮的金兵抢去做奴隶了,至于那野蛮的金兵是不是八旗的老祖宗,至少在这一刻,慈禧的心态是站在宋室一边的。她虽然一把年纪,不可能吸引那些士兵糙汉的注意,但如果像宋室的宫妃那样,被送去给人洗衣洒扫干粗活,她也受不了。

    她都六十了,还能活多久,她任命了。

    至于光绪,老老实实当儿皇帝就好,不然她可饶不了这个惹祸的混账货。

    陕甘总督府在兰州,所以他们住的是陕西巡抚衙门,虽然比不得宫里,但至少有吃有穿的。陆云起负责治安,说白了也就是控制他们。同时给他们发一些大明皇帝的指令,至于遵不遵从,恐怕由不得他们。

    “老佛爷发上谕吧!”

    陆云起在慈禧和光绪见过了陕西当地官员之后,拿出一份草拟好的谕旨,希望慈禧盖印。

    慈禧叹口气,盖上她随身带出来的印章,这很重要,当年他们发动政变,搞倒肃顺那些权臣,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印章调动了兵马,所以这次逃出来,慈禧什么都可以不带,印玺该带的却一样不落,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一封昭告天下,皇帝和太后巡狩到了西安的谕令就发出去了,通过电报同时还会有实物次第发出去,发向每一个省。

    无非是安定每一个省的人心,主要是士大夫的人心,普通老百姓只要他们认识的大人物不招呼他们,是不会闹事的,因为连闹事的理由他们都想不到。

    这封诏书发下去后,很快就引起了天下震动,果然皇帝和太后并没有死,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有些忧虑,之前他们可是给大明皇帝写了效忠书的,这可是有把柄落在了人家手里。

    转念一想,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写,很多人都写了,况且他们也没有说不忠于大清,只说在太后皇帝罹难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会借兵抗日的,这么说来他们并不是不忠,于是马上在写一封效忠书送去西安,两头都不落空。

    至于西安的皇帝和太后是不是真的,到了督抚这一级,多多少少在各地都有一些眼线,通过陕西的同乡官员,商会的商人,他们很容易就确认了。

    让慈禧发谕令,其实并不是给这些督抚看的,主要是给洋人看的。

    英国人一直在操作由各国出面,在满清无政府阶段,派驻联合代表进入北,暂时监督掌管满清的政治,现在慈禧和光绪出现了,英国人也就没有了理由。

    英国人果然立刻放下这种运作,李泰国这个强硬的,对满清和大明都不甚尊敬的公使,立刻马不停蹄的奔赴了西安,去求见慈禧和光绪。

    慈禧跟光绪会见了他,而且慈禧事前给光绪打了招呼,让光绪少说话,他生怕光绪说错话坏了事,如果光绪向英国人当面求助,无异于置她们于死敌,因为大明既然敢让他们公开跟地方官见面,其实就不怕消息走漏,恐怕英国人早就知道了。

    结果这次会见圆满收场,慈禧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对没有早跟西洋各国友善,向西洋各国学习治国方略非常懊悔,表示自己一定要积极革新,与西方各强国为友。

    慈禧对李泰国的态度十分恭敬。

    历史上,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北京,其实也是这一副样子,不但对接见外国公使没什么抗拒心,而且经常召见对方的家眷和孩童,十分和蔼,赫德记述这种变化,略有些心酸的说,太后对待西方使节的态度有些过于礼遇了,其实就是说慈禧太过巴结西方人,让在中国生活太久的赫德都有些不忍。

    但李泰国却很享受这些,他高兴的回去后,就发电报声称,光绪和太后都安然无恙,真让人高兴,告诉英国政府,大清还是那个大清,而且建议大英帝国派一些顾问来,他觉得大清需要英国的帮助来革新。

    听到光绪和慈禧活着的消息,英国人自然高兴,这样更有理由维持满清的独立了,给了他们充足的外交牌来打,于是马上通告各国,表示大清政府依然是北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认为德国侵占南通,俄国增兵并占领蒙古都是非法的。

    但这两国也不是傻子,听到慈禧在西安的消息后,马上也派公使去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行为合法。

    除了英国外,日本同样高兴,甚至比英国更高兴,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李鸿章,劝告李鸿章赶紧跟皇帝和太后联系,日本要跟大清重开谈判,结束两国的战争关系。

    同时日本也马上派人去西安,向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