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数十万汉军精锐长期压制。

    历史绕了一圈,民族国家的观念,又从西方传到了中国,至于西方的国家观念,跟春秋战国时候中原国家的民族国家观念有什么区别,谁也说不清楚,但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显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文化。

    受西方影响的民族国家观念,自然会出现要求驱逐鞑虏的呼声。可大明的民族主义中,又还夹杂着一些历史的影响。

    大明建国之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当然要重新转变国家意识,有的成功的转变成了大明国民,而有的固执的坚守满清忠臣孝子的身份。等到了大明第二代,已经没有了满清记忆,并且在大明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长大之后,就又是另一种观感了,此时国家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问题,他们很自然就有自己是大明国人的意识。

    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往往都要追根溯源,大家都有向历史找根的倾向。可一旦开始追溯历史,就绕不过大明是从满清中分割出来的国家这一事实,为了给大明的独立找到正义性,也给自己的身份找到正义性,当然就会出现否认满清合法性的理论。

    此时随着日本的开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明末大量流亡日本的明朝士大夫,将那个时代的大量笔记和著作带到了日本,比如等记述当时历史真相的书籍,还有一些记载满清屠杀的笔记,比如和等,这些书籍在满清一朝往往是**。

    这些书籍慢慢都随着进出日本的大明商人、旅客和学者们带回了国内,重新刊印,发行天下,在读书人中广泛传播。

    于是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将自己的根跨过两百多年时光的满清统治期,与那个已经灭亡了的,跟大明同名的朝代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开始从明末汉人士大夫的文字中得到心灵的呼应和传承,同时历史的责任感让他们开始觉醒强烈的民族意识。

    很多年轻的读书人读完和这类书籍之后,都会记述自己的心情,“读此记毕,泣下数行”,许多情感丰富的年轻读书人,读完这些东西,真的是义愤填膺,真的是悲伤流涕。

    很多人深刻的意识到,“原料汉人做了二百年的满人奴隶,与元朝没啥区别”,心中再也没有了传统老夫子坚持的那种“本朝有恩于百姓”的论调,传统文人认为清朝有恩与百姓的依据主要是满清一统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他们是不认可李自成、张献忠这种反贼的,所以剿灭了反贼的满清,一是给了百姓太平,二是给明朝报了仇,是有恩于百姓,有恩于中国的。

    可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在新一代民族主义读书人这里遇到了挑战,他们告诉年轻人说清朝有恩于百姓,年轻人则拿出清朝屠杀来说事,认为清朝跟文人普遍不认同的元朝一样,都是刻薄寡恩,视汉人为奴隶的国家。

    受到西方人权观念影响的最新派的人物,尤其排斥这种屠杀行为,不但拿出和这样的书籍说理,还考证了满清沿海迁界时候屠杀的汉人,声称自古就无一个国家,会将本国百姓强行驱离故土,不从者诛杀殆尽。

    不管是因历史激发而形成的民族主义,还是从西方吸收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两种民族主意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排满,排满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传统文人只要是摆正了大明国民心态的,也都要求北伐,一统天下。

    所以大明的北伐呼声这些年始终很高,是一种朝野共识,一种各个阶层的共识。

    但就像赫德说的那样,英国人不愿意看到大明势力进入长江,他们始终在上海保持军事存在,与其说是阻挡俄国南下,不如说是防备大明北上。

    可以说,一旦大明开始北伐,英国肯定会有所行动。但这不是大明始终没有进行北伐的原因,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肯定阻止,但他们也肯定不会冒着开战的风险,介入到大陆战争之中。他们的做法最多是给予满清政府财政和军事援助,海军进行一定的威慑,最严重了不起封锁大明海岸线。

    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近在咫尺的地缘变动英国都没有干预,更何况远在东方万里之遥的中国。

    所以大明,或者说朱敬伦的担忧,另有其他原因。

    担心杀戮过重,民族元气伤损太大是一个原因,地政缘治则是最大的原因。

    大明建国十年,也就是1875年之前,是没有能力一统全国的,没有必备的人力储备,没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所以就没有北伐的计划。

    建国十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恢复了元气,北伐就要先灭太平天国,再灭湘淮集团,最后灭亡满清,牵扯过大;俄国势力入侵,进入了新疆,英国则开始向西藏一带渗透,英俄大博弈将中国地区卷了进来,此时北伐,后果难料。

    建国二十年后,太平军覆亡,国内北伐条件成熟;可是国际上列强瓜分世界形成热潮,大明的政策是向海外扩张,环太平洋打造华人贸易网,建立大明利益链,在太平洋扩张殖民地,同时遭遇了一次北方的饥荒,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之后还是有机会的,明法战争都不是阻碍,趁着战争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北伐,恐怕是最好的机会,因为此时恰逢曾国藩和左宗棠向后离世,满清最为空虚的时候。

    但始终无法解决的是英俄大博弈的地政缘治,朱敬伦推演过多次,一旦北伐,灭亡满清不是问题,强势歼灭湘淮集团,攻占北京都不难,难得是收场。

    历史上这种地政缘治的变化,引起的权力真空影响无法想象,沙皇帝国灭亡,导致苏联始终没有将统治力恢复到沙皇时代,彻底失去了突破土耳其海峡的地利困局,向印度洋突进的尝试,也倒在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之中。苏联接替更是一场地政缘治灾难,导致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势力范围的大崩溃,从一个跟美帝并肩的超级强国,变成了一个争取世界一级的二等强国。

    大明灭亡满清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满清灭亡后的地政缘治真空期,迅速填补满清瓦解的权力真空,保持满清旧有疆土的不流失。

    朱敬伦发现很难做到,一旦满清突然垮台,新疆、西藏,乃至蒙古,都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内部分裂势力不会甘心臣服,外部侵略势力,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因此一旦满清这个腐朽帝国垮塌,大明很可能要面对俄国瓜分新疆、蒙古,英国侵占西藏、青海的地缘局面。

    那时的大明将极为被动,如果要跟英俄争夺,硬实力上有所欠缺,若默认甚至承认两国长久的占据蒙疆、青藏,则有永远失去这两处战略要地的风险。

    所以大明北伐是迟早的事情,可如果契机不对,北伐很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东亚政治大崩溃的局面,无法收拾。

    因此大明宁可一次次向海外扩张,甚至这次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打击美国,都不敢捅满清这个娄子,还能为此跟英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利用英国牵制俄国的扩张,让满清能够利用旧有政治优势,暂时稳定住蒙疆、青藏的地缘均势。

    至于朱敬伦要等待的契机,则是英国和俄国都抽不开身的时候,也就是最好是一场世界大战。

    如果是一战,那得是十年后了,如果之前能爆发一场全面的世界战争的话,大明有必要促成这场战争,彻底解决自身的地缘困境。那得看国际政治博弈的发展了,眼前朱敬伦得处理好对美一战的情况。

    赫德很忧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将不宣而战的问题,他认为这会让大明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根据我们之前的通牒,大明跟美国已经在战争状态了。”

    朱敬伦解释着,他认为在法理上完全说的通。

    只是西方国家太小看大明的力量,完全忽视了这种可能,反而在看大明是不是敢宣战。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大明将来极力解释,恐怕一个不宣而战的黑锅也回扣在头上。

    “既如此,你安排宣战事宜吧。不过你动作要快,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rw

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 
1891年6月1日,大明向美国递交了宣战诏书,大明与美国进入战争状态。

    消息光速在全世界传播,大明国内沸腾了,报纸大肆报道,但支持的声音已经没有上次跟法国战争时候那么一致了,很多人都表示不解,以华人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认为美国人不让咱去他们国家,咱不去就是了,了不起咱也不让美国人来咱大明,犯得着跟他们打仗吗,这是不是也太霸道了一些,跟洋人一样了。

    有相关专家,或者自发,或者是政府幕后组织,在报纸上宣传解释,告诉国民说,大明跟美国的外交条约中,大明百姓有在美国经商和居住的权力,这是大明百姓的权力,美国侵犯了这项权力,所以大明才要开战,这是为了保护国民的权力,而不是霸道或者好战。

    但刚刚结束了一场跟法国的战争,已经大大满足了国人的虚荣心,对这时隔四年再次爆发的跟白人国家之间的战争,普遍没什么兴趣。

    国际上就不一样了,大明向美国选择,在白人国家心中的感觉,跟大明国民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大明击败法国就已经出现了黄祸的舆论,大明再次跟一个白人国家爆发战争,而且是主动进攻,这不由得让白人至上的白种人心理产生某种兔死狐悲的感情,从心理上就跟美国站在了一边。

    连西方政府都极为惊讶,他们没想到大明真的开战了,之前在各国进行的外交活动,看来并不是施压,而是真的在进行外交准备啊。

    一时间各国高度关切,纷纷跟大明外交官进行交涉,质询大明发动战争的目的。

    其他国家也就是了解一下,英国则着实有些慌乱了,又一场控制之外的战争,大英帝国对国际秩序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了。

    英国首相紧急会见大明公使,要求大明解释自己的作战意图,表达英国的态度。

    英国对大明与美国的战争表示了高度关切的态度,他们要求大明对美国的战争,不要威胁到大英帝国在美洲的领土安全,也就是加拿大的安全。

    大明则表示,大明只是为了尊严而战,对美洲领土没有任何野心。即便打败了美国,也不会寻求割地。

    英国这才放心下来,只要大明不打算在北美建立军事存在,英国就不会在乎大明和美国两个新兴强国打一仗,互相削弱一下,对大英帝国的全球秩序是一个很好的稳固。

    一直想从大明手里得到亚洲基地的德国在被大明拒绝后,反而表达了他们的中立态度。倒是法国突然不安分,他们提出希望大明将从法国手里夺走的马达加斯加归还给法国,显然法国打算趁着大明卷入另一场战争之际,收回被大明夺走的殖民地。

    俄国不出所料的再次表达对葫芦岛的兴趣,他们表示如果大明对他们在葫芦岛进行的一切行为予以支持,他们将不会反对大明在美洲的军事行动。显然俄国人想趁机重开葫芦岛,重新在这里建设军事基地。

    对法俄两国的要求,大明的态度是谈判,没什么是不能谈的。谈着谈着,仗就打完了,因为大明军事计划中,这应该是一场短促的威慑性战争,就好像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一样,通过战争威慑美国,逼迫美国接受大明的条件而已。

    当然需要对手配合的战争,往往不会顺心如意,大明也做好了长久作战的计划,那就要扩大战争规模了。不能仅仅局限在美洲西岸,而要向美国内陆,甚至美洲东岸进发,想办法打击美国东部要害。

    但在各种推演中,认为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大明军方和外交部门普遍认为,只要大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大明人口聚集的美国西部海岸,美国人在看到无法通过军事收复失地的情况下,会接受大明提出的条件,换取和平的。

    所以大明的舰队才选择先前往阿拉斯加,然后沿美洲海岸南下,进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

    至于陆军,更是要在海军得手之后才行动,以达到隐蔽的效果,否则大规模的陆军军事调动,是不可能瞒住任何人的。

    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很好,海军舰队已经通过在日本中转,有十艘巡洋舰调到了美洲,全世界都还在猜测大明是否会宣战,连赫德都怀疑大明的战争态度。

    宣战之后,大明舰队马上从阿拉斯加首府朱诺南下,只需要前进一千公里左右,就能进入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附近的海岸,再往南一百多公里,就是俄勒冈州最大河港波特兰,这两个城市,西雅图有四万两千人,波特兰有四万六千人,对大明来说,只是很小的城市,可是在美国西部就已经是少有的大城市了,只比加州几个城市稍小。

    尽管这样,还是因为最近这两地的淘金热吸引了大量人口,几年前甚至连一万人都没有。夺取这样的两座城市,应该说不算困难,尽管美国人因为跟加拿大有争议,在与加拿大划界之前,在西北部一带修筑了相当多的炮台,单纯通过海军来攻打的话不太容易,但如果有上万登陆部队的话,那就不算难了,而大明恰好就有这么一只部队分散在两地,而且是十几年前就已经登陆了。

    太平军的余部,统统被大明迁往美洲,在波特兰和西雅图都超过了一万人,是当地最大的族群,而剩余的族群,尽管大多是白人,可白人中也分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德国人和法国人呢,白人中的主流人群是讲英语的爱尔兰人,可意大利人等国移民恐怕不会跟爱尔兰人一条心的,所以这场仗不难打。

    最关键的还是加州,加州人口相对最多,高达230万人,历史上美国的统计数据在1890年加州有120万人口,这数字比历史上多了一百多万,显然这多出来的人口,都是华人。

    以一半的人口比例,让加州华人武装有望在最短时间之内,拿下整个加州,然后切断太平洋铁路,让内华达山脉成为一堵隔绝美国东西部的铜墙铁壁,美国联邦軍队进不了加州,那么就只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