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国,这是卖国行为。

    之前还能坚持,但经济危机到来后,赫德知道他会受到更多的压力,主动要求提高英国产品的关税,来证明自己为大明服务的立场。

    但是他不打算损害大明跟英国的关系,于是请示朱敬伦,采取跟英国谈判的方式。

    朱敬伦同意了。

    最终赫德跟英国达成协议,大明对英国纺织品之前一直维持15%的税率,其实也是低税率,远远比不上美国50%以上的税率,这根本就挡不住英国商品的进口。

    大明最重要的清纺织品是纱和粗布,纱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而且随着印度铁路网跟大明的连通,印度纱工业开始高涨。

    经过赫德跟英国的谈判,英国同意大明提高成品布的关税到30%,但是不肯答应大明提高纱的关税。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赫德从英国手里要到了降低大明向印度出口棉布税率到5%的权力,换取大明维持棉纱进口价格不变的损失。

    赫德解释说,大明棉花生产严重不足,只能通过进口印度棉花和棉纱,印度棉纱可以作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精制棉布原料,而进口棉花加工成粗布,不但满足国内市场,还可以通过出口印度弥补平衡。

    也就是说,赫德打算利用英国殖民地,倾销大明商品,然后弥补平衡,只是他依然不愿侵害英国本土利益。

    鉴于大明还需要维持跟英国的友好关系,朱敬伦打算接受这个谈判结果,不过担心英国和印度棉纱的倾销,朱敬伦还是希望能够扶持本国的棉纱工业进行对抗,于是他要求彻底免除进口印度棉花5%的低关税,加大从印度进口原材料,降低本国棉纱的价格,让他更有能力抵抗洋纱倾销。

    同时出台各种免税政策,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生丝产业也需要免税,茶叶没有竞争对手不需要免税,而重工业,除了造船业外,钢铁、机械产业只需要大幅度提高关税,阻挡法国和德国工业品的倾销,并不需要免税,因为只要阻挡住了倾销,兵工厂和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能保证一个基本的钢铁和机械工业市场。

    1890年平稳的度过去了,老百姓感到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乡村工业中的女工有乡村共同体的保护,经济危机中不至于饿死,城市工人第一次感觉到了生活不下去的窘境,他们有三个选择,一个是移民,一个是回农村,最后一个是闹革命。

    大明的工业化起步不久,大量工人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工人,在农村依然有亲属可以投靠,算不上纯粹的无产阶级,因此大量的工人选择了前两个选择,只有真正离开了农村共同体的极少数工人呢,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大都选择了移民,但已经开始有各种工人理论的小册子在工人中传播了。

    这种工人为了生计而形成的运动,挡是挡不住的,工人上街喊个口号也不是大事,最怕的是被野心家利用,各种打着革命旗号的枭雄,会借助工人的怒火,摧毁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明。

    此时政府往往有两个对此,一个镇压,一个转移注意力,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将无产阶级因愤怒而带来暴力情绪转嫁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总在经济危机之间的原因了。

    1873年经济危机,法国入侵越南,1883年经济危机,法国继续入侵越南。战争跟经济危机的联动,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在对英国商品征税方面失分不少的赫德,也打算用这种民族主义转移国民对经济的不满情绪。

    美国人提供了这个机会。

    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更大,因为美国的物产人口更多,因此造成的民怨也就更大。

    美国政府选择了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工人的注意力,他们将损害的对象转向了华人。

    民间舆论将美国工人失业问题归咎于华人太多,可事实上美国华人数量不过一百来万,美国总人口6290万人,华人只有可怜的150万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三,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根本就影响不到其他地区的白人就业。

    可美国舆论就在往这方面引导,每一次美国经济危机,总是会把原因归罪于别的种族,这一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就是种族主义者借着就业的幌子,在推行他们的种族主义政策,十年前他们已经逼迫大明承认了一个排华性质的法案,这份条约明年就要到期。

    这十年来,大明人口向美国输送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大批华人往回迁移,形成了有进有出的互动,虽然华人在当地形成了成熟的社区之后,因为亲属问题带来的移民惯性,成了主要的移民动力,政府已经不再推动,这几年向美国移民的人口已经接近于平衡,显然在美国民间排华行为的作用下,华人移民美国的动力已经减弱。

    可就在这种状态下,美国人依然在鼓动排华。

    他们对十年前的排华法案不再满足,不但要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他们还想将一百多万中国移民赶出美国去。

    可大明不是那么容易欺负的,所以他们选择谈判。

    赫德政府排除了谈判团队,对美国人提出的要求无法接受。

    美国要求:第一禁止亲属间的移民,第二离开美国的大明籍人口不管是不是拥有美国国籍,都不能在进入美国境内,第三彻底禁止大明劳工在美国的短期工作许可。

    前两条是打算将华人赶出美国,就是历史上的排华法案的内容,历史上他们真的做到了,1850年代在美国就超过十万的华人人口,在一百年后的二战后,竟然降低到了不足八万人,显然华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没能立足,否则以华人的生育率,至少能达到百万人口。

    甚至可以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扼杀了百万华人的增长,这就是生存空间之争。

    第三条短期劳工,则主要是针对劳务公司每年向美国南部派遣的上百万劳工的,每年棉花采摘季节,大明劳务公司可以向南方的种植园主提供一百万青壮劳动力,他们在这段时间赶场采摘棉花,工作三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百美元左右的收入,比他们在大明工作五年还多,因为时至今日,大明老百姓也无法拿到每月两美元以上的收入。而在美国,却能拿到一天一美元的收入,这种强烈的工资差距,让大量劳工接受劳务公司的派遣前往美国工作。

    而上百万劳工出国,也为大明每年带来上亿美元的外汇流入,而大明的外贸出口虽然达到了一亿多美元,可贸易顺差却只有一两千万美元,远远比不上这笔劳务输入,因此这笔劳务输入,已经成了大明最大的产业积累,根本不容失去。

    现在美国提出这些要求,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政府都不可能答应的,可是美国人自行其是,决定通过立法达到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且他们国内通过的可能性很高。

    赫德认为应该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他认为十年前同意美国的排华政策,主动约束移民就是一个错误。

    显然赫德作为英国人,他不能接受这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

    朱敬伦这次决定支持他,至于强硬到什么地步,朱敬伦的观点却吓了赫德一跳。

    “战争!”

    朱敬伦说。

    “我们的底线就是战争。”

    朱敬伦强调道。

    赫德觉得没有这么严重:“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我的合理态度,美国人是不敢制定不理性的政策的。针对单一民族制定排斥政策,这违反了国际间的自由移民传统和惯例。美国不能这么做。”

    朱敬伦叹道:“惯例是人的习惯形成的,人的习惯在变,惯例也总是会变的。美国不敢制定针对英国人的政策,但他们敢制定针对华人的政策。就是因为他们从美国华人身上,感受到他们的平和,他们以为这种平和代表软弱可期。我想应该给他们一个教训。”

    赫德是一个英国人,尽管他知道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但甚为大明的首相,他认为主要是政策引起的,是以前的中国人太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平和,在他看来,那是美德,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能够长久在大明当首相,主要就是拜这种平和的不争习惯所赐,不止老百姓平和不争,官员也往往没有强烈的争斗心态,否则他早就给人赶下台了,他非常确信,如果换做法国,他的执政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赫德点点头:“没错,我们的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我们国民的利益。我相信如果美国政府制定针对英国的政策,针对德国的政策,针对法国的政策,他们一定会选择战争的,美国人恐怕以为我们不敢对他们进行战争,所以才有恃无恐。”

    朱敬伦道:“你去做吧。以前的华人在美国,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想法。为了生活,他们愿意忍受屈辱。他们是付出流汗和流泪的代价,换取生存的机会,既然美国人连他们的生计都要剥夺,那么我认为在流汗、流泪之后,我们得向美国人展现一下我们流血的决心。”

    赫德很乐观:“我想只要一个民族有流血捍卫自己尊严的觉悟,他们也就不再需要流着屈辱的泪水才能活着了,他有权利在别人的尊敬下活着。”

    朱敬伦鼓励赫德:“你去做吧。如果能帮美国华人争取到他们该有的权利,我相信我国民众会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你这个客卿的。”

    赫德也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为了让这件政绩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赫德开始在报纸上造势,他的政府中有专门的经费和人才处理这种问题,他就是要煽动大明的民族情绪,然后压迫美国取消对华人的不公,用一个漂亮的外交胜利,为挽回他在对英国贸易政策软弱上的失分。

    让赫德没想到的是,美国国会真的通过了排华法案修正案,通过了美国向大明提出的那些要求,在谈判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美国真的决定用法律将所有华人赶出美国。

    赫德骑虎难下了,因为大明的民族情绪已经点燃,在激烈的民族情绪中,他不但没能取得外交胜利,反而得到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外交失败。

    现在摆在赫德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用辞职来负责,来平息民愤,第二条是继续强硬下去,希望能够发生奇迹,逼迫美国法院裁定这个法案违宪,或者让美国总统否决掉这个法案。

    但真的要针对美国进行战争威胁,他却觉得自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他需要得到朱敬伦的支持。

    “你可以向他们下达最后通牒,我说过我们的最后底线是战争,如果不能屈辱的活着,那就有尊严的死去,更何况我们已经不想屈辱的活着了,他们需要有尊严的活着,而现在我们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了。”

    得到朱敬伦的支持后,赫德真的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告诉美国政府,选择执行这个法案,就是对大明的宣战。

    但是美国总统依然签字通过了这项法案。因为跟大明一样,美国政府也骑虎难下,美国总统要么选择冒险签署法案,要么就会被民众赶下台。

    所以他选择了签署法案,他想看看大明是不是真的敢向美国发动战争,全世界都想看看大明是否敢向美国宣战。

    现在选择权交到了大明手里。rw

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 
朱敬伦也没有想到,局势真的会到这一步。

    此时全世界还都等着大明的宣战呢,但战争在朱敬伦心中已经爆发了。

    与美国开战,这是迟早的事情,只要大明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容忍美国像历史上那样发展。

    可是他真的没想到会这么快,他认为对美国摆出强硬姿态,美国人一定会慎重的,他记忆中,美国人排斥日本人可是在日俄战争之后的事情,1907年在美国强烈的排斥日本移民的舆论氛围下,美国人日本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日本约束向美国移民的数量,基本上只是亲属之间的移民,美国则许可日本人的家眷妇女移民美国。

    这个有君子协定的条约,一直到1924年,才由美国颁布了完全禁止亚洲移民的法令而破产。朱敬伦以为,美国会接受大明一定的让步,继续允许华人移民呢。可没想到他们做的如此果决,竟然直接颁布法令彻底禁止大明移民,而且还不允许离开美国过境的华人再次进入美国,这等同于将一百多万中国移民跟中国割裂,他们要么选择放弃美国,要么选择放弃祖国。

    这种情况下,朱敬伦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从他允许赫德去下最后通牒的时候,朱敬伦就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因为他很了解美国,他知道在那种政治形态下,政治家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还不甚了解,可如果他是一个法国人,大概就会十分了解这种情况了。

    但一开始朱敬伦让赫德以战争为底线的时候,真的只是给赫德打气,希望他的态度强硬一些,但却不想美国人根本就不在意大明的强硬,看来一场明法战争,虽然让全世界都开始重视大明,但事实上他们依然没有将大明当作一个强国看待。至少没把大明当作一个可以和他们对等的强国看待。

    这让朱敬伦心中是十分伤感的,他感到一种不被主流国际力量接纳的孤独,或许新中国的领导人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才选择跟非洲的黑人国家交朋友的吧。

    美国总统签署法令之后,朱敬伦第一时间来到了广州花县境内的一座祠堂。

    这是一座不大,但却到处是雕龙,规格很高的祠堂,因为龙的图案不是一般人能用的,晋商用这种图案只敢用到会馆中,而会馆中还得供奉着武圣人关羽。

    这座祠堂之所以敢用龙形,是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做过皇帝的人,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

    祠堂周围有几乎人家,是一些留下给洪秀全守墓的太平军士兵。

    其中身份最重的,是两个年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他们也曾是太平天国的王爷。

    他们是李秀成的小儿子李荣发和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

    洪天贵福给他爹守灵天经地义,可是李荣发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