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
连续修通了两条运河,但依然无助于改变柬埔寨夹在越南和暹罗之间,是两国争夺之地的局面,为了在跟暹罗争夺柬埔寨中占有优势,越南皇帝决定修筑第三条运河。
就好像隋炀帝贯通大运河,成功控制江南一样,越南成功控制南圻地区,也是通过修建一条大运河,越南称之为永济运河。
这条运河从湄公河河港朱笃连通暹罗湾一侧港口河仙港,这样就能将湄公河水道,跟暹罗湾水道连通,一旦越南跟暹罗再次发生战争,越南将能够通过水运,最快速的将物资补给送到前线,甚至能够出暹罗湾直接威胁曼谷。
这条运河也跟京杭大运河一样,耗尽人力,为了修建这条运河,越南人用了两任皇帝,两代人的时间。先是嘉隆皇帝十八年(1819年)开始修建,征发当地柬埔寨人,华人和越南人共八万,历时三个月疏通。
虽然这条河只有八十多公里长,可是相对于越南这样的小国来说,无异于超级大工程,运河第一期工程刚刚完工,当地百姓就爆发了大起义,镇压下去后,嘉隆帝任内,在没有进行过修筑。
一直到了他儿子明命皇帝继位第四年(1823年),才再次决定续修这条运河,永济运河二期工程开始,再次大范围征发民夫,用了两年时间,先后完成了二期、三期工程,才彻底修通了这条运河。
运河修通之后,南圻水网连成一片,从西贡可以直达暹罗湾,相当于将同奈河水系向南延伸到了金瓯半岛两次的大海,从越南老统治区同奈可以发兵直达柬埔寨一带。
这本是有利于越南的地势,谁想到运河刚刚修通,越南还没坐享其利的时候,感觉到这条运河严重威胁的暹罗,反而率先利用了这条河流,暹罗战船从暹罗湾直入湄公河流域,爆发了第一次越暹战争(1833年)。
打赢了这场战争后,越南趁势吞并了柬埔寨。可是几年之后柬埔寨大起义(1841到1845年),暹罗再次介入战争,战争过后越南发现无法在暹罗的反对下吞并柬埔寨,从此让柬埔寨回到了同时向暹罗和越南称臣纳贡的时代。
所以越南人真的控制湄公河三角洲不过从1820年代算起,可直到1840年代,这里都是跟暹罗的争夺区域,因此当地情况复杂,有明朝时候就移居这里,依然保持汉文化,被称作明乡人的中国侨民,有被越南政府的柬埔寨人,占城人等当地土著,还有从越南南下的移民。
还没等越南通过运河经营,同化当地民族的时候,法国人就杀到了。
法国人到来之后,在越南人打造的河网基础上,进一步修建了河渠,消解水患的同时,开辟了相当多的土地。法国人通过将土地租给法国人,吸引了大量法国农民来这里投资小农场,也雇佣华人开办大种植园。
由于大明经济的发展,对越南大米出口的推动,法国人投入巨资,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疏通、灌溉水渠,在法国金融资本的推动下,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面积从1868年的25万公顷增加到200万公顷,每年出口大米100万吨,折合一千六百多万担,成为大明最大的粮食供应地。
法国人则通过放贷,以当地税收为抵押,每年收获五百多万法郎的利润。殖民地政府通过垄断当地的大米交易,取得了大量财政收入,每年大米贸易带来的收入占殖民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这里的开发潜力绝不止于此,后世这里养活了越南六七成的人口,还能大量出口大米、橡胶和蔗、咖啡等农产品,仅仅这个意义,就是大明不能失去的,因为这里拥有养活大明一半人口的潜力。
可如何取得这里,却是一个技术问题。
直接占领,也不是不可能,但越南人是不会老实的,另外这里的柬埔寨人,占城人等复杂的民族问题,会让这里长期动荡下去。
依靠当地的华人,在这里进行移民和垦殖,一步一步渗透这里,才是最佳的经营手段。至于越南人名义上拥有这里,大明一点都不介意。
另外直接占领这里,在政治上代价太大,一旦大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领土野心,不信任的种子就会深根在周边民族和国家心中,从此就不会再有太平的地区环境了,不利于朱敬伦打算通过分享利益,将东亚牢牢绑在大明战车之上的战略规划。
可一旦帮越南人彻底收复这里,让他们真正牢固的控制这里后,越南人如果能老老实实允许大明向这里移民垦殖,那才见鬼了,后世的东北日本强行移民跟当地中国人发生的冲突就是教训。
为了让越南老老实实听话,就必须有刀子架在他脖子上,让他时刻感到脖颈凉飕飕的,大明直接架上这把刀子,只会让他不断的反抗,犹如法国殖民越南期间一样,大的对抗不会有,却总有小动作,大大提高了统治成本。
因此这把刀子由别人来架很合适,最合适的人,除了法国这个冤大头,还能有谁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敬伦认为,彻底把法国人赶走,实在是不合适,用法国制衡一下越南人,敲打一下他们不该有的野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法国人也肯定想继续留在这里,但他们也不能白流,这时候跟他们换取非洲的利益,换取一张进入非洲的通行证,那就非常合适了。
一切就看法国人的政局了。
此时的法国不但混乱,真正开始恐慌了,因为大明舰队进入刚果河口。
尽管没有攻打法国经营稳固的刚果殖民地,但是大明舰队出现在这里,就是一种危险,既然大明舰队能够抵达北非,那自然也就能抵达欧洲。
法国报纸推波助澜,不断的渲染大明的威胁,鼓动民间情绪,向政府施压。
在这时候,终于有负责任的法国政治家登场了,12月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崛起的政治世家,卡诺家族的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当选了第三共和国第四任总统。
他向选民承诺会结束战争,让该死的交趾支那在东方腐朽的气息中自行腐烂,法国没有必要为了向东方传播文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他的口号让他赢得了选举,那些当年高呼战争的爱国人士厌倦了战争,转而为和平而高呼。
所以卡诺总统任命了已经因为法国人厌倦战争,而在议会中取得了多数支持的反殖民主义的乔治克列孟梭为总理,他告诉克列孟梭,要结束战争,不惜一切代价的结束战争。
这样一个还带着理想主义气息的社会党人上台,会给大明在越南的布局带来什么变化,朱敬伦也说不好,如果这家伙真要彻底撤出越南,对大明来说反而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还不等法国人表态,交趾支那新的麻烦就出现了,这次麻烦不是出自南圻,而是紧邻的柬埔寨,柬埔寨国王突然宣布废除法柬条约,不承认柬埔寨为法国保护国,接着暹罗马上宣布承认柬埔寨为一独立自主之国家,要求法国从柬埔寨撤走留守使和队,停止干预柬埔寨国政。
法国明确表示拒绝之后,暹罗宣布跟法国进入战争状态,显然暹罗打算趁着法国在交趾支那败局已定的机会,重新恢复对柬埔寨的宗主权。至于他们是如何说服柬埔寨国王诺罗敦配合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宣战之后,暹罗队马上就开进守备空虚的柬埔寨证明,暹罗早就有所准备。
第七百一十四节 第二次新加坡和谈()
相对于中国来说,东亚周边都死些小国,比如日本。
可日本人口从江户时代起就达到了三千万,并且长期保持这个数字,到了饱和状态,德川幕府为了不让人口崩溃,甚至鼓励日本人溺婴,中国福健一带也流行溺婴,但一般溺死的都是女婴,而日本则是大量溺死男婴。
不止拼命百姓家溺婴,就连中下级武士也养不起太多的孩子,往往都会将小儿子、小女儿溺死,日本名将秋山真之小时候就险些被他中级武士的父亲溺死。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内,日本都享有世界前三人口大国的地位,往往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而且中国人向来鄙视日本的历史,总感觉日本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同样西方国家也是公认日本是一个文明古国的。
像日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都是小国和蛮夷形象,以这个标准衡量,东南亚确实没什么大国。
但大小往往是相对的,法国1921年的人口调查中,整个越南、柬埔寨加上寮国总人口才1200万人,其中柬埔寨来两百多万,寮国竟然只有七十万人,对中国来说,暹罗和越南自然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国。
但对柬埔寨来说,人口五百多万的暹罗,那就是大国了,人口九百多万的越南,简直就是超级大国。
在柬埔寨的历史上,抛开辉煌的吴哥王朝之后,就陷入了在暹罗和越南之间夹缝求生的窘境。
曾经显赫一时,能建造吴哥窟这样超级建筑的高棉民族,竟然到了十九世纪,人口长期徘徊在一两百万,国土大面积减小,政治经济文化几乎是全面退步。
在越南南圻站住脚跟之后,1863年法国逼迫柬埔寨国王诺罗敦签署了,将柬埔寨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然后派出类似派往越南的钦使,在柬埔寨当太上皇,甚至拥有废立柬埔寨国王的权力。
至于法国在柬埔寨的统治是好是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西方人认定他们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去了文明,法国统治柬埔寨期间,是否真的给柬埔寨带去了文明,真的很难判断。首先在法国统治柬埔寨期间,他们采取的是忽视教育,重视经济的政策。在法国统治期间,柬埔寨的教育没有多大起色,但却开始培养出了大米出口产业。同时法国统治期间,柬埔寨得到了长久的和平,再也没有卷入暹越争霸的战争漩涡之中。
由于法国统治期间比较平稳,法国人认为这证明法国在柬埔寨的统治,是深得人心的。而他们在寮国的统治,在寮国独立之后,他们更仇视民族渊源相近的泰国,而对法国报以一定的好感似乎也说明法国的统治并不让这些国家和民族多么讨厌。
但法国的统治只是不坏,绝没有变得更好,事实上,即便换一个统治者,不管是暹罗人也好,是越南人也好,笃信佛教的柬埔寨民族,恐怕也没有多么强烈的反抗情绪。法国给他们带去的最大好处,恐怕就真的只是和平。
老百姓需要和平,享受太平,但对于高层来说,未必就愿意接受了,至少被逼迫签订了保护条约的诺罗敦国王不会满意,头上始终有一个法国太上皇,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满意,所以他更愿意借暹罗的力量恢复自己的权力。至少在暹罗或者越南的统治下,他只需要在名义上臣服纳贡,而不像现在这样,失去实实在在的权力。
但他们借助的力量实在是让人失望。
暹罗三万装备精良的队,声势浩大的杀入柬埔寨,竟然被两千法军加三千伪军组成的杂牌殖民地队给打败了,直接给赶回了暹罗境内。
其实暹罗的队是很正规的,早在拉玛五世改革之前,他父亲拉玛四世就很开明。
拉玛四世在登基之前,出家为僧,在寺院中修行,而且不是做做样子,这和尚他一当就当了27年,直到他父亲拉玛三世死后,才还俗继位。
在出家修行期间,他游历了全国,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就包括洋人传教士。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或者是天生的好奇,或者是知己知彼的心思,他从各国传教士和水手身上学习西方知识,学习了拉丁文、英语、西方国家的历史、思想和科学。他收集了诸如地球仪,计算日食的图表,世界地图等西方物品,他还阅读从新加坡定期寄来的各种历史书籍和报纸,努力了解西方世界。
通过对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学习,拉玛四世掌握了天文测量的技能,他尤其喜好计算地面坐标和行星运动。他曾经给美国朋友的写信,诉说他测量暹罗海面水文的情况。他后来就死在了这种天文测量上,在一次邀请西方国家公使去测量日食的时候,死于野外。
因为对西方科技的热爱,很多人将拉玛四世跟满清的康熙皇帝做比较,拥护满清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康熙的雄才大略是这种小国的国王不能比拟的,但如果将俩人放在同一纬度,抛开他们所处的不一样体量的政治舞台来对比,拉玛四世在很多地方远胜康熙。
康熙只是自己对西方科学和数学感兴趣,学完就拉到,顶多是希望通过这些东西了解西方的威胁。而拉玛四世不但自己学,还将其推广开来。
玛四世在宫廷里推广欧式教育,由传教士讲授现代地理学和天文学,派王子出国留学,为留在国内的年幼子女聘请英国人安娜莱昂诺文丝为英文教师。仅仅从引入西方科学上,拉玛四世和康熙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除了引入西方教育,拉玛四世已经开启了暹罗的改革,他命令贵族们改变服饰,穿上西方礼服。为政府各部聘请欧洲顾问,向欧洲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效法欧洲,改组军队,改良军事装备。
可以说正是因为拉玛四世打下的基础,给儿子留下了一整个了解西方的上层精英群体,以及一只西化的队,他儿子上台之后,才能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
有两代皇帝持续的改革,暹罗的队早就引入了西式的武器装备、训练体系,但就像有的民族天生仿佛就善于打仗,比如俄罗斯,以西方最落后的制度甚至武器装备,就是能够横扫西欧;而有的民族天赋中就没有军事才能一样,比如意大利,用机械化武器装备,还能被大刀长矛的黑叔叔打败。
暹罗人似乎也没什么军事天分,他们的新式队,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战斗力,别说这个时代了,就是到了21世纪,装备着世界最先进武器的泰国队,在拿着半自动步枪的柬埔寨队面前,也讨不到好处。
如果说因为暹罗是一个佛国的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