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涂山打下来了!”
赫德汇报道,通过铁路沿线的电报线,刚刚传来的消息。
朱敬伦点点头:“好,是一个好消息。”
这是明军从法军手里夺下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要塞,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硬仗,这场硬仗,明军打赢了!
不过朱敬伦更关心:“法国海军呢?”
跟兵部的文官不同,朱敬伦对海权的认识显然更深刻一些,如果说陆权是地区强国的基石,海权才是世界霸权的后盾,没有海权,甚至连世界性国家都算不上,也就没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德国陆军那么强大,他们也发将影响力投射到大明的国土上。
赫德看到朱敬伦刚刚起来,以为皇帝还在犯迷煳,重新解释了一遍情况。
“法国海军在陆军发起进攻的前夜,就悄悄离港,目前海军正在向南搜索,寻找法国海军主力!”
朱敬伦点头:“这个我知道,找到他们了吗?”
果然敌人是不会配合的,海军打算让陆军配合他们,结果法国人不配合,他们在陆军包围了海防之后,就知道这里守不住,早就打算离开了。
赫德摇摇头:“目前还没有消息。”
赫德又道:“陛下您去休息一下吧,涂山已经打下,这里有臣盯着,您就放心吧。”
朱敬伦道:“我还不困。你给我讲讲详细情况吧。”
赫德简单说了一下,据说是陆军正面佯攻,工程兵用铁钎和麻绳从隐蔽的陡坡上修了一条通往峭壁的爬梯,然后在后半夜爬了上去,对法军半掩埋在地下的钢筋混凝土掩体进行了爆破。
将对方的掩体连通弹药库一起给炸飞了,然后法军士兵就投降了。不过工程兵付出了重大牺牲,修建爬梯的时候,摔死了五十多个人,在背着炸药爬绳梯的时候,又摔死了三十多个人,最后爬上悬崖的二十多人在爆破后也无一生还。
“都是烈士啊!”
朱敬伦默哀了片刻,中国从不缺烈士,只是缺乏记忆,反而以为自己没有英雄。
朱敬伦坚定道:“史要记住他们!我要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明天的报纸头条上。还有,安排我见一见他们的家人,我需要代表这个国家,向他们表达感谢。”
赫德点头:“是的,陛下。”
朱敬伦看着赫德:“赫德,这场仗,我们赢定了。”
赫德也很坚定:“陛下,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七百零一节 战争间歇()
战时内阁的高效率让朱敬伦三天之后就见到了参与爆破涂山要塞阵亡的一百二十个烈士的家属。
朱敬伦向一个个白发苍苍的父亲,向一个个伤心欲绝的母亲表达了国家对他们的歉意,以及无比真诚的感激,这些都换不来他们的孩子,但却这个国家的态度,那就是绝不忘记,无名烈士是每一个民族的耻辱,因为每一个烈士都是有名字的,他们之所以变得无名,只是他们背后的祖国没有想要记住他们!
当日本人给他们每一条牺牲的军权都建立了档案,刻上了墓碑,并将遗体在战后想方设法送回国安葬的时候,他们的烈士遗骨不知道躺在哪个不知名的角落里,这样的我们,如何让人服气。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没有无名烈士,只有有名战犯,作为侵略者的德国没有无名烈士,只有有名战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和中国,有烈士,可无名
攻克涂山之后,不但意味着涂山要塞的攻防战的结束,事实上整个海防战役也结束了,因为法国海军离开这座港口,本身就意味着法国人放弃了这里。在被包围之后,一座孤岛式的港口,本就没什么战略价值。海军放弃了这里,明军又攻占了要塞,不但大明陆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大明海军也能够从水面上威胁海防,法国人没打算坚守,能撤走的人,都随着海军撤走了,留下的,本就是掩人耳目,得到了准许投降的命令的。
所以就在朱敬伦接见烈士家属的时候,海防法军也派出使者,打着白旗前来洽谈投降,此时他们留在海防的部队,只剩下两千人,而明军在外围至少有十万人,还有二十万预备部队随时能增援过来。
对大明来说,法军投降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们可以保住海防的港口设施,从而为自己所用。不知道法国人是不是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才没有选择炸掉这里,而是拱手交给了大明,他们是不是以为他们迟早能收回这里,这里还会是法国的资产,所以没必要破坏呢。抑或者是守军不想因为破坏港口设施惹怒明军,所以保留了这里,从而让自己的俘虏生活能够好过一些。
接受海防港对陆军意义不大,因为陆军不需要这里,陆军始终掌控着从大明境内通往河内的铁路,陆军有自己的路。但对海军意义是有一些的,意味着海军取得了北部湾制海权,尽管这制海权事实上是法国拱手让出来的。
美国人卡内基从报纸上看到大明攻克海防的消息,坐实了他对中国人的认识,这个美国新兴的工业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都中国的儒家思想相当有好感,尤其是其中的仁道思想,他更是不断的向他的朋友标榜。
中国人肯定能将异族侵略者赶过边墙之外,这是史一次一次证明了的,而且每一次他们成功驱逐了侵略者后,他们会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卡内基心目中,大明显然就是史上一次次驱赶侵略者的中国人政权,而北方的满清则是异族侵略者,尽管他的认识跟中国的文人是有出入的,但他自己认为这是事实。
卡内基是第二次来广州了,第一次还是八年前,那一次他的钢铁事业已经颇具规模,于是跟这个时代的很多成功者都喜欢做的事情一样,做了一场东方履行,分别在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停留过。
他很喜欢这三个国家的手工艺人,他们的手艺是那么的精湛,中国的英文名a原意是瓷器,日本的英文名japan原意是漆器,他们在西方都是久负盛名的工匠之国。只是他们的收入实在是太微薄了,中国的工匠每天挣15美分,印度工人赚4卢比,难道人们只能永远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日本的改革非常激进,但却让他很不喜欢,西式服装代替了传统服装,卡内基看到日本女人炫耀着自己的服装、发型以及化妆。他觉得日本人抛弃了他们本应该有的东方式优雅,以及神秘。他们的女人怎么能够打扮得这么难看。
中国人就很好,他们还穿着自己的服装,所以他们还是中国人。上次在广州,卡内基迷上了中国的鼓,他从工匠手里买来了十面不一样的鼓。这次他又迷上了广州的扇子,他又买了十面不一样的扇子。
这次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是来做生意的,雄心勃勃的中国人,打算在他们的母亲河上建造桥梁,但他们发现,全世界唯一在大河流上拥有丰富建桥经验的只有美国人,而卡内基公司的拱顶石桥梁公司,则是第一个在大河上修建钢桥的公司,他们是第一个征服密西西比河这样的大河的公司。
十二年前,还处在萧条之中的时候,卡内就就筹集巨资,雇佣顶级桥梁设计师詹姆斯b伊兹上校在密西西比河上修建了一英里长的圣路伊斯大桥,巧合的是,中国人打算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一英里。
他们打算在汉口修建这座大桥,将中国南北连接起来,卡内基觉得,南方的中国人一旦用桥梁将北方联系起来,他们的军队就能很容易的通过长江这条天然防线了,因此他琢磨着这座桥对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止是桥梁那么简单,中国人越是需要这座桥,这就越是一笔好买卖,他的开价就可以更高一些。
可惜的是,接待卡内基的只是他们铁路公司的商人,而不是他想象中的,穿着中国式铁甲的军人。
对方很精明,对卡内基的报价进行了逐条反驳,从钢材的价格到施工费用,全都认为不合理,这让卡内基觉得,这笔买卖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
跟卡内基不同,跟他一起来的美国同伴马克沁得到了官方的接待,他是通过中国驻美大使来到中国的,他得知中国跟法国开战的消息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跟法国作战的中国人必然需要武器,所以他向驻美公使展示了他的机枪,武官对新式机枪很感兴趣,答应帮忙引荐,让他来到中国向军方推荐他的产品。
在越南战场上,在法国机关炮下伤亡惨重的消息刺激的大明兵部专家们,最近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他们需要一款能够压制对方机关炮的武器,加特林机枪显然承担不起这个任务,那么这个美国人拿来的马克沁机枪呢?他们也不敢保证,但是试验证明,马克沁机枪,比加特林家机枪射速更高,而且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所以大明工部很痛快就答应采购,但马克沁却不能马上拿出产品,因为他的机枪是两年前才设计完成,然后拿着样枪在世界各地推销,可是还没有说服一个国家的军队装备它,史上,直到1891年,英国才装备了第一挺马克沁机枪,然后其他各国才纷纷列装。
他没有接到订单,自然也就没有开办工厂。
大明兵部很着急,等不起马克沁回国建造工厂然后在进行生产,要求马克沁就地在大明生产,他们帮马克沁联系大明的兵工厂,由马克沁本人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试制。
第一款样枪一个月后就成功生产出来,经过试验之后,性能良好,马克沁也跟兵工厂谈妥了利益分配问题,然后授权兵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每生产一挺机枪,马克沁可以得到十美元的专利许可费,但最高上限是十万美元,之后兵工厂将可以得到永久许可而不用在支付专利费。
马克沁对这笔生意很满意,不费的授权费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他的武器,然后效果良好的话,他的订单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至少如果法国人亲身体会过这款机枪的威力后,法国就会采购,法国采购了,德国也会采购,德国采购了,俄国也会采购,然后是英国,最后是整个欧洲国家,至于美国吗,美**队还是算了,这就不是一只雄心勃勃的军队。
卡内基终于跟唐廷枢达成了协议,卡内基的工程师已经初步看过汉口的水文条件,认为在这里修建桥梁是可行的,至于造价,他们压缩到了三百万美元,然后接受了中国人一大堆的条件后,得到了这笔生意。
卡内基希望做成这笔生意后,他还可以借到其他生意,比如在南京的铁路桥,虽然那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但卡内基觉得他的公司,比任何一家英国公司都更有经验,因为他已经在密西西比河上修建了三座桥梁了,而英国人类似的桥梁还没有一座。
或者他可以承建在珠江上修建的大桥,这样就可以让大明的铁路跨过这条河流,直接将他们的军事物资送到南方的战场。
卡内基可是从报纸上看到,好像大明在越南又开始进攻了。(。。)
第七百零二节 顺化战役 1()
明军海军在搜索法国海军,法国海军也在搜索明军海军,这不是骑士的战斗,因此都不可能真的在某一地等待对方,都想提前发现对方,然后占据有利位置,提前排好有利阵形,这对海战至关重要,英国海军历史上多次击败法国海军,并不总是因为英国海军实力更强,很多时候都是英军更善于利用这种有利因素,甚至因此而以少胜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而双方搜索战的范围,基本上都在岘港和海防之间,因为法军知道明军肯定以海防为基地,而明军则知道,法军肯定在岘港,在抓住对方主力之前,双方都不会远离基地的。
大海茫茫,海浪涛涛,虽然很可能擦身而过,也未必能发现对方。因此这种互相搜索和试探的暗战紧张的进行着。
大明海军压力很大,他们一旦战败,就意味着大明万里海疆会暴露在法军面前,事实上法国海军可能更紧张,他们横渡万里重洋来到东方作战,一旦海战失利,数十万法国陆军就将成为孤军,断绝跟本土的联系。
大明海军不过是防卫海疆的盾牌,而法国海军则是殖民地跟本土的纽带,盾牌失去了,还有利剑,纽带断了,可就失去了根基。
双方都很谨慎的情况下,都只是派少数巡洋舰不断的来回巡视,以期抓住对方弱点,给予致命一击,彻底控制海权。可目前为止,双方都不敢轻易让主力舰队远离基地,巡洋舰已经多次发现对方,小型舰队交火过数次,要么是大明拦截法军孤舰,要么是法军围攻大明孤舰,目前为止双方还没有击沉记录,都让对方的小编队或者孤舰逃走了。
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谁都清楚,随着大明陆军南下,一旦逼近岘港,大明海军不可能不为所动,配合陆军也好,借助陆军的火力也罢,肯定也会一起进攻岘港,到时候法国海军只能被动决战。
历史上,日俄战争期间的态势,大致也是海陆配合攻打俄国控制旅顺要素,日本海军强于俄国太平洋舰队,俄国海军一直避战,日本海军将他们避入旅顺,然后跟陆军联合才攻占了旅顺,甚至可以说,主要是陆军消灭了俄国舰队,海军的作用只是将俄国舰队封锁在海港里。
不一样的是,大明海军对法国海军并不占优势,甚至还处在劣势,因此大明不可能像日本海军那样,将法国海军封锁起立,那就更要靠陆军了。
海军可能不这么想,但大势如此,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只想找机会吃掉对方小股舰队,可对方一直都不给机会,让他们空有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兵部也要求海军不得犯险,要求他们暂时不要与法国海军决战,等待陆军南下。
但陆军这段时间陆军一直休整,六七月份强攻海防已经是勉为其难了,因为11月到4月份是越南的雨季,大半都是阴雨天,这种天气下作战,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战斗本身艰难尚且不说,疾病更是要命。所以陆军要求休整,等待旱季到来。
海军有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