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钢铁机械和纺织工业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持续发展,大明受影响的产业只可能是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的茶叶和生丝。
只要钢铁和纺织业的发展速度,能够弥补茶叶和生丝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大明的影响就不会大,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投机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大明的各项工业产业还远未达到过剩呢。史上,日本直到1900年才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危机,大明现在的工业化水平,显然还没有1900年的日本工业水平高,市场却比1900年的日本大,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这场经济危机不会咋滴。
朱敬伦的指令让政府中的技术官僚们一致惊慌起来,这时代西方人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采取通货紧缩的办法,政府节省开支。主要目的是维持经济危机中的货币信用,因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金融恐慌,银行遭到挤兑,总有大银行破产。
而朱敬伦的办法则是反其道而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刺激经济,技术官僚担心这会造成大明货币的再一次崩溃,因此他们集体谏言,不希望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扩大投入。
这又是官僚集团的因此集体性行为,是又一次对皇权的违逆,大明官僚们越来越会独立思考了。而且朱敬伦发现,他们已经牢牢控制了大明的政治,真正的成熟了起来。
在之前,他们甚至解决了军人集团对政府行为的干涉,悄无声息的将少壮派势力分化瓦解了。(。。)
第六百七十五节 成熟的官僚政治()
自从完成了军事改革之后,大明的少壮派军事集团就形成了,他们具备世界上其他现代国家的军事集团的特征,激进、冒险主义,1873年的时候,文鸢为代表的青年军官阶层,甚至一致认为,大明軍队能够轻松击败法国軍队,当时他们极力主张在越南与法军一战。
后来大明政府跟法国达成了一致,撤回了进入越南的軍队。
而到了琉球事件对日本用兵的时候,军事集团已经很难压制了,为了压制他们,朱敬伦将军权移交给兵部,可是一段时间内兵部无力控制一个自成一体的军事集团,在攻打日本之前,甚至出现了大批军官集体向皇帝请愿对日开战的情况。
显然军事集团有强烈的依靠皇权得到更大行动自由的倾向。
朱敬伦则是反对这种倾向的,所以他始终坚持不绕过兵部跟軍队有任何接触。
这给了兵部大量操作的空间。
琉球事件结束之后,已经动员起来的軍队,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兵部采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开始削弱军事集团。
首先他们让在日本作战的文鸢,完成撤军任务之后,就地留在日本,担任驻日武官,给文鸢一个任务,让他调查日本的军事,查看日本有可能对大明的威胁。在战争中,被一些武士道日军触动的文鸢,对日本军事力量也颇为好奇,于是就接受了兵部的命令。
少壮派旗帜人物文鸢接受之后,就让兵部的文官们打开了一个口子。开始一个一个的调走那些少壮派,江西军区总兵陈济世被派去俄国,让他去调研俄国的军事力量和潜在威胁。张开山被调去了法国,研究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军事力量的恢复情况,并且研究法国未来的越南政策。
少壮派四大旗帜人物中,只有福健军区的邓世才留在国内,继续主持軍队复员工作。
显然这个邓世才是得到兵部文官认可的,朱敬伦稍微留心了一下发现,这个邓世才还真的不一样,他是唯一一个当时没有联名请愿的高级军官,显然他的稳重作风,得到了兵部的认可。
除了三大旗帜被调走外,兵部还向美国、德国、奥匈帝国,甚至连南美一些小国都派去了武官,大量有旅欧资历的少壮派中高层武官被调走,几乎是一场军事政变。与此同时,大批从大明军校中走出来的军官,开始走上军官岗位。
悄无声息间,兵部清洗了軍队中的少壮派势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文鸢一开始的服从之外,后来陈济世等人都挣扎过,将事情闹到了朱敬伦这里,朱敬伦支持了兵部的决定,安抚了他们。
之后在邓世才的积极配合下,兵部顺利的完成了軍队的复员,大明军事机器再次转入和平状态。
解决军事集团的情况表明,大明文官集团不但已经拥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而且已经锤炼出了成熟的政治手段。
现在他们开始频频抵制皇权的干涉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对皇权唯命是从的公务员躯体,而真正形成了政治势力。
这是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朱敬伦有两个选择,第一采取对抗的态度,跟官僚集团争夺权力,让大明政治陷入持续的动荡之中,第二则是采取默认和退让的姿态,让官僚集团真正开始管理国家。
朱敬伦选择了第二条,但是对于经济危机期间的政府投入刺激方阵,他还想争取一下。
跟陈芝廷等官员商谈了一番,告诉大家,经济危机已经初露端倪,明年很可能全世界的危机都会爆发,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大明的工业。
提高关税他们都认可,可唯独让政府增加投入,甚至是大规模负债进行投入,他们很难接受,他们担心那样会摧毁金融体系,得不偿失。政府应该节省开支,稳定市场为主。
朱敬伦努力将理念灌输给他们,但是他们不肯接受,再三劝说朱敬伦改变主意。
朱敬伦知道,已经说服不了他们了,他们已经摆脱了对皇帝英明神武的迷信,就算朱敬伦强行推动,他们无法拒绝,但他内心不服,就不会积极配合,就会像上次铁路公司上市那样,阴行抵制,到最后受损的是整个大明经济。
既然无法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与其闹成皇权跟官僚集团的再一次对抗,那还不如同意他们的意见,从而维护文官政府的权威。
但朱敬伦不打算放弃在经济危机中的积极行动,政府不出面,皇帝也可以出面,朱敬伦这个皇帝还是值几个钱的。
他成功说服了陈芝廷等人,将很快推行一项政策,将大明所有的通商口岸统一管理,全部划归六部直属。
大明的开放口岸众多,除了个别满清时代开放的口岸,比如潮州、广州等之外,其他口岸都是大明主动开放的。包括东莞的虎门,香山的前山寨,顺德的南沙,番禺的黄浦,南海的佛山,肇庆府的高要港,新会的港口区等等十几个口岸。
这些口岸,依托海港、河港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城市,但是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九龙港已经建立了所有的西方城市基础设施,电报、电话,上下水道,城区马路,公共交通,但是高要港区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
这些港区,显然是目前最城市化的地方,是大明工业区的核心,如果任由其自行发展,靠自己的财政逐步建设的话,发展会大大受到制约。
如果都能收归中央直辖,在强大的中央财政的帮助下,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统一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港区联动,一改现在各大港区自行其是的做法。
朱敬伦以统一管理能够更好的对各港口的税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好处,从而继续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为由,很容易说服了陈芝廷他们,甚至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之前没想到,是因为西方国家也没这么做过。
给这些港区新的名字是六部直属埠区,将由六部直接派遣埠区官员管理,品级为七品,相当于县令。
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
这样做当然会引起地方官员的不满,因为目前这些商埠都是各地的重要财政来源,全部收归六部直隶,显然将大大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如九龙港一旦从新安县划走,新安县九成的财税就会丧失。
但朱敬伦的想法就是要将资金集中,这也是一种积累,集中资金支持最有优势的港区发展,才能最快速的促进城市化,等这些港区都成为了工业化城市之后,在带动周边的农业县区发展,这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势。
有朱敬伦支持,加上目前官僚集团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统体制,地方政府的反对根本就扛不住压力,只能乖乖的交出来。
朱敬伦相信,经济危机期间,统一的港区管理体制,会继续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而朱敬伦这个皇帝,则会从民间层面,以资本的经济手段,大力支持经济危机期间的经济发展。他手里的广府银行是一张好牌,银行里的两亿多可用资金,则是最有力的武器。
政府则继续推行政府层面的保护政策,第一就是大幅度提高关税。
不仅仅是大明在进行保护,德国和美国的保护主义更厉害,1873年的经济危机,让这两国都加强了贸易保护措施,美国的关税一度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德法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让1878年开始的英国经济危机,对两国完全没有影响,这等于直接切断了他们跟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至少是跟英国的联系,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的经济状态对这两国没有了影响。
大明要进行贸易保护,最大的障碍也是英国,大明跟英国在1866年签订的贸易条约,已经到期,双方正在续约问题上僵持不下,就是因为大明想要大幅度提高英国纺织品的关税。
可是英国始终将纺织业和航运业作为两大支柱性产业,纺织业在英国是有特殊地位的,他们很难接受大明对英国纺织品征税,更不用说征收重税了。
因此谈判一次一次破裂,直到条约到期之后,大明直接宣布对英国商品按照通用税则进行征税,大明跟英国的特殊关税条约作废。
英国人随即进行了报复,对大明的茶叶、生丝和各种手工艺品开征高关税,贸易战的结果是让两国都损失颇重。于是都觉得有必要重新做回谈判桌前,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了。
英国市场对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大明市场对英国来说,也丢失不得。
随着欧洲的工业化,尤其是各国都不约而同的发展了本国的纺织业后,欧洲市场对英国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从1860年开始,英国输往印度的布,就已经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布总数还多一倍。对中国、日本、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超过了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60%。
而大明市场,则占了英国输入中国地区份额的一半,大明采取高关税排挤英国纺织品,会让英国纺织业遭受极大的损失。
而英国在是大明茶叶的最大进口过,进口的茶叶价值远超他们输入大明的纺织品价值,他们对大明茶叶征收高关税,大大影响了大明的出口。
大明茶叶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担,出口总值在六千到八千万海关两之间徘徊,而英国占了其中的一半,大明进口英国纺织品才不过两千多万两,顺差接近一千万两。
无论怎么看,大明维持跟英国的茶互相免税贸易,对大明都是有利的。可是免税的英国纺织品,将大大的限制大明纺织工业的发展。
天年没有那么好的事,便宜都让你一头占尽,大明必须从中进行取舍。彻底放开英国纺品是不可能的,不对纺织品加以保护,在强大的英国纺织品面前,大明纺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可如果加强保护,英国在持续的打击大明茶叶的政策之下,印度的茶叶肯定会发展起来,最后反而是大明将彻底失去茶叶的垄断地位。
权衡利弊,进行多次讨论之后,大明政府内部达成一致,认为不对纺织工业进行任何保护是不利的,但如果过于保护而丧失茶叶市场,则又是得不偿失的,最后他们决定折衷,与英国商讨,互相限定一个较低的关税,大明建议双方对对方的商品征收百分之十五以下的关税为宜。
这已经比满清的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高了三倍,可以对纺织工业提供一定的保护,同时大明政府认为,只要关税在百分之十五一下,大明的茶叶生产就能让印度茶叶毫无利润。
因为大明已经建立了庞大的茶园,成熟的机器制茶工业,包装产业,甚至拥有了一大批市场占有率极高的茶叶品牌,在这种整体性的优势面前,印度茶要从头做起,基本上没有可能抢夺大明茶的市场份额。
英国鉴于百分之十五的关税,已经是一个相对较低的税率了,相比于欧洲大陆而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他们接受了大明的建议,两国签订了新的通商条约,约定对对方商品最高不能征收超过百分之十五的关税,此条约适用于女王统治下的所有地区,包括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殖民地。
大明可不想一个个殖民地去谈过去。
新商约通过之后,1882年已经到了年底,这一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生产普遍开始下降,但是下降还不算太大,但经济危机的苗头已经出现。
大明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主要是茶叶和生丝的出口,而且价格也大幅度下跌,一担茶叶均价跌倒了十七两。
生丝价格则大起大落,1877年是450两一包,去年跌倒了380两,一包生丝跌去了70两海关银,但今年年初开始反弹,一度又增长到了400两以上。
主要原因是最大的生丝出口地区中国也被蚕瘟侵袭,大明生丝刚刚恢复生产,江南生丝产量还在大副下降,根据大明工部的调查,江南生丝今年很可能只能达到四万包,其中大明治下的浙江地区,将生产其中的一半以上。
江南生丝产量这几年持续下降,从八万包降低到前年的五万五千包,去年的五万包,今年更有可能跌倒四万包,这让一大群生丝投机商大举投入,囤积生丝,大幅抬高了价格。
这种投机行为如果基于对市场的了解上,倒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生意,可如果这种投机遭遇到经济危机的袭击,加上对市场信息的掌控出错,那就会带来灾难。
这个灾难让胡雪岩碰上了。(。。)
第六百七十七节 经商别学胡雪岩()
后世流行一句话,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