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的港府银行借款了。

    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庞大的资金的银行可不多。

    潘家,甚至伍家,竟然在这个世界经济增长周期陷入困境,主要还是被移民牵累的。

    几年前的救灾,政府最后砸进去了总计二十多亿两银子,其中组织灾民自救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成了政府的债务,总计高达十八亿两,外债十三亿,内债五亿。这两年来,大明政府紧缩开支,增加税收,变卖官产,先后将债务削减了五亿,减至十三亿两,折合新钞大概十亿两。

    这样的成本,就是大明政府都支持不住,更何况两家私人了,他们两家富可敌国不假,可问题是他们是总资产跟国家收入在一个层级上,可不意味着每年收入都能敌国,否则那就太逆天了,任何政府都会灭掉他们。

    他们承担了救灾中的相当一部分成本,最大的负担是将八十万灾民转移到了太平洋垦殖地上。

    他们之前开发的垦殖区,无法承担暴增的人口给养问题,不得不从越南等地进口粮食,加上灾年粮价大涨,因此这八十万人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1877年就移民过去,到现在粮食问题虽然解决了,可从药品、衣物到各种其他的生活物资都还很欠缺,当地的产出完全无法自给自足,而距离又过远,交换贸易大大亏损,这跟台湾完全不同。

    尽管是潘家、伍家两家共同承担,可是依然快要承受不住了,他们两家在台湾独占的利益,完全无法承担垦殖地的经营费用。

    伍家尚能勉强维持,可是潘家就快要撑不住了。

    潘家之所以更困难,不是因为实力比伍家弱,其实之前这两家半斤八两,经济实力都差不多,主要问题是潘家的经营出了问题。

    潘家现在的三大产业,航运业、丝茶贸易和盐业,其中航运和盐业都出了问题。航运是因为救灾期间开拓过勐,他家的远洋商船在救灾期间翻了三倍,从八十来艘发展到了两百多艘远洋商船,全都是千吨以上的大型蒸汽轮船。救灾结束之后,美国粮食的运输合同取消,让潘家的船队顿时就陷入了经营困难之中。

    盐业则是因为太平天国覆灭导致的,江南地区不产盐,史上都是靠苏北的食盐供给,是扬州盐商的钱袋子。可是天平天国占领江南之后,显然不可能让苏北的盐商从容在江南经营,于是同文行取而代之,顺利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食盐供应商。

    大明的食盐政策,废除了传统的方式,将食盐的生产、运销只当作一般商品,虽然大大影响了税收,却大大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大量商人进入盐业,带来的激烈竞争极大的促进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光是潘家就先后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兴建了数万亩的盐场,潘家不但是最大的盐商,还是最大的食盐生产商。

    潘家是盐业起家的,传统上是一个盐商,经营进出口只是副业,而且这几年丝茶业已经成了薄利产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潘家选择放弃丝茶,退出生丝出口领域,可以节省每年被生丝占用的资金,茶业则是将福健的茶厂和茶园一股脑卖给了大盛魁,得到一笔资金苦苦支撑。

    既然撑的这么辛苦,那为什么还要撑呢,因为未来的预期收益太大。

    潘家、伍家通过瓜分台湾岛的山川林泽之利,现在每年已经可以收益三百万两银子了,而他们垦殖的核心地域,新几内亚岛可是一个比台湾大了二十倍的土地。

    他们开发的目的,则是今后能独享这里,那么预期的利益不可计数,而且那可是土地,是能传给子孙后代的,可以说如果咬咬牙开发出来了,潘伍两大家族可以说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另外朱敬伦还许诺他们,一旦将来开拓有成,会给他们没人封爵,甚至封土。他们开发出来的土地,甚至能一代一代当成领地。而两家,也能给头上扣一个王冠。俩人虽然都诚惶诚恐的当场拒绝,再三表示他们对皇上忠心耿耿,绝对没有列土封王的野心,但朱敬伦的承诺,还是让他们非常心动的。

    反正荷兰人能在那里占地为王,英国人能在那里经营殖民地,即便当不来王侯,能达到当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权势,那对他们这些从十三行时代走来的商人来说,也是充满了诱惑力。

    还好,情况再向好的方向发展,灾荒之年带给他们一个巨大的机遇,那就是本里最大的成本,移民成本几乎忽略不计了。

    把几十万人往那里一丢,养活他们几年,土地就开发出来了,这样的好事,百年难遇,所以尽管困难,可两家咬牙,变卖家产,也绝不说放弃。

    经过三年的时间,随着当地土地越开辟越多,移民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疾病等等情况变少,需要的投入也越来越少了,今明两年可能就会达到盈亏平衡点,然后开始持续的给他们带来收益。

    除了这种私有的垦殖地外,大明在南洋地区还有为数不少的劳务公司垦殖地,移民数量也在百万级别,主要集中在婆罗洲。

    这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架不住大明的压力,允许大明公司在婆罗洲开拓,换取大明保证荷兰人在该地统治权的承诺,之所以在婆罗洲,是因为兰芳公司已经在这里立足了上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些年大明的舰队就去过兰芳公司,跟兰芳公司的帮会首领会晤过,决定保护他们,而荷兰人却早就有吞并兰芳公司的念头,结果大明一去,这些以广州梅县、潮州等地客家人为首的立刻拥护。

    荷兰马上进行抗议,可是在这一地区不是大明的对手,求助于英国,在英国的调停下,大明保证荷兰人的统治地位,但得到荷兰人保证当地华人的自治权,每年会个荷兰人缴纳一笔税收。

    利用这个自治权,大明不断扩大垦殖区,过去兰芳公司主要是为了在当地淘金,后来随着定居下来,也开始种植胡椒、大米等作物,大明劳务输出公司去后,主要以开垦土地,生产粮食为主,移民了上百万人。

    但是婆罗洲的土地贫瘠,产量有限,要改良这种雨林土壤,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必须得一代一代人持续的辛苦经营,所以劳务公司后来投入的愿望也不是很大了。

    后来移民主要向新几内亚转移,尽管荷兰人同样声索哪里的权力,可是他们在当地没有建立控制机构,连一个据点都没有,大明不予承认,两国这几年为此没少交涉,可是一直都拖延了过去。

    荷兰人希望大明能够承认新几内亚是荷兰领土,而大明则坚持认为那是大明商人开拓出来的无主土地,大明不所求哪里的领土归属,但声称那是大明商人的私有产业,也不会允许任何势力侵犯。

    荷兰人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大明也没有公开将哪里纳入国土,英国人决定不插手,因此暂时就保持现状,谁也不打算去改变。

    以这些私有垦殖地为中心,潘家、伍家在附近几个没有被西方人占据的大型岛屿上都建立了据点,开辟了一些小型的聚居区,而且还将移民武装起来,对抗丛林里的原始人,所以荷兰人即便想动武,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拿下的,事后还要担心大明的报复,得不偿失,他们渐渐也就默认了。

    不过荷兰人加强了他们在几内亚岛西部的控制力,在西半部建立了好几个据点,甚至还修建了要塞,修筑了炮台,显然他们不能接受西半个岛也丢失的代价。

    另外英国海军多次出入,却始终保持了沉默,显然英国人已经过了对领土贪婪的时期,或者说他们作为一个海洋民族,从始至终对土地就没有农耕民族那么看重,在发现大明并没有侵犯澳大利亚之后,也就听之任之了。

    悄无声息间,大明取代了史上的德国,成了南太平洋新的搅局者,不过这个搅局者比较低调,并没有声张,打算闷声发大财。

    同样的做法,还在北美、南美一带进行,如果真的开始顾忌大明的野心的话,英国人的国际情报网肯定已经注意到了,大明已经沿着太平洋四周,建立了一圈华人移居地,而这些移居地,将通过日益成熟的交通运输,连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所能带来的利益,超乎这个时代人的想象。

    而这才是朱敬伦坚持在美洲,尤其是移民成本高昂的北美输出移民的最大目的。(。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六百七十一节 环太平洋华人圈() 
从北到阿拉斯加,南到玻利维亚,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垦殖区。

    这两个国家,印第安人占了大部分,秘鲁超过百分之六十,玻利维亚更是高达八成都是印第安人,而掌握国家权力的则是白人和混血人种,对土地的观念比较淡,关键是政府非常**,政府权力掌握在极少数军阀手里。

    在这样的国家,只要肯钱,就能廉价购买到土地,史上日本人后来垦殖这里,就是用的这种套路,甚至后来日本人的后代能在这里当上总统,可见这里的民族观念之淡薄。

    劳务公司除了跟当地种植园主合作,向他们提供劳动力,向矿山主提供矿工,向资本家输出筑路工人外,最大的精力就放在了开辟荒地上。

    已经在秘鲁西北方开辟了上百万亩的农田,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不但供应当地市场,还能大量出口,只是粮食价格低廉,运费昂贵,除了灾荒期间,很少从这里进口。

    在玻利维亚的的的喀喀湖西岸以及河流两岸,也开辟了十余万亩农田,移民了三万人,建立了十几个垦殖区,夹杂当地印第安村落之间,当地政府很少管理。

    美洲另一侧也有一些垦殖地,但是规模不大,关键是劳务公司也没多大兴趣。

    至于古巴到也有一些华人,大都是当年以劳工身份过来,然后定居下来的苦力。

    劳务公司重点经营的其实还是北美。

    美国的加州三角洲地区的华人已经达到了二十八万,除了直接移民十五万之外,剩下的十三万人,则是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全都在三角洲地带,沿着河流开拓出来的沿岸垦殖地上生活。最早的时候,是四家为一个定居点,然后四面划出四百亩土地,每家一百亩。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种的完,所以就唿朋唤友,拉来了许多亲戚,于是这四户人家的小定居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宗族关系凝聚起来的村庄。

    在几个村庄之间,劳务公司会预留出土地,作为城镇用地。劳务公司的财务平衡,就是靠开发这些商业用地来的。简单点来说,美洲因为没有人,所以土地便宜,华人来了,土地上有了人,就会增值。这就是劳务公司的生财之道,当然他们取得收入,大多数又投入了建设之中,在镇子上建了学校,药店等公共建筑。同时美国人也不可能放任不管,加州政府深入华人居住区,也在镇子上设置了邮局,派来了警察和镇长,建立了税务局。

    三角洲地区之外,旧金山、萨克拉门托等城市里还有流浪华人聚居的唐人街,这些人成分复杂,有的是过去的苦力,不愿意回国留了下来,都是单身汉,又不被美国白人接纳,形成了城市聚居区唐人街,劳务公司和领事馆多次想将他们管理起来,可他们既不接受美国政府的管理,也不接受本国政府的管理。秩序却不可能没有,所以这些华人中帮会组织流行,形成了庞大的地下组织网,他们贩卖鸦片,经营赌场和伎院,名声很坏,给排华势力制造了很多借口。

    唐人街之外,就是内华达山区的垦殖区了,这里条件最为艰苦。最早一批移民正是一群可怜的灾民,可是他们在这里很难立足,因为山里的印第安人对一切外来势力不友好,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或者是华人,都看作是侵占他们土地的敌人,连火车他们都不喜欢,进场用巨石堵塞铁路,造成事故。当地政府对待这些印第安人,就是一个字,杀。

    后来在内华达山区立住脚,靠的是李秀成等太平军残部。大明从天京救回了三十万太平军士兵,包括他们的家人在内高达百万。

    其中三十万年轻的太平军士兵家庭,就被送到了内华达山区。李秀成等一批军官也夹杂期间,因此移居这里的移民,可以说就是一只太平军的军队。

    但是劳务公司警告过李秀成,他们必须隐姓埋名,只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生活下去。

    李秀成早就万念俱灰,他是自己要求被流放的,可以说是自我驱逐。他将两个儿子,以及所有的财物都放在大明,自己孑然一身带着老妻来到了这里。

    劳务公司给他们买来了三千只步枪,是斯坦福那个混蛋建议的,但是斯坦福不是笨蛋,这些枪都是在当地警察局登记过的,斯坦福不可能不担心,当地华人拥枪太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这批枪支管理很严格。

    依靠这些武器,李秀成他们成功自保,并且在太平军中的客家军官的带领下,他们建起了客家式的土楼和围屋这种有堡垒性质的住所,在跟印第安人的冲突中,就没吃过亏。

    内华达山区的太平军移民,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移民,以及唐人街里的流浪移民,这三股移民,让中国人在加州成了一个占相当比例的大民族,在一百五十万人中,几乎占了一半,同时也让加州的排华舆论异常强大。

    除了加州外,在正在逐渐用铁路连通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也有大明的移民点,不过数量要小得多,人口都不足十万人,而且半数人是修铁路的劳工,农业移民只占一半。

    加拿大的华人也不少,不但在温哥华等城市里早就形成了唐人街,而且大明成功在沿海一带建立了大片垦殖区,开垦了两百多万亩土地,规模仅次于加州,以这些土地为基础,移民了三十万农业移民,加上城市的自由华工群体,在加州的华人已经让当地政府十分警惕,只可惜英国政府不打算为了保护加拿大的利益,而跟大明起冲突,另外大明跟当地政治集团的关系也很好,让这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